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简论毛泽东干部管理艺术之四:跟毛泽东学干部培养

领导述职报告 时间:2022-04-12 10:09:23

重视培养人才,善于培养人才,是毛泽东用人才智的重要方面。毛泽东把转变世界观作为培养人才的根本问题.正是由于注意科学世界观的武装,中国共产党造就了一大批新型的会治党治军治国的骨干。对于干部的培养,毛泽东重视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专门知识的学习和科学世界观的武装,但他更注重的是实际工作的锻炼。

《管子·权修》中有一句名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文中还阐述,如果培养人才,将来使用起来,就能够得心应手,举办大事就会运用自如。王安石在《上皇帝万言书》中指出:“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一非其道,则足以败乱天下之人才。”意思是对人教之学问,养以礼法,取以贤能,任以专职,任何一个环节偏离了方向,都足以损毁天下之才。可见任何人才都需要精心教育、培养、训练,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干部管理的关键环节。

毛泽东1938年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十七年来,我们党已培养了不少的领导人才,军事、政治、文化、党务、民运各方面,都有了我们的骨干,这是党的光荣,也是全民族的光荣。但是,现有的骨干还不足以支撑斗争的大厦,还需要更多地培养人才。重视培养人才,善于培养人才,构成毛泽东用人才智的重要方面。

1、锻造一支优秀的干部队伍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为了革命建设事业的成功,造就一支优秀的干部队伍是非常必要的。对干部的培养,是提高他们各方面素质的有效手段。早在战火纷飞的艰苦年代,为了培养干部,毛泽东领导创办了许多学校,如红军学校、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马列学院等等。中央党校授课的有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胡乔木、艾思奇、何干之等人。在瓦窑堡正式建立的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由毛泽东兼任学校政委。毛泽东为红军大学安排了阵容空前的教员队伍:毛泽东本人讲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张闻天讲授中国革命问题,秦邦宪讲授哲学,凯丰和吴亮平讲授政治经济学,徐特立讲授新文学。毛泽东非常关心学校的发展和学员学习的情况,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给学员上课。毛泽东鼓励干部要努力学习,他说:“有了学问,好比站在高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毛泽东对身边的工作人员的学习抓得很紧,要求他们除本职工作做好外,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有些警卫员入伍前没有上过学,只要有空,毛泽东就教他们认字,还要求他们多读书、看报;警卫员探亲回来,就让他们每个人写调查材料,毛泽东还亲自为他们修改。在毛泽东的直接关怀和教导下,通过学习和锻炼,很多人后来成长为有用人才,有的还成为优秀的领导干部。

造就优秀的领导干部,不仅靠学问的增长,理论水平的提高,还要锻炼他们的心志,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毛泽东对干部的成长费尽心思。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抗大的条件很艰苦,学生们不仅要自己打窑洞,到粮库背粮食,而且还要学员自己上山砍柴烧火做饭。由于公差勤务繁多,甚至有时要牺牲课余休息时间,使得一些学员开始感到不满,常发牢骚,说上的不是军政大学而是“劳动大学”。1938年5月,毛泽东到抗大为学员演讲。演讲中,他不是简单地批评那些学员,而是从最基本的道理讲起,讲劳动怎样创造了人类、创造了财富,怎样使人类得以发展等等。然后分析陕甘宁边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现实状况,使学员们了解到当时的办学条件和学校每年学员增长的情况。

说到这里,他讲:“难道我们就没办法了吗?有一个最好的办法,就叫做‘艰苦奋斗’。”“你们吃的、穿的、住的、烧的、用的东西很多,那么这些大量的服务性工作由谁承担?要不要从前方调回一些战斗部队回延安,为抗大的学生分担些劳动?让你们减轻些负担?如果那样做,是增加了抗战的力量,还是减少了抗战的力量呢?办抗大是为了抗击侵略者,减少抗战力量的事情咱们能不能办?”通过毛泽东深入浅出的分析,给抗大的学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从此,抗大学员不仅发奋学习,还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有一大批学员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成为一代优秀的领导干部。

