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略论白寿彝先生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回族史研究

党建述职报告 时间:2022-02-08 10:06:26

摘 要:对白寿彝先生新中国成立前的回族史研究进行梳理,指出白寿彝先生的回族史研究具有爱国性,其核心思想具备唤起回族民众对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要义,希望通过史学研究来推动国内民族的相互理解,体现了白寿彝作为知识分子的良心与风骨。

关键词:白寿彝;回族史研究;民族团结;知识分子

中图分类号:K28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5-0089-02

白寿彝早期从事回族史学的研究,并且一直坚持在这一领域辛勤开拓耕耘,这种研究在当时是立足于他对回族人民的认同感之上的,这种认同感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民族认同感,它不是建立在一种狭隘的民族观点之上,而是建立在他对本民族的理解与认同之上,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在对整个中华民族的认同之上。①

白寿彝在他早期的一篇重要论文《回族的文化运动》中提到:“我不是回教徒,在民国二十年前也不曾注意过回教。那时有一个回教徒在我家住过一年,但我除了知道他的生活和我们有些不同之处之外,也不会注意到别的地方。直到东四省失掉,日本的大陆政策给我们以最严重的压迫,才使我注意到边疆,因注意边疆而连带注意到西北各省最有力量的回教,因注意回教而和教中人士多所往来,才敬服他们信仰的忠诚,团结的坚固,做事的勇敢,生活的刻苦,使我亲切知道,中华民族的复兴,回教徒应有沉重的担负。但要回教徒担负起这沉重的职责,必先使非回教徒尽量知道回教中一切,才能激起彼此的同情心,造成合作的大事业。”②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在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步步紧逼的情况下,作为少数民族回族的一员,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白寿彝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回族这个少数民族能够融入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当中去,而这种融入必须要教育回族人民,使得回族人民的利益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抵抗日寇的进攻做出共同的努力。白寿彝作为一名回族人,因为中华民族空前的巨大灾难而引起了他对于中国边疆的重视。他的这种工作正是为了唤醒本民族的民族意识,在这个层面上做出努力。这正是在中华民族在面临强敌的情况下,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做出的贡献。要使非回教徒和回教徒有更大的沟通,这样才能方便两者之间的互相支持。

根据我们知道的常识,在中华民国之前的清朝政府,对回族这样的少数民族,清朝政府采取的依然是传统的“剿”或“抚”的两种手段。在清朝统治的二百多年间,回汉民族之间的冲突不断,这一方面是回汉之间缺乏沟通,另一方面是清朝统治者的羁縻政策所导致。清政府对于这样一种民族矛盾实在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调整回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呢?或者说应该采取怎样一种态度去进行沟通与融合呢?白寿彝指出:“中国回教因为二百多年来处于特殊环境之下,对于本教的情形向来不求人知道,而教外人因隔膜日久,对于回教也不易发生研究的兴趣。”正是由于我们上面提到的二百多年清政府所采取的政策,所以回族和当时的整个中华民族之间还有一定的隔阂,因此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就必须是:“使得回教的各种动态不仅成为教的本身事情,而处处和我们的社会生活及国家命运发生了密切关系。因此,回教徒与非回教徒间的隔膜必须竭力打开。”

由此看来,白寿彝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特殊身份能够打开这样一道隔膜。白寿彝认为回教中的开明人士已经在当时积极努力改变这样一种隔阂的状况,但非回教徒对此认识还有待深入。所以说白寿彝的确是以一种中介者的角色来消除这样一种回教徒与非回教徒的隔膜,这也是白寿彝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之一:那就是爱自己的民族,爱自己的国家,把爱自己的民族和爱自己的国家高度有机结合起来。在当时,回教中的开明人士努力改变这种局面,回教徒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创办回教师范学堂,一是办小学堂。”这里体现了回教徒希望通过教育这一手段,来达到让普通回教人民认识汉字,这是一个相当低的要求。我们不难想象,如果连汉字都不认识,如何谈得上和汉族及其他以汉语作为主要语言交流工具民族的沟通,在白寿彝看来,这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

