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青城镇古建筑概述

领导述职报告 时间:2023-07-05 11:30:33

[摘要]青城镇位于甘肃省榆中县最北端,镇内完整地保留有甘肃省内规模最大的清至民国时期的四合院民居建筑群。本文从历史沿革、建筑风格、价值评估方面对青城镇古建筑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青城镇; 古建筑;民居建筑

[中图分类号]K8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2-0064-04

一、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青城镇位于甘肃省榆中县最北端黄河南岸,距兰州市90公里、白银市30公里。

青城镇在我国古代属雍州,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青城属陇西郡。因为青城雄踞黄河天险,又邻近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早在汉代时,这里已为防守要冲,实行屯兵,唐代在此地修筑“龙沟堡”。据《甘肃通志》、《兰州府志》、《皋兰县志》、《榆中县志》记载:青城为宋大将狄青擢秦州刺史巡边时所筑,狄青巡边至定远,因龙沟堡为龛谷(榆中)之要隘而增筑旧堡。青城《罗氏族谱》记载:“宋宝元时……有豫章罗月泉先生者为宋儒从彦之曾祖,武襄聘为幕客,巡边至定远,筑一条城,月泉襄办屯田事宜,因侨居一条城。后还豫章,至裔孙柄之复迁于条城。”现存中城门遗址即旧堡东门,当地人呼以东为“新城”,以西为“旧城”,也称“一条城”。又因为狄青所筑,故称“青城”。

二、建筑风格

(一)基本情况

青城镇的历史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古镇区,镇区内完整地保留有甘肃省内规模最大的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四合院民居建筑群。其中,明代民居建筑1座;清代建筑33处,且大部分是清代康熙、乾隆、嘉庆、道光时期修建的;民国时期建筑15处。占地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现存房屋建筑505间,建筑总面积9000多平方米,主要分布在青城、城河、新民、瓦窑、东滩五个村。保留完整的古民居只有12处,残缺的有14处,门楼仅存有16处。

(二)建筑形制

1.城隍庙

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间,初为秦州刺史狄青的议事厅,故称狄青府。明神宗二十五年改为守备府,是一条城守备军指挥部的所在地,雍正二年改建为城隍庙。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2004年,榆中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沿新修复的正门从北向南依次为正门、廊柱悬空式二层文化娱乐室、戏台、东西厢房及耳房、长廊、鼓楼、献殿、大殿、寝宫(现已毁,改建为民俗文化展厅),总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

献殿:单檐券棚歇山,檐下不施斗拱。面阔五间,通面阔13.1米,进深五间,通进深13.04米。平面几呈方形。一层回廊周匝,平面布置类似于宋代的“殿阁地盘殿身五间副阶周匝各四架椽身分心槽”。室内只用两根柱,具有“减柱移柱造”之遗风。前后明间、次间做金里安装,前檐各开有六抹槅扇门,明间做“四斜毬纹” 心屉,次间做“龟背锦”心屉。后檐槅扇门已改建。

大木构架:九檩券棚,前出廊较大,从金柱出一双步梁搭在平板枋上,梁头做“麻叶头”,平板枋出丁头栱以承托梁头,室内向前出一三步梁,向后出双步梁,室内柱头用顺栿串相连接。后檐出挑尖梁,构造大体与前檐相同。梁架整体构造类似于宋代的厅堂式“八架椽屋分心乳栿用五柱”。从梁架上看,后期维修较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结构。

屋面做捉节夹垄,垂兽用缠枝牡丹脊筒子替代,四角套兽做张口兽。

地面全部改换,现做红机砖铺墁和水泥砂浆地面。

2.高家祠堂

高家祠堂位于榆中县青城镇政府东南1000米处的城河村,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是高氏第九世先祖高秉信发起修建的,它是青城地区惟一保存下来的一座家祠。2003年7月5日,高家祠堂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家祠堂坐南向北,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为正殿(带两耳房)、厢房、过庭和山门(带两耳房)及侧门,呈长方形。家祠四周闭合,无院墙。建筑风格为典型的明清勾连搭建筑,造型独特别致,气势宏伟庄严,院中一棵百年古树巍然屹立,使整个祠堂更加古朴典雅。祠堂楹柱上有联云:“源宗渤海家声远,春满青城雨露新。上时存蒸尝全孝道,下新躬频藻表诚心。训衍蒲江万卷诗书绵世泽,源宗渤海一犁春雨报洗畴。”

