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精神科住院心理治疗34个案例2年追踪分析

年终述职报告 时间:2023-06-20 17:20:07

心理治疗是精神科临床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它伴随着精神科的发展实施多年,但一直以来,有关其效果的评价,还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标准。效果评价,关系到心理治疗的质量监督和水平提高。

在临床实践中,心理治疗不能象药物治疗那样能起到立竿见影效果,心理治疗需要患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体会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效果是预期的[1]。只作短期评估,很难看到心理治疗带来的益处。将2004年以来住院接受系统心理治疗有完整记录的病例随机抽取34个案例,2年后进行现状追踪,现总结于下。

资料与方法

34个案例中,男16例,女18例;年龄13~50岁,平均29±12.9岁。婚姻:已婚16例,未婚18例;文化:小学6例、初中12例,高中12例,大专4例;职业:农民12例,工人4例,学生6例,待业(无业)6例,教师3例,公务员1例,退休2例。疾病诊断:酒依赖、酒精所致精神障碍2例(其中1例有吸毒史),(分裂样)精神分裂症20例,抑郁3例,应激障碍3例,适应障碍3例,癔症2例,强迫症1例;其中有3例伴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病程:~7天4例,~1个月3例,~0.5年10例,~1年10例,~3年6例,1例20年加重6年。

追踪方法及效果判断标准:2年后的追踪以电话和书信方式,与家属进行了解核实:①症状消除情况,②情绪睡眠情况,③人际交往、社会职能恢复情况,④前3项与病前有无明显差距(无差距为社会痊愈,有一定差距为好转稳定)。追踪到接受心理治疗的病例34例。

心理治疗过程:①产生心理冲突的原因:家庭矛盾6例(其中夫妻不和3例),与父母关系问题6例,环境和社会压力10例,生活习性不良3例,自我否定2例,少年时期心理冲突延续2例,其他意外因素5例。②治疗方法:心理疏导10人次,认知分析领悟20人次,应对策略7人次,现实疗法16人次,其中促使患者去作出“选择”4例。③心理阻抗:有明显心理阻抗1例,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有部分心理阻抗6例:3例为分裂症,2例为癔症,1例创伤后抑郁。④接受心理治疗时间:治疗时间多数40~60分钟/次,短的30分钟/次,最长1例2小时是经历两名心理医生几次精神分析治疗的患者。平均接受治疗次数6.7次。

结 果

接受心理治疗后:接受心理治疗后的观察记录中情绪心境明显改善,精神转活跃17例;记录中情绪转稳定或敌对观念消除或妄想观念淡化、自知力恢复11例;治疗后的记录中变化不明显6例(分别为分裂症2例,抑郁1例,癔症1例)。

出院时:临床痊愈21例,显著进步6例,好转7例。

2年后追踪结果:死亡1例(为戒毒后酗酒转为酒依赖,出院后大量酗酒后导致猝死),复发再住院6例,达社会痊愈21例,有6例能坚持服药巩固,病情相对稳定,但社会功能恢复不完善。

讨 论

接受心理治疗后,患者状况有较明显改观79.4%(27/34),说明系统的心理治疗在早期患者中(本组病例病程大多在3年以内)效果还是明显的,应积极推广[2]。

心理治疗效果不佳或失败的原因:①患者存在个性和人格方面的缺陷:如癔症人格或部分适应障碍人格,这类患者多为不能吸收教训、容易反复;②患者存在心理阻抗:这类患者多为偏执性妄想患者或处于“心理断乳”、逆反期的青少年。

应对策略:①心理阻抗者:可以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从侧面加以影响。②个性或人格缺陷:探清其心理动因,进行一些心理诱导分析说理,使其从中得到启示,愿意自己去改变自己。

心理冲突的原因及频率:①家庭矛盾和环境、社会压力:青壮年和高中以上学生。②父母问题(关系恶化或离异):少年。③自我否定:更年期后的中老年人。

心理治疗效果与患者心理结构关系:①患者积极、向上这些正面的因素在心理结构中占主导效果好;②患者消极、被动这些负面的因素在心理结构中占主导效果较差;③患者无器质性改变,并具有一定心理社会诱因的效果也较好。

阳性症状(幻觉妄想)突出,短期难以消除的患者,心理治疗不能 “去症状”,但可让患者去顺应、接纳和接受症状,减轻与症状的对抗和对症状关注,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看,减少关注可以减少“注意力”,这种“心理能量”的注入,从而达到淡化和消除症状的目的。

改变不良认知,带着症状生活:1例强迫症经历2名心理治疗师几次的精神分析,对自己症状的心理根源—少年时的痛苦心理历程如数家珍,但认识越多、越深刻,越发觉得自己的想法不道德(目光控制不住想看女人下身),克制念头越强烈,焦虑和强迫症状越严重。 笔者分析认为,“耻感”才是他产生焦虑和强迫的心理根源,动员他放弃与“不道德想法”的对抗,不要为存在“坏想法”而羞耻,对抗只能使这些想法更强烈,接受它的存在但不在行为上表现出来,既不会受到别人谴责也不会为此在内心产生自责和焦虑。医生还告诉他可能有不少人内心都会产生一些“坏的想法”,但他们并没有像患者那样感到“羞耻”、“自责和焦虑”,动员患者去作些调查了解。患者最终解开了“心结”、接受医生建议,回归到社会。两年中坚持服药维持睡眠,恢复了正常家庭生活。

青少年父母关系恶化问题处理原则:①着眼实际:“现实疗法”;②引导: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③中立:暂时不作是非判断;④问责:获取自身发展所需资源;⑤延迟评判:步入社会、走向独立后再作评判。

心理治疗患者选择原则:①心理复原能力判断是成败关键;②病程相对较短,保持较好的心理弹性;③有内在心理冲突或存在一些生活事件;④面对两难能作出“选择”;⑤淡漠、退缩、意志缺乏不宜。

心理治疗的效果是要经历实践内化吸收后才能起到改变患者行动的效果。本组病例2年后进行追踪,达社会痊愈21例(61.76%),好转相对稳定6例(17.65%),复发再住院6例(17.65%),死亡1例(2.94%)。实施心理治疗护理能有效降低复发率,与梁慧君的研究结果一致[3]。说明早期通过积极系统的心理治疗,患者的社会痊愈、远期预后还是较好的,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追踪观察评价,也不乏为心理治疗效果评价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 朱荣春,王通理,钱铭怡.大学生羞耻感和心理健康以及自我效能、自尊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4(13):225-227.

2 钟友彬.现代心理咨询-理论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69-78.

3 梁慧君.随访心理护理对降低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率的影响.上海护理,2007,3(7):27-29.

推荐访问:心理治疗 住院 追踪 精神科 案例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