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

工作自查报告 时间:2022-02-08 10:08:21

编者按:

刘再生先生的《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一书,有很多章节关涉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其内容不仅涉及专业音乐教育,而且涵盖了师范音乐教育、传统艺术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等各个层面。文中提及的一些相关史料也是以往所并不多见的。鉴于此,编辑部从本期始,特摘录其中一些章节以飨读者。

20世纪初期,学堂乐歌从教会学校狭小范围走向社会广阔天地,形成一股新的音乐文化时代潮流。这样一种新的歌唱形式,反映了中国人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侮、救亡图存、振兴实业、提倡女权、主张共和等时代性的意志愿望与思想感情,引起社会各界广泛情绪共鸣,标志着中国近代音乐文化一个历史性转折。

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民初时期我国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及其教唱的歌曲。因之,学堂乐歌的产生和新式学堂开办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我国近代新式学堂经历了教会学堂、私人开办新式学堂、政府设立新式学堂这样一个早、中、晚三个阶段性发展轨迹。三者相同之处在于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式均与中国封建时代读“四书”、“五经”的传统“官学”、“私塾”教育制度有了根本区别。自20世纪初开始,学堂乐歌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1898年,康有为即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开办新式学堂,开设“歌乐”课。他在《请开学校折》中说:“欧美之作其国民为人才也,……令乡皆立小学,限举国之民,自七岁以上必入之,教以文史、算数、舆地、物理、歌乐,八年而卒业,其不入学者,罚其父母。”“请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乞下明诏,遍令省府县乡兴学,乡立小学,令民七岁以上皆入学……”①梁启超亦云:“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万不可阙者。举国无一个能谱新乐,实社会之羞也。”②康、梁二人作为维新变法之领袖,奔走于宫廷,相告于社会,提倡新学辅以“歌乐”。变法虽然失败,维新却有进展。《钦定蒙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于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十二日(1902年8月15日)颁布,这是中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定的学制。《奏定学堂章程》则于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904年1月13日)颁布,并在全国付诸施行,史称“癸卯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正式建立。但都认为“此时学堂音乐一门,只可暂从缓之”,直至1909年才将“乐歌”列为初小随意科,1910年列为高小随意科。③“随意”者,可有可无之谓也。因此,清政府虽准办新式学堂,但对“乐歌”课开设并未起到积极作用。学堂乐歌早在20世纪初就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据不完全统计,自1904年沈心工《学校唱歌集》出版至1915年十多年间,全国相继出版各种唱歌教材不下七十余种,其中有词曲可查的乐歌即有1302首之多。④因此,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与其说是清政府开办学堂的产物,不如说是音乐教育家和社会有识之士自觉努力之成绩。学堂乐歌的产生乃是音乐文化时代潮流发展之必然结果,爱国图存的救亡意识是这种音乐形式在中国形成和产生的思想与文化之原动力。

学堂乐歌的形式特征主要是采用日本与欧美曲调填以新词的一种歌曲体裁。20世纪初期,中国留学生在“远法德国,近采日本”的思潮影响下,纷纷去日本效法经验,寻找“变法图强”的途径。在这一背景下,到日本学习音乐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根据《东京音乐学校一览》所载,从1902至1920年间,在学中国留学生注册名单全部为149名,去掉学年重复注册,在学人数实为77名。⑤他们中间许多人后来成为学堂乐歌的代表性人物,推动了学堂乐歌高潮时期之来临。

20世纪初期学堂乐歌曲调多为日本歌调。如《男儿第一志气高》曲调来自《日本游戏歌唱》一书中的《手戏》一歌;《中国男儿》源出日本学校歌曲《学生宿舍的旧吊桶》;《何日醒》(夏颂莱作词)是日本歌曲《樱井诀别》的填词歌曲;《扬子江》(王引才作词)曲调源自《铁道唱歌》歌调;《十八省地理历史》(沈心工作词)根据《日本海军》歌曲填词;《勉女权》(秋瑾作词)歌调近似于日本幼儿歌曲《风车》;《当兵》(华航琛作词)、《革命军》(沈心工作词)等均采自日本歌曲《勇敢的水兵》。⑥这些歌曲是在中国社会上最早流行并且广泛流传的一批乐歌。

