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浅析音乐教育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工作自查报告 时间:2021-07-23 10:27:04

[摘 要]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因音乐在调节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实施音乐教育对于解决与改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音乐教育 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学生因学习压力等因素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愈发受到学界的关注。据国家教育部调查,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占小学生总人数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其中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此,政府陆续出台了诸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一系列规范和指导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政策。从心理治疗的角度看,改善情绪是解除患者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因在情绪调节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音乐教育作为一味“处方”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中小学生常见的几种心理障碍

中小学生常见的几种心理障碍包括焦虑症、恐惧症与强迫症三种。

1.焦虑症。焦虑性是神经症中一种较多见的临床类型,以发作性或慢性情绪焦虑、紧张为其主要特征。在情绪障碍方面,往往因一点小事而苦恼、自责、夸大困难、烦躁、敏感、对自己的健康忧虑重重等表现。

2.恐惧症。恐惧症是指对特定的事物或境遇具有一种强烈惊恐为特征的一组神经官能症。最早由卡特·F·韦斯特法尔提出,当时为“广场恐惧症”,意指害怕在公共场所集会。对中小学生而言,主要为一些特殊类型的恐惧症,如学校恐惧症,他们往往害怕上学,勉强上学就会出现一些诸如恶心、呕吐、头痛等睡眠和饮食上的障碍。

3.强迫症。又称强迫性神经症,是以重复出现患者并不愿意出现的某些观念、意向和行为作为特征的一种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这些重复出现的强迫现象所苦恼,虽努力克制,但无法摆脱。

(二)中小学生心理障碍形成机理及音乐教育的摄入

心理学上,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发展的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其中,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生理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通常,心理发育表现出一定的阶段差异性。少年时期,生理急速发育,但心理迟于生理发育,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心理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等错综复杂的矛盾。青年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因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能客观地看待事物,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同时,该时期对未来充满理想,但又往往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导致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可见,青少年时期,心理矛盾的突出、行为的多元化和复杂化是其重要的特征,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多频发生。

在心理学的启示下,德国科学家赫尔姆霍茨等将音乐学与心理学结合的基础上,开创了音乐心理学。其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同时汲取生理学、遗传学、美学等众多理论,研究人由原始到高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在他们看来,人对声音的知觉包括音高、强弱、音色和时值四个要素。这些要素基于人对声音的频率、波形和时程等物理特征的感受而形成。决定某种知觉的物理特征并不是单一的,它往往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此外,人对四个要素的感知能力并不平衡,有些人某种能力发展有所偏长而成为某种类型。

由此,针对心理健康问题的中小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他们在音乐知觉上的不同类型,给予侧重点不同的施教。如针对音调型,可以侧重于旋律优美、富于变化的音乐。通过有针对的选择给听者最大的知觉共鸣,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乐曲之中。同时,通过对听者音乐记忆的研究,可以在音乐知觉的基础上辅以情感浓郁、鲜明的音乐,让听者的情绪随着音乐的起伏而融入其中,渐渐调整心理问题带来的不良情绪。此外,也可以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诱导,把他们带入音乐想象的世界,给他们以丰富的音乐体验,从而培养他们高雅的审美情趣,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音乐教育对治疗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

音乐在调节情绪方面的作用与优势,这一点古人早就认识到,无论是孔子还是贝多芬,都对音乐陶冶人们心性的功能表示出极大地赞赏。音乐教育通过美的内容、美的形式使受教者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修养,并通过作品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和生活态度陶冶受教者的情操,启发他们的心智,从而可以促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就功能而言,因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同时,“儿童的发展不是单向的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方面的成展也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作为教育方式的一种,首先,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功能促进中小学生心智协调发展有重要作用。通过音乐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有重要价值,在感官和心理的美的教育基础上,实现心智协调发展。音乐的治疗作用主要是通过心理、生理两条途径实现的。心理学的作用机理是通过特别选辑的音乐、语言,最大限度地调动病人的积极性,调整病人的情绪,引导患者将内心的幽怨寄情于乐曲中,以起到移情和疏散的作用。生理学的作用机理是基于不同的音乐可以对人的生理产生不同的反应,通过利用音乐的节奏达到影响人的行为节奏和生理节奏的目的。例如,音乐可以通过刺激网状结构,提高或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对特殊、非特殊投射系统、警觉和注意力等发生影响,实现消除干扰网状结构的不良因素影响。

(四)对中小学生实践音乐治疗的意义

1.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减轻心理焦虑。目前,中小学生学习压力普遍较重。音乐教育的实施,可以放松大脑,调整情绪,达到有效地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减轻心理焦虑的目的。

2.有助于情操的陶冶与心灵的净化。因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是深远的。音乐教育通过选用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情操的陶冶与心灵的净化。

3.有助于健康心态的形成。因多数音乐取材现实生活,因此音乐教育有助于在听的过程中达到体验生活冷暖的目的。同时,音乐教育的一些合唱等集体行为,有利于中小学生养成合作与群体意识。此外,优秀音乐的积极、向上的主题对于中小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张凯.音乐心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小学教育[J].

[4]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5]郭声键.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推荐访问:浅析 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 音乐教育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