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电影作品:重在增强道德内化魅力

工作自查报告 时间:2023-06-24 16:20:34

[摘要]电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电影作品属于精神产品。电影作为最受欢迎的文艺形式,直接影响到千家万户,对青少年的影响尤其深刻。电影不仅讲求艺术美,更讲求道德美,讲求道德教化作用。文艺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要以高尚的人格和优秀的作品向人们传递道德内化的力量。

[关键词] 电影艺术丈艺工作者道德道德内化

电影是一门视觉艺术。电影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由电影工作者生产出来的电影作品在培育民族精神、引领道德风尚方面起着火炬般作用。在全党全国人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中,广大电影工作者应当认清形式、明确职责,创作出更多的感染人的优秀作品,以实际行动践行“八荣八耻”。

电影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涵盖面最广泛、最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电影作品,都是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形象写照,它能够鲜活地反映出人、动物以及时代的特征。例如,电影《南极探险纪》之所以能创下不错的票房,就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时代特征:而像一些劣等的美国伦理电影,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下美国婚姻道德崩渍的窘况。

在电影《南极探险纪》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到极地气势壮美、景致独特的风光,画面颇具视觉冲击力,艺术家在拍摄极地风光的广袤无限和空旷气势时,静景中融入了许多动作,如冰源旷野上奔跑的雪橇狗、漫天冰雪世界里科考站点的旗帜与摇晃的居屋、生物寂灭的场景与极地群鸟觅食等,可以这么说,画面的动静结合增添了极地风光的可观赏性。

其次,在人们的传统眼光中,狗几乎是唯一可以不通过劳动就能够“有吃有住”的动物,并且人们历来把狗看作是最通人性的动物。但在该影片中,艺术家对狗进行了形象化的描写:影片中的八条雪橇犬顽强、智勇、忠义、磊落。实际上,艺术家把一些通常情况下用于礼赞人的优良品德表现手法,恰如其分地在狗的身上体现出来,而且还表现得淋漓尽致——八条雪橇犬身上所体现的道德光芒,好象是在讽喻或者是在明告人们,坐在电影院观赏影片,会不自觉地产生道德的反省与内化,最终会导致自我道德人格的提升。《南极探险纪》的编导传达这种理念采用的不是说教的方式,而是以艺术方式自然地予以表露和呈现,寓教于乐,大人、孩子都能接受,因而格外具有感染力、亲和力。

再次,艺术家不仅通过八条雪橇犬的行为实践来张扬忠义的理性光芒,也通过男主人翁的行为来诠释现时代关于忠义的道德哲学:雪橇犬拯救他,他也答应要拯救雪橇犬,其后男主人的一系列拯救行为,都强烈地传导出了人类对于忠义坚守和承诺守信的道德人格。电影《南极探险纪》,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不愧是一部道德内化教育的课本。编导对人物的细致刻画,更加增强了影片道德教育的功能,增强了主人公道德人格的魅力。相比一些电影仅仅表现原始赤裸的人性,它应当也可以表达人性的教化和提升,而且还可以是很聪明的教化和提升。

毋庸质疑,美国是世界上的唯一的电影大国和电影强国,我国的许多青年人还是以尽早欣赏到美国大片新片为荣。但在美国电影中,像《巴顿将军》、《辛德勒的名单》这样的经典作品已经很难见到了。而从关于伦理方面的美国电影中,我们经常见证的是美国婚姻道德崩溃的窘况,并且,这种窘况对我们的青年人的婚姻道德伦理正在产生着消极的影响。

伦理道德应当是用来调整人们之间包括个人、家庭和社会关系和行为的准则,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人们认识是非、善恶、廉耻等概念,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其中电影艺术创作所塑造的人物,不可避免地便给公众传递了各种理念,给予人们提供道德内化的影响。从美国的伦理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感受到当下美国社会生活中婚姻道德崩溃的即将来临。

严格地讲,婚姻是人际关系长期而亲密的一种联系,事实婚姻所建立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互敬互爱、互相关怀,是最可信赖的生活依靠,然而我们从美国电影中见到更多的是,社会的变革改变了现代美国家庭生活的原貌——离婚率的增加促使婚外情的更加具有普遍性,传统的婚姻让人失望,家庭架构一触既塌,这种社会问题已经成了美国电影一大主题。例如,由汤姆克鲁斯、妮可基得曼主演的电影《大开眼界》,向人们展示的一场超完美的夫妻心理戏。沉迷于嗑药酗酒的妮可毫不讳言对别的男人心存不轨,心理失衡的汤姆克鲁斯则一怒之下暗夜外出寻欢不归。情色男女耽溺于城市中的性爱游戏无法自拔,充满了黑色情调,着实能让人“大开眼界”。事过境迁,汤姆克鲁折和妮可这对当年的神仙眷侣,现在已经劳燕纷飞。而且,《大开眼界》中假面裸体聚会还有神秘的群交行为。

事实上,许多美国电影没有在情神上、道德上给人产生美感,只能说是些庸俗作品,而一些裸露的镜头、大胆的示爱、混乱的伦理,虽然能够吸引部分观众的眼球,但除此之外,观众只能感到内心空虚。而真正的性爱在电影中不是不能被描写,因为爱情是一种更高级的表示,性是爱的完成式,在不俗的观念中性是最高位置的神。但当下的不少美国电影缺少对良好人物形象的塑造,没有一个符合道德感的主人公,观众只能体验某些镜头的刺激,这是令人遗憾的事情。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电影,不少方面对我国青少年具有潜在的危害性。许多电影荧屏上的内容并不适合少年儿童观看,如色情、暴力场面等,而让少年儿童观看那些不适合他们观看的内容,实际上是侵犯了他们作为未成年人的人生权利。例如,由米基洛克、金贝辛格主演的电影《爱你九周半》,片中描写的是闷骚的艺廊女助理迷恋上的性感男人,两人以天为床、以地为铺,好一对“亚当夏娃”。整部片中只见男主角米奇洛克不停的将各种带着性暗示的食物,塞到女主角金贝辛格的嘴里,或涂抹在女主角的身上。美味的食谱加上活色生香的美人,如此双重诱惑,一般成年人都不一定能够抗拒,何况是人格尚未完善的少年儿童!

