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创业型大学的兴起与内涵

工作自查报告 时间:2022-02-12 10:11:07

摘要:大学的组织技术经历了知识的传播、创造和应用阶段。20世纪后半叶,出现了一种新的知识生产方式——知识的传播、创造和应用活动不再是单独地进行,而是被紧密地整合在一起,大学在应用中生产知识。创业型大学正是在校级层面主观地推动和组织了这种新的知识生产方式,并使其成为大学知识生产的最主要模式,这是创业型大学在组织技术上对传统大学的超越。为了配合这种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创业型大学进行了一系列变革,脱离传统大学的发展模式。以新兴大学为主体、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单一的学校文化和自上而下的公司化经营战略是创业型大学的主要特征。相形之下,诸如MIT、斯坦福等美国研究型大学不能被认为是创业型大学,而是具有学术创业精神的大学。

关键词:组织技术;创业型大学;创业精神;地方性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2)05—0042—07

收稿日期:2012—5—14

作者简介:陈霞玲(1984—),女,福建龙岩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高教所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创业型大学自这一概念出现以来,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对于创业型大学的概念界定并没有取得广泛的一致性,不同的学者都从自己的研究视角和不同的研究对象提出了对创业型大学的不同理解。亨利·埃茨科维茨研究美国研究型大学商业化知识和科研成果的活动,认为创业型大学就是学术资本主义化了的研究型大学。伯顿·克拉克考察的是欧洲新兴大学的崛起,认为“一所创业型的大学,凭它自己的力量积极地探索在如何干好它的事业中创新。它寻求组织的特性上实质性的转变,以便为将来取得更有前途的态势。”[1]麻省理工学院(MIT)和沃里克(Warwick)大学则分别是这两类研究的代表性大学。后人对创业型大学的研究也基本上是沿着克拉克和埃兹科维茨的研究这两条线进行的,其中又以埃兹科维茨所研究的美国研究型大学为主,是创业型大学研究的主流。我国研究的落脚点也多集中在研究型大学创建创业型大学的实现路径上,关注的是MIT、斯坦福等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活动。相较之下,欧洲新兴创业型大学的研究就显得黯然失色得多。

在实践层面,诸如MIT、斯坦福等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将知识和研究成果商业化的“创业”活动也备受吹捧。美国研究型大学成功而有效的经验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做的贡献,加上MIT、斯坦福大学等的典型性名校效应,使其成为世界各国大学竞相学习与模仿的对象。以美国研究型大学为标准的世界大学排行榜更加凸显了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作为世界大学改革标杆的倾向。由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持续变革及其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的活动,“在创业型大学的概念流行之后,人们自然而然地将最优秀的创业型大学的称谓放在诸多拥有美国创业精神的研究型大学头上”[2](P143—144)。笔者认为,不能说研究型大学积极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就变成了创业型大学。在全球化知识经济的今天,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是公共部门和商业性组织的混合体,在承担社会公共责任的同时,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市场化的行为。创业型大学应是那些脱离传统大学发展模式的新兴大学,这些大学没有去走传统大学努力发展成为研究型大学的老路,而是通过大学层面的“公司化”经营策略,在为产业提供服务的创业活动中,发展大学的学科与专业,提高大学的学术水平和研究实力,使得大学作用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轴心。创业型大学是继美国赠地学院和威斯康星思想之后大学发展模式的变革,英国沃里克大学就是这一类大学的典型代表。MIT、斯坦福等大学将研究成果商业化的“创业活动”并未脱离传统大学的发展模式,而是对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进一步延伸。

一、创业型大学的兴起

从大学的演变历史来看,大学的使命既传统,又不断创新。无论大学如何创新,知识始终是大学的中心。大学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着知识展开的,但是大学围绕知识所进行的活动内容却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些活动是大学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方式,即组织技术。组织技术是组织行为学上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个组织在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知识、工具、机构、方法和装备等的组合”[3]。知识也是大学的产品,在大学变迁的过程中,大学生产和销售知识这种产品所使用的技术不断有了新的发展。大学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大学,教学是这时期大学的唯一职能,传授知识是大学的组织技术。19世纪,科研活动在德国大学发端,研究成为了大学教授的正式职责,大学由传授知识的教学场所,变成了探讨普通学问、研究某一学科高深学问的知识创造机构,创造和发现知识是大学组织技术的新发展。20世纪,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在美国大学最终得到了确立和强化,教学、科研、服务成为大学的三项基本职能。大学的研究不再是基于教授个人兴趣或漫无边际的探索,而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大学不仅是传播和创造知识的机构,还是应用知识的机构。

