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世界十大能工巧匠排行榜(上)

党建述职报告 时间:2023-06-27 14:20:30

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与能工巧匠的智慧劳动密不可分。能工巧匠们不仅工艺技术高超,而且极具创造性和创新思维,他们是每一个时代技术进步的开拓者和实践者+同时也是为了人类的美好前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在世时几乎很少能够得到充分的理解与回报,但作为早已习惯于尽享其智慧果实的后人们,我们并不应该忘记他们曾经的存在以及早已应该获得的公正评价。基于此,笔者根据古今中外著名能工巧匠们的出生年代顺序及综合贡献,评出了本人心目中的世界十大能工巧匠排行榜。

上榜第一名:李冰(中国)

李冰生于公元前296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山西运城人,战国时期秦国的水利专家。祭祀李冰父子历来分为官祭和民祭,官祭十分隆重,民祭极为虔诚。官祭兴于宋代,一般在清明节举行,后改为每年春秋两祭,民祭一般在农历六月廿四前后数日内举行。公元前256年,40岁的李冰时任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来,为秦帝国的兴起和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李冰修建的都江堰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及渠道网所组成。鱼嘴是在宝瓶口上游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堰,因堰的顶部形如鱼嘴而得名。据《华阳国志》记载:李冰“壅江作堋”的“堋”就是指鱼嘴。它将岷江分为内外江,起航运、灌溉与分洪的作用。飞沙堰是一个溢洪排沙的低堰,它与宝瓶口配合使用,可保证内江灌区水少不缺,水大不淹。宝瓶口是控制内江流量的咽喉。《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就是指李冰开凿宝瓶口。因“崖峻阻险,不可穿凿,李冰乃积薪烧之”,劈开玉垒山,凿成宝瓶口。宝瓶口不仅是进水口,而且以其狭窄的通道形成了一道自动节水的水门,对内江渠系起保护作用。宝瓶口这一岩石渠道,十分坚固,千百年来在岷江激流冲击下,并未被冲毁,有效地控制了岷江水流。

李冰在修建都江堰工程中,创造了竹笼装石作堤堰的施工方法。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之,累而壅水。”此法就地取材,施工,维修都简单易行。而且,笼石层层累筑,既可免除堤埂断裂,又可利用卵石间空隙减少洪水的直接压力,从而降低堤堰崩溃的危险。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也用竹笼装卵石堆筑,堰顶做到适宜的高度。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八外江,以保障内江灌区免遭水淹。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八外江的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冲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沉积。鱼嘴的分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耕季节,内江水量大约占六成,外江水量大约点四成。洪水季节,内江超过灌溉所需的水量,由飞沙堰自行溢出。宝瓶口是节制内江水量的口门。为了控制内江流量,李冰--父子作石人立在江中,作为观测水位的标尺,要求水位“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李冰还作石犀,埋在内江中,作为岁修时候淘挖泥沙的深度标准。岁修的原则是“深淘滩,低作堰”。“深淘滩”是说淘挖淤积在江底的泥沙要深些。以免内江水量过小,不敷灌溉用;“低作堰”是说飞沙堰堰顶不可修筑太高,以免洪水季节泄洪不畅,危害成都平原。后人把这六宇诀刻在内江东岸为纪念李冰父子而建的二王庙的石壁上,很是醒目。岁修的方法是:每年水量最小的霜降时节,在鱼嘴西侧,用杩槎(就是马扎)在外江截流,使江水全部流入内江,然后淘挖外江和外江各灌溉渠道淤积的泥沙。到第二年立春前后,外江岁修完毕,把杩槎移到内江,让江水流入外江,然后再淘挖内江河槽,进行平水槽和飞沙堰的岁修工程。清明节前,内江岁修完毕,撤除杩槎,开始放水灌溉。杩槎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临时性截流装置,是由三根大木桩用竹索绑成的三脚架,中设平台,平台上用竹笼装卵石压稳。把适当数量的杩槎横列在江中,迎水面加系横、竖木头,围上竹席,外面再培上粘土,就可以挡住水流,不致渗漏。

