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胆道疾病的内镜微创治疗

工作自查报告 时间:2023-07-20 13:20:13

刘变英 山西煤炭中心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际内镜“恩德斯”奖获得者;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小肠、大肠和食道静脉曲张治疗学组委员;中国胃病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分会理事、消化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山西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西消化分会委员;山西医师协会常务理事;《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等多种杂志编委。

胆道疾病是指与胆管阻塞有关的一系列疾病,既包括胆总管结石、化脓性胆管炎、胆囊息肉等良性疾病,又包括胆囊癌、胆道癌等恶性肿瘤;既包括先天发育不良形成的胆总管囊肿,还包括胆囊切除术、肝移植等外科手术后形成的胆管损伤、胆漏等疾病。近二十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胆道疾病的非手术治疗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临床医生认识和了解。由于内镜治疗具有安全、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已成为胆道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在胆道疾病的诊治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面为您做一简单介绍

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结石是最常见的胆系疾病,病因为胆管内形成结石或胆囊结石迁移入胆总管造成胆总管阻塞,临床表现有疼痛、黄疸等,严重者发生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等。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 和内镜超声(EUS)对胆总管结石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超过90%,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更是诊断的金标准,但目前ERCP多用于胆道结石的治疗,ERCP和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可以清除90%以上的胆总管结石。若结石嵌塞在瓦特壶腹使胰腺管开口闭塞,形成胰腺炎和胆管炎,则需急诊行ERCP和括约肌切开术。如果结石不易取出,可经内镜放置胆道支架缓解症状,挽救生命。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是指胆囊切除术后的病人所出现的与胆系病变有关的临床症候群,常见症状有腹痛、复发性胰腺炎、黄疸、胆道总管扩张、肝脏功能障碍等。一般认为胆囊切除术后约有25%~30%可出现一过性症状,可很快消失,约有2%~8%可因症状持续,需进行积极的治疗。ERCP可用于明确病因诊断,对因胆总管下段炎症性痉挛或肝内外胆管结石引起的可经ERCP行括约肌切开、球囊扩张、取石拖石术,达到治疗目的。

手术后胆管损伤和胆瘘

胆囊切除术后胆管损伤和胆漏的发生率约为0.2%~0.5%,肝移植术后亦可出现胆管损伤和胆瘘。胆瘘的症状有疼痛、低热、腹部触痛等。胆管损伤引起狭窄是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引起急性胆管炎、肝萎缩和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ERCP适用于诊断胆管损伤和治疗胆瘘,治疗方法为经内镜置入支架,伴或不伴括约肌切开术以减小胆汁流入十二指肠的阻力,从而迅速缓解病情,达到治疗的目的。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是由于胆管结石伴随胆管狭窄导致胆道梗阻和细菌感染,胆管内压升高,肝脏胆血屏障受损,大量细菌和毒素进入血循环,造成以肝胆系统病损为主,合并多器官损害的全身严重感染性疾病,是急性胆管炎的严重形式。主要表现为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ERCP可用于明确诊断,并经ERCP行括约肌切开、球囊扩张、取石拖石术,达到治疗目的。

胆总管囊肿

胆总管囊肿是以肝内外胆管不同部分囊性扩张为特征的胆管畸形,多为先天性发育不良所致。临床表现有黄疸、发热、右上腹疼痛、可触及的腹部肿块。ERCP可以明确诊断及分型,评价胰管和胰-胆管连接方式,治疗方法则因囊肿类型不同而各异。

胆管良性狭窄

胆管良性狭窄(BBS)包括先天性、创伤性、放射性、胆石性及感染性等多种因素造成胆管狭窄,其中肝胆管结石患者BBS的发生率高达24%,受累的胆管因反复炎症、胆盐刺激,导致纤维组织增生、管壁变厚,管腔狭窄,进而出现胆道梗阻、感染的病理和临床表现。ERCP下胆道支架的应用,已成为替代外科手术的微创手段。

胆管恶性梗阻

胆管恶性梗阻主要由胆胰系统肿瘤引起,主要包括胆管癌、胰腺癌、胆囊癌侵犯胆管、乳头壶腹癌、肝癌侵犯胆管、转移癌侵犯胆管等疾病。病人由于早期诊断困难而失去外科根治性切除的机会。ERCP下胆道、胰管内支架的应用能达到减黄的目的,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近年来,我国胆道疾病的内镜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应用规模和技术开发等方面仍显不够,尤其是在操作技术熟练程度、规范化、并发症预防等方面与国外差距较大远远不能满足临床胆道疾病患者的需要,相信通过更进一步的学术交流和提高,胆道疾病的内镜治疗将不断得到推广和普及。

推荐访问:胆道 微创 疾病 治疗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