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浅谈立体循环式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

工作自查报告 时间:2023-07-10 13:20:32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审计是一门对理论和实务要求较高的财经类专业课程,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都感到难度很大。本文设计的立体循环式教学法基于系统的观点,将原有的审计知识体系划分成具有相互关联的多个知识层次,并通过相关知识点的连结实现各层次知识的立体循环,从而解决审计教学与学习中的现实困难。

关键词:审计 教学 立体循环

1 立体循环式教学法的内涵与特征

立体循环式教学法是对现有完全遵循教材章节来组织和安排教学的一种大胆尝试,它的内涵与特征充分体现了系统观与整合理论。

1.1 立体循环式教学法的内涵

立体循环(vertical circulation)是指在不同层级间流动,这种循环既要保证同层内流动通畅,又要在不同层级间设计连接点并构建连接方式,从而实现一体化循环。立体循环是建筑学、气象学和海洋学中的专业术语,在我国立体循环的应用还体现在城市给排水系统设计、水产养殖和生态农业等领域。

由于任何一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客观上也存在着多个知识循环,不同循环中的知识点相互交错,故将立体循环的方式引入教学,本文称之为立体循环式教学法。

立体循环式教学法是根据课程知识体系中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多个层次的知识循环,并通过不同层次间存在交错的知识点,将不同层次的知识循环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内部相互关联的一体化知识循环。教师在按照既定的教学顺序对具体知识点进行讲解时,同时对该知识点所在各知识循环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适度串联,以立体循环的方式进行解析,从而帮助学生在大脑中构建具有立体循环的知识体系。

1.2 立体循环式教学法的特征

第一,将所有知识点按照逻辑关联,归入各种知识循环。由于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因此,一个知识点往往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归入不同的知识循环之中。

第二,知识循环之间有交错。由于同一个知识点因属性特征而归属于不同的知识循环,因此,该知识点成为不同知识循环间的交错点,客观上造成了知识循环间的联结。

第三,“触发—启动—循环—强化”的立体循环方式。对某一具体知识点的讲解,开启了针对某一知识循环的“触发—启动—循环—强化”的循环式学习;同时由于知识循环之间有交错性的知识点,因此这一具体知识点因其关联着其他知识循环,所以极有可能开启多个不同层次和维度的知识循环,从而实现立体式学习。因此,处于立体循环式知识体系中的每个具体知识点,都可能开启一次立体循环式学习,引导这一过程的可以顺利运行的策略、方法和媒介,就构成的立体循环式教学法

第四,立体循环有中心。立体循环式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以某一核心理念或价值判断为中心,立体循环式知识体系的教学围绕着这一核心理念或价值判断来展开,这一中心具有凝聚所有的知识循环的统帅力量,是该门课程的理论或实践意义所在。

2 立体循环式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立体循环式审计教学法对于解决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审计》课程中长期存在的矛盾,意义重大。

2.1 有助于构建系统的审计知识

通过知识点的交叉循环,使得审计学习始终处于知识体系的背景之下,没有分离感,目标性强。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以系统的观点和视角来接触、感受和感知审计,能够对审计进行总体把握。

2.2 有助于加速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基于知识点的交叉循环,借助立体教学方式,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审计的准则,而是在学习过中学习审计的思维和思路,通过在不同的循环中多次强化相关知识点,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是的学生始终处于“学习—应用—再学习—再应用—反复学习—反复应用”的知识精进路线。

2.3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由于授课和学习中强调知识点的循环,因此审计知识体系中有关审计职业素养、职业敏感和职业道德的内容在各个知识循环中都会出现,每一次出现,都结合了新的知识,这种在应用中实践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方式,给审计素质教育提供了多种机会和渠道。

3 立体循环式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方案

在审计教学中应用立体循环式教学法,需要设计基于立体循环式的审计知识体系,确定知识点讲授的时序,并串联不同的知识循环。

3.1 设计基于立体循环式的审计知识体系

立体循环式教学法是将各章的知识点按照知识循环进行重新梳理,这也是实施立体循环式教学法的基本前提。目前,各高校采用的审计教材体例大致相似,都是按照先审计理论,再审计实务的顺序编排。在审计理论部分,基本上遵循审计流程发生的时序来展开讲解,包括审计基本概念、目标、程序,注册会计师行业,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计划审计工作、风险评估与应对,审计抽样,审计报告。在审计实务部分,一般是从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开始,逐次讲授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生产与薪酬循环审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和货币资金审计。这种分块式的审计知识分类方式虽然符合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基本框架,但是对于初学者无疑于盲人摸象,只能到最后一刻才明白每一个阶段的进程在审计知识体系中的具体位置。因此,构建打破章节的审计立体循环知识体系,实施立体循环式教学的首要步骤。

以审计为例,可以将原有的审计知识体系规划为如下几个循环:第一循环,审计概念、审计目标、审计程序和审计报告;第二循环,注册会计师行业、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职业道德、法律责任和审计报告;第三循环,初步业务活动、计划审计工作、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审计终结;第四循环,管理层认定、审计证据、审计流程、审计报告;第五循环,审计流程、审计循环、审计证据和审计报告。

上述的五个循环分别从不同的起点出发,穿插不同章节的主要知识点,并最终归结到审计工作的结果——审计报告之上。在每一个审计知识循环中,前后知识点都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和因果关系,是可以用常识性的思维来解释和推演的。同时,每一个审计知识循环又与其他的知识循环共享一些重用的知识点,这就为知识循环之间的串联提供的节点,例如审计证据或审计程序在不同的知识循环中都出现过,所以,可以经由恰当的审计证据,交织到第一循环的审计程序(具体的审计证据是通过何种审计程序获得的),第二循环的法律责任(获得的审计证据是否表明审计师应当采取适当的报告程序,以避免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第三循环的风险评估和应对(具体的审计证据意味着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水平,继而应采取何种风险应对程序),第四循环的管理层认定(具体的审计证据可用于证明何种管理层认定),以及第五循环的审计报告(具体的审计证据可能导致审计师出具何种审计意见以及审计报告)。