李冰所做的这一切,尤其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对蜀地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建成后,蜀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千百年来危害人民的岷江水患被彻底根除。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c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老百姓怀念他的功绩,建造庙宇加以纪念。唐代杜甫云:“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滥不近张仪楼。”从此,蜀地“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水旱从人,不知饥饿,则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水利的开发,使蜀地农业生产迅猛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西汉时,江南水灾,“下巴蜀之粟致之江南”,唐代“剑南(今成都)之米,以实京师”。渠道开通,使岷山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而且有名的蜀锦等当地特产亦通过这些渠道运往各地。正是由于李冰的创业,才使成都不仅成为四川而且是西南政治,经济、交通的中心,同时也是全国工商业和交通极为发达的城市。

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在中国水利史上,而且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光辉一页。它悠久的历史举世闻名,它设计之完备令人惊叹!我国古代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颇为著名的还有芍陂、漳水渠。郑国渠、大运河等,但都先后废弃了。唯独李冰创建的都江堰经久不衰,至今仍发挥着防洪灌溉和运输等多种功能。

上榜第二名:阿基米德(古希腊)

阿基米德(Archimedes,公元前287~公元前212年),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静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

关于浮力原理的发现,有这样一个的传说。相传叙拉古赫农王让工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假,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后来,国王请阿基米德来检验。

最初,阿基米德也是冥思苦想不得要领。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当坐进澡盆里时,他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拖起。这使他顿悟到了一个用测定固体在水中排水量的办法来确定金冠比重的主意。阿基米德兴奋地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穿就跑了出去,并在街上兴奋地大声喊着“尤里卡!尤里卡”(Eureka,意思是“我知道了”。)

阿基米德经过进一步的实验以后来到王宫,他把王冠和同等重量的纯金放在盛满水的两个盆里,比较两盆溢出来的水,发现放王冠的盆里溢出来的水比另一盆多。这就说明王冠的

体积比相同重量的纯金的体积大,所以证明了王冠里掺进了其他金属。

这次试验的意义远远大过查出金匠欺骗国王——阿基米德从中发现了浮力定律:物体在液体中所获得的浮力,等于该物体所排出液体的重量。一直到现代,人们还在利用这个原理计算物体比重和测定船舶载重量等等。

公元前213年,罗马军队由玛尔凯路率军进犯阿基米德的祖国。这时,年已七十四岁的阿基米德,也立刻竭尽自己的所有才能,帮助祖国,打击敌人。

当时,罗马帝国的统帅玛尔凯路接连攻下叙拉古的两座城后,更加狂妄自大。他认为,只要用五天的准备时间,就可以攻陷国都叙拉古城。但他却没有想到,因为古城里拥有一位热爱祖国的白发苍苍的老人阿基米德,他的一切计划都落空了。

这场距今2190年前的战斗,被历史学家们称为: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观!

玛尔凯路率领着船队,从水上进攻叙拉古。他的每只战舰上的士兵都装备着弓箭、投石器和轻镖枪,准备把叙拉古的守卫者赶下城去,然后通过架在战舰上的攻城机,让士兵冲进叙拉古。

可是,阿基米德做了充分的准备。当敌人的舰队接近的时候,阿基米德便开动了他制造的那些巨大的远程投射机器。远程投射机器能把二百多公斤的石块,投射一千多米远(相当于18世纪大炮的射程)。这些巨大的石块,像冰雹似地打在战舰上,打得玛尔凯路手忙脚乱,船沉兵死,一片惊慌。阿基米德还让市内的所有妇女都带上一面小镜子到码头上。在他的指挥下,妇女们用镜子把阳光反射到距离最近的一艘军舰上,军舰立即起火。玛尔凯路只得急急忙忙把剩下的战舰撤走。

之后玛尔凯路又决定夜间进攻——他认为夜间阿基米德看不远,等舰队到了城下他那些巨大的远程投射机器就用不上了。可是,当玛尔凯路再次进攻时,又倒了大霉。阿基米德的短射程机器又开动了。这些机器不断地投掷出短镖枪,石块,使罗马军队又一次遭到沉重打击,连玛尔凯路也差一点丧命。

玛尔凯路不甘心放弃占领叙拉古的企图。他还是催促军队并强迫他的工程师们,继续同阿基米德较量,结果都是徒劳。进攻者把带有攻城机的战舰;中到叙拉古的城下,守城者就把一种挂着“长嘴”的机器开动起来,一块块石头从“长嘴”里倾落下来,不但把攻城机打得粉碎,而且也把战舰砸个稀烂,从而使罗马的士兵陷入绝境。有时,守城者还从城上放下一种铁钩,这种铁钩用机器操纵着十分灵活,能钩住罗马兵船的船头,然后把兵船拉起来,使兵船向一边翻倒,扣进水里。

