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研究

企业自查报告 时间:2021-06-29 10:12:47

摘 要:研究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应对机制,包括预警机制、处理机制及善后处理机制。

关键词:高等院校 群体性突发事件 处理机制 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07)03-0078-04

如何应对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是高等学校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的重要表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份。因此,对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群体性突发事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类复杂矛盾表现出的一种现象。所谓“突发事件”是指违反社会常态并在人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或无法知晓的情况下,猝然发生的危及社会和人身安全的事件。“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高校受国际形势、国内局势、高校管理等因素的影响,涉及到在校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种突如其来的、意外发生的、紧急的,并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学生群体性行为事件。

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对应国家有关文件规定的突发事件的类型(自然灾害事件、事故灾难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相应地把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分为四类:第一,由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引起的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如2003年11月24日,莫斯科人民友谊大学6号学生宿