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美育结合的实践探索

工作自查报告 时间:2022-03-01 10:11:55

摘 要: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本文针对美育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偏差,研究如何将美育渗透于教学活动中,力求走出一条美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的探索之路。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实践;美育;教师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是一种对人的全面教育,是为实现崇高的理想、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特殊教育”。[1]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教学实践与审美行为息息相关。作为审美教学的前沿,艺术设计专业本该将美育理论自然融入教学实践中,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国内不少高校在艺术设计教学活动中存在着美育缺失与美育偏差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课题组成员的美育教学实践经验,研究如何将美育渗透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力求走出一条美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的探索之路。

1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美育脱节的问题

(1)教学思想的认知错位。很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对教学和美育的关系不甚清晰,存在认知误区,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无美育意识。他们将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分数、就业率挂钩,简单地将高分、好的就业岗位当作衡量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忽视审美人格的培养,直接反映在专业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即过分夸大技能的作用,作业的评分标准主要是看手绘表现、电脑制图或模型制作的效果等技能表现,授课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传达着“只要技术好就是学得好”、“只要技能高毕业就不愁没个好工作”的观点。二是美育概念模糊。有些教师自身审美素质不高,把美育与艺术教育的概念混为一谈,忽略两者的区别,认为艺术教育即美育。他们的误解影响到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审美观的生成产生了负面影响。例如,有些学生存在审美偏差,分不清美丑,误将流行当成美,指丑为美;有些学生设计作品非原创,到处都是拼贴别人作品的痕迹,却自认为是后现代的美;有些学生作品低俗无趣,却自以为是先锋前卫。三是美育层次偏低。很多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设计中的形式美感,虽然对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鉴别美、创造美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对人格的培养无任何价值,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终极目标看,尚属于浅层次的审美教育。

(2)美育理论背离教学实践。20世纪初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从育人的目的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与此一致,教学实践应贯彻以情动人、陶冶学生性情的培养方式,但很多时候却是美育理论却背离教学实践,教师并未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而是照本宣科,硬邦邦地讲理论讲概念,教师讲得很疲惫,学生却没兴趣听,整个课堂死气沉沉的,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教与学都是变成一种煎熬。有些教师情感培养不到位,教学过程中缺乏与学生的沟通,虽顾及学生的情绪,但教学成效依然不理想。有些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会看到这样的画面:某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着什么,沉醉在作品的美感世界不可自拔,台下学生埋头做着自己的事情,偶尔抬头看下老师,眼神迷茫,讲台好像一道鸿沟横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眼中美的事物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美感效应并未发生。从根本上说,以上各种情况都是漠视情感教育,忽视个体人格健全、情感和谐培养的表现。可见,教学实践若脱离了人的需求与发展,脱离了人的心理活动情绪,便难以做到入情、入理、入心,离开情感的教育无从谈起。

(3)美育偏离德育。著名的美学大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赋予学生的认识和创造活动以及他在多种活动的精神需求的发展和满足以特定方向的审美教育,涉及正在成长的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审美教育同人的思想面貌的形成,同儿童和青少年审美和道德标准的形成,必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2]我国传统文化中也倡导“大善大美”、“寓善于美 ”,美与善是联系在一起的,偏离德育的美育是有缺憾的美育。在高校艺术设计的教学活动中,美育应该“与智育相辅而行”,互为补充,通过审美教育传播正能量,进而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的审美态度、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直接影响到人生追求。但是,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是有些教师纯粹地谈美感,谈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极少涉及伦理道德。例如,土豪金流行之时,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领域中都充斥着亮眼的金色,很多学生视其为美,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高频率地使用。教师讲评学生作品时,一般会强调单一色彩本身无所谓美丑,重要的是看如何搭配,甚少提及土豪金背后隐喻的享乐主义和拜金思想。有些教师打着尊重学生个性自由的幌子,对学生消极的价值取向和扭曲的人生追求视而不见,这种“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传递给心理尚不成熟的学生错误的信号,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完善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推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改变教师顽固的认知,增强他们的美育意识,让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美育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美育教学实践,促进教育教学自身的发展和创新,真正达成“教书育人”的目的。

2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美育结合的举措

(1)尊重学生,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美育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不同时代、不同专业之间的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特殊性,他们大都有这样的特点:思维活跃,头脑灵活,个性突出,有自己的主张,喜欢表现自我,喜欢被人关注,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对高科技较为敏感,推崇时尚流行另类的美,思想不成熟,容易冲动,讨厌被人说教,讨厌被约束,不喜欢按部就班,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比较排斥。此外,他们的文化基础薄弱,文化素质偏低,不喜欢思考,依赖性强。我曾经问过学生:“为什么不读书?”学生回答:“因为老师会讲。”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特点的分析,掌握了学生脑海里在想什么,他们寻找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根据这些特点,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自己教学思想,调整教学模式,从审美方面入手,借美育突破师生之间的壁垒,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春风化雨般地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辨别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生成。

