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古桂雄:正确的心态是家庭教育的起点

工作自查报告 时间:2022-02-26 10:06:29

【古桂雄简介】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现任苏州大学医学院儿童保健&儿科基础教研室主任、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从事儿童生长发育、小儿营养、发育神经生物学、心理发育及保健、辐射与发育脑损伤及其防护的研究和儿童保健的教学。兼任中华医学会苏州市儿科学会副主任、中西医结合學会苏州市儿科学组副主任、苏州市儿童保健协作组副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常务委员等。著有《现代护理学辞典》《婴幼儿保健》《现代临床诊断与治疗》《发育和行为儿科学》《儿科学》等。

古桂雄先生是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常务委员,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有深入研究,在业界和家长圈享有崇高威望。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他。

关注体液酸碱度

记者(以下简称记):作为儿科医生,您曾极力提倡食疗。请问,家长应该如何从饮食的角度关注孩子的健康,预防疾病。

古桂雄(以下简称古):家长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应该多关注孩子的体液酸碱度。健康人体的体液(主要为血液)应呈微碱性(pH值约为7.3~7.5),这样的酸碱度有利于机体对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并使体内的血液循环和免疫系统保持良好状态,使人的精力充沛。体液酸度偏高的孩子易患感冒、龋齿及牙周病。

记:体液酸碱度与智商有关系吗?

古:有的。研究发现,人体体液的酸碱度与智商水平有密切关系。在体液的酸碱度允许的范围内,酸性偏高(即pH值偏低)则智商较低,碱性偏高(即pH值偏高)则智商高。科学家以数十名年龄为6~13岁的男孩为研究对象,测试发现,大脑皮层中的体液pH值大于7.0的孩子,比小于7.0的孩子的智商高出一倍。

记:体液酸碱度与情绪有关吗?

古:有的。体液酸度偏高的孩子脾气暴躁、多动、学习时精力不集中、易疲劳,原因在于,有不少碱性无机盐对人体激素分泌和神经活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缺乏镁元素,最突出的症状是容易产生疲劳感,还会导致失眠、情绪易波动、精神紧张不安等。

记:体液酸碱度可以通过饮食来调节吗?

古:当然可以。体液酸碱度主要由体内酸性无机盐和碱性无机盐的水平来决定,而无机盐水平的高低则取决于以下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日常饮食中的食物构成。食物按其所含元素成分的多少可分为碱性食物、中性食物和酸性食物三大类。含钾、钙、镁、钠等碱元素较多的食物一般为碱性食物。多吃碱性食物,人体体液可呈碱性。含磷、氯、硫等酸元素较多的食物一般为酸性食物。多吃酸性食物,体液则呈酸性。有些食物如提炼得很纯的油脂、糖、淀粉等,基本不含有上述两大类元素,因此属中性食物,这些食物不影响体液酸碱度。

二是机体内部的自我调节机能。人体对食物有很强的适应性,碱性食物食用过多,机体会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增加碱的排泄,以此保持体液酸碱度的相对稳定。反之亦然。然而,孩子所食用的酸碱性食物不是均衡的,机体调节酸碱度的机能又是因人而异的。因此,一些孩子的体液往往总是处于酸性状态,有时则处于碱性状态。学习成绩欠佳、智商发育水平较低的孩子,多属于酸性体质。家长让这类孩子多食用碱性食物,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智商水平和学习成绩。

记:您再详细说说,哪些食物是酸性食物,哪些食物是碱性食物?