上榜第三名:达·芬奇(意大利)

1452年4月15日22时30分,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海滨小镇——芬奇镇的一个名为安奇亚诺的小村庄里,一个叫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小私生子诞生了。他的父亲皮耶罗是佛罗伦萨有名的公证人,家庭富有。达·芬奇的童年是在祖父的田庄里度过的。孩提时代的达·芬奇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兴趣广泛。他歌唱得很好,很早就学会弹七弦琴和吹奏长笛。他的即兴演唱,不论歌词还是曲调,都让人惊叹。他尤其喜爱绘画,常为邻里们作画,有“绘画神童”的美称。皮耶罗确信儿子有绘画天赋,便将小芬奇送往佛罗伦萨,师从著名的艺术家韦罗基奥,开始系统地学习造型艺术。这段经历开启了达·芬奇的艺术之路,也开启了他的科学之路。

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达芬奇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他是一位天才,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热衷于思考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为了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他广泛地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代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达·芬奇重新发现了液体压力的概念,提出了连通器原理。他指出:在连通器内,同一液体的液面高度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液面高度不同,液体的高度与密度成反比。他发现了惯性原理,后来为伽利略的实验所证明。他认为一个抛射体最初是沿倾斜的直线上升,在引力和冲力的混合作用下作曲线位移,最后;中力耗尽,在引力的作用下作垂直下落运动。他的这一发现使亚里士多德的落体学说产生了动摇。他发展了杠杆原理,除推导出作用力与臂长关系外,还算出了速度与臂长的关系。他指出了“永动机”作为能源的不可能性。达·芬奇还预示了物质的原子原理,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原子能的威力:”那东西将从地底下爆起……使人在无声的气息中突然死去,城堡也遭到彻底毁坏,看起来在空中似乎有强大的破坏力。”

达·芬奇在生理解剖学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认为是近代生理解剖学的始祖。他掌握了人体解剖知识,从解剖学人手,研究了人体各部分的构造。他最先采用蜡来表现人脑的内部结构,也是设想用玻璃和陶瓷制作心脏和眼睛的第一人。他发现了血液的功能,认为血液对人体起着新陈代谢的作用,并认为血液是不断循环的。他坚信,血液不断地改造全身,把养料带到身体需要的各个部分,再把体内废物带走。达·芬奇研究过心脏,他发现心脏有四个腔,并画出了心脏瓣膜。他认为老年人的死因之一是动脉硬化,而产生动脉硬化的原因是缺乏运动。后来,英国科学家哈维证实和发展了达·芬奇这些生理解剖学的成果。达·芬奇还设计了一套方法以做心脏修复手术。

达·芬奇声称自己没有受过书本教育,大自然才是他真正的老师。为了认识自然,认识自己,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不遗余力地探索着。为了认识人类自身,达·芬奇亲自解剖了几十具尸体,从而对人体骨骼、肌肉、关节以及内脏器官进行了精确了解和绘制。有了对人体的这种深入了解,达·芬奇才在手稿中绘制了西方文明世界的第一款人形机器人。达·芬奇赋予了这个机器人木头,皮革和金属的外壳。而如何让机器人动起来,才是让达·芬奇大伤脑筋的。他想到了用下部的齿轮作为驱动装置,由此通过两个机械杆的齿轮再与胸部的一个圆盘齿轮咬合,机器人的胳膊就可以挥舞,从而可以坐或者站立。更绝的是,再通过一个传动杆与头部相连,机器人的头部就可以转动甚至开合下颔。而一旦配备了自动鼓装置后,这个机器人甚至还可以发出声音。原来,5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机器人的雏形。

在建筑方面,达·芬奇也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他设计过桥梁、教堂、城市街道和城市建筑。在城市街道设计中,他将车马道和人行道分开。设计城市建筑时,他具体规定了房屋的高度和街道的宽度,米兰的护城河就是他设计和监工建造而成的。

达·芬奇的研究和发明还涉及到了军事领域。他发明了簧轮枪、子母弹、

三管大炮,坦克车、浮动雪鞋、潜水服及潜水艇。双层船壳战舰、滑翔机、扑翼飞机和直升机、旋转浮桥等等。2008年4月26日,在瑞士西部城市帕耶讷,36岁的瑞士人奥利维耶·维耶提特帕使用由达·芬奇设计的金字塔型降落伞从距地面600米高的直升机上成功跳下。