正殿:券棚前出廊悬山顶,面阔三间,通面阔9米,进深二间,通进深8米。其中前廊进深3米,内殿进深5米。前檐下施斗拱,前檐廊步做廊心墙,檐柱两侧置“夔龙”雀体,明间、两次间各安四扇六抹隔扇门,殿内供高氏祖先的牌位。前出券棚大木构架为四檩卷棚悬山,平梁下施平枋,平梁下两根金瓜柱立于四架梁上,四架梁下施随梁枋。内殿大木构架为五檩悬山,脊檩下置脊瓜柱,脊瓜柱两侧施驼峰,三架梁下两根金瓜柱立于五架梁上,五架梁下施随梁枋。

前过厅:悬山顶,面阔三间,通面阔9米,进深一间,进深3.3米。挑檐檩下置垂挂柱,垂挂柱间置镂空雕花卉图案。正心檩下置镂空雕“棋盘星”倒挂楣子。檐柱两侧置雀体。大木构架为五檩悬山,脊檩下置脊瓜柱,脊瓜柱两侧施驼峰,三架梁下施平枋,三架梁下两根金瓜柱立于五架梁上,五架梁下施随梁枋,随梁枋下施替体。

后过厅:前出廊券棚悬山顶,面阔三间,通面阔9米,进深二间,通进深6米。檐下施斗拱,廊步做廊心墙,西侧廊心墙上雕刻“大舜耕田”图案,东侧廊心墙上雕刻“高柴求学”图案。檐柱两侧置雀体。大木构架为五檩前出廊卷棚悬山,平梁下施平枋,平梁下两根童柱立于四架梁上,四架梁下施随梁枋。

东西厢房:前出廊单坡顶,面阔三间,通面阔9米,进深二间,通进深5米。左右两次间做“棋盘星”槛窗。檐柱两侧置雀体。东西厢房大木构架为四檩前出廊单坡水,上金檩座于驼墩上,驼墩座于大梁上,大梁下施随梁枋。东西厢房南北排列,左右对称。

山门:山门系垂花门,悬山顶,面阔三间,通面阔9米,进深二间,通进深5米。檐下施斗拱,拱眼处镂空雕花卉图案。正心檩下施“荷花包裹五谷”垂挂柱,垂挂柱间置镂空雕 “暗八仙”图案,廊步做廊心墙。中柱间开门。山门构架为三檩悬山,单步挑尖梁下施随梁枋。

侧门:侧门系垂花门,悬山顶,面阔一间,通面阔3米,进深二间,通进深5米。檐下施斗拱,拱眼处镂空雕花卉图案。平板枋下置垂挂柱,垂挂柱间雕镂空花卉图案。檐柱两侧置雀体。侧门大木构架为三檩悬山,单步挑尖梁下施随梁枋。

3.民居院落布局

古青城的建设主要从明开始,街巷依城为界为棋盘格式,整齐有序,主次分明。主街东西走向,宽阔通畅,小街巷相对窄小,顺主街对称分布于城内外。民宅顺小巷而建,民宅的院落布局有以下几种形式:四合院、三合院、带子上朝。院落布局均采取避风向阳、背山面水的理想模式,多数建筑坐南向北,北靠兰山,面对黄河,完全合乎古建筑负阴抱阳的环境模式,无论是砖雕大门、木结构车马大门或是其他形式的大门,朝向都根据院落的位置确定,如:院落坐东朝西者,在东南的巽方开门;坐东朝西者,都在坎方开门。在建筑布局和组合等方面,形成了古青城建设布局自身独具的风格特点。