20世纪末,随着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大学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作用的增强,大学越来越卷入了知识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活动,大学的组织技术再一次发生了变化,即在应用中生产知识①。“知识的发现、应用和使用被紧密地整合在一起,知识生产则成为这更大过程中的一部分”[4]。“对于大学来说,最主要的变化就在于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研究与教学——不再是自给自足的活动(self—contained activity)”[5]。大学在组织内生产发现知识的活动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大学必须与工商业等其他组织建立新型的联系,这就要求大学必须走出象牙塔,在社会的情境中,将大学自身的目标与社会的需求和变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大学需要在其价值系统核心内与外界组织合作,并进行资源共享。创业型大学就是其中的一种。创业型大学的组织技术发生了变化,大学传播、创造和应用知识的活动不是单独地进行,这三种活动已经被紧密地整合在了一起,大学在应用中生产知识。

这种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可以说,几乎在所有的大学都存在,即使是在传统的研究型大学里,也零星出现了在应用中生产知识的新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并不是大学组织层面推动的,是部分教授和研究人员在与外界合作中所采取的个体行为。而在另外一些大学中,这种知识生产方式已经成为主流,甚至成为大学知识生产的最主要模式。创业型大学正是在校级层面主观地组织和推动了这种新的知识生产方式,这是创业型大学在组织技术上对传统大学的超越。创业型大学刚开始往往是那些没有得到强大资金支持的新兴大学或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弱势的大学。这些学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研究实力(甚至无)等都非常一般,是游离于高等教育体系边缘的弱势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体系中,也往往处于不利位置。人们根据代表了现代大学发展主流和趋势的研究型大学的标准(如学生选拔、教学评估、学术排名等等)来判定什么是好大学。对所谓“好大学”的赞美和政策资源配置的倾斜,使得包括新兴大学在内的后发大学争相去模仿“好大学”的运行模式,因为“在一个市场上,模仿,而不是创新,是通往合法化和有限程度上的成功的捷径”[6](p184)。这些新兴大学很快就会发现,关于资源和政策的竞赛规则是按照有利于某些大学的方式安排的,它们陷入了一个由别人主导的竞争漩涡,无论如何努力,永远也赶不上前边翻滚的波浪。对于这样的大学,如果想要获得成功,只有停下追逐的脚步,改变原有的运行模式和道路选择。“通过自身的再创造,它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日程、拓宽自己的选择范围。设计再创造策略的目的是开创可以活动的战略空间,从而使一所大学至少可以部分地躲避其历史角色造成的局限性。”[6](P187)创业型大学走的就是这样一条不同于传统大学的道路。创业型大学决定主动走出象牙塔,通过开展与产业相关的研究,进行受应用所驱动的知识生产和传播,在主动服务产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展大学的学科和专业,提高大学的学术水平。

作为这一类大学代表的沃里克大学,在1965年创校之初就确立了“既适应时代需要,又是一项以学科为中心的事业”的办学理念。“适应时代需要”就是适应沃里克大学所在地考文垂地区工商业发展的需要,“以学科为中心”就是在发展学科优势和提高学术实力的基础上进行创业,二者结合的实质就是“学术研究与创业兼顾”。沃里克大学被称之为“适应时代需求”和“工业占领”的大学。沃里克大学没有走传统大学从教学型大学努力发展成为研究型大学的道路,而是充分发挥大学主动性直接去“挣钱”,寻求在满足社会需求中进行发展的创业型大学发展道路。