达·芬奇为了排除泥沙,他作了疏通亚诺河的施工计划。他设计并亲自主持修建了米兰至帕维亚的运河灌溉工程。由他经手建造的一些水库、水闸,拦水坝便利了农田灌溉,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些水利设施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达·芬奇根据高山上有海中动物化石的事实推断出地壳有过变动,指出地球上洪水的痕迹是海陆变迁的证明,这个思想与300年后赫顿在地质学方面的发现颇为近似。并且在麦哲伦环球航行之前,他就计算出地球的直径为7000余英里。

达·芬奇密码筒。达·芬奇设计的这种密码筒造型古典,内涵着文艺复兴特质,设计优雅,符合达·芬奇的睿智风格。密码筒里藏匿着秘密的莎草纸。达·芬奇设计的密码筒内有一个装着醋液的容器,如果强行砸烂密码筒,醋液就会流出溶解莎草纸。要打开密码筒,必须解开一个5位数的密码,密码筒上有5个转盘,每个转盘上都有26个字母,可能作为密码的排列组合多达11881376种。

达·芬奇汽车。很早,达·芬奇就对当时的四轮马车不满。在他的科学世界中,早就有了汽车的影子。事实上,点燃现代汽车发明灵感之火的正是这辆“达·芬奇汽车”。既然是汽车就要考虑动力问题,达·芬奇在汽车中部安装了两根弹簧以解决这个问题。人力转动车的后轮使得各个齿轮相互咬合,弹簧绷紧就产生了力,再通过杠杆作用将力传递到轮子上。那么怎么控制车速呢?达·芬奇也想到了。他在车身上安装了一个圆盘装置,圆盘表面设置了很多方形的木块,和每个轮子连接的铁杆的另一端与圆盘相接,这就是用于控制车速的装置。圆盘上放置的木块数量越多,与铁杆之间的摩擦就会越大,阻力也越大,轮子的运转速度越慢,行驶的距离越长。当然,达·芬奇也想到了刹车装置。位于齿轮之问有一个木块,拉动绳索将木块卡在齿轮之间,车就可以停止。

同时,达·芬奇还将弹簧巧妙地运用在了钟表设计上。后来大型钟表采用的原理,就是出自达·芬奇的设想。只是在这个设想中,弹簧的弹力被物体的重力所代替,物体向下的重力通过众多齿轮咬合作用被均匀传递,钟表便得以保持匀速运动。

水下呼吸装置、拉动装置、发条传动装置、滚珠装置、反向螺旋、差动螺旋、风速计和陀螺仪……达·芬奇将他无数的奇思妙想呈现在世人面前。此外,乐器,闹钟、自行车、照相机、温度计、烤肉机、纺织机、起重机、挖掘机……达·芬奇曾有过无数的发明设计,而这些发明设计在当时如果发表足足可以让我们的世界科学文明进程提前100年。达·芬奇长达1万多页的手稿(现存约6000多页)至今仍在影响着科学研究。他就像一位现代世界的预言家,而他的手稿也被称为一部15世纪科学技术真正的百科全书,

排行榜第四名伽利略(意大利)

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1564~1642),意大利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

1564年2月15日,伽利略·仂利雷出生在意大利西海岸比萨城一个破落的贵族之家。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1609年,伽利略创制了天文望远镜(后被称为伽利略望远镜),并用来观测天体。他发现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并亲手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1610年1月7日,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标志着哥白尼学说开始走向胜利。借助于望远镜,伽利略还先后发现了土星光环,太阳黑子、太阳的自转、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月球的周日和周月天平动,以及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这些发现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

