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论中国农民政治心态的现代转型

银行实习报告 时间:2022-04-14 10:09:20

[摘要]中国农民的政治心态是一个由传统转向现代的过程。他们传统的政治心态是:对皇权既崇拜又疏远;对政权既顺从又逆反;既想均平又想特权。而现代社会中农民的政治效能感增强;政治参与意识提高;政治动机利益明显;政治心态走向开放;政治信任感和认同感增强。但现代农民政治心态中的消极因素仍然存在,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促使其政治心态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国农民;政治心态;现代转型;对策

[作者简介]彭成兰,南阳师范学院政治与社会管理系副教授,河南 南阳,473061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6)07—0065—03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要人口的东方大国。中国现代化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农村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政治现代化还有待于国民,尤其是广大农民积极热心的参与。因为,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以心态现代化为基础。所以,农民政治心态现代化,对中国政治现代化及农村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至关重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农民传统的政治心态分析

中国农民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延续过程中形成了他们特有的政治心态,其主要政治心态是依附、驯服和顺从。并且具有两重性特征,表现为:

1.对皇权既崇拜又疏远。传统的中国农民缺乏主体意识,在政治心态上倾向于依附“明君”、“贤相”和“清官”。这是因为,封建社会中的个体农民由于自身的分散和经济、政治上的软弱微小,从而形成了政治上的依附心态。无论是门阀士族制度,还是科举考试制度,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很难走进封建王朝的政权体系,于是他们企盼有“明君”、“贤相”和“清官”为他们作主撑腰,沐浴皇恩。同时又对高高在上、威不可测的皇权和专制抱有敬而远之的心态。农民对皇权疏远的情感使之产生了重视血缘地缘亲情、漠视国事、压抑保守的政治态度。具体表现为安土重迁、重本轻末的土地依赖意识,而安土重迁、足不出户、乐于固守,则进一步造成农民小生产的与世隔绝。乡土社会村落之间的孤独、封闭和隔膜,使得农民对皇权敬而远之,可望而不可即。由于他们在自然和社会力量面前感到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并具有十分强烈的无奈感和宿命论倾向,因此对政治的期望值不高,更多企盼的是与世无争、安平乐道。

2.对政权既顺从又逆反。几千年来中国始终是一个官与民共筑的社会。在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本社会联系方式的农民组织之上,耸立着以皇权为“金字塔”顶点的官僚机构,广大农民处在最低层,加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与世隔绝的生活环境,导致农民日渐形成了封闭狭隘的政治心态。主要表现为尽可能地维护皇权,安于现状,求稳怕乱的保守心态。中国农民之所以对政治有顺其自然、保守的一面,是因为中国小农经济的结构和中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生过多次的兴衰交替的事实使农民明白一个道理:封建皇权兴与亡,老百姓都是苦和苦。农民只有扎根土地、顺其自然,政治上保守一点,有百利而无一害。尽管农民也有“均平”、“太平”的政治理想,但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屡屡失败的残酷现实告诉人们,要“寡欲惜争”、“差序和谐”、“讲信修睦”,才能实现“劳而有食,安度平生”。农民期望“明君”、“贤相”、“清官”来维护他们的政治利益,只有当农民劳而不能食、累而不能生,强权欺之太甚,忍无可忍时,才会揭竿而起。然而,历次农民反抗政权的运动,要么被封建专制所绞杀,要么被封建皇帝所招安,官逼民反的结果还是农民归顺于“官”。

3.既想均平又想特权。忠孝合一、家国合一的农民的政治理想是“均平”、“太平”。在农民反对皇权的时候,“均平”、“太平”便是最有吸引力的口号。历史上,钟相、杨幺农民起义军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李白成农民起义军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洪秀全农民起义军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口号等,无一不感召着农民揭竿而起,奋力抗争。农民在政治心态上的这种平均主义思想,是与个体农业经济活动所形成的小农意识密切相连。因为农民的这种低产业的经济活动决定了农村聚集和扩大财富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传统农民形成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但是,农民以家庭为依托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又有着狭隘的功利主义特权思想。李白成、洪秀全等进城以后很快学会了享受皇权式的奢侈和特权。这说明,农民因为求富相当艰难,靠本分劳作甚至不能养家糊口,因此他们极看重眼前利益,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心胸狭隘,有着强烈的特权心态,一旦有机会和条件,就会去占有和享用。

二、中国农民政治心态的现代特征

新中国的建立为农民政治心态现代化奠定了社会政治条件。农民的政治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因为缺少培育农民独立自主意识的市场经济条件,我国农民的政治心态仍然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进入全面转型时期,农民传统心态向现代心态转变,适应政治现代化发展的政治心态逐渐生长和发展。

1.政治效能感增强。发家致富后的农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主体能力和政治效能感的增强。“农民的政治效能感就是农民对自己政治影响力的估计,它是构成制约人的政治积极性的重要心态因素之一。”只有当农民感到有能力影响选举和决策时,才能积极参与政治,否则对政治必然持疏远态度。经过改革开放和基层民主政治实践的洗礼,不少农民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对政治体系施加自己的影响。现在多数农村资源掌握在农民手中,农民也日益认识到自己是农村建设的主体,当自己的基本利益受到漠视和侵害时,也会理直气壮地向政府提出诉求和质疑。如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在辞职外出打工时,代表当代中国农民直接向国务院总理写信,倾诉“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真情实感,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李昌平如果没有意识到他“上书”的正面政治效能,他是绝对不会冒险“上书”的。

2.政治参与意识提高。中国封建社会是“世胄聂高位,英俊沉下浮”,平民百姓只有进贡纳税的义务,而无参政、议政的机会和条件。改革开放以后,农民过去那种逆来顺受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治参与意识大大提高。由于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使农民获得了强烈的政治主体意识和政治效能感,加之我国政治参与的渠道日益畅通,并呈现多样化、走向法制化。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信访制度、举报制度、村民自治制度等,从而使农民政治参与意识大大提高。他们对选举人大代表、组建村委会、制定村规民约、讨论发展规划等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特别是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通过,标志着农

民的政治参与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从此,农民政治参与意识得到了法律程序的强化,农民的民主权利在基层民主建设中逐步得以实现。

3.政治动机利益化明显。在政治参与活动中,利益动机始终是公民政治参与的直接诱因。改革开放以前,农民以国家集体的利益为利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集体的利益。人们的个人利益动机因为遭到批判而处于隐藏状态。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农民独立的利益主体逐步得以确认。在政治文化理念上,社会主义国家由过去高度强调和推崇“公”的理念,冷落和鞭挞私产、私利、私权,发展为逐渐尊重和维护“私权”。在这种大环境下,农民“均平”的政治心态被“发家致富”所取代。他们向“利”的本能和愿望被尽情地释放出来,成为他们政治参与行为的首要动机。

4.政治心态走向开放。建国以后,我国农民不再被排斥在政治生活之外,而成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础力量。党领导的“土地改革”对他们有着重大的经济利益,因而他们意气风发,积极参与,在组织农民协会、建立农民政权、打土豪、分田地等各项工作中,一扫过去恪守古训、求稳怕乱的政治心态。尤其是改革开放使农民成为经济利益的主体,他们经济上有了地位,政治上也要有声音。于是农民支持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政治心态更加稳定和成熟。他们积极地向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期望政府采取得力措施,制订相关政策,以便切实有效地保护他们利益的获取和扩大。

5.政治信任感和认同感增强。中国农民对党和国家的政治信任和认同,既是我党执政的政治合法性的来源,也是我国政权巩固和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农民在改革开放中获得了实惠,他们对党的执政地位表现出信任和认同,对党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拥护和响应,他们相信党和国家作出的决策,采取的措施,一定是关心和爱护农民的,是维护和发展农民的切身利益的。目前,尽管党内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腐败现象,但是农民还是相信党有决心和能力遏制腐败现象,解决腐败问题。基于这样的信任和认同,中国农民由衷地拥护党,热爱祖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三、促使农民政治心态现代化的路径

现代农民政治心态的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对宗族、宗教和地方恶势力的心态依附;政治参与意识和行为易受情绪影响;政治参与中盲从心态比较明显;政治上的单求私利的狭隘心态和求稳怕变的保守心态比较严重;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必须积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不断培育和提升广大农民积极健康的政治心态,促进农村政治现代化。

1.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为农民政治心态的现代化提供强大的坚实的物质基础。现代政治心态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现代经济的物质基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它容易使农民画地为牢,把自己捆死在土地上,由于他们难以摆脱小农意识和地域局限,从而又产生新的土地依赖意识。因此,农业现代化必须走产业化、市场化和农工商一体化之路,发展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事实证明,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农工商一体化不仅有助于农民突破小农意识,培育主体意识,激发其革新开放意识,而且还有助于农民拓宽视野,克服政治单求私利的狭隘心态,增强政治全局观念。

2.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为农民政治心态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参与平台。农民现代政治心态的形成、发展和成熟,有赖于他们政治参与的实践性和农村基层民主的广泛性。农民只有投入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才能达到国家和社会的权利、国家与农民的权利共享的效果。农民在行使民主权利的过程中获得或保护了正当的切身利益,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热情才能真正调动起来。政治参与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并在程序化和规范化的民主实践中逐步提高了政治认知能力,才能克服政治参与中的过激行为、非理性化和非规范化倾向,提高农民对地方政权组织的信任和认同。另外,要提高农民自主组织能力,通过自己的组织来锻炼培养政治责任感,增强政治心态承受力,缓解在社会利益不断重新分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不适,切实有效地保护自己的经济、政治权利和利益。

3.普及科学、民主和法制教育。为农民政治心态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农民现代化是农民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现代生产技能,转变旧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获得新的社会规范,发展自己的现代性,成长为现代人的过程。”农民政治心态现代化离不开科学和民主这一文化理念的支撑。而且科学文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也是促进农民政治心态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手段。要大力发展农村科学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农民的理性精神,增强自主性,使其自觉地抵制和消除政治参与中的盲从性和非理性化,从而逐步形成和强化积极健康的政治心态。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使民主法制的观念深入农民内心,使农民学会用法律为武器,切实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同时要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和民主意识,坚持依法行政,用法律法规引导和约束宗族宗教势力的活动。

4.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为农民政治心态现代化提供公正的社会环境。要建立农村社区组织,完善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实现社区农民的自我管理和服务,培养农民“管理众人之事”的自主意识;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使农民享受国民一体化待遇;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使农民生活有最低保障;要缩小农村社会的贫富分化,避免在社会转型条件下,因贫富差别太大而造成农民的心态失衡;要用工业化富裕农民、用产业化发展农业、用城镇化繁荣农村,要建立和完善农村产前、产中、产后社会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全方位服务;要强化农民的社会权利和社会服务意识,构建社会和谐,体现社会公正,弱化农民宗族、宗教和地方恶势力的心态依附。确保农民在公正、公平、和谐、友爱的社会环境中,不断提升政治心态现代化水平。

[责任编辑:胡彩芬]

推荐访问:转型 中国农民 心态 政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