2、创造人才成长的最佳环境

延安时期,毛泽东的警卫班里有一个战士名叫翟作军。通过交谈,毛泽东了解到参加革命前,翟作军家里很穷,认识不了多少字。毛泽东就帮助他学习,有时还一个字一个字地讲解,还一边讲一边打着各种形象的比喻。在毛泽东的帮助下,翟作军进步很快。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他想到党校去学习。毛泽东知道这件事后,非常赞成。还勉励他:“到学校以后,要好好学习,将来更好地工作。”1940年1月,翟作军去看望毛泽东,毛泽东问他以后想干什么,他说他不愿待在后方,想上抗大,毕业后好去前线。毛泽东则劝他上边区中学,先提高文化基础,以后再进抗大学习军事、政治理论就不会太困难。随后,毛泽东拿起笔来为他写了封去边区中学上学的介绍信。在毛泽东的关怀下,翟作军经过发奋学习,后来成为空军的一名高级干部。

3、注重干部的理论学习与修养

延安时期,有一段时间,毛泽东常常利用周三晚上主持马列主义畅谈会,组织干部学习马列主义。开始时只有几个人,后来规模不断扩大,参加的人十分踊跃,不少党的高级干部和理论家也参加进来。地点也从毛泽东的办公窑洞转移到中央组织部。这为毛泽东传播马列主义唯物论辩证法提供了有利条件。毛泽东把哲学从书本和课堂上解放出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如“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等,这样就把哲学思想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这种方式,毛泽东教育了很多干部,使党政干部学习哲学形成了热潮。

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增长才能和智慧的重要因素。如果干部忽视了理论学习以及相关知识的掌握,反映在指导工作上就会存在严重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就会使工作成效不大或遭受损失,领导个人也会因此犯各种错误。毛泽东对干部的学习长抓不懈,从来没有放弃。1953年春季的一天,毛泽东约薄一波去谈话,勉励他要好好读几本书,读点哲学的书,学点辩证法、唯物论,也要学点逻辑。毛泽东严肃而又恳切地指出:“你们犯错误,总是说由于工作忙。不对。是由于缺乏一个贯穿一切的东西,这就是主观与客观一致。从1921年建党到1942年延安整风,经过大约20年我们才找到主观与客观一致的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毛泽东的这番话,深刻地概括了我们党几十年的重要历史经验,同时也使薄一波同志深受教育。

1958年7月起,周世钊升任湖南省副省长,由于缺乏从政的经验,颇感力不从心。毛泽东于同年10月写信鼓励他说:“受任新职,不要拈轻重,而要拈重鄙轻。古人有云: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二者不可得而兼。我看你这个人是可以兼的。”“我认为聪明、老实二义,足以解决—切困难问题。这点似乎同你谈过。聪谓多问多思,实谓实事求是。持之以恒,行之有素,总是比较能够做好事情的。你的勇气,看来比过去大有增加。士别三日,应当刮目相看了。”

为了帮助周世钊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毛泽东虽然公务繁忙,日理万机,却仍时时不忘此事。1959年5月10日,他不顾彻夜工作的劳累,写信给周世钊说:“上次谈话未畅,历史唯物论观点讲得不透,可以再来一谈否?如愿意来,企予望之,不胜欢迎之至!”

在毛泽东的关怀和帮助下,周世钊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工作大有起色。

4、“读无字之书”——向实际学习(让干部在实际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对干部的培养,毛泽东不仅重视他们文化基础知识和理论学习,更重视干部的实际锻炼。他认为,一个普通的干部,要成长为一个杰出的领导者,必须经过长期的磨练和修养。只有经过这个修养过程,才能从思想认识上产生飞跃,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逐渐深刻认识到各种工作的规律性,才能发现自己原来的不足和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提高觉悟,加强修养,改进自己。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毛泽东深切地领悟到,培养干部,不仅要让他们加强学习,注重理论修养,还要让他们向实际学习,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经受锻炼和考验。

1926年春天,毛泽东在广州主持了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在这里毛泽东为320多名学员讲授了“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等课程。为了进一步让学员们了解农民革命运动发展比较快的地区的实际情况,毛泽东还亲自组织了农民讲习所的全体学员们到海丰县参观学习。因为,那里由彭湃同志领导的农民运动已开展得轰轰烈烈。

学员们在农民运动讲习所中学习了各种革命理论之后,进一步又在农民运动的实践中学习各方面的先进经验,学习他们组织农民运动的方法,看看这个地区农民运动在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不同的形势。这样,可以使学员们既掌握了开展农民运动所必须掌握的各种理论知识,又学到了在实际开展农民运动的各种不同的工作方法,为他们今后各自回到农运工作岗位上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了方便条件,并且使他们为做农民运动工作的决心就更大了。

