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浅谈如何构建基层乡镇反“四风”长效机制

年终述职报告 时间:2023-07-23 17:40:04

【摘要】本文结合基层乡镇实际,深入分析构建反“四风”长效机制的必要性,挖掘“四风”问题难以根除的原因,提出构建反“四风”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推动基层乡镇作风建设持续向好、不断优化、再上台阶。

【关键词】基层乡镇;八项规定;反“四风”;长效机制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保持良好作风是我们党更好地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围绕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建设。”当前,改进作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从根本上克服在一些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普遍存在的“四风”问题。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并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洗礼,全体党员干部认真贯彻执行,狠抓组织落实,作风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在当前反腐败高压态势下,虽然“四风”问题越来越少,但新的腐败手段不斷出现,花样不断翻新,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地方和单位“四风”死灰复燃、开始反弹。因此,如何深层次解决“四风”问题,构建反“四风”长效机制,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基层乡镇作风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深刻认识构建反“四风”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和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良作风就犹如一道无形的墙,将党和人民群众分割开来,使我们党失去执政根基、力量和源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是当前党的作风问题的集中表现,是基层广大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也是其它许多问题和弊端的源头。“四风”问题消蚀了党性、扭曲了人性、疏离了群众、破坏了事业,养出了“老虎”、滋生了“苍蝇”,此风不反,党风、政风、社风、民风皆坏。

(一)“四风”严重违背党的性质宗旨

我们党是工人阶级政党,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四风”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格格不入。形式主义只讲形式、不干实事,置人民利益于不顾,缺乏起码的宗旨意识。官僚主义不注重联系群众,不注重集中群众智慧,靠想当然决策,在本质上是对党和国家的事业不负责任,对人民的利益不负责任。享乐主义导致追求享受、理想信念动摇,诱发官员腐败。奢靡之风必然腐蚀党的肌体和党员干部,甚至会使党丧失民心。

(二)“四风”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

染上“四风”的党员干部,对上唯唯诺诺,对下横眉竖目,不关心群众冷暖和疾苦,不顾及群众感受和利益,有的把有限的经费用到做表面文章上,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造成公共财政巨大浪费;有的追求享乐,生活奢靡,合法收入难以满足奢侈欲望,面对诱惑把持不住,或直接侵吞国家资产,或受贿索贿、搞“权钱交易”。不论哪种腐败行为,都严重损害人民利益。

(三)“四风”严重割裂党群干群关系

党的各级干部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改革发展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四风”问题严重背离党的优良作风,损害党的形象和公信力,是横在党群之间、干群之间的一座无形的墙。有的领导干部脱离群众,不为群众办实事、谋实利,甚至损害群众利益;有的领导干部贪图享乐、意志消沉、精神萎靡;有的领导干部滥用权力、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引起群众极度不满。领导干部在高楼大院里呆久了,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就淡漠了;离灯红酒绿近了,离人民群众就远了。一些领导干部正是在追求享乐和奢靡中,不知不觉陷入了浮夸、腐败、堕落的泥沼。

(四)“四风”严重毒化社会整体风气

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领导干部的作风如何,对全党、全社会的风气具有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党员干部作风好坏,不仅标示着社会风气的主流,而且影响社会风气建设成效。“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民风降。”领导者不察实情,弄假必然成风,因踏实做事难、弄虚造假易;领导者贪污腐败,贿赂必然成风,因无贿赂不能成事;领导者奢靡成风,排场必然盛行,怕节俭为人所讥。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是非颠倒、荣辱错位,社会风气被严重毒化。

二、“四风”问题难以根除的原因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通过系列教育活动和惩治手段,党员干部“四风”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但一些“四风”顽疾仍然时有发生、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根未除、枝未剪、芽未灭。

(一)特权思想仍在作祟

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为自古当官就应该享受超越一般群众的优厚待遇,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一旦新的政策制度对这种特权加以限制,人们固有的特权思想不会因为这种限制而有所减弱,必然会想方设法寻找更加便利、更加隐蔽的方式,继续享受特权带来的好处。“隐性特权”混淆了掌权用权的目的,模糊了权力行使的范围,扭曲了执政为民的观念,滋生了滥用权力的作风。

