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高校艺术美育通识课现状及师资需求研讨

工作自查报告 时间:2022-03-03 10:08:59

【摘要】高校是开展国民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也是实施正规教育的高水平院校,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强调艺术美育教学,美育教学形式相对较多,其中艺术教育可谓典型代表,全国各高校通常会通过教师队伍的力量,面向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其中的艺术美育课程备受学生喜爱,是艺术美育公共课程的重要组成,其自身体现了一定的特殊性,现阶段我国艺术美育通技课程的开设范围相对较窄,对其中诱因进行分析,其中极为关键的当属师资力量缺乏。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高校艺术美育通识课开设现状进行分析,而后探讨了师资需求,以下为笔者的思考和见解。

【关键词】高校;艺术美育通识课;开设现状;师资需求

当代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促使学生实现全方位发展,而美育教学则是极其重要的途径之一,20世纪初期阶段我国美育思想已经基本成型,但实践力度仍旧不足,直到20世纪末,美育正式列入到国家教育体系中,社会各层面的学校,从幼儿阶段直到高等教育,都更加强调国民素质提升和审美教育。高校是对国民实施规范教育的高水平院校,也是开展美育教学的重要阵地之一,所以,必须发挥高效的引导性优势,实施审美的教育,培养学生具备更高的审美趣味,从多角度、多方位入手,其中极其关键的就是发挥教师队伍的优势,开设公共艺术课程,课程体系中艺术美育通识课与其他艺术美育公共课程不同,体现了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必须重视授课师资问题的把控,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满足美育课程教学需求。

一、核心概念分析

艺术美育这一概念体现了一定的综合性特点,容易与其他合成概念混淆,所以必须对其进行区分,明确其概念,其一要实施艺术教育,其二要达到美育教学水平。

艺术美育这一概念不可简单地将其视作美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还要重点强调美育工作开展的途径,即:艺术教育。现阶段我国教育领域普遍存在一种错误认识,很多时候将美育与艺术教育混淆,实际上,美育教学涉及范围相对较大,包含着艺术教育这一因素。

古时已具有美育思想,孔子曾在许多言论中表达了人类思想教育过程中美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上世纪初期阶段,王国维将美育的概念翻译得更加明确,而后,席勒的美育理论也开始备受人们关注,蔡元培对此理论大力宣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虽说美育这一概念在我国已经历经百年,但是直到现在,美育的具体概念仍未在学术界确定,未能统一看法。笔者针对性地分析了极具代表性的两个观点。

其一,艺术教育。从狭义观点上来讲美育指的是艺术教育,通常会将其视作艺术教育的同义,因为美育工作的落实都要借助艺术的相关手段来开展。

其二,审美教育。曾有专家学者提出美育指的就是审美教育,此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青少年具备更高的审美能力,运用欣赏美、认识美等方法对美的真谛予以体会和感悟,从而起到陶冶人们情操的作用,利用美学理论指导人们的审美活动,进而提高人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引导人们自行创造美、感受美。

事实上,美育不仅可对人的审美能力加以培养,它的内涵也不同于艺术教育,美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完善人性,使人们对人生进行充分体验和感悟,感受人生的趣味性,同时产生无限的喜悦感和爱恋感,使自我精神境界得到有效升华,从此观点对美育进行分析更加合理,与美育教育的性质相一致。

艺术教育更多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培养艺术性人才,例如,画家以及音乐家等等,所以,艺术教育工作的落实更加注重艺术技巧以及艺术才能方面的训练,与美感教育具有极大差异,它更加强调运用艺术类的美感活动以及审美活动等,相应提高人的综合素养和整体修养,对人的心理气质加以转移,焕发人的精神面貌,实现人的全方面培养这一目标。

由此可见,艺术教育以及美感教育都与艺术这一概念息息相关,但是其方法以及最终的目的均有所差异。艺术教育这一概念主要基于以上两种观点,通过辩证的分析后得出最终理论。如果仅从教育学层面进行分析,那么美育以及艺术教育的最初结果相对一致,比如,其根本要求都是为了提高人的審美创造力、审美感受力以及审美情趣等等。但是若仅从美学理论进行分析,那么则必须区分艺术和美两者的差异性,每存在于艺术、自然、社会各个领域当中,因此可将美气质划分为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等概念。社会美包含艺术美,之所以将其单列,主要是因艺术可谓是人类审美实践的最高形式,同时社会美中艺术美可谓典型代表,可全方位体现人的审美能力。再从教育学角度分析,两者差异相对明显,所谓的美育主要是应用审美途径所开展的教育工作,教育引导者必须使受教育者从艺术、自然以及社会中感受美并领悟美。借助以上几种途径,为人们日后的创作艺术美、发现艺术美以及感受艺术美提供有效指导,同时也可将其作为美育教学的核心。

二、高校开课现状分析

(一)综合性院校

其中当属211高校和985高校为重点,例如上海大学以及北京大学等等,都积极响应教育部门所推行的方案,开设艺术概论及课程,省级非重点综合性高校对于艺术通识课的开设缺乏普遍性,地方级综合院校更加如此,甚至忽略了此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二)师范类院校

教育部直属师范类院校也开设了艺术概论相关课程,部分将其作为艺术类基础内容,但并非通识课。地方类师范院校对于此项课程的开设也相对较少,甚至直接忽略,也有部分艺术院校将其作为专业基础课程。

