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企业“走出去”策略喜人

工作自查报告 时间:2022-03-14 10:19:01

国家正式提出企业“走出去”战略已有4年,取得了可喜成果,截至2003年底,经商务部批准的我国非金融类海外企业累计达到7470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累计达334亿美元,对外投资范围已扩展到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企业“走出去”的外部条件日趋成熟

经过九个五年计划和“十五”前三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可观的物质经济基础。到2003年我国经济自主增长能力更加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万亿元,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跨上了一个标志性的重要台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152亿元,增长42.7%,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2%: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3784亿元,增长45.2%:国家外汇储备达4033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8512亿美元,增长37.1%,位居世界贸易排名第四,2004年有望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35亿美元(世界前三位),2004年将达600亿美元;数字说明了我国整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条件更加成熟,不仅要商品输出、劳务输出,更重要的是资本输出、跨国投资,实现自主性、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实现中国21世纪的对外投资战略。

在中国经济环境日益看好的背景下,企业成功走出去的案例也越来越多,并有多家国有大型企业跻身全球500家大公司的行列,这些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利用它们在资金、人才、市场和知识方面的优势,率先走出去,从事海外投资,并取得了成功经验,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有色总公司、海尔集团、TCL等知名企业。更值得赞赏的是有一些民营企业不甘落后,千方百计走出去,如万向、远大空调、新希望等一批民营企业。

二、目前“走出去”的现

1、主要指标分析

第一,对外直接投资。截至2004年5月底,经批准或备案设立的境外中资企业共计7720家,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334亿美元,其中2003年,经商务部批准的我国境外投资非金融类中资企业51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20.87亿美元,同比增长45.7%和112.3%。与此同时,单个项目的规模也有所增加,2001年我国境外投资项目平均投资额达252万美元,2002年平均每家投资280.86万美元,2003年平均投资额达到409.21万美元。

尽管中国海外投资在近10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国在海外建立了一批项目,但海外投资存量还很低,近两年每年也就20亿美元左右的规模,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无法相比(美国每年对外投资额上千亿美元,日本几百亿美元)。截至2002年底,日本海外资产总存量为365.9万亿日元(约合34500亿美元),美国同期为68912.51亿美元。

第二,对外工程承包。对外承包工程是我国最早走出国门并取得较大成就的贸易方式。“十五”前三年每年新签合同额分别为130.39、150.55、176.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依次是89、111.9、138.4亿美元,每年呈现增长趋势,但还只占世界国际工程总金额的1%左右。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1—10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30.1亿美元,同比增长37.3%;新签合同额186.6亿美元,同比增长53%。截至2004年10月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1095.7亿美元,合同额1511.1亿美元。

大项目逐渐增多。2003年新签合同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承包工程项目57个(其中上亿美元的项目18个),总金额66.3亿美元,占全年合同总额的37.5%。2004年5月15日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和德黑兰城郊铁路公司正式签署了德黑兰地铁4号线项目承包合同,该合同总金额达8.36亿美元,是迄今中国签署的金额最大的国际工程承包项目。

2003年全球最大的225家国际承包商排名中,有43家中国企业,我国成为位居全球第六大工程承包出口国。

第三,对外劳务合作。2004年1—10月,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27.9亿美元,同比增长11%;新签合同额26.8亿美元,同比增长18.5%;派出各类劳务人员18.9万人,较上年同期增长22.4%;10月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总数达52.8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9万人。截至2004年10月底,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298.6亿美元,合同额352.9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07.8万人。

2、地区分布情况

据《2004年中国商务年鉴》统计显示,2003年中国企业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直接投资,其中亚洲34个国家和地区,中方投资额7.72亿美元;非洲国家50个,中方投资额1.07亿美元;欧洲43个,中方投资8.9亿美元;拉美27个,中方投资1.64亿美元;北美地区的美国和加拿大,投资额1.2亿美元;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国家11个,投资额0.34亿美元。2003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40个,非洲52个,欧洲47个,拉丁美洲33个,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17个和北美洲的加拿大、美国。