(2)重构教学内容,进行美育渗透。教学内容源自教材为中心,教学活动主要以教材知识的输出和技能的培养为主。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教材的很多知识像是设计案例已过时,而苦心训练的专业技能特别是电脑制图也由于辅助设计软件的升级换代显得不再那么重要。对此,教师需要重构教学内容,重新设计课程,同时转变教学思路,将美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以符合审美规律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受教育者增加知识,提高修养,陶冶性情,升华人格”。[3]在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教学实践活动中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情绪变化,以学生为主,教材为辅,注重学生的眼光和心灵的培养。课程可以添加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案例,或国内外与本专业相关高新技术和理念,还可以加入经典案例重新解读的环节。此外,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重构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同一门课,不同的专业方向,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应相同,美育的侧重点也各有差异。例如,同样是《设计素描》这门课程,若授课对象是工业产品设计方向的学生,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课程应偏重结构素描的训练,通过展现产品构造之美,让学生感受到技术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授课对象是视觉传达方向的学生,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意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课程应偏重创意素描的训练,通过想象力的练习。为学生打开一个直觉的意象美感世界,拓宽学生的眼界,激活他们创作的热情,对学生之后专业课的学习和美育的进一步实施打下了基础,完成了课程的教学目标。

(3)丰富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如何打造一个轻松、有趣、高效的课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在《建筑设计史》这门课程某一章节的设计中,我用了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陶冶法、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首先我让学生分组调研了当地的传统民居建筑,在调研现场,学生获得了最直观的美的体验与震撼,之后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引导他们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调研的民居建筑进行分析,学生很快在网络和书籍中查阅到相关的资料,小组成员经过了激烈的讨论,对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整理,最终完成了课题,并用PPT的形式展示出来。之后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讲授自己的课题。讲完后,我对学生不太熟悉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对细节部分进行补充,对课题的内容和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组织学生积极讨论。后来又围绕这些古代建筑在当今社会再生的问题做了专题讲座,然后布置课后作业:在自己的调研基础做一个古为今用的建筑设计作品。这一系列的课程设计依赖于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丰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美的愉悦中轻松地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激发了他们创造美的兴趣和欲望,并培养了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提升了他们对民族艺术的热情,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4)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科技发展到今天,单一的教学方法愈显陈旧,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显示了它的生命力。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寓美于教,将审美情感融入其中,进行美的体验和熏陶。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场地丰富,不仅有多媒体教室、机房、画室、模拟实验室、校内实践工作室,还有校外实践基地和写生基地等场所。因此,教学手段十分灵活。《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就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声光电元素,以优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营造了鸟语花香、诗意盎然的审美氛围。实践课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到周边的景观环境中,现场讲授每种入眼的植物名称、特点久搭配,该景观设计的要点、特色等,真实场景的再现,直观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兴奋愉悦的学习状态。作业环节,学生先在机房电脑上绘制出自己的设计方案,然后来到了校内实践工作室,利用其中的工具设备,制作出微缩的园林景观模型,这些直观的教学手段和情境,唤醒了学生创造美的兴趣,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的情感在体验中升华,提升了他们的审美人格。

(5)完善评测机制,塑造学生健全人格。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完善现有的评测机制,教学成效不应以分数多少、就业率高低、技法的好坏作为衡量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就要求将美育纳入评测中。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来说,美育的实现与否应作为评测的依据。在教学质量评测中,我们应该多问问这些问题。教学的所有环节,美育是否一直渗透其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能认识美、感受美、辨别美、鉴赏美、创造美?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了学生的审美人格,树立了健康的审美理想?审美教育是否对学生的道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人是否得到了全面发展?单一的评测机制不适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完善评测机制才有可能塑造学生健全人格,高质量地完成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对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与美育结合的实践进行研究,有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优质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对高校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李戎.美学概论[M].齐鲁书社,1992:423.

[2]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248-249.

[3] 美育与艺术教育浅析[DB/OL].中国教学研究,2000-7,http://bigeng.blog.163.com/blog/static/57701056200806105829278/.

作者简介:张文文(1983—),女,山东东营人,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讲师,从事设计艺术学、环境设计方向的研究。

推荐访问:美育 艺术设计 探索 实践 高校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