(二)惯性思维难以改变

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实践中,人们始终遵循凭惯性思维想事、凭老经验办事的法则。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使不少党员干部在新规定、新制度要求和约束下,出现了由奢侈到俭朴、由“老爷”到公仆、由管理到服务三个不适应,思想上转不过弯,行动上刹不住车。特别是面对具体事宜,思想上不清醒,行为上不自觉,不该接待的仍然在接待,超标准、超规格接待时有发生。

(三)管理漏洞仍然存在

“四风”问题的出现和反弹,表明反腐败的制度建设还存在明显的漏洞,这些漏洞成为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随着环境和形势的变化,腐败现象和问题不断呈现出新情况和新特征,而现有的防治制约措施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从“四风”问题所涉及的领域看我们的制度建设,相关制度常常是宏观的,不好操作,这无疑等于是牛栏关猫,给腐败留下游走的空间。

(四)考核体系有失科学

基层乡镇部分单位和部门职能交叉,人浮于事,开展工作便是发个文件,开个会议,组织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检查、评比、达标、验收等活动,以此显示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所谓的工作实绩,致使形式主义泛滥不止。同时,由于检查评比都是来自上级的某种惯性,一些考核方式偏重于看汇报材料、凭表面印象,考核标准往往重显绩轻潜绩、重结果轻过程、重考核轻监管,形成“干得好不如资料准备得好”、“干实事不如跑关系”等不良倾向。

三、构建反“四风”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四风”问题的形成非“一日之寒”,具有顽固性、反复性,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甚至更加隐蔽,纷纷穿上了“隐身衣”、“新马甲”。如何跳出这个怪圈,深层次解决“四风”问题,构建反“四风”长效机制,关键要做好“四个机制”建设。

(一)创新干部思想教育机制,筑牢“防火墙”

“四风”流弊绝非简单的吃喝问题,而是深层的党性问题,必须直面干部思想实际,从教育入手,抓好干部的思想建设。

创新作风教育的载体。对干部进行作风教育,应贯穿于干部成长过程,并与本职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在鼓励、引导个人自我省察、自我教育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形式多样的集中组织教育。一是集体学习。建立集体专题学习机制,将其纳入乡镇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定党委中心组对于作风方面的集体学习每年不少于两次。二是开会引导。通过各类民主生活会、述职评议会、意见反馈会等就“四风”问题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与自我反思、对照与承诺整改,引导各级干部深刻认识自身存在的“四风”现象。三是实践培养。作风不是一個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必须借助于各类实践载体,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让转变作风成为干部的自觉行动。

创新干部培训的方式。教育培训是加强对各级干部的作风教育的重要手段。传统课堂上的单纯理论灌输,对于干部作风建设效果有限。要打破封闭模式,充分利用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红色革命根据地资源,建立开放式干部作风教育培训基地,采取现场教学等体验式教学方式,增强培训效果和吸引力。要充分利用现实中正反两方面的案例进行情景教学,激发干部对比思考与自我反省,增强培训的感染力。

创新责任落实的机制。从以往的实践来看,作风教育容易流于形式,要把虚功做实,就必须建立相应机制,把作风教育的责任落到实处。一要落实作风教育领导责任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纪检监察和组织人事部门全面负责、部门“一把手”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作风教育负责的作风教育领导责任制。二要创新作风教育的多层次督促制约机制。实行上级党委班子成员联系和参与制度,同时纪检监察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对作风教育执行制度情况进行检查,及时纠正问题,切实增强制度的执行力。三要建立作风教育激励机制。把作风教育工作及成效列入党组织建设的考核范围,细化、量化考核指标,实行年度考核与经常性抽查相统一,努力形成各级干部学习优良作风、重视作风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制度设计运行机制,拧紧“安全阀”

破除“四风”之害,关键在于建章立制。作风建设要经常抓、严格抓、不能松、不能放,必须从制度上给予应有的保障。

制度要科学。制度要获得良好的执行,其前提就是具体规定要科学合理。所谓科学合理,指的就是制度要具备“三性”:一是体系性,即制度体系严密不松散;二是操作性,即内容举措具体不抽象;三是指向性,即行为界定清晰而不含混。只有具备了上述“三性”,制度的各项规定才有执行力。