在观察到办理学堂对于回教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发展有共同的利益的同时,白寿彝敏锐地观察到回族内部的开明人士没有停留在办学兴校上,更重要的是看到他们将回族文化的要义进行传播与发展,除了包括应该具有的学术研究准备之外,同时还把这种研究这种文化运动“和边疆问题连在一起”。这是回族开明人士以及一切有志于回族发展和国家振兴的人民的共同愿望。而当时最为重要的边疆问题就是日本对中国大陆的步步紧逼,这种步步紧逼使得国家的灾难日渐加深,是日本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决战。所以白寿彝认为,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一运动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须于回教根本教义及各部重要教法有理论上的阐发;二是须把回教历史上关于阿拉伯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磨合,及回教徒与非回教徒没有真正的种族区别的各种事实,使教外人有普遍的认识;三是须大量地而且精细地翻译整理各种回文典籍,给中国学术界以新鲜的刺激;四是须对西亚诸回教国家有密切的联络和切实的了解,使得他们可因文化的关系,做保持我国西陲国防的重要因子。”

我们不难看出白寿彝在以上论述当中最核心的思想依然是要通过促进回族文化的发展和进行建设,达到“保持我国西陲”的目的。而要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在于要使回族文化与中国文化真实地结合,使得回教徒与非回教徒有真正的沟通,这样,才能够实现面对外敌的统一,只有实现这样一种思想上的统一,才有可能实现全民族抗战的统一。

对于回族运动三十多年的进步与发展,白寿彝也明确指出其不足之处,这种不足之处在于:“最大的缺陷有两个:一个是各方努力的不集中,一个是各种活动的缺乏近代化。”这样一种不足表现在,回教刊物出版的虽然较多,但是回教刊物彼此之间的联络不够。白寿彝同时指出当时的具体缺陷在于:“一个地方可以有两三种各不相谋的小型刊物,而没有一个规模较大,人力财力较雄厚,内容较充实的杂志,各省市回教小学没有一个集中的统属机关,各小学的师资和经费往往有极大的差异,使这种教育事业不能有均衡发展,在高级学校里,也没有一个共同的研究组织,来研究和改进他们的事业”。

白寿彝从创办刊物和学校教育与研究两个层次讨论了当时的回族教育问题,这两个问题在当时的确是紧迫的。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在当时还只能通过办刊物作为宣传方式来看,回教徒与非回教徒的互相沟通与理解还确实需要建立在办刊物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回教徒与非回教徒之间的隔阂,有助于他们彼此间的了解,同时能够在回教徒之间取得相当成就的交流,但是受到时代和客观条件以及注意力不够的限制,导致了这样一种尴尬局面的出现。

在教育方面,也明显地体现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现象,缺少共同研究组织,来研究回教内部的各种问题,这同当时民国政府重视不够有相当的关系。我们知道,教育必须要有足够的投入,否则建设教育和发展教育根本无从谈起。所以白寿彝强调希望由政府出面积极进行对回族和回教徒的教育投入,这种投入是必要的,而且确实是非常紧迫的重要事情。不足表现在:“回教徒发表的文字和言论里往往把学术研究和宗教情绪牵混在一起”,同时“在几个高级学校的课程编制和将来计划中,似乎还能把讲课的课业融化在世界知识的领域里,因为这样,所以教内教外人的隔膜常无法避免。”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白寿彝虽然作为回族人,但在对待回教徒的态度上,依然希望回教徒能够避免一些情绪化的倾向,把学问事业与宗教事业不混同在一起,能够让学问事业为宗教事业服务,同时加强与教外人士的沟通。站在一种世界知识的高度,来看待回族的发展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站在这样的高度上来看待这样一个民族宗教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教内教外的隔膜。

针对上述的缺陷和不足,白寿彝对回族回教的建设提出了积极的建议,那就是希望由政府给予支持,同时由教外的各方面人才共同合作。白寿彝说他撰写论文的主旨在于“一方面希望回教中的志士努力推进自己的工作并随时检查自己的缺陷,另一方面希望国家和社会对这种有价值的运动能有真挚的认识和实际的帮助。我们不想把中华民族团结起来则已,否则不该卸却这方面的时代责任”。这里体现了白寿彝作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史学家对回族的爱,对中华民族的爱,对回族的关心,对中华民族的关切。需要交代一下,《中国伊斯兰纲要参考资料》本来是交由顾颉刚来写的,因为顾颉刚当时事务繁多,无暇他顾,所以委托对回教回族回民有很高认识的白寿彝来完成。而白寿彝不仅较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而且对这样一个任务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意见。①

推荐访问:回族 略论 新中国成立 史研究 白寿彝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