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于洪生:在不断改善党群关系过程中创新基层治理

年终述职报告 时间:2023-07-23 19:50:33

研究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问题,必然涉及党群关系。去年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对500个班次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473份,通过这个调研,了解党员干部对群众路线的认知程度,有利于我们对当前的党群关系做一个基本的评价、一个基本的认知。

一、优化党群关系,成为改善基层治理现状的前提和条件

从我们的调查数据分析,尽管党群、干群关系总体“不差”,但仍有52.65%的认为“一般”,14.69%的认为“较差”。而对于当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主要因素,17%认为是“有的干部腐败行为和官僚作风严重”,16%认为是“一些地方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漠视民意,引发群众不满”,还有16%认为是“一些干部的群众立场动摇,群众观念淡薄,与民争利现象突出”。党群关系面临的新挑战主要有:“经济利益分配不均衡,贫富分化严重。部分党员干部滥用权力与以权谋私,导致一些群众产生相对剥夺感,易产生不满情绪及仇官、仇富、仇警心理”,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呈现“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一些工作“热在上面、冷在下面”,“群众的权利意识显著增强,传统的群众工作思路和方法已难以适应新要求”等。

因此,必须通过优化党群关系,实现基层治理工作观念的人性化、机制的规范化、手段的信息化,使社会治理工作更好地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更加贴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同时,通过创新治理体制,向基层倾斜,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探索社会化治理的新路,拓展党的群众工作的新领域。

二、弘扬善治理念,党员干部是改善党群关系的主导力量

“社会治理,说到底是对人的服务,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融群众工作和民生工作于一炉,把群众需求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党员干部是改善党群关系的主导力量,因此,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关键是党的干部,要加强对干部的管理、教育和监督,确保每一个干部能忠实、正确地贯彻和执行党的方针和政策,真心的做到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着想,为人民服务。比如要结合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学习教育;改进文风、会风、接待方式;严格控制“三公”经费;防止部门利益至上,行业不正之风;整治干部跑官要官、拉票贿选;严格管理家属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等。

三、坚持调查研究,只有真正满足群众所需才能赢得群众

党员干部要真正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必须重视调查研究,深入基层,认真倾听群众的心声,站在群众的角度来思考,把群众的疾苦当作第一要务,切实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我们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治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问题,对不作为、消极应付、推诿扯皮、效率低下、责任心不强的党员干部,要加大措施整改,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决心治理群众不满的问题。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让干部更多关注民生民意,把“让民富,解民忧”作为重要工作目标。

当前群众反映强烈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有:房价贵、环境污染严重、就业难、就医难、交通出行难等,因此,“只有切实解决这些难题,才能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必须“尊重民意,顺应民心,做到凡是不能使群众受益、得不到群众理解和支持的措施不出台、与民争利的措施不出台,确保人民群众正当权益不受损”。

四、创新治理方法,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水平和能力

目前造成一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淡化,官僚主义严重;部分党员干部工作拈轻怕重,愿意做能出风头、易出政绩的“大”事情,不愿做艰苦细致、服务群众的“小”事情”;部分党员干部自身素质不过硬,怕群众告状,找自己麻烦,不敢面对群众等。

我们应在领导方法上,实现由行政命令向教育引导转变,加重民主协商解决办法的使用力度,提升民主决策能力;在管理方式上,实现由简单管理向综合服务转变,更加注重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服务型、阳光型政府建设;在工作重心上,实现由群众上访向干部下基层转变,更加注重干部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在工作方法上,实现由“堵”向“疏”转变,更加注重用合理引导和科学分析的办法来处理复杂问题,善于预防、化解矛盾;工作力量上,实现由少数部门努力向各部门齐抓共管转变,更加注重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全员、全方位服务群众工作的格局,将工作重心放在保障群众利益上。

要积极创新与构建网上群众路线,这是党联系、服务群众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要拓宽网上群众工作渠道,建立健全在线交流联系的通道,提升网上群众工作水平。

五、加强制度保障,以良好的利益表达机制吸引群众参与治理

第一,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拓展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形式建立和完善与群众的沟通机制,搭建和创新崭新的沟通平台,切实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轨道。

第二,可建立群众不良情绪疏导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协调各种矛盾和冲突,认真研究社会心态,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我们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要把情绪疏导与群众诉求表达、政务信息公开、广泛吸纳民意有机结合起来,让群众感到被重视、被尊重、被理解。高度关注网络舆情,及时疏导网络民意,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积极作用、遏制网络消极影响。

第三,要健全矛盾化解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构建司法诉求机制,健全法律援助体系,确保群众能够得到及时的司法救助。健全应急处置机制,把加强应急处置作为群众工作与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及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政策制定,既要看该不该干,还要看能不能干,切实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有效防止决策不当引发的社会矛盾。

第四,拓宽各种有效渠道不断扩大群众对社会事务的参与权和监督权,通过进一步完善媒体公示、社会听证、人大政协监督等手段,虚心接受群众的监督批评。要依法使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

推荐访问:党群关系 过程中 基层 治理 改善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