1942年2月,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的讲话中说到知识分子所了解的知识仅是书本上的,尚缺乏实际经验时说:“有什么办法使这种仅有书本知识的人变为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使他们参加到实际工作中去,变为实际工作者,使从事理论工作的人去研究重要的实际问题。这样就可以达到目的。”他主张知识分子要经过实践的锻炼,克服教条主义。“我们如果把教条主义克服了,就可以使有书本知识的干部,愿意和有经验的干部相结合,愿意从事实际事物的研究,可以产生许多理论和经验结合良好的工作者,可以产生一些真正的理论家。”

1946年2月,毛岸英从苏联大学毕业回来。一天他到王家坪向父亲汇报自己在莫斯科学习的情况。毛泽东了解了他在苏联学习的情况之后说:“你在苏联大学毕业了,但学到的知识只是书本上的,这只是知识的一半,还不完全。你还要再上一个大学,这个大学中国过去是没有的,外国也没有。这就是‘劳动大学’。在这个大学里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愿意去吗?”岸英深深理解父亲对自己的期望,非常高兴地回答:“愿意。”几天之后,岸英要起程去“劳动大学”了,毛泽东为他送行,并再三叮嘱他要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要和农民打成一片。

到实际中学习,不仅能够锻炼干部,还可以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实际情况,解决人民的疾苦。在这方面,毛泽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毛泽东从来不是一个坐而论道的人,他非常重视实践亲知的学问,而不是单纯的学问,他本人就非常注重调查研究。从毛泽东那里,我们可以学到唯物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实事求是。毛泽东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照搬书本,不照搬外国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国情中寻求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正确方法。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的先决条件,毛泽东做任何事都非常严肃认真,喜欢对每事寻根究源,弄个彻底明白,因此,他十分注重调查研究。他不但自己经常深入群众作调研,还要求干部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也要经常到基层了解情况。例如1961年,毛泽东曾指示田家英、胡乔木、陈伯达分别带一个调查组下乡,进行调查。为此,他给田家英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中对调查的人员组成、调查方法、对象、时间等都一一作了详细布置,还要求将他以前写的《调查工作》,发给每个组员。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对调查工作的重视程度。毛泽东像当年指挥作战一般,向身边人员部署着调查任务。

5、施加压力——干部的整顿与考验

毛泽东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不管有多大的压力,经受多少考验,只要心中充满必胜的信念,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确信不疑,并且有坚强的意志力,他才可能迈出坚定的步伐,产生克服万难的力量。干部的培养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锻炼和培养的过程,还需要有一个深入群众、熟悉工作、积累经验和经受考验的过程。

1957年6月初,胡乔木通知吴冷西说,毛主席要找他谈工作问题。胡乔木带吴冷西来见毛泽东,毛泽东招呼他们坐下。谈了一些别的事情之后,毛泽东直截了当地对吴冷西说:“想调你到《人民日报》社去工作,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去?”吴冷西说:“我毫无思想准备。” 毛泽东讲了新闻工作的重要性和调他去报社的原因,并说,让他同时兼任新华社社长。“给你十天时间考虑,最多不能超过半个月。” 6月13日,吴冷西来到中南海面见毛泽东,表示服从组织分配,去《人民日报》社。结束谈话时,毛泽东意味深长地对吴冷西说,去《人民日报》工作,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考虑到最坏的情况。总之,要有“五不怕”的精神准备。这“五不怕”就是,一不怕撤职,二不怕开除党籍,三不怕老婆离婚,四不怕坐牢,五不怕杀头。有了这“五不怕”的准备,就敢于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了。

1958年9月30日下午,毛泽东再次约见吴冷西。毛泽东说,有篇稿子请他来看看,国庆节要见报,先一起谈谈。前不久,毛泽东巡视大江南北,跑了不少地方,看到许多新鲜东西,从而引出一些想法,形成若干观点。

后来,毛泽东说:“你们办报的应该经常下去,呼吸点新鲜空气。记者、编辑要这样做,总编辑也要这样做。” “今年你已经去过南宁、成都、武昌、北戴河,虽然是去开会,但总算下去了,以后还要下去搞些调查研究。”

吴冷西说:“我在五月间去河北、河南走了一趟,很有收获。当然还只是走马观花。”

“不能老是走马观花,要下马观花。”毛泽东加重语气说,“在北京当然也很重要。它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是议论多的地方。办报纸要倾听各方面的议论,写出的评论才能有的放矢。”

毛泽东还着重指出,要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优良传统,同时要吸收别人办报的好经验,把有益于人民的东西学过来。

推荐访问:干部管理 之四 培养 干部 艺术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