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2006江苏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及其启示

银行实习报告 时间:2022-03-24 11:16:35

近几年江苏省的高考模式处在不断的改革利变化之中,自99届“3+2”高考模式以来,经过2000届、2001届两年“3+文综”、2002届一年“3+大综合”和2003届以后又恢复了历史单科命题“3+1+1”模式。随着2005年秋季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行,这种模式到2008届又将有新的变化。处于新旧交替时期的2006、2007年的高考在这样一种课程改革与考试改革的态势下,适应这种变化的趋势,与时俱进,在命题思想,命题内容,命题形式上逐步向新高考过渡。因此,加强对江苏省单独命题试卷的研究,必将会对2007届高考乃至2008年的新高考产生良好的借鉴和导向作用。

2006江苏高考历史试题,依据2006江苏考试大纲,坚持问题立意,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致力稳中求变。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使知识,能力利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了有机的统一,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基础性,强调了对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的考查。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作,离开知识载体的能力是不存在的。从实际上看,只有知识充实,对概念充分理解把握,知识运用和迁移才能灵活,历史思维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史实的考查,永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自江苏省自主命题以来,在能力立意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的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而今年的试卷也不例外,突出考查的依然是教材的重点知识和历史学科的核心内容,都是考试大纲的主干知识。绝大多数选择题的答案在课本中能找到原话,如选择题第3,4,5,6,8,1 3,14,15,16,17,18,19,21,22,23等。或者是教材表述的一种提炼、一种变式,如选择题第2,7,9,11,20等。在非选择题的答案中也有不少源于课本的表达,如材料解析题第26题中第三问的答案“70年代以来欧共体在许多经济领域已经赶上或超过美国,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构成挑战”。问答题第28题的答案“它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它使广大贫雇农获得了土地。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等。材料解析题主要是解读课本上出现的基本知识,问答题则是对课本有关内容的概述和整合。当然在重视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的今天,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新形势下对能力的考查应该显得更为重要。

(二)突出前瞻性,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新课标注重专题性的单元合成,在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模块第3单元“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学习要点中只有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中国《临时约法》这三个“宣战檄文”,而既然是同处一个单元,就要搞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今年第25、29题就考查了这三个“檄文”及其相互关系。在必修1模块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习要点中除了宗法制利分封制外,其他三点分别要求“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人教版与人民版必修教材据此在这一部分都着重叙述了君权利相权的关系及其演变与发展趋势(人教版更是凸现了这一关系,有“君权和相权”的子目表题)。今年高考第27题就是“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足见课标及编写教材专家与高考命题专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的重要。此外,欧元与欧盟会旗图案均直接取自于人教版《历史》必修2教材。另外,今年的第4、6、10、17、23、24、25、28、29等题中涉及文化部分的分值所占比例已达29百分之(约43分),这是近几年高考中从未达到的,与文化史在课标中所占比重也是人致相当的(必修内容中,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时三分天下,各为一个独立的课时相同的模块)。

(三)突出时代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

文科侧重对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及社会热点问题的考查,体现思想教育的功能。今年高考试题不回避时政热点和社会生活现实,而是注重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注重考查考生对中国和世界重大历史问题的把握和认识,以增强考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如“三农”问题,近几年来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高考在大题目中也有所体现。前年是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农业政策的重大变化及其影响,去年是英国圈地运动与日本征收地税。今年就再次考查了农民最关心的土地政策问题,即第28题“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中国共产党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都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请分别分析三者的性质与影响。(13分)你从中获得什么历史启示?”再如第25题,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期间在耶鲁大学的演讲还直接出现于材料中更是给今年的试卷增添了强烈的时代感,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而历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的人文精神在热点题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必然会给学生带来深刻的感受。

(四)突出区域性,体现江苏的地方特色

现行教材作为统编教材,关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历史,主要从宏观角度演绎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较少兼顾各地、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差异。但是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多民族国家,地域文化、地方风情、地区差异不仅在今大存在,而且存在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我们在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人历史的同时,还应该使学生获得地方历史、地域文化的认知。如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能恰当地关注与家乡有关的历史,可以改变教材缺乏生动具体情节和缺少趣味性之不足,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家乡和献身家乡建设的热情。在这一方面,今年的高考试题作了有益的尝试,如第1、3、6、7、24、28题就都是考查发生在与江苏地区历史有关的题目。

