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郭荣宗:报效中华的“垃圾”勇士

党建述职报告 时间:2021-08-20 11:19:10

编辑 吴 痕

把垃圾处理好就能报效中华

在上海浦东,有一片被绿地环绕的美丽厂区,走进厂区大门,五层的主办公楼造型简洁,在蓝天白云下安静而高雅,充满了现代化气质。在大楼外墙上左右各有四个大字,左边是“美商环保”,右边则是“报效中华”。普通人很少有人知道这是家“垃圾处理厂”,每天1000吨生活垃圾进入这里,经过200余米的“流水线”,各种人为混杂的废旧弃物,被分选成金属、玻璃、木块、纸张、打火机、塑料、砖石、电池……乖乖地“各归其位”。能燃烧发热的,成为转化热能的原料,其他的或被用作再生原料,或被送往填埋处理,余下的鱼禽骨、菜皮等有机物,则经快速生物发酵、干燥,成为高效有机肥…,包括联合国以及47个国家在内的领导人和专家到过这里,而这一切都由一个人一手创造,他就是郭荣宗——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华裔实业家。

郭荣宗来自马来西亚一个显赫的家族,祖辈和父辈中“代有才人出”,郭荣宗何以独独钟情中国的“垃圾”,又如何“觅”得国人踏破铁鞋无觅处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垃圾处理新技术?

因爱国一头扎进“垃圾”中

1984年6月,只有28岁的郭荣宗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在此之前,郭荣宗在郭氏家族中受到的是最传统的中国式教育,他从小就阅读过无数的和中国有关的小说、历史,在他的心目中,中国是个很美丽的国家,民风很纯正,环境优美,他曾为此无比自豪。可是,当他的双足踏上中国的土地时,随处可见的污浊垃圾立刻和他心目中的美好印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给了他强烈的冲击。在那一刻,郭荣宗就下了一个在很长时间都不被人理解的决定——一定要把中国的垃圾处理好。

在此之前,郭荣宗当过国际刑警,做过药材、电器、百货等生意。后创建美商国际集团,己与20多个国家开展长期贸易,在10多个国家建立了分支机构。如果郭荣宗不做“垃圾”事业,他已经是位成功的实业家,也会继续平稳地成功下去,然而他却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了“垃圾”中去,用郭荣宗自己的话说:“中国承受着巨大的生态压力,同是炎黄子孙,哪个做儿子的不爱母亲,哪个海外游子不魂系祖国啊。”

此后,郭荣宗走遍了大陆19个省,206个城市,历时1444天考察中国垃圾。直到十多年后的今天,郭荣宗都能精确无误地报出如下数字:中国每年为了垃圾要浪费18.68万亩土地资源,其中一个省会城市每年为了垃圾浪费200亩土地,一个地级市要用120亩掩埋垃圾,一个县级市则要用35亩。“中国虽然有960万平方公里,可是我们人口众多,耕地面积那么紧缺,我们怎么还能为了垃圾浪费如此宝贵的土地!”严重的垃圾污染让郭荣宗深刻认识到,“把垃圾处理好就能报效中华。”

和德国人打赌为垃圾“疯狂”

为了寻找到能根治中国大陆城市垃圾污染的良方妙法,郭荣宗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探索之路。1989年4月,郭荣宗到了德国的法兰克福,当时那里正在展出世界一流的垃圾处理设备,其中的德国别克斯公司的垃圾处理设备最为先进,郭荣宗很诚恳地向该公司总裁贝尔先生提出,能否由他做总代理,把别克斯公司的设备拿去处理中国的垃圾。不料,贝尔先生竟然对郭荣宗说:“中国那么穷,穷得都要把垃圾吃下去,还能有能力搞环保?富人才做环保,穷人是不做环保的。”德国人的这番话让充满了一腔爱中华热情的郭荣宗非常气愤,于是和贝尔打了一个至今在世界环保业界都为人津津乐道的著名“赌约”,双方以10年为限,贝尔承诺如果郭荣宗在10年之内在中国大陆研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垃圾处理设备,并在中国大陆推广,他愿意义务为郭荣宗打工1年。

从打赌得那一天起,抱着“千万不要给中国人丢脸,哪怕是倾尽全力,也要做成功”的信念,郭荣宗彻底成了个“垃圾迷”,白天,他背个大筐到垃圾堆里去掏垃圾,路上的行人都以为他是个疯子。回家后,他就把垃圾倒在桌子上分类研究,姐姐看见他成天往垃圾堆里扎,又经常对着垃圾发呆。以为他真的疯了,有一次甚至把精神病院的车都给叫来了,非得拉他去治疗。

除此之外,郭荣宗还聘请国际知名的54位各领域各学科专家,先后考察了全世界74个国家的垃圾处理产业,开展了以华人生活垃圾处理为课题的科学实验。原先学习过生物、环境专业的郭荣宗梳理了当时世界上流行的几种垃圾处理方法,觉得都不适应中国国情。掩埋法费用较焚烧低,但却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焚烧法也不足取,焚烧1吨垃圾的费用则是掩埋法所需费用的数倍,焚烧时有75种挥发性重金属和25种酸性气体释放,尤其处理不到位时,还会产生导致婴儿畸形和癌症的二恶英。

郭荣宗决定立足中国国情,吸取世界先进的电子、机械、计算机、农艺微生物工程技术等,研制出全新的绿色、集成垃圾处理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

