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习近平关于净化政治生态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

领导述职报告 时间:2023-07-22 19:20:06

【摘 要】 本文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建设良好政治生态的现实紧迫性,分析了习近平政治生态建设的基本目标,提出了建设良好政治生态的路径选择: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

【关键词】 习近平;政治生态;政治建设

政治生态综合体现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集中反映了一个地方的政治发展环境和政治生活状况。[1]只有政治生态清明,才能为党的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从为什么建设良好政治生态、建设什么样的政治生态以及如何建设良好政治生态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构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一、建设良好政治生态的现实紧迫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分析当前政治生态恶化的严峻形势,严肃地指出了政治生态种种乱象和问题,深刻阐述了建设良好政治生态的现实紧迫性。

1、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

习总书记一再告诫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在风雨面前东摇西摆。但是现在却有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精神上缺“钙”现象严重。有些人没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认为共产主义虚无飘渺,根本不可能实现;有些人信奉西方的价值体系和社会制度;有些人热衷于烧香拜佛、看相算命;有些人 “当共产党的官,拿美国人的绿卡”;有些人宗旨意识淡薄,严重脱离群众。

2、党内潜规则盛行

所谓党内潜规则,是相当于党内明规则而言,是与党内规章制度相对立的,却在支配一些党员干部言行的非正式的规则或制度。目前,这些潜规则在很多地方和部门却相当盛行。比如,入职靠关系、提拔靠送礼,做人奉行“好人主义”,做事热衷于投机钻营、弄虚作假,决策习惯“家长制”、“一言堂”等等。这些潜规则虽然摆不到台面上,却在现实工作中左右党员干部的言行,谁不遵守潜规则,谁就会碰壁。潜规则长期盛行,就会导致党内明规则无法有效执行,党员干部价值观就会扭曲,党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坏,甚至危及党的执政基础。

3、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

习总书记指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每个党员、干部的事,大家都要增强角色意识和政治担当,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但是目前相当多的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不重视、不认真、不严肃,主要表现在:一是政治生活庸俗化。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对上级吹捧,对下级顺宠,对同级哄抬,用这种虚假客气掩盖问题、掩饰矛盾。二是政治生活随意化。比如一些党组织民主集中制执行不力,有的只集中不民主,有的只民主不集中;一些党组织党内民主生活枯燥乏味,习惯于念念文件、读读报纸、看看视频,甚至把党内民主生活会开成“闲话会”。三是政治生活娱乐化。比如一些党组织借开展党组织生活之由到景点旅游、玩耍。

4、党的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现象严重

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明确提出要“严明组织纪律,克服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现象。”但目前确实有些党员干部无视组织观念、漠视组织纪律。比如有的不服从组织安排,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严重;有的不及时向组织请示、汇报,而是先斩后奏、边斩边奏甚至只斩不奏;有的不遵守党规党纪,任意践踏“红线”、“底线”。

二、政治生态建设的基本目标

2015年3月,习近平在“两会”期间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强调:“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2]何为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标准是什么?本文认为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

党内同志关系,是党风政风的具体体现。健康的党内同志关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也是良好政治生态建设的基础。党内互称同志,是党中央对党内生活的一贯要求,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重要的政治规矩。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等级制、官本位等封建残余思想余威不减,党内同志关系呈现庸俗化、帮派化倾向,党内称呼也出现了“官职化”、“江湖化”、市场化。同志关系、上下级关系严重变味,这是不讲原则、不讲党性、不讲规矩的具体体现,严重损害党的形象,破坏党的政治生态。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坚持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党内一律称同志”。因此,要建设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必须从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使党内互称同志蔚然成风,让党内同志关系更民主、平等、团结、和谐。

2、团结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党群干群关系是关乎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问题。《党章》规定,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因此必须牢牢加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群众为中心,围绕群众做工作,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到与群众密切联系。我们党七十年的执政实践也证明,一个地方只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展为人民,发展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来共享,群众满意度才会高,党群干群关系才会和谐,政治生态才会不断优化。反之,政治生态就会恶化。但是目前党群关系也出现非常多的问题,有些党员干部贪污腐败、以权谋私、欺压百姓,忘记初心,忘记宗旨,他们啃食的是群众的获得感,挥霍的是群众对党的信任,破坏的是党的形象。因此建設团结和谐的党群关系,坚守人民立场,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才能改善党的形象,拉近党与群众距离,从而构建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

3、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政商关系自古就有,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政治与经济从来都是紧密相联的。“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也是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题中应有之义。良好的政商关系,有利于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企业发展环境,从而激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 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2016 年3 月4 日,习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委员时,第一次用“亲”和“清”两个字精辟概括并系统阐述了新型政商关系。[3]2017年“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才是阳关大道”。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商关系出现异化,权力寻租、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等现象层出不穷,甚至形成利益集团,严重损害国家利益,危及党的执政基础。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当前政商关系仍然存在“亲”而不“清”和“清”而不“亲”的问题。当务之急,通过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拓宽政商沟通渠道、明确权力正面负面清单等措施,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共同维护正常的经济发展秩序。

三、建设良好政治生态的路径选择

1、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党的首要属性是政治属性,旗帜鲜明讲政治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这个重大命题,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凸显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全党讲政治、党内政治生活健康,我们党就团结统一、充满生机,党的事业就蓬勃发展;反之,则弊病丛生、人心涣散,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强化党的政治建设,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但目前党内仍存在政治意识不强、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方向不明确等诸多问题,必须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旗帜鲜明讲政治,站稳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强化政治责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2、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要同向发力”,而后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既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根本任务,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党的各项建设之中”。首先,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在先进思想理论的引领下,党的各项建设才能顺利进行。俗话说,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通过思想建设,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解决好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其次,制度治党又为思想建党提供坚强保障。思想建党强调的是软性的自我约束,但没有制度的强制力和刚性约束,思想建党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规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通过建立制度、完善制度、严格执行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用制度图片素材、管事、管人,从而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浓厚氛围。总而言之,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同时发力,常抓不懈、抓出长效,共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3、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是我们党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成的、能够体现并长期影响党组织、党员政治行为的价值取向模式,具体表现为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信仰等。党内政治文化深刻影响着全体党员的政治行为方式,从而根本上影响着党内政治生态。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

目前党内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分散主义,比如码头文化、圈子文化,再如厚黑学、官本位、潜规则等等,都与不良政治文化的浸染有关。一方面2000多年的封建腐朽文化余毒不减,另一方面市场交换原则侵蚀之力较强,严重污染党内政治生态。

习总书记指出:“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 只有在党内政治文化上正本清源、激浊扬清,才能祛除沉疴毒瘤,才能优化净化政治生态。

4、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

腐败是政治生态最致命的“污染源”。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不仅仅损失国家和人民的公共财产,更破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誉,甚至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做到有案必查、有贪必惩、有腐必反,绝不让一个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在这场“输不起的斗争”中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2017年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习总书记做出这样的重大判断:“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壩正在构筑,党内政治生活呈现新的气象。“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尖锐,不收敛、不收手的腐败分子依然大量存在,新的腐败形式不断滋生,腐败诱因不断变化,越在紧要关头,越要保持战略定力,以坚如磐石的决心巩固好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防止腐败问题卷土重来。

【参考文献】

[1] 杨绍华.着力净化政治生态[N].光明日报,2015-05-03.

[2] 习近平.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N].京华时报,2015-03-07(3).

[3] 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16-3-5(01).

【作者简介】

刘 静(1975.12—)女,汉族,山东泰安人,管理硕士,中共烟台市委党校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推荐访问:论述 净化 理论体系 生态 政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