(三)艺术类以及体育类院校

艺术类以及体育类院校可谓是专门培育艺术人才的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加强调艺术实践、技巧以及才能的提高,艺术形式之间泾渭分明,比如,绘画课程与声乐课程不会混为一谈。

从系统化的角度来讲,现阶段我国高校不管是哪个层级,都开始重视艺术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并相应开设了艺术类公选课,部分院校涉及艺术的每一个门类。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艺术学科中的基础课性通识课的开设却相对不足。重点院校居多,普通院校相对较少。

三、高校艺术美育通识课程师资需求

(一)艺术通识课不是艺术公共课

艺术公共课程的教学需要由专业教师的引导,而通识课则只需要通才性教师即可,比如,相关的应用课程中,民族器乐、音乐欣赏、西洋管弦以及音乐修养等等,都需要有专业的音乐教师进行任教。而文艺鉴赏概论这一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涉及舞蹈、文学、音乐以及书法等各类艺术形式,需要有通才型教师的指引。

(二)艺术通识课不是艺术技能课

艺术技能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技能型教师的有力支持,而通识课并非一定需要技能型教师,也可由理论型教师来加以指导。比如,民族器乐演奏实践、毛笔书法以及舞蹈艺术等公选课,就必须要有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是,文艺鉴赏概论课程的教学,仅需具备基础理论素养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即可。

(三)艺术通识课是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

艺术专业教师可胜任艺术通识课程教学工作,尤其是在教授艺术专业课程时,需要将艺术总论这一课程作为理论课程的基础,而后在融入练习性以及学习性的课程内容,特别是高水平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艺术理论以及艺术学相关知识的渗透,要求必修艺术概论,借此相应提高学生的艺术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底蕴。

(四)艺术通识课是美学专业和文艺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对于美的认识和艺术的认识并非是艺术专业教师的专属条件,在其他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不可受到自身学科局限,在要求人文社会学科教学工作人员文化学、文艺学以及美学专业水平达标的同时,也要求提高自身的人文底蕴,逐步满足通才的需要。纵观我国现阶段开设艺术概论这一课程的院校,课程教学过程中大多涉及美学以及文艺学等理论知识,这些教师学历较高,艺术素养相对较强,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肩负自身职责,做好教学总结,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

(一)强化艺术公共课程师资培养力度

在21世纪初期阶段,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以及清华大学等高校均开设了公共艺术师资硕士专业,并面向全国范围内进行招生,重点提高师资水平,培养师资力量。

(二)发掘美学专业以及文艺学专业高学历教师的潜力

可向著名高校进行访学和进修,着重提高资深教授的知识水平,提高其授课技能水准,或可建设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基地,对国家骨干级教师进行远程教育,有效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完成多渠道学习,完善教师的不足,壮大师资队伍。

(三)培育全能型、高层次艺术人才

艺术专业研究生文化素养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都是极其必要的,在实际的课程设置过程中,应当强调公共人文课程的平衡性、艺术基础理论的扎实性以及专业技能的多元化,而后借助实践教学活动等途径,培育专业型理论教学人才。

(四)对已有师资力量进行统筹,重组授课队伍

综合类高校的发展过程中,需着重培育文艺理论教师,以此类教师为核心,对其他艺术教师进行统筹,重点组建美育通识课程教学队伍,对团队内部人员进行有效分工,运用板块教学或分章节教学的方式完成授课任务。文艺理论教学主要负责艺术总体技术知识的传授,而涉及其他经典作品欣赏以及艺术类型介绍等内容时,艺术专业教师可发挥自身专长,弥补通才教师的不足。

(五)利用网络途径,增强师资力量

除了运用实体课堂教学形式外,还可借助网络这一途径,充分利用外校师资力量,尤其是相对偏远的高校更应如此,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运用远程教学的方式,开设网络艺术美育通识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審美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美育教学的过程中,可将艺术公共课作为重要途径,不可仅仅强调单类艺术的渗透,运用单一化的艺术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等,完成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将难以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单一化的艺术课程教学方法,将会使学生对于美的理解和认知极其肤浅。所以,高校在开展美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利用艺术美育通识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艺术的多元化特点,培养他们发现美的能力,在繁杂的艺术形式中找寻真正的美,实现情感以及精神境界的有效升华,逐步达到美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同时也可相应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最后,希望笔者的分析和探讨为相关研究人士带来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卓雅.高校艺术美育通识课现状及师资需求分析[J].美育学刊,2014,12(05):101~105.

[2]朱苏华.哈佛大学通识课程革新理念对我国高校美育教育的启示[J].艺术百家,2016,24(z1):321~322.

[3]蔡若愚.基于加强和改进美育背景下的高校艺术院系艺术通识课程教学改革构想[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19(11):530~531.

[4]王盨.如何引导大学生完成社会角色的改变———谈表演训练在高校教育中的意义[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28(11):155~158.

[5]王毅,傅晓微.哈佛美育类通识课堂个案评析:《音响风景·舞蹈穿越文化边界》———哈佛通识教育(美育类)实地考察报告之四[J].美育学刊,2013,3(03):87~93.

作者简介:李爱民(1968—),男,汉族,广西永福人,本科,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美育教育。

推荐访问:美育 师资 现状及 研讨 需求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