“郭氏技术”让老外心服口服

郭荣宗在微生物研究处于领军地位的意大利,设立了微生物研究基地,主攻微生物抗击垃圾中病原菌,降解垃圾难题;在台北设立垃圾处理机械研究所,主攻垃圾分拣技术。采用11个国家的先进技术,结合中国的实情配套改造,前后共进行1多万次实验,历时9年7个月零16天,耗资3.6亿元新台币,终于于1998年新年将临之际,郭氏垃圾处理全套设施和技术问世。

郭荣宗的第一座垃圾处理厂建在黑龙江大庆市。主要理由是在中国最寒冷的地方检验微生物技术的可行性。1998年4月,开工第一天,指挥500多人,在大庆市郊的沼泽荒地上,打响了他宣战垃圾的第一“炮”。

9个多月中,郭荣宗坐镇一线,身先士卒,和工人们一起战胜洪水、暴雨、严寒、冰雪的重重考验,当年年底,垃圾厂建成封顶,创造了东北冬季野外施工的奇迹。令时任大庆市市长杨信竖起拇指,赞叹不已。

1999年6月29日,10年前和郭荣宗打赌的德国别克斯公司总裁贝尔不远万里来到大庆,当他走进郭荣宗那流泉叮咚,小桥亭阁,芳草连天,鸟语啁啾的“大庆美商生物高科技环保有限公司” 厂区,走进3.6万平方米的气势恢宏的主厂房,闻着迎面扑来的阵阵果香,看着机械轻快的律动和自动化装置闪烁的指示灯,面对完备的垃圾分类系统,热能转换系统,有机无机分类系统,污水处理系统,计算机监控系统,这套世界上最先进的垃圾处理系统设备却仅用二、三十人,7-8个小时就无公害地处理完800吨生活垃圾时,贝尔心悦诚服,虽然最终没有兑现自己为郭荣宗义务打工1年的承诺,不过他却以另一种方式来弥补,他为美商公司送来了一块他亲自雕刻的匾,为了表示敬意,这块极重的匾贝尔先生一路都背在身上,从不曾搁在地上。还送来一套价值数十万美元的堆肥翻拌机,成就了环保业界的一段佳话。

艰难曲折的“孤军奋战”

如今,已经拥有大庆、抚顺、呼和浩特、上海浦东4家垃圾处理企业的郭荣宗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公认的“垃圾处理”权威,然而回首和“垃圾”相伴的那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艰难曲折,郭荣宗感慨万千。

在从和垃圾打交道开始一路走来,郭荣宗走得并不轻松。由于中国的环保事业起步不久还处在初级阶段,很多人对“垃圾处理”不了解不理解,认为“中国那么大的地方哪儿埋不了垃圾,何必搞得这么复杂,”甚至不少人对这位整天打着“垃圾”主意的人充满了怀疑,觉得“他根本就是个骗子”,由于观念的落后给郭荣宗造成了很大的阻力,仅仅在解释“垃圾为何要处理,处理了有什么好处”这些问题上,郭荣宗就曾付出过昂贵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连他的员工都曾经问过他:“老板,您干什么不好偏要弄垃圾,您的钱投到别的行业中完全可以轻松地赚更多的钱,哪怕放在银行里利息也很可观啊! ”

1998年7月,一场特大的洪水袭击了大庆,美商集团的工地顿时变成了一片汪洋,员工们睡觉的床板离水面仅有15厘米,吃住都成了问题。这突如其来的困难,吓得一些股东撒股了,73%的资金被撤走。即使到了今天,我国的环保绿色政策倾斜度还不十分到位。郭荣宗坦言“有一种孤军奋战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他有的时候“真的觉得很难”,但是他却从没有过放弃的打算,在做国际刑警时经历过生死考验的郭荣宗有着“坚定不移”的人生态度,“报效中华”则是他永不改变的人生目标。正是这些让郭荣宗坚持了下来,并将坚持下去。如今,郭荣宗每天最爱做的事就是穿上工作服在车间里和垃圾“亲密接触”,郭荣宗说:“这种孤军奋战的感觉可能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我觉得这一生我都不会改变这个信念,我会坚持下去,我已经热爱上了这一行了,所以再困难我都能坚持下去。”在郭荣宗的心里,“美商集团做的是‘美丽的事业’,这份事业最成功的不是技术,而是如今全体员工一致的报效中华的理念和决心,这是我们企业文化的核心。每位员工到公司来上班的第一天,我们的人力资源部会有一个主题培训,那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没有国就没有家,只有国家强盛才有每个中国人的尊严。我们企业所有员工都依靠这种理念在工作,所以没有任何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垃圾”的未来不是梦

郭荣宗和他的美商集团有着宏伟的计划,在未来的5年中,美商集团还将在中国建设10座国际先进水平的垃圾处理厂,达到日处理1万吨垃圾的水平。

“我们总说要和国际接轨,我们中国也是国际的一分子,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让外国人来和我们接轨?”郭荣宗说。如今,很多先进国家都来向郭荣宗采购垃圾处理的设备和生物制剂,郭荣宗算过一笔账:在中国大陆,每年产生1.5亿吨垃圾,可回收的东西达到20%,如果能把这些垃圾进行高科技综合处理,每年从垃圾回收的资源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达到将近1800个亿,这个产业能解决90万个岗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非常大,如果把资源回收来再深加工,那个产业链就更大了。而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价值更是不可估量。因此郭荣宗坚信,随着越来越多人对他先进垃圾处理技术的肯定,随着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一特殊行当应有特殊配套措施,随着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他相信不仅他用高科技清除中国大地污垢的愿望不是梦,让中国出现更多的“郭荣宗” 不是梦,让中国的环保事业成为全世界的榜样更不会是梦。

推荐访问:报效 中华 勇士 垃圾 郭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