经过上述的梳理,原有的审计知识体系已经演变成具有相互关联的多个知识循环,为使用立体循环式教学法提供了现实的理论支撑。

3.2 确定知识点讲授的时序

在构建了基于立体循环式的审计知识体系之后,需要在讲授过程中设计出每一次授课重点讲解的知识点。这是因为,在立体循环的知识体系中,每个知识点都会重复出现,那么这些知识点是按照怎样的先后顺序出现,主要考虑的是作为初学者的学生其认知习惯。因此,确定知识点讲授时序的基本原则就是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少后多,从具有常识性和感知性的知识点出发,逐步加入专业性和综合性的职业判断。

以审计为例,在基本遵循相关教材的内容排序的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就对审计形成整体化的理解,会将第一循环中审计报告的讲授安排在开课之初,形成审计起点——审计终点的完成路径。第四循环中的管理层认定,对于审计实务的整体推进意义重大,也属于在授课之初就需要不断铺垫的知识点之一,并在接下来的各章讲解中,不断地与当下的知识点和知识循环进行交互,实现多次重复,从而加深印象,实现知识的理解、识记和运用。

3.3 串联不同的知识循环

在确定了确定知识点讲授的时序之后,依据基于立体循环式的审计知识体系,需要将当下所授知识与其他的知识循环,通过某种知识节点关联起来,从而实现知识的立体循环。

以审计为例,在讲授第一循环的审计程序时,可以跳跃到第四循环的审计证据,即利用具体的程序,可以获得何种具体的审计证据;第二次跳跃是从审计证据,反向循环到管理层认定,即具体的审计证据证明了何种管理层认定;第三次跳跃则是从对于认定的证明结果,关联到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即这种结果暗含着重大错报风险的水平;第四次跳跃,就是基于这种风险评估的水平,联系到具体第五循环中的具体交易,针对具体的认定,采取何种风险应对程序,并得出何种审计结论和意见,从而实现了各知识层面的立体循环,并且达到了审计业务的终点。

可见,立体循环式教学法,以某一核心理念或者价值判断为中心,通过对所授课程中各个知识点进行逻辑重构,将知识点通过各种层次和维度的知识循环进行梳理,整合出立体循环式的知识体系。同时,在按时间顺序进行的知识讲解过程,通过触发各知识循环间的交错性知识点,启动各知识循环,实现对某知识循环中每个或某些知识点的预习(渗透)或复习(运用),并最终在学生的大脑中通过多次反复的“触发—启动—循环—强化”,建立起立体循环式的知识体系(见图1)。图1以《审计》为例,构建了立体循环式教学法下的知识循环,其中章节顺序依据的是刘明辉教授等主编的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审计》。

4 在审计教学中应用立体循环式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立体循环式教学法主要解决的是在知识体系中建立起各章节和各循环的逻辑联系,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现有知识体系的重新梳理与组合,在设计与应用中有一定的难度。

4.1 立体循环式知识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客观规律

既然立体循环式知识体系是基于传统的审计知识框架,那么在设计和构建新的知识循环时,需要以审计理论的基本研究规律和审计实务的流程时序为基本原则和依据。从而,便于学生在借由立体循环式知识体系来理解和识记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同时,不会偏离审计的核心主线。因此,在设计和讲授各种知识循环的知识点时,需要时刻从循环追溯回审计中的客观规律,再从客观规律演绎到具体循环。由此,才能保证立体循环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4.2 立体循环式教学法的教授进程应详略得当

由于立体循环式教学法的突出特点是知识循环中知识点的反复关联,并因此实现了“学而时习之”。不过,如果知识点只是简单的重复,或者在知识点的每次讲授过程中,都保持一致的讲解模式,那么,无形中造成了授课时间的浪费,学生也会对这种模式产生审美疲劳,并因此降低了该种教学方法的实用效果。所以,在同一知识点多次重复的情况下,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前几次涉及该知识点时应进行详尽的解说;在学生已经基本识记的情况下,应做到点到为止;在需要进行知识串联时,应将讲课重点放在不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上。所以,不能对多次涉及的知识点采取均一化的讲授方式。

5 结束语

立体循环式教学法通过对复杂的审计知识体系的有机梳理,构建了多层次相互关联的知识循环,并在讲授过程中,通过多次重复、多次关联、多次跳跃,避免了学生在学习审计过程中的迷失感,逐步搭建起系统、完整、逻辑关系紧密的立体循环式审计知识系统,大幅提升了现有审计教材的使用效果和效率,有利的推动了学生理解、识记和应用审计知识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叶雪芳.关于审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审计研究,2001(03).

[2]李炜,孙秀春.审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审计,2009(24).

[3]石爱中.审计学的学科属性及其教学要求[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04).

[4]黄溶冰.审计课程的隐性知识属性与案例教学[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02).

[5]黄溶冰,王丽艳.基于隐性知识流动的审计课程案例教学[J].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7(11).

[6]饶艳超,陈建勇,袁也.计算机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8(10).

本文系东北财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Y120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祁渊,博士,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讲师,中德管理控制研究中心副主任。

推荐访问:浅谈 审计 循环 式教学 教学中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