在一个传统的家庭中,让父母感到困惑的是,面对电影,禁什么都行,但不可能禁本能:什么本能?想知道本能欲望是什么的好奇心同样也是本能。现在的家长,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过早地涉猎与性有关的活动,而屏幕上过多的描写性本能的镜头,往往是引发少年儿童对父母产生怨恨的导火线。电影有时候会成为一些人求权、求名、求利的工具,许多电影宣泄和膨胀的是人的情欲。不少人仰仗电影成名,事实上有不少人已经仰仗电影成名,而面对这些耀眼的明星,当下的许多父母自叹弗如,不少的少年儿童也宁愿爱明星、也不愿爱父母,更不愿爱老师。本能欲望的高度膨胀、追求轻松安逸的懒惰习性,加上现实生活中学习的压力、生活的单调,共同构成了精神抑郁症产生的基础。这种精神抑郁症正在成为青少年的杀手,也正在戊为促使青少年道德心灵畸形的帮凶。

近年来,我国的有些文艺工作者受西方腐朽文化思潮影响,审美观、创作观出现问

题:以色隋渲染、暴力宣泄为美,制黄贩黄,展示血腥残暴和淫秽行为,甚至利用表演展览和互联网公开传播、恶意炒作;出现了不少损害民族尊严、亵渎民族英雄、张扬崇洋媚外、歌颂民族败类的作品和言论也屡屡招摇过市:文艺本来有教育、认识、审美、娱乐等多种功能,但前几项被一些人逐步淡忘了,剩下的就是娱乐功能,即使是娱乐功能,也被降低为单纯的感官刺激。凡此种种,背离艺术真谛,亵渎艺术尊严,污染受众心灵。这说明我们的少数文艺工作者已经丧失了起码的人文品格和道德良知。

电影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只有把握道德美和艺术美的统一,才能使人产生道德内化的动力。以叙事见长、以道德伦理为价值取向的影片更符合中国观众的口味。道德理性最善于体现人的心灵与精神境界,因而也是叙事艺术刻画人性、感染观众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有学者认为,中国电影史往往都把社会问题、个人情感置于家庭伦理的叙事模式之中,用道德、人性的完满或残缺来代替形而上的思考和批判。二次世界大战的优秀外国电影,如法国的《老枪》,苏联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许多作品魅力无穷,而我国的同类影片只有如《地雷战》、《地道战》等为数不多的几部。也有人认为,我国电影大都围绕着家庭伦理道德展开。如郑正秋的《孤儿救祖记》和《姊妹花》、蔡楚生的《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谢晋的《天云山传奇》和《芙蓉镇》等片,往往都把社会问题、个人情感置于家庭伦理的叙事模式之中。

电飘《孔雀》似乎更能表明当代电影道德理性的回归。执着于一家三兄妹卑微人性剖视的《孔雀》中那位一心想当伞兵的姐姐,在争取个人幸福的过程中,也曾经有过偷钱、送礼等不道德的行为,但她对理想的追求却是让人同情的。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艺术家对人性、伦理的宽容。善与恶的真诚展现,使我们对人性的读解不再受限于外来的因素。而农村伦理苦情戏《暖春》,也能取得1200万的高票收入;表现中国式父子传承之坚定的《那山那人那狗》,甚至赢得了日本人和欧洲人的喝彩;张艺谋的两部大制作《英雄》和《十面埋伏》,以另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武侠片样式,纵然取得了极好的市场反响,但社会舆论普遍批评影片缺乏道德内涵,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电影艺术重在增强道德内化的魅力。道德内化是指处在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的主体将社会道德转化为自身稳定的道德人格特质和道德行为反应模式的心理过程。道德内化是道德情感培育的第一目标,因为以群体意识形式出现的道德只有变为个体的精神追求和心理财富,才能最终起到规范个人行为、实现社会有序发展之目的。社会道德的现实化,有赖于道德的个体化和内在化。道德的个体化,实质又是个体的道德社会化。个体道德社会化,是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的过程,是个体人格不断丰盈与提升的过程。电影作品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通过艺术的手法、艺术的形式,向人们传达道德人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一个信息,通过故事化的形式、感人的场景生动活泼地展示道德人生的魅力,从而促使人们产生道德内化的动力。

电影艺术表现道德内化,重现的是在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亦即主体与客体、内部与外部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蕴藏着客观必然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要求。电影中所表现的社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个人而独立存在,它是人的道德需要的产物,本身就内含着向个体道德运动的可能和契机。同时,个体只有把社会道德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同,从而实现其作为社会成员的规定性。因此,电影在表现主人公的道德内化时,决不能作为一种外在的强制,而应该是出自主人公内在主体道德的需求。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 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内化 重在 道德 增强 魅力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