古:酸碱性食物的区分,主要看其所含的元素成分。一般来说,各种动物食物,包括猪、羊、牛、鸡、鸭、禽蛋类、鱼、面粉、大米、花生等经人体代谢后能产生很强的酸性残渣,故属于酸性食物;各种蔬菜、水果、牛奶、大豆、菌类等代谢后能产生较强的碱性残渣,故属于碱性食物。改变孩子的酸性体质,主要就是要让其多摄入后一类食物。

当然,增加碱性食物的摄入也应适当。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和习惯发生了很大改变,碱性食物的摄入相对减少,而肉、鱼、禽、蛋等动物性食物的摄入日趋增多,这是导致有些孩子形成酸性体质的一个原因。对于这些孩子,可以让他们多吃些碱性食物。但孩子的身体尚处于生长发育期,需要各种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矿物质,而这些必需营养素有的较多地存在于酸性食物中,故也不可偏废,关键还是要做到酸碱性食物的均衡摄入,以免走向另一个极端。

记:许多媒体报道,儿童体重超标、骨龄超前等现象,是营养过剩导致的,但有的专家认为,这恰恰是营养不良导致的。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古:儿童体重超标、骨骼过速生长,原因是蛋白质摄入过多导致的。科学实验证明,只有适度地摄入蛋白质,才不会给孩子带来压力。超过需要的蛋白质不会在体内贮存,它会经过脱氨分解排出体外,但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水分,很容易加重肾脏的负担。对于肾脏及消化器官尚未发育完全的幼儿来说,蛋白质的摄入要在正常范围内。幼儿一般每天吃3~5两米饭,荤素菜各一半,需要的蛋白质就够了。另外,要多让孩子运动,只有运动才能促进身体新陈代谢。有些家长总认为孩子吃得少,那是因为孩子缺少运动,上一餐的食物到下一餐还未消化,再吃必然造成消化负担。

家长要端正心态

记:您认为当下中国未成年人的精神健康状况如何?

古:不容乐观。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城市建设不断都市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小康化,但是生活节奏的不断加速,各种压力不断增大也带来不少负面后果。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便是中国的精神疾病患者在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其中,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中,我国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多动、厌食、焦虑、抑郁……近十年的调查表明,精神疾病患者不仅在数量上增加,同时呈现低龄化趋势。

记:为什么未成年人更容易出现精神问题?

古:未成年人的心理要比成年人的更复杂。因为未成年人在语言表达能力上不如成年人,迫使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转为情绪表达和行为表达,家长不易察觉孩子在心理方面发生的异常。同时儿童具有不断生长发育的特点,更易出现各种问题,其心理行为的异常又与儿童各年龄期的能力不足紧密相连。

此外,未成年人能力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如听、说、读、写的发展;感觉、知觉、运动、语言的发展;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的发展;坐、爬、走、跳的发展;情绪、气质、人格、品德的发展;等等。这些能力的发展不足,在未成年人的各个生长发育时期均易产生心理、行为和情绪问题。

记:许多家长向本刊反映孩子的脾气大问题,您认为原因何在?有哪些矫正的方法?

古:我认为这都是溺爱惹的祸。现在的家长太宠孩子了,尤其是隔代宠爱,严重助长了孩子的坏脾气。至于矫正的办法,我认为家长首先要端正心态。正确的心态是家庭教育的起点。

记:此话怎讲?

古:家长平时对孩子包办太多,捧在手心怕掉了,稍一放手又以成人的标准要求他,希望他乖巧、聪明,什么都好。这种心态本身就不对。家长这种不成熟的心态导致他们对孩子的一切都过于敏感。

记:正确的心态应该怎样?

古:正确的心态是不溺爱,让孩子“常带三分饥和寒”。年轻的家长要保持理智平和的心态,对幼儿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不溺爱不等于不陪伴、不关注,只不过是陪伴的方式、关注的焦点不同而已。建议家长多给孩子讲故事,多带孩子做户外运动,既能获取知识、刺激思维,又能促进睡眠、增进食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记:有报道称,家长的溺爱会导致孩子患自闭症,真有这么严重吗?

