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说明性文本解读时应关注些什么

工作自查报告 时间:2021-07-04 10:35:43

一、 解读文本时应关注核心价值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基于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基础及《语文课程标准》,从教材中淘出最值得教的“学科知识”。而选入教材的说明性文本又具有自身的特点:用词准确,结构层次清晰,大都通过因果、比较等逻辑关系,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和认识事物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此类文章的教学除了理解内容,还要帮助学生学习閱读说明的方法,不仅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

《变色龙》是苏教版小语五上的一篇科普说明文。这篇课文中作者巧妙地将变色龙的特点通过叙事的形式呈现出来,采用对话方式叙述,使得语言更加亲切自然,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在具体介绍变色龙特点时,作者又抓住了它的外形怪、捕食快、变色奇几个细节进行准确的阐述,而这些特点的准确把握又反映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也为本单元的习作做了示范铺垫。所以,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品味时要有意点拨,发现并察觉“尽管……却……”“当……就会……”等关键词语,这样阅读说明文对他们而言就不会很难,也更有助于他们学习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说明文写作。所以,我觉得本课的教学价值应在读、悟中感受文本的叙述顺序及抓特点的写法,同时还应引领学生学会观察。基于以上思考,我把本课重点教学目标预设为:1. 引导学生通过读、说等不同形式,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动物的方法;2. 了解变色龙的生活习性,增强环保意识。

二、 解读文本时应尝试发掘知识奇趣

小语教材中的说明文,内容比较丰富,有介绍有趣的动物生活,如《变色龙》《金蝉脱壳》;有介绍现代科技的发展,如《神奇的克隆》;有介绍天文地理,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海洋—21世纪的希望》等,这些内容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对于他们来说,海洋、火星距离内地孩子的生活是遥远的,有些动物又比较陌生,所以这些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是新奇的、充满期待的。尤其是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及未来准备在海底建设城市,定会使同学们浮想联翩。

因此,教师在文本解读中必须占有大量的、丰富的信息,才能满足学生学习此类文章的好奇心。如果就课文说课文,教学只能停留在文本的表面,其中蕴含的引发好奇的趣味知识,很可能也会被淡化掉了。比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中人们对海洋的利用,作者在介绍的时候概括性的语言比较多,像“海洋是个聚宝盆”,潮汐发电站、海水温差发电站,将会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而又价格低廉的电力,“用海水淡化的方法缓解地球上许多干旱地区的水荒”等,教师在课前只有熟了解了这几个方面的详尽资料,教学中才会游刃有余,才会将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向课外,激发探索海洋奥秘的欲望。

三、 解读文本时应关注言语特色

阅读说明性文章,要“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说明文用词准确,特殊的构段方式和说明方法都是学生习作的范例,是教学中不能忽视的重点。这就需要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能关注到这些方面,在教学预设中通过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习得”内化,从而激发兴趣、形成能力。

《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有鲜明的语言特色,是可以利用的有价值资源。首先,为了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作者用了一些形象的描写,使句子活泼生动了。在读文时,要让学生体会这些描写的妙处,同时引导学生仿写说明类的文章,也要适当用上描写的表达方法,才会使自己的文章生动、活泼起来。于是,在后来的写动、植物的练笔中,我发现学生的语言精彩多了。其次,在介绍人类是如何开发和利用海洋的这部分内容时,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对比,让读者在强烈的反差中认识到海洋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例如在第5、6自然段中,一方面说“海洋是个聚宝盆”,另一方面又说陆地上的“能源危机”;为了说明海洋是人类食物的来源,先说陆地上土地沙漠化和生态环境破坏造成食物贫乏的现象。这样的对比,就会使学生在巨大的反差中强化海洋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所以,在学习这一部分时,我注意创设读文情境,引导学生围绕“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进行自主探究,对比着抓住重点词句填写表格,探究交流中也强化了学生对对比写法的感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语文教学不论针对哪种体裁,都要从理解内容、品味文字入手。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深入文章体会情感。”

当然,确定好教什么还不够。叶圣陶说过“说明类文章不一定就板起面孔来说话,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可见,在说明类文章的教学中,还要恰当运用好激趣这个教学手段,这样,说明性文本的感性感悟和理性分析才能更融洽,才能真正让说明文教学散发活力。

(作者单位:徐州市铜山区三堡实验小学)

推荐访问:说明性 些什么 时应 解读 文本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