2003年地区分布特点是对发达国家投资大幅增长,其中对欧洲国家投资额达8.9亿美元,占同期整个对外投资总额的42.6%,首次超过对亚洲和港澳地区的投资。

3、行业分布情况分析

资源开发、加工制造业和服务贸易是我国目前对外投资的三大支柱领域,其中资源开发占25.2%,加工制造业占24.7%,服务贸易(主要包括贸易分销、运输、研发、旅游等)占41.7%,三项合计占到91.6%。

在资源开发方面,渔业、林业和矿业资源是主要开发对象:加工制造业由于技术相对简单,投资少,见效快,对中小型企业的对外投资要求颇为适应。在工业项目中,广泛涉及纺织、轻工、机械、电子、冶金、化工等多个行业。对技术密集型项目的投资近年有所增加,新建了由于高科技企业,如中信公司在香港合资开设的亚洲卫星公司,赛格在香港建立了生产精密集成电路板的工厂(投资总额达3.12亿美元),以及以联想、四通集团为代表的技术型跨国集团等。但从总体上讲,我国目前在海外投资企业中高技术企业的比率还很低,对外投资的低技术格局仍未改变。

4、由外贸型为主向资本运作方式转变

整体来看,我国企业“走出去”以贸易型居多,直接投资型较少,贸易型企业远远多于实体企业。原因是我国对外投资是以外

贸公司发展贸易业务而在海外建立分公司开始的,一般规模很小,其功能是联系客户,催缴货款,监督发货等,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投资始于宝钢对澳大利亚哈纳尔铁矿、首钢对秘鲁矿产和中外运对新西兰森林的投资,目的是解决生产的原料和出于对资源的考虑。这样的对外投资项目虽然逐步多起来,但仍然显得少些。

近年来以企业低成本扩张为主要特征的跨国资本运作方式逐步发展起来。跨国兼并、收购、参股及股权置换等正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如中国企业并购国外销售渠道、研发中心、制造中心、油气、矿山等资源项目股权的行为逐步增加。2003年,我国以并购方式对外投资的中方协议投资额6.9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对外协议投资总额的40%。如:中海油先后购买印尼和澳大利亚油气田部分股份,三宗收购累计金额达到12.08亿美元;2003年,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株式会社,金额达3.8亿美元等等。今年中国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收购韩国第四大汽车生产商双龙汽车公司股份,双方在7月27日签订谅解备忘录,至此,上汽集团获得收购双龙债权团持有的48.9%股份的优先权,一旦最终收购成功,上汽将成为双龙最大的股东。这些数百万和数千万美元的大手笔表明一批中国的跨国公司正逐步成长,并跻身全球化竞争。

其次,战略联盟形式。如2003年11月,TCL同法国汤姆逊公司联盟合并双方彩电和DVD业务,使彩电年销量达到1800万台,为全球第一,并占有世界市场10%的份额。TCL从而可以利用“汤姆逊”和“RCA”品牌和销售网络,并在亚欧美每个主要市场拥有一个高效率的制造中心。这比自己直接投资快得多,又不需要并购汤姆逊这样的大公司。还有青岛啤酒、同仁堂药业海外投资也属于这一类型。

第三,海外上市。这是企业筹措发展所需资金的重要途径,同时还可以扩大企业的国际知名度,掌握先进的财务管理制度及真正意义上的资本经营。目前,已在海外上市的企业涉及能源、石化、电信、金融、制造业等。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以及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香港上市,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站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等等,据悉,中国网通、中国建设银行等也在积极运作海外上市事宜。

三、发展前景

“走出去”参与国际化经营可以说是企业发展进程中质的飞跃,是企业经营理念、价值取向、经营方式和行为的一次深刻变革。

目前,我国企业面临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考验,一方面国内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过剩,根据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显示,当时全国900多种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中,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低于60%,并且直到今日这种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市场需求不足依然存在,如何充分发挥其生产能力,消化过剩产品,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另一方面,加入WTO后,中国企业面临全球化挑战,到2006年过渡期之后,这种挑战更加严峻,如何把企业作大作强,具备国际跨国公司实力,加速走向海外参与国际竞争的步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新考验。

与此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更近距离的感受到竞争对手的存在和强大,也更深刻的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相对弱小的地位,从而增强了紧迫感和危机感。正如一些知名企业家所言“我们不出去,他们就会进来”,道出了问题的关键,这是中国对外开放和全球化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推荐访问:喜人 走出去 策略 企业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