古:家长的溺爱确实会导致儿童患自闭症。现在的家庭条件太好了,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一个孩子有几个大人围着伺候。家长这样爱孩子,看上去是爱孩子,及时满足孩子,其实抑制了孩子的正常成长。1~2岁是孩子学习语言的最佳阶段,孩子最渴望得到启发式教育,家长应想办法刺激孩子多说话。正确的处理办法应是,当孩子将手伸向某件东西时,家长应该告诉他所指的东西是什么,再问他要这个干什么,多给孩子一些语言的刺激,甚至是交流,孩子的语言天赋才能被激活。相反,过分满足孩子,慢慢孩子会感觉不用说话就能满足需求,没有语言刺激,就失去了对语言的敏感。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反复对他说一个词两三遍,孩子可能就会说出这个词,而对于一个患上自闭症的孩子,需要向他重复说上千遍甚至上万遍,孩子才有可能张口说出这个词,所以,家长一定要防患于未然,给孩子提供积极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多动、多说。

早教也不能偏科

記:年轻的家长都十分重视对孩子进行早教,比如教三四岁的孩子写字,您认为是不是太早了?

古:从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来看,幼儿期儿童神经抑制机能还很差,不能较久地控制自己的行动,不能从事过分细致的活动;从知觉发展来看,幼儿常常表现出笼统、不精确的特点,较难区别相似的文字;从空间防卫知觉方面来看,3~4岁的幼儿对上、下方位掌握还不很稳定;从手的运动感觉方面来看,幼儿手的骨骼肌肉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程度,手部关节骨化过程还没有完成,手部肌肉的力量也很差,不能胜任需要持久用力的动作。另外,幼儿的手、眼、脑的协调能力也差,他们写字时,眼睛总要盯住笔尖转,为了能看到笔尖运动,便歪着身子,侧着脑袋,并尽量使右侧的肩、肘、腕向前。因此可以说,过早地要求幼儿以正确的姿势和笔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书写文字是很困难的。研究显示,2~4周岁的幼儿,90%处于涂鸦状态;5周岁的幼儿,95%能准确地临摹画画;6周岁以上的幼儿基本上能以正确的姿势、笔顺准确地书写简单的汉字。因此,写字基本上是孩子上小学以后的事,不宜在幼儿期提倡。

记:您对重视早教的家长有何建议?

古:我的建议是:早教不要偏科,既要重视智力品质,也要重视非智力品质,后者可能更重要。

记: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各包括哪些?请详细谈谈。

古:智力品质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非智力品质包括学习动机、兴趣、意志、情感与个性中的性格等。

记:培养孩子非智力品质,包括哪些内容?

古:非智力因素内容很广,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包括学习兴趣、行为习惯、情感、意志品质方面的培养。具体有:儿童行为习惯及能力的培养;对学习及各种认识活动兴趣的培养;对儿童自信心的培养;增强求知欲和对各种活动的兴趣,能动手动脑;能自我服务,不依赖别人;尊敬长辈、讲文明、懂礼貌;能独立地克服困难完成任务(自信心、进取心的培养);学习控制自己的愿望与行动,服从集体的行为规则及成人要求(自制力的培养);培养爱同伴、爱集体、爱祖国的情感等。

记:在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品质方面,家长可以做些什么?

古:良好的非智力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但家长在这方面大有可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鼓励孩子自我服务,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2.在自我服务的基础上,培养孩子集体服务能力,逐步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3.在家庭生活、幼儿园和日常生活中,强化孩子爱同伴的意识。

4.充分运用感官的不同特点,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游戏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把认知活动变成游戏活动,可以刺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

5.孩子参与的各种活动,家长都要帮他制定目标,使孩子明确方向,并知道只有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目标。同时,要正确评价孩子,激励他上进,培养他勇敢、顽强的奋斗精神。

总之,学习兴趣、意志品质、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直接促进了智力因素的培养,作为家长在培养智力因素的同时,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将会使孩子受益终身。

【编辑:陈彤】

推荐访问:家庭教育 心态 正确 起点 桂雄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