伽利略著有《星际使者》《关于太阳黑子的书信》《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和《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17岁那年,伽利略进了著名的比萨大学。按照父亲的意愿,他当了医科学生。比萨大学是所古老的大学,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这很合伽利略的心意。但是伽利略对医学并没有多大兴趣,他很少上课,一上课就对教授们教课的内容提出这样那样的疑问,使教授们难于回答。在教授们的眼里,伽利略是个很不招人喜欢的坏学生。不过,伽利略只是兴趣不在医学,他孜孜不倦地学习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并且以怀疑的眼光看待那些自古以来被人们奉为经典的学说。一个偶然的机会,伽利略听了宫廷数学家玛窦·利奇的讲课。这位青年数学家渊博的学识,逻辑严密,特别是他在证明数学难题时的求证方法,使伽利略深深着迷。他眼睛亮了,仿佛发现了一个神奇无比的世界,这就是他梦寐以求的数学王国l他兴奋极了,立即找到玛窦-利奇,向他提出了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你努力自学吧,有什么困难,任何时候我都是你忠诚的朋友。“听了玛窦·利奇的鼓励,伽利略越发刻苦钻研数学和物理学,他把从宫廷数学家那里借来的每一本书,都用心地阅读,像海绵吸水一样地吸收下来。但是,他并不是那种迷信书本的人,那些人们认为是真理的权威结论,在伽利略的脑子里常常带来意想不到的疑问,他常常为此而感到苦恼,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有一次,伽利略信步来到他熟悉的比萨大教堂,他坐在一张长凳上,目光凝视着那雕刻精美的祭坛和拱形的廊柱,蓦地,教堂大厅中央的巨灯晃动起来,是修理房屋的工人在那里安装吊灯。

这本来是件很平常的事,吊灯像钟摆一样晃动,在空中划出看不见的圆弧。可是,伽利略却像触了电一样,目不转睛地跟踪着摆动的吊灯,同时,他用右手按着左腕的脉,计算着吊灯摆动一次脉搏跳动的次数,以此计算吊灯摆动的时间。这样计算的结果,使伽利略发现了一个秘密,这就是吊灯摆一次的时间,不管圆弧大小,总是一样的。一开始,吊灯摆得很厉害,渐渐地,它慢了下来,可是,每摆动一次,脉搏跳动的次数是一样的。

伽利略的脑子里翻腾开了,他想,书本上明明写着这样的结论,摆经过一个短弧要比经过长弧快些,这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谁也没有怀疑过。难道是自己的眼睛出了毛病,还是怎么回事。他像发了狂似的跑回大学宿舍,关起门来重复做这个试验。他还找了不同长度的绳子、铁链,还有不知从哪里搞到的铁球、木球。在房顶上,在窗外的树枝上,他着迷地一次又一次重复,用沙漏记下摆动的时间。最后,伽利略不

得不大胆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是错误的,决定摆动周期的,是绳子的长度,和它末端的物体重量没有关系。而且,相同长度的摆绳,振动的周期是一样的。这就是伽利略发现的摆的运动规律。他从阿基米德检验国王皇冠的实验中受到启发,一面重复这个实验,一面想到这种方法的用途。当时欧洲各国的航海事业正在兴起,航海业带动了造船业和机械制造,采矿,冶金的发展,反过来又向科学技术提出许多新的问题。伽利略干是把他的注意力转向合金的物理和力学性质的研究,不久,他通过测定物体在水中的重量发现,物体投入水中减轻的重量,刚好等于它排开的水的重量。在这个重大发现的基础上,伽利略发明了一种比重秤可以很方便地测定各种合金的比重。他还写了一篇论文,详细介绍了比重秤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1589年夏天,在佛罗伦萨的店铺里度过了4年自学生活的伽利略,由于得到宫廷数学家玛窦·利奇的鼓励,特别是贵族盖特保图侯爵的推荐,他终于获得了比萨大学数学和科学教授的职位。这时,他只有25岁。1592年,28岁的伽利略被任命为帕多瓦大学的数学、科学和天文学教授。在他离开人世的前夕,他还重复着这样一句话:”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气。”

伽利略在帕多瓦大学工作的18年间,最初把主要精力放在他一直感兴趣的力学研究方面,他发现了物理学上的重要现象——物体运动的惯性,做过有名的斜面实践,总结了物体下落的距离与所经过的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他还研究了炮弹的运动,奠定了抛物线理论的基础,关于加速度这个概念,也是他第一个明确提出的:甚至为了测量病人发烧时体温的升高,这位著名的物理学家还在1593年发明了第一支空气温度计……

