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人文素质的培养

工作自查报告 时间:2023-07-24 10:40:34

[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型农民是主体力量。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当前中国农村人文环境现状以及中国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等方面来看,新型农民的培养应该做到人文教育先行。对新型农民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要做到:提供人文产品,丰富人文知识;加强教育引导,重塑人文理念;创建和谐关系,营造人文氛围;打造文明村镇,提升人文精神。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型农民 人文素质培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建设新农村,必须立足于广大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和自主建设能力的全面增强。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新一代农民,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的专业素质,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立足当前农村现实生产现状和人文环境,我们认为,培养新型农民,人文素质教育应该先行。

一、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

人文素质包含人文知识、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三个层面。人文知识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伦理学、心理学、逻辑学、法学、美学、音乐、书画、戏剧等人文学科的理论知识,是建构人文理念,培养人文精神的基础。

人文理念是建立在人文知识之上的关于如何做人、处世,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理念、方法和原则。人文理念,体现出个体的情感、态度、品位、格调。

人文精神以关怀人,关注人类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追求人生价值、人的自由与平等为目标,体现出对人的关心、理解、尊重和帮助,崇尚人的个性解放,寻求人的不断发展;热爱自然和生态、珍惜资源、尊重生命;倡导民主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守信的社会关系;以更宽广的胸怀对待社会、积极融入社会主流,正确对待竞争,关心社会生活,关心国家发展,关心集体事务,爱国守法。

二、当前中国农村人文环境和农民人文素质状况

1.农村文化生活相当贫乏。以往,农闲时,人们还看看报纸,听听广播,下下象棋,讲讲故事,唱唱山歌或者集体看电影;过年过节时,农民们还自发组织一些民间活动,如演地方戏、舞龙灯、划旱船、踩高跷……搞得有声有色,既给节日平添了喜庆的气氛,又给人们送来健康的精神食粮。如今,因为外出务工,相当一部分年轻活跃的青壮年农民离开农村,留守者多为老弱病残。留守农民在农闲时主要是打打牌、走门串户聊聊天等,一些健康文明的活动越来越少,几乎没有什么特色的集体娱乐活动。

2.农民人文知识严重不足。在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的背景下,广大农民接受教育,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知识显然不足。他们语言文字能力不强,文史哲知识缺乏,对传统文化精华了解不深入。过低的人文知识素养,必然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的理解都有一定的局限。

3.人文理念混乱,集中表现为生活方式不文明,精神生活迷惘。“富而思进”的动力不足,看电视、书籍,只注意看连续剧、言情剧、武侠小说;对一般知识和信息吊不起“胃口”,对于农业技术、农业法规以及农经信息方面也没有兴趣;不少地方麻将盛行,赌博成风,有的人还迷恋上了腐朽的生活方式,黄赌毒等不良文化盛行,严重影响社会风气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个别农村封建迷信活动呈现出公开化的趋势,很多农民在精神上寄托于神灵。

4.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化,缺乏对人应有的关心、理解和尊重。如对生命蔑视,因琐事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和乐趣,从而自杀者时时出现;“空巢”家庭增多,老弱两代得不到充分的关心;以金钱、财富来衡量和处理人际关系。

5.对社会生活毫不关心,不关心国家发展。一些农民,思想消沉、不思进取;不关心集体事务,漠视村民自治规范,对于电视、书籍介绍国事、天下事不感兴趣;不相信基层政权组织,家族文化、宗族文化十分盛行;不配合基层的乡镇、村社领导的领导和管理,热衷于过小国寡民的小农生活。

三、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人文素质的途径

1.提供人文产品,丰富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建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的基础。基层教育机构和宣传文化部门要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农民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地理、文学、哲学、艺术等等,让他们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要提供丰富的人文知识产品,加强人文教育,重构农民的人文知识结构。

要大力推进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全力构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镇文化设施建设,做到乡乡有文化站、书店、公民文明学校等;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利用互联网进行健康有益的文化交流,点击时尚文化,吸收先进文化,让广大农民充分享受现代先进文化所带来的精神食粮和高雅风韵。

2.加强教育引导,重塑人文理念。面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要以人为本,做好对农民的教育引导工作,重塑人文理念。

要根据农民的所需、所求、所盼,设计思想教育活动。利用农闲,通过开设实用农技、致富信息、卫生保健、优生优育等大家普遍感兴趣的讲座,把村民吸引过来,积极进行人文知识、人际关系、文明生活方式、理想信念、政策法规、国家发展等方面的教育。组织主题教育活动。

要根据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设计实践教育活动,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如在工作中组织干群开展修路、扶贫、敬老、助耕等一些公益劳动和送温暖、献爱心等各具特色的道德实践和道德评定活动,帮助广大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努力形成邻里团结、家庭和睦、友爱、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

要让农民成为农村文化的主角,引导农民兄弟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新活动,将广泛流传的传统的舞龙、演地方戏、挑花担、踩高跷等农村民间娱乐项目发扬光大;要与时俱进,组织奕棋赛事、卡拉OK、花卉展示、书画笔会、民间故事会等活动,陶冶农民情操,繁荣农村文化。

3.创建和谐关系,营造人文氛围。密切党群关系。基层公务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要体现人文关怀。在公务过程中,要增强民主法制观念,以人为本,成为展现人文精神的典范。要对每一个农民兄弟给予充分的尊重,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尊重他们的人格习惯,甚至要尊重他们的某些缺陷,并给予更多的关怀。要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形成能够全面表达社会利益、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消除不和谐因素,解决不和谐问题。

融洽社会关系。社会是一个大家庭,要让全体农民之间以及与社会其他劳动者、建设者之间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主观愿望、劳动成果得到尊重和肯定,逐步消除职业歧视、身份歧视,致力使社会到处充满温馨、温和、温暖。

和谐邻里关系,倡导一家亲。要通过培植身边典型、订立邻里公约、开展道德评议、大造舆论声势等多种手段和形式,做到把邻居的老人当作自己的老人,把邻里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把邻家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大兴互帮友爱之风,营造邻里和谐的人文氛围。

4.打造文明村镇,提升人文精神,要以建设学习型村镇、节约型村镇、生态型村镇为基点,彰显和提升人文精神。打造学习型村镇,引导农民读书看报,造学习舆论氛围,抓学习阵地园地的开办、抓农村实用知识的普及,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活动,引导农民学时事政治、历史文化、文明礼仪、乡规民约、道德规范、政策法规、科技知识等等。通过学习,不断增强竞争意识、发展意识、市场意识、卫生意识、生态意识、参与管理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使人人思创业、家家忙致富蔚然成风。

打造节约型村镇,积极引导广大农民从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粒粮、每一寸土地做起,实现增收节支、降耗节能、勤俭节约。要抓消费引导。对婚丧喜庆讲排场、摆阔气、搞攀比的铺张浪费,对为“豪华气派”而“债台高筑”的愚型消费,通过道德评议、舆论谴责、典型引路等形式和手段,加以遏制。

打造生态村镇,把田园、家园建成环境优雅、生活舒适的生态园。按照生态的标准、景观的要求,搞好植树造林、养花种草;抓好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搞好居民点布局、路桥修建、灯饰安装、水利建设、农田管理等设施配套,致力以田园风光的秀美,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新华网.2006-02-21.

[2]仁宗.农村文化,如何根植沃土.信息导刊,2005,(38).

[3]鲍宇.创建和谐村镇是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要求.新华日报,2005-11-14.

推荐访问:新农村 试论 人文 素质 培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