4.民居建筑形制

现存的民居建筑布局,有三堂三厦、三堂五厦、三堂七厦几种形式,木结构。绝大多数建筑是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时期修建。所以青城四合院的建筑风格汲取了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的建筑样式及特点,形成了青城建设自身独具的风格特点,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

屋面:现存单檐硬山顶屋面和单坡水屋面。单檐硬山顶多存于上堂屋,屋面铺300×300×50青方砖,檐口处用砖直檐,每间排水滴子2个,侧檐做砖披檐,做1~2垄筒瓦,扶砖脊,正吻形状多为花卉,屋面厚度200~350毫米。单坡水屋面多存于下堂屋和厦房,屋面用大草泥铺设,每间排水滴子2个,侧檐做砖披檐,做1~2垄筒瓦,正吻形状多为花卉,屋面厚度200~350毫米,房顶修砌水平,后墙略高出房顶60厘米,以利用房顶晾晒粮食,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体现出青城建设独特的屋面做法。

大木构架:现存建筑分为单檐硬山六檩前出廊、单檐单坡水五檩前出廊、单檐单坡水四檩前出廊、单檐单坡水四檩、单檐单坡水三檩等结构。单檐硬山六檩前出廊,脊檩下置脊瓜柱,脊瓜柱两侧施驼峰,三架梁下施随梁枋,三架梁下驼墩立于五架梁上,五架梁下施随梁枋,出挑尖梁。单檐单坡水五檩前出廊,做双步梁,上金檩下置童柱,童柱座于大梁上,驼墩座于大梁上,大梁施随梁枋,出挑尖梁。单檐单坡水四檩前出廊,上金檩座于驼墩上,驼墩座于大梁上,大梁施随梁枋,出挑尖梁。单檐单坡水四檩,上金檩座于驼墩上,驼墩座于大梁上,大梁施随梁枋,出抱头梁。单檐单坡水三檩,金檩座于驼墩上,驼墩座于大梁上,大梁施随梁枋,出抱头梁。单檐硬山六檩前出廊、单檐单坡水五檩前出廊。单檐硬山六檩前出廊、单檐单坡水五檩前出廊前出廊多用于上堂屋,单檐单坡水四檩、单檐单坡水三檩多用于厦房。

木装修:木装修地方做法明显,雀体多为“夔龙”、“卷草”、“回心纹”图案;倒挂楣子及花芽板多用“福禄寿”、“暗八仙”、“琴棋书画”等暗寓平安吉祥如意图案;门多为六抹隔扇棋盘门;门上多有帘架,直接立于下槛之上,其图案做法与支摘窗现近,取得整体感官一致,与整体风格相近,主要用于上、下堂屋;窗户图案多为“大棋盘星”、“棋盘星”、“九莲灯”、“虎张口十三花”等。

墙体:现存三种形式:底部下碱位置毛石砌筑,上部土坯砌筑;底部下碱位置毛石砌筑,毛石上做木腰线,上部土坯砌筑;底部下碱位置毛石砌筑,上部240×115×55青砖砌筑。

台明:大部分用青石板替代阶条石,廊步用多用青石板铺贴,室内地面多为素土夯实、红机砖细墁、水泥砂浆地面。

门楼:现存有“一”字大门、“穿靴戴帽”大门、“六柱硬山”大门,大门上多有砖雕,雕刻繁复,多为琴棋书画、渔樵耕读、花卉等寓意吉祥如意的图案。

(三)砖木雕刻艺术

青城的古民居从大门到照壁,从堂屋到厦房,从墙肘到屋檐,从门扇到窗户,处处都有精美的砖雕、木雕图案。砖木雕刻大多通过象形、会意、谐音、几何图案等手法构求艺术语言,来托物寄情。内容主要可归纳为字类、锦类、花卉类、博古类、祥禽瑞兽类、寓言类、生活类、人物故事类、宗教类等。主人借以表达情趣爱好以及希望期求。