组织技术是决定组织结构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成功的大学是能够根据组织技术的要求而采取合适的结构安排的大学。为了配合和满足大学组织技术的这种转变,创业型大学必然在校级层面采取一系列的变革措施,如采用变革式的创业战略、自上而下的公司型创业方式等,使得大学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传统大学的道路,从而形成了区别于其它大学的独有特征。

二、创业型大学的主要特征

1.创业的主体是新兴大学或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边缘大学

创业型大学刚开始往往是新兴大学或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边缘大学。这些大学在创业之初,往往就是一个以教学为主的地方性小型学院,而不是那些研究实力雄厚、已经取得良好声誉、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居中心地位的“好大学”。创业是大学的发展战略,同时也是大学改变自身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利地位的努力。这些大学的创业行为不仅要将大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的经济价值从“潜力”转变为“现实”,而且要同时担负着“生产”和“销售”大学知识和研究成果两个重担。实际上,因为这些新兴大学往往研究实力薄弱或者属于教学型大学,往往没有可供销售的“产品”,这和研究型大学仅仅是“出售产品”的创业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这些新兴的创业型大学确定了在服务社会中发展学术的创业战略,采用公司型的经营式策略,在服务社会中创业,以改变自身“一穷二白”的境地。

2.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从事研究、发展学科

创业型大学主要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发展与产业相关的研究或进行受应用所驱动的知识生产、传播与应用。这并不意味着创业型大学的教学和研究不重要,而是说教学和研究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从大学的本质上看,大学应该是探究普遍学问的场所,应该忠于知识并努力创造知识,这是大学固有的本质属性。创业型大学在服务社会、传播和应用知识中捕捉发展的机会,以社会需要为逻辑起点,这和研究型大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创业型大学由于其薄弱的研究实力和影响力,没能像处于“三螺旋”①结构中的研究型大学那样,可以决定要满足哪类社会需求。它们想要获得发展,就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保持紧密的联系,在满足已有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发展壮大。对于这类大学,是先有社会需求,再根据社会需求组织研究,这样的研究必然以应用性研究为主。

对一所大学来说,市场机会可能性的实现,一方面取决于各个大学的进取心和策略选择,另一方面取决于大学学科禀赋结构与外部需要的契合程度[7]。创业型大学的学科发展必然以社会需求为重心。就像沃里克大学那样,大学进行资源整合,集中力量发展社会需求的学科,通过提高这些学科的学术水平进行创业。学术水平的高低(或研究实力的强弱)是决定一个大学创业能力的关键因素,创业型大学通过提高学术水平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学科为中心,就是大学集中力量和资源重点发展大学的优势和特色学科、以及本地区产业相关和需要的学科,整合大学优势与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来提高大学的学术和研究水平。

3.学校文化单一,即通过创业来追求自身的成功

创业型大学不再是“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地被动等待“眷顾和施舍”,而是通过积极的创业行为用大学的知识和服务去交换,以“挣得”大学收入的社会性组织。通过创业来追求自身的成功,是创业型大学不同于其它大学的文化内容。大学的创业战略已经内化为大学的办学理念——通过为社会服务,带来自身的成功,走向社会的轴心,转化为整个大学的奋斗信念,进而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塑造共同世界观,最终创造出发展的传奇。创业型大学文化的主要特点就是单一,即一致性。这种创业理念被各个基层组织所接受,全校都遵循着这一共同的理念,目标一致且单一。创业不是个别教授或个别院部的行为,而是学校的总体战略。组织和个人的活动都紧紧围绕在学校创业的总体战略之下,与学校创业无关的事情不做,与创业有关的事情都要做。大学管理也仅仅围绕大学的创业战略和活动,大学学术发展、内部的变革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大学的创业需求,实现大学的创业目标。正是这种强大而一致性的创业文化,形成了创业型大学强大的行政领导力。

4、实行自上而下的公司化经营战略

“当大学的行政管理可以被定义为控制和指导,那么管理指的就是经营业务”[8]。创业型大学的管理就可以看成是在经营一项业务。创业型大学采用公司化的“经营”方式,自上而下地进行创业行为,主要表现在:

(1)创业是大学自上而下的统一设计。创业型大学学校层面创业动机明显,目的明确。大学的创业活动就是为了创收。诸如沃里克大学就常常被称为“沃里克公司”,大学本身就像是一个创业公司,通过设立诸多子项目或子公司获得创收。无论是工程系的制造业集团、商学院的培训,还是大学自身的创收服务,创业都是大学学校层面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大学将原来从事教学活动之外“无所事事”的教师或者个别教师独立的“小打小闹”的研究组织起来,聘请或组织一批资深学者,带领一些有学术潜力的教师以团队的形式参与有组织的规范性研究。这个现代科研管理团队代表大学或组织与企业进行集体谈判,建立合作关系,创建研究和发展的机会和平台。在这里,创业活动不是出于教授局部的个人自主行为,而是大学顶层制度的统一安排和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

(2)技术系统听命于管理系统,学术目标服从于大学的创业战略。大学由于创业的需要,常常采用集中办学的策略。大学在校级层面统一制定创业战略,并统一指导创业战略的实施。在传统的大学里,学术和行政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并行系统。创业型大学的学术和行政并不是严格划分的两个系统,而是一个集学术和创业为一体的组织——同时担负着“生产”和“销售”的重担。因为资源有限,大学无法在所有学科领域内做到最强,只能集中全力将资源和精力集中在少数的几个学科之内,它们是大学进行创业的主力军,少数几个学科需要听从于学校的统一规划和安排。所以,大学的学术目标往往要服从于大学的创业战略。大学的各个系所或学科就像是大学的子公司,代表大学与企业开展合作,完成大学母公司的创业战略安排。在这里,大学拥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大学的行政拥有绝对的领导力量,学术组织和教师要服从于学校行政的总体安排。

三、拥有学术创业精神的美国研究型大 学的主要特点

虽然诸如MIT和斯坦福等美国研究型大学也被称为创业型大学,并且备受其它大学的吹捧和模仿,但是它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型大学,其发展模式也不适用于大多数大学,尤其是非研究型大学。MIT和斯坦福等美国研究型大学是在一个竞争性的高等教育体系和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环境下,加上美国人不断创新的精神,拥有了持续不断扩大事业的动力。从大学发展模式的历史演变来看,美国研究型大学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型大学,而是拥有着“创业”、“创新”精神的研究型大学。无论是MIT与128号公路,还是斯坦福与硅谷,美国创业型大学提供的典型意义不同于欧洲的沃里克大学在传统中突围,它们提供的是一种在拥有创新文化特质的大学传统中创业型科学兴起于大学与企业关系的一种完美模式[2](P146)。相较于创业型大学,拥有学术创业精神的美国研究型大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1.功成名就之后所进行的战略转型

这类大学往往是“功成名就”的大学。MIT、斯坦福大学等采用的是从研究型到创业型大学的线性发展模式,即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是在大学已经成为研究型大学而且往往是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之后。如MIT在参与两次世界大战的战时研究中,大学的研究实力已经晋升到世界的一流水平,“创业”是大学在外部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时所采取的转型策略。研究型大学成功之后的战略转型充其量可以称之为 “二次创业”。

2.以知识为逻辑起点,用大学专有知识为社会服务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所有的大学都是公共部门和商业性组织的混合体,在承担社会公共责任的同时,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市场化的行为,而研究型大学由于其强大的研究实力和影响力,能够在市场化的行为中走得更远更深。知识的生产与创造是研究型大学存在的依据。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活动不过是在知识生产之后,将其转化为商业利益,这和以社会需求来决定研究方向和内容的创业型大学有着本质的区别。研究型大学还是以知识创造和科学发展规律为核心,所谓的“创业”就是将大学教授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大学先有研究成果,大学始终以知识而不是以社会需求为逻辑起点。大学教授不是根据社会的需求来决定研究方向和内容,而是根据科学的规律进行研究,用研究成果为社会服务。由于其强大的研究实力、前沿的研究视角、良好的声誉、以及与企业金融界的良好合作关系,大学很容易就能实现研究成果商业化的步骤。由于研究的强大和前沿性,这些研究成果一般都能够满足社会的某类需求。研究型大学只有在完全遵循其内在发展规律之后,才能更好地实现其服务社会的功能。萨伊定律(Say’s law)①所描述的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可以说是对这类大学最恰当的描述。这个定律成立的前提是大学的供给足够强大且具有吸引力,而且流通的渠道是畅通的,而研究型大学雄厚的研究实力、卓越的声誉和良好的关系网络,正是这个定律所满足的。大学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但是大学不是为消费而从事生产。