高考试题具有明显的导向功能,今年高考历史江苏卷所反映的命题特点给我们的高三历史教学以很大的启发。

(一)夯实基础,把握好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

近几年高考试题(当然也包括2006年)都加强了对历史基础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的考查力度,可以预见,重视基础知识抓住课本主干将会在2007年的高考中继续维持。目前,历史学科的教学现状是:高一没有分科,学生普遍不重视而且课时少,夹生饭现象严重:高二分科后,忙着赶进度,抓会考,空白点较多。这样导致高三掣肘频出,加之历史知识的覆盖面较广,考查的知识点较细,因此,在历史复习中要注意打好基础,对于基础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等内容一定要形

成准确的记忆,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另外,高中历史有五本书,要求学生把书本上所有知识都掌握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必须帮助学生构建学科体系,形成知识网络,让学生综合的、立体的掌握主干知识。在高三历史第一轮的复习中,要强调学生读目录、读课文、读地图、插图、读年表、读习题,然后教师重点讲线索、讲阶段特征、讲结构、讲历史概念,并以近年高考题中的典型试题做示范、让学生学着去分析、去挖掘、去整理,把课本中最基础、最常用、最重要的知识掌握。

(二)重视教法,提高学生学科能力。

随着2008年根据新课程实施的新高考日益临近,预计2007年高考新课程标准的影响将近一步增大,“将在考查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考查”。历史学科能力涵盖面较广,主要包括三个层次:记忆,理解和应用,若作具体分类说明,则有基本史实的识记能力、历史发展线索的梳理能力、文字阅读能力、历史学基础知识利基本理论的运用能力、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和规范表述能力等。这些基本能力的养成不仅得益于教师在复习备考中的教学示范的引导,更需要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有意识的锻炼,自觉养成符合历史学科特点的思维习惯和 方法。首先,历史学科能力基础是记忆能力,从上面分析的2006年江苏历史高考卷的特点我们知道,许多试题的答案“原封不动”地源于教材,有相当的试题通过背诵记忆就可以解决。因此,教会和培养学生记忆方法对提高学生高考分数非常重要。其次,当今高考以能力立意,试题常以多元化的材料创设新情境出现,这就要求考生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而这种能力培养和提高的最有效途径是在历史复习中阅读教材,指导学生要读出教材的知识信息,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识记和理解;读出历史理论,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着重培养阅读课文,提取关键词,加强概括归纳和规律总结的能力。其三,历史学科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不仅要具备一些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观察社会现象、丰富社会阅历。运用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理解、分析说明社会问题,这即是历史学科的应用能力,它需要我们在复习训练中逐步养成。

(二)古今贯通,关注热点问题

高考命题关注热点问题是肯定的,但选哪个热点问题进行考查更有价值或意义,这一点正是当前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所欠缺的和迷茫的地方。而高考历史命题的重心已由阶级斗争(意识形态)、经济中心(政治需要)转到人文素养上来了。因此平时复习在对待当前热点问题时,就必然有所取舍。笔者认为可以进行以下四个反思:

①历史问题现实的反思。即对现实和社会有较人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反思。

②现实问题历史的反思。用历史的视角分析当前的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增强人文素养。

③中外问题对比的反思。这类试题的设计在高考中屡见不鲜。如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近现代化问题、维新变法与启蒙思想的比较问题,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问题、资本主义发展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问题等,都可以进行对比的反思,从而更好地建立起知识的纵横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④热点问题综合的反思。它旨在引导考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运用所学的知识,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综合分析,阐述、评价重大的社会现象或热点问题,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有效地促进了学科内知识自然渗透与融合。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针对今年历史试题的命题特点,在中学历史教与学中,夯实基础,注重能力,关注现实,加强综合。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作者:周吴兵 如东县栟茶中学)

推荐访问:高考 江苏 启示 历史试题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