领导要带头。风清则气正,正扬则邪止。制度要获得有效的贯彻与落实,首要的是领导要率先垂范、带头执行。领导绝不能成为制度的例外,而应成为制度的首要维护者和忠实的执行者。现实中,不少单位和部门很好的制度在落实中打了折扣,很大程度上是领导制定制度管下属,而没有将自己放进去,这样的制度自然就没有权威性。要确保反“四风”的各项规定和制度落到实处,不仅要一级说给一级听,更要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动一级干。

惩戒要落实。只有禁止,而无惩戒,无疑是对“四风”行为的纵容,甚至是变相鼓励。制度要具有权威性和威慑力,必须有明确的惩戒措施予以配套,这样才能对干部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只有敢于碰硬、严格惩处,才能发挥制度规范人、造就人、扭转不良风气的强大作用。

(三)健全群众监督参与机制,常开“聚光灯”

大力推进民主公开。要继续扩大办事公开民主管理范围,进一步完善党务、政务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亮一亮权力家底,晒一晒权力清单,及时公开财务预算、专项经费支出、物资采购、基建工程、干部人事和出差、公务接待、会议经费等信息,让权力在阳光下公开透明运行。

切实宽容群众批评。对群众的监督和批评,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公众人物隐私权让渡”理念。对来自群众的监督和批评遵循“三不”原则,即:不过敏,善意对待批评;不打压,包容尖锐言辞;不沉默,及时回应问题。

不断畅通监督渠道。渠道畅通是群众行使监督权利的前提和重要保障。渠道不畅通,群众的监督只能流于形式。必须在监督制度化、法定化上下功夫,督促相关部门对群众反映问题的真实与否、调查进展、查处结果在法定时限内答复,杜绝出现“投诉有人接听,结果无人反馈; 反映有人受理,处理无人回应”的问题。

(四)狠抓常态督查惩戒机制,敢动“手术刀”

“四风”是作风问题的集中表现,也是从严治党必须祛除的毒素,对于“四风”问题,就要敢于动真的、来硬的,更要勇敢地拿起解决问题的“手术刀”,祛除“四风”诟病。

建立健全督查科学化机制。培养好作风,凝聚正能量,要用好督查考核这个“指挥棒”。一要完善干部考核体系。要始终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和好干部“五条标准”,引导广大干部奋发有为、勤勉工作、求真务实;加大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力度,对不愿作为、不敢担当,贪渎享受、吃喝玩乐,迷恋特权、生活腐化的干部该处分的处分,应降级的降级,形成威慑力,激发新活力。二要改进作风评价标准。把整治“四风”突出问题体现在干部日常管理监督、教育培养等各个环节中去,把监督权、评判权更多交给人民群众。三要注重监督检查实效。铲除“四风”积弊,贵在“恒”字、求在“实”字。注重从内容和实质看各项工作落实的效果,让职工群众看到干部作风建设的新变化、新气象、新成效。

建立健全惩戒零容忍机制。反“四风”、树新风,不仅要监督检查,还要查处惩戒,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要继续加大明察暗访、监督检查、专项治理和严肃处理、公开曝光的力度,严肃查处违规者。对那些弄虚作假、不负责任、奢侈浪费、腐化堕落的,无论涉及到谁,不管地位多高、权力多大、威望多高、财产多富,不护短、不手软,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真正编织起党纪国法的“高压电网”。

建立健全问责常态化机制。有权必有责,失责必问责。坚持“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的原则,对履责情况进行日常性、持续性、系统性监督,对群众反映、媒体曝光、作风评议等渠道反映的问题,发现一件、登记一件、报告一件。实行“一案双查”,既追究当事人违纪违法责任,又倒查追究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

四、结语

“四风破除阴霆散,清风劲吹正气兴”,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扫除“四风”,归根到底是要构建长效机制,让一股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的精气神渗透到党员干部的身体力行中,渗透到日常的工作、平凡的坚守中。祛“四风”,树清风,基层乡镇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金伟.中国共产党治理“四风”的历史考察及其经验[J].湖南社会科学,2014(6):64-66.

[2]侯世武.对当前党风问题的认识和思考[J].学习论坛,2001(10):21-23.

[3]周倩.“四风”问题新形式新动向及治理对策[J].管理观察,2016(29):60-61.

[4]张书林.论落实改进工作作风八项新规定的路径选择[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3(4):41-46.

推荐访问:浅谈 长效机制 乡镇 基层 构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