1609年,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经过不断改进,其放大率提高到30倍以上,能把实物放大1000倍。这是天文学研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革命,几千年来天文学家单靠肉眼观察日月星辰的时代从此结束,代之而起的是光学望远镜。有了这种有力的武器,近代天文学的大门被打开了。每当星光灿烂或是皓月当空的夜晚,伽利略便把他的望远镜瞄准深邃遥远的苍穹,不顾疲劳和寒冷,夜复一夜地观察着。过去,人们一直以为月亮是个光滑的天体,像太阳一样自身发光。但是伽利略透过望远镜发现,月亮和我们生存的地球一样,有高峻的山脉,也有低凹的洼地(当时伽利略称它是“海”)。他还从月亮上亮的和暗的部分的移动,发现了月亮自身并不能发光,月亮的光是透过太阳得来的。伽利略又把望远镜对准横贯天穹的银河,以前人们一直认为银河是地球上的水蒸汽凝成的白雾,亚里士多德就是这样认为的。伽利略决定用望远镜检验这一说法是否正确。他用望远镜对准夜空中雾蒙蒙的光带,不禁大吃一惊,原来那根本不是云雾,而是千千万万颗星星聚集一起。伽利略还观察了天空中的斑斑云彩——即通常所说的星团,发现星团也是很多星体聚集一起,像猎户座星团、金牛座的昂星团、蜂巢星团都是如此。

伽利略的望远镜揭开了一个又一个宇宙的秘密,他发现了木星周围环绕着它运动的卫星,还计算了它们的运行周期。现在我们知道,木星共有16颗卫星,伽利略所发现的是其中最大的四颗。除此之外,伽利略还用望远镜观察到太阳的黑子,他通过黑子的移动现象推断,太阳也是在转动的。一个又一个振奋人心的发现,促使伽利略动笔写了一本最新的有关天文学发现的书,他要向全世界公布他的观测结果。1610年3月,伽利略的著作《星际使者》在威尼斯出版,立即在欧洲引起轰动。

排行榜第五名:卡文迪许(英国)

卡文迪许(HeyCavendish,1731.10.10~18103.10),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公元1731年10月10日生于法国尼斯。1742~1748年他在伦敦附近的海克纳学校读书。1749~1753年期间在剑桥彼得豪斯学院求学。在伦敦定居后,卡文迪许在他父亲的实验室中当助手,做了大量的电学,化学研究工作。他的实验研究持续达50年之久。1760年,卡文迪许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成员,1803年又被选为法国研究院的18名外籍会员之一。

卡文迪许的才能是多方面的。1784年左右他研究了空气的组成,发现普通空气中氮占五分之四,氧占五分之~。他确定了水的成分。肯定了它不是元素而是化合物。他还发现了硝酸。卡文迪许生前在物理学方面发表的论文为数极少,一直到麦克斯韦审阅整理并出版了他的手稿后,人们才知道他在电学方面作出了很多重要发现。他发现一对电荷问的作用力跟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这就是后来库仑导出的库仑定律内容的一部分;他提出每个带电体的周围有“电气”,与电场理论很接近:卡文迪许演示了电容器的电容与插入平板中的物质有关,电势的概念也是卡文迪许首先提出的,这对静电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还提出了导体上的电势与通过电流成正比的关系。卡文迪许在热学理论、计温学,气象学、大地磁学等方面都有研究。1798年他完成最后的实验时,已年近七十。在物理学上他最主要的成就是通过扭秤实验验证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确定了引力常数和地球平均密度。卡文迪许验证万有引力定律的实验采用自己设计的“扭秤”为工具,后人称为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

卡文迪许没有当时英国绅士的普遍派头,他不修边幅,几乎没有一件衣服是不掉扣子的;他不好交际,不善言谈,终生未婚,过着奇特的隐居生活。卡文迪许为了搞科学研究,把客厅改作实验室,在卧室的床边放着许多观察仪器,以便随时观察天象。他从祖上接受了大笔遗产,成为百万富翁。不过他一点也不吝啬。有一次,他的一个仆人因病生活发生困难,向他借钱,他毫不犹豫地开了一张一万英镑的支票,还问够不够用。卡文迪许酷爱图书,他把自己收藏的大量图书,分门别类地编上号,管理得井井有序,无论是借阅,甚至是自己阅读,也都毫无例外地履行登记手续。卡文迪许可算是一位活到老,干到老的学者,直到79岁高龄、逝世前夜还在做实验。卡文迪许一生获得过不少外号,如“科学怪人”,“科学巨擘”,“最富有的学者,最博学的富豪“等。

卡文迪许终身未婚,没有享受过家庭生活所带来的快乐,他将自己的全部财产和毕生精力献给了全人类的科学研究事业并乐在其中。

推荐访问:能工巧匠 世界十大 排行榜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