3、多元且松散的组织文化

传统大学拥有多元的组织文化。作为传统的经典大学,大学拥有忠于知识、崇尚自治和自由的学术文化;作为社会公共部门的一份子,大学存在着服务社会的文化;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大学也拥有了追求利益的商业文化;作为一个传统的“专业式官僚结构”而存在,大学拥有服从的行政文化;同时,大学也存在着局部的学术创业文化。大学里存在着这些文化的交叉、渗透、甚至是碰撞,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学术文化和商业文化、学术文化和行政文化的博弈。所以传统研究型大学里的组织文化还表现出松散的特点,但是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大学的学术文化还是占据了主导地位。大学可能追求商业利益或者变成政府实施公共政策的工具,但是大学最终是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学术组织,大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促进知识的发展和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

4.有组织的无序状态

韦克的“松散结合系统”理论和科恩等的“有组织的无序状态”最能清晰地描述研究型大学的组织特征。首先,大学的组织权力分散。在研究型大学里,诸如院系、实验室等基层学术组织是大学活动的基本操作单位。由于具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学术在这类组织里占据了绝对的权威,基层学术组织拥有强大的自主权和决定权。由于专业壁垒的存在,大学行政很难干涉学术组织的管理和运行。虽然一些学术组织也承担了部分行政事务,但是这些行政事务往往是和学术事务有关且复杂程度高。总体而言,行政和学术之间分工相对明确,大学权利分散,且学术权利往往占主导地位。其次,组织内部运行呈现出“无序”的状态。研究型大学的大多数事务都显得复杂而高深,决策的作出依据的是专业人士的专业知识判断,而不是行政领导的命令。专业知识的判断夹杂着不同的学科背景、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不同的价值观,无法评判好坏和对错却充斥着大学的每个角落。虽然大学是有组织的机构,却以“无序”的状态在运行。再次,大学没有统一而又清晰的目标。由于大学的“无序”状态,大学教师拥有根据自己专业知识进行行为的充分学术自由,大学允许和鼓励教授个体在其专业范围内的合理追求;由于个体专业知识和价值判断的不同,大学个体和基层的目标是分散的,大学在整体上无法形成统一而又清晰的目标。

综上,创业型大学是一种突破传统大学发展模式的新兴大学,有着区别于其它大学的典型特征。积极将知识和研究成果进行商业化的美国研究型大学不能算是创业型大学,而是拥有学术创业精神的大学。对于那些明确要走创业型大学道路的非研究型大学,更需要认清创业型大学和美国研究型大学学术创业精神的不同。从借鉴的意义上看,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创业精神更适合于研究型大学,而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模式则更适用于非研究型大学,尤其是地方性大学借鉴[9]。

参考文献

[1][美]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2]温正胞.大学创业与创业型大学的兴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Jennifer M.George & Gareth R. Jones.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06.

[4] [英]迈克尔·吉本斯.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

[5]Michael Gibbons. Higher Education Relevance in the 21st Century [R]. The preparation of this paper was supported by the World Bank as part of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UNESCO 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 held in Paris, France on October 5—9, 1998:36.

[6][澳大利亚]西蒙·马金森,马克·康西丹.澳大利亚企业型大学的权力结构、管理模式与再创造方式[M].周心红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7]郭海.大学内部财政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5.

[8]Risto Rinne and Jenni Koivula.The Changing Place of the University and a Clash of Values——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in the European Knowledge Society,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2005,17(03):108.

[9]陈霞玲,马陆亭. MIT和Warwick大学:创业型大学运行模式的比较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113—119.

推荐访问:兴起 内涵 创业 大学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