1.字类

包括各种艺术体的汉字、少数民族文字、宗教图符。如福、寿、阿拉伯文、梵文。同时,各种文字可组合使用,组成“五福庆寿”、“二龙捧寿”等。

2.锦类

主要有回纹、汉纹、 字纹、连环纹、密环纹、方环纹、海棠锦、菊花锦、丁字锦、如意纹等。

3.花卉类

有牡丹、菊花、松、竹、梅、兰、荷花、水仙、海棠、石榴等。

4.祥禽瑞兽类

此类纹饰多为二龙戏珠、龙凤呈祥、云龙图案、凤戏牡丹、犀牛望月、鹤鹿同春、喜鹊登枝、五福捧寿等。

5.吉祥图案类

以如意、柿子、“卍”字组成“万事如意”;以牡丹、白头翁组成“富贵白头”;以梅花、喜鹊组成“喜上眉梢”;以松鼠、葡萄寓意“子孙满堂”;以菊花、麻雀组成“居家欢乐”;以马猴、松树、蜜蜂、印绶组成“瓜印封侯”和“连升三级”等。

6.博古类

以古代的青铜器、玉器、牙器等为素材,构图典雅,书卷气味浓郁。

7.生活类

以日常生活中的场面和实物构图,寄托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如:琴棋书画、文房四宝、渔樵耕读、五子登科等。

(四)青城建筑的石文化

青城人在建筑中特别善于利用本地的石头资源——块石、石板和黄河滩头的卵石,打造石墙、石阶、石门墩。建房起墙前的石墙衬砌非常讲究,石匠将不同形状的石头巧妙组合,大小穿插,砌出的墙不仅结实整齐,而且美观大方。六柱木刻大门前墙裙下砌两块长方形石板,作为门台;大门前放置两个青色的刻有纹样图案的石墩,家家户户大门前须安置两块2尺多高的石头,取意镇宅避邪、保家太平。本着这一理念,民间艺人们创作了雄伟而逼真的石雕狮子、二龙戏珠的双面石鼓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高家祠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献殿、青城书院和现存的60多处明、清四合院无疑都遵循着这一传统,石板条和卵石块还大量用来镶台沿和街巷铺路。有些人家还用各色卵石巧妙组合,在门庭、院落铺成图案和字形,以表情达意。

三、价值评估

(一)历史文化价值

1.青城是研究中国北方乡土建筑的重要基地

青城镇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建筑文化。青城镇拥有丰富的古民居建筑群,按建筑平面布局来分,有四合院、三合院等建筑布局,民居建筑群是甘肃省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是甘肃古代北方民居建筑文化的代表之一。

2.青城古建筑体吸纳了我国北方建筑的多元因子

青城古民居四合院、祠堂建筑,是明清、民国时期在京做官或经商的大户人家修建的,在建筑风格和体系上,它充分吸收京派、山西和关中等地的建筑工艺品质和文化因子,在结构、空间布局和组合等方面,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自身特点。

3.深刻的风水学理论

青城民居院落布局基本上有三种模式:四合院式、三合院式、“带子上朝”。非常讲究院落的整体布局,蕴含丰富的风水选址理念,表现在院落布局均采取避风向阳、背山面水的理想模式,多数建筑坐南向北,北靠兰山,面对黄河,完全合乎古建筑负阴抱阳的环境模式;无论是砖雕大门、木结构车马大门或是其他形式的大门,朝向都根据院落的位置确定,如院落坐东朝西者,在东南的巽方开门,坐东朝西者,都在坎方开门。

(二) 艺术价值

青城古建筑属于中国北方民居建筑体系中的兰州支派,以砖土木结构为主,有各种精美的砖雕、木雕、照壁,以及悬挂的各种匾额、楹联等。砖木雕刻艺术精湛,从大门到照壁,从堂屋到厦房,从门扇到窗户,处处都有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大多通过象形、会意、谐音等表达方式,寓意吉祥、平安等。

(三)科学价值

青城民居建筑布局随地理环境而变化,利用环境充分满足了日照、采光等因素。同时对研究中国北方民居建筑文化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推荐访问:概述 古建筑 青城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