辛亥革命前后,学堂乐歌曲调开始趋向采用欧美歌曲。沈心工曾说:“余初学作歌时,多选日本曲。近年则厌之,而多选西洋曲。”⑦标志着学堂乐歌采用曲调的风格演变。采用欧美曲调填词,形式更为多样,旋律更加丰富,地区愈加广泛,有德国歌调、法国歌调、英国歌调、美国歌调、意大利歌调和西班牙歌调、东欧和北欧歌调等等,如《体操——女子用》(沈心工作词)根据德国民歌《离别爱人》填词;《春郊赛跑》由李叔同根据德国歌曲《木马》填词;《英文字母歌》最早是法国民歌《妈妈请你听我说》的旋律;沈心工根据英国民间舞曲《村舞》填词的《铁匠》;李叔同根据美国奥德威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填词的《送别》等等,⑧这些乐歌作品也成为西方歌曲音调在中国社会早期流传的重要途径。

采用中国曲调填词的乐歌,往往采用人们熟悉的民间曲牌。如梁启超根据〔梳妆台〕填词《从军乐》,华航琛根据同一曲调填词《女革命军》,以及用〔老六板〕填词的《祖国歌》、《夕会歌》等。这些乐歌所占比重较小,反映了当时人们审美观念的价值取向。

学堂乐歌以抵御外侮、富国强兵为主要内容,集中表达了在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严峻形势下,人们迸发出的强烈爱国精神与时代愿望。其中以《中国男儿》(石更作词、辛汉配歌)最具代表性。这首歌曲以宏伟的气势、明朗开阔的大调色彩和坚定雄壮的进行曲风格,唱出中国男儿要成为国家中流砥柱的精神风貌,是当时传唱最为广泛的歌曲之一。

同类作品还有《何日醒》、《革命军》、《军歌》等。其他内容,如表现对祖国历史和山河赞美的有《祖国歌》、《扬子江》、《十八省地理歌》;振兴实业、富强国家的有《铁匠》、《莫愁贫》;宣传男女平等、提倡女权的有《勉女权》、《体操——女子用》;还有大量反映学生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作品,如《放学》、《竹马》、《赛船》、《送别》、《忆儿时》等等,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题材。有学者认为:“学堂乐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具有启蒙意义的音乐活动,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⑨学堂乐歌的兴起及其发展,实际上标志着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历史的开端。

学堂乐歌在中国封建社会和近代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音乐文化转型之桥梁。它的历史意义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1.学堂乐歌是一种借用现成曲调填写歌词的歌曲形式,它继承了我国唐、宋曲子和元代散曲“按谱填词”传统。曲调来源则以日本、欧美歌曲旋律为主,成为在继承中国文化传统基础上吸收西方音乐文化的一个“契合点”。这种音乐形式也使得风琴、钢琴、乐理、简谱、五线谱等西方乐器和乐理随之在社会上推广普及。

2.学堂乐歌开辟了近代音乐教育的道路,为我国音乐教育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同时,有识之士提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思想,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社会上引起较为广泛的重视,成为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3.学堂乐歌反映了19、20世纪之交中国人民在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下盼望变新图强的思想感情,这种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对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歌词创作题材的多样化对于其后各类歌曲创作都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4.学堂乐歌标志着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成为我国古代传统音乐和近代专业创作音乐之间一条“分界线”,有着承上启下的意义与作用。一个国家和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总是既有连续性又有变异性的历史过程,学堂乐歌即属于这样一种文化现象,它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注 释:

①康有为《请开学校折》,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第108—110页。

②梁启超著、舒芜校点《饮冰室诗话》(九七),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4月第1版,第77页。

③孙继南编著《纪年》(增订本),第21页。

④孙继南、周柱铨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3月第1版,第401页。

⑤张前《中日音乐交流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277页。

⑥钱仁康《学堂乐歌考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第64—108页。

⑦沈心工《重编学校唱歌集》(1912年10月上海文明书局出版)“编辑大意”,见沈洽、许常惠编注《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之生平与作品》,“中华民国”作曲家协会1989年出版,第45页。

⑧同注⑥,第111—270页。

⑨同注⑥,第5页。

(摘自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2010年版)

推荐访问:要将 中国 男儿 天空 只手撑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