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综述

银行实习报告 时间:2023-07-03 13:50:07

摘要: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增强身体机能的行为手段,对心理健康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将根据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目前国内外在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方面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并阐述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运用体育锻炼来促进心理健康。

关键词:体育;体育锻炼;心理;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心理出现健康问题时将对我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而现在每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都在逐年增加。体育锻炼能增强我们的体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热爱,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健我们的体魄,对我们的心理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通过体育运动预防及治疗疾病,促进我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在1946年的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把心理健康定义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的生活。而美国学者Allport定义为:力争自我成长;能客观地看待自己;人生观的统一;具有与别人建立亲慕关系的能力;人生所需的能力、知识、技能的获得;具有同情心和对一切有生命的事物的爱。内地学者王登峰、张伯源等认为心理健康就是: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于和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工作;能协调和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和谐完整;智力正常,智力在80分以上;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我国内地学者季浏认为:智力正常;适当的情绪控制能力;对自己能做出恰当的评价;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季浏学者的这一观点这也是迄今为止最简明的判断标准。

(二)体育锻炼的定义

体育锻炼可以将其从以下几个方面定义。从锻炼目的来说,体育锻炼是人们主动改造和完善主体自身的一种有意识活动,是活动主体的人与自身间一种能动关系的反映,是人的再生产的实践活动。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和保持机体的机能能力,延年益寿,从而提高工作、学习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从体育锻炼的内容来看包括健身健美锻炼、娱乐休闲锻炼、保健康复锻炼、心理智能锻炼。通过健身健美锻炼、塑造强健的身体、健美的体形;通过娱乐休闲锻炼,娱乐身心,调节情绪,保持愉快的心情;通过保健康复锻炼,保持机体的机能水平和旺盛的工作精力,患病机体的康复,延年益寿;通过心理智能锻炼提高心理素质和智力水平。从体育锻炼的评价来看主要是通过生理和心理的评价指标和指数对体育锻炼进行体质测量和评价。综合以上就可将体育锻炼定义为:以身体练习和运动负荷为手段,以健身健美、娱乐休闲、保健康复、心理智能锻炼为活动内容,为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和保持机体能力而进行的一类体育运动。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作用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项研究表明(Hannaford,Iarrell&Cox,1988),进行8周的体育锻炼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另有研究表明(Simo-ns&Blrimer),进行有氧练习的学生,其心境状况改善的程度比控制组大,特别是那些练习前存在情绪问题的学生,其心境状态改善的程度最为明显。1990年,诺瑟等人(North,MeCullagh&Tran,1990)对1959-1969年间进行的80项有关体育锻炼对抑郁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一次性运动活动和长期的体育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这种作用在需要得到特殊心理照顾的被试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即他们的抑郁通过体育锻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改善;体育锻炼叩可降低特质性抑郁(长期的,稳定的),也可降低状态性抑郁(短期的,波动的);1992年,拉方泰恩等人(LaFontaineetal,1992)对1955-1990年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且实验控制十分严格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 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抑郁;有氧练习对长期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锻炼者参加锻炼前的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体育锻炼的程度也越大,体育锻炼后,即便心血管功能没有提高,焦虑、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降。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这一方面国内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我国内地学者(李玲,刘微,季浏等)探讨体育锻炼与中学生人格、自我意识的关系中对 216 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体育锻炼对中学生人格、自我意识的影响显著。体育锻炼对中学生自我意识、人格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随体育锻炼水平升高,自我意识提高,人格趋于外向和情绪稳定。在这以前也有许多学者研究(邱达明,朱风书,苏坚贞)证实,身体锻炼可以促进身体自我的提高。有人对48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的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等心理健康因子检出率具有显著差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其心理健康因子检出率明显少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巴里克等发现,运动能力发展良好的儿童,其情绪变化小,自卑减少,随和,社交积极,社会适应能力强,易成为集体的领导者在小学高年级以后,尤其是在青年期,身体及运动能力对个性发展的影响,需要通过社会评价和价值观为媒介,即只能间接影响个性发展了。

从上述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体育运动对于有一定心理疾病的人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而且长期的体育运动对心理疾病有一定的改进作用。但是在锻炼的强度,时间及频率方面没有进行很详细的研究,比如对于哪种运动强度对于治疗抑郁最有效果。还有就是没有把哪种运动适合治疗哪种心理疾病分清楚。多数研究者都是对有心理疾病的人进行的研究,通过体育锻炼使其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的缓解和改进作用,而没有进行正面的研究,没有说通过控制单一变量的方法,只改变体育锻炼这一个变量看受试者的心理健康因子的变化。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同体育锻炼与健身活动的类型、负荷量(活动的量与强度)及组织形式等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不同的影用。注重体育锻炼的类型与强度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对于科学地指导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发挥体育锻炼的最佳心理效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科学地设计学生的体育锻炼与健身课程有助于发挥体育锻炼活动的最佳心理效益。

目前,关于锻炼类型、强度等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还未取得完全一致的研究结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体育锻炼的类型、强度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以往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单因素研究设计降低了研究结论的生态学效度。今后,可采用多因素研究设计对体育锻炼的类型、组织形式、负荷量等因素对学生短期心理效益和长期心理效益的影响加以定量研究。同时在研究的统计分析方法上,可采用协方差结构模型等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使这一领域的研究更加深入。

(二)建议

一、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研究不能光从现状的分析以及影响心理健康原因进行研究,我们还应该从体育锻炼各个项目以及方法上进行选择,选择适合不同心理需要的人群进行干预,给予正确的心理健康引导。

二、同时,我们也应该从多学科、跨领域的去对体育健康与心理健康进行研究,找到不同的研究途径,寻找不同的研究方法。这样的话,也许我国在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这方面会有更大突破。

参考文献:

[1]刘娜.大学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校园之声,2014,7(3):88-89

[2]毛志雄.锻炼心理学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69-75

[3]刘芳.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体育与科技文献通报,2008,16(6):90-94

[4]罗勇.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安顺学院报,2007,9(4):39-40

[5]孙延林,王志庆,姚家星,吉承怒.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认知、焦虑、抑郁和自我概念的研究进展[J].生理科学进展,2014,45(5):37-40

作者简介:

华明舟(1990- ),男,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体育运动人体科学;

孙群群(1991.2- ),男,湖南怀化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学、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体育舞蹈。

推荐访问:心理健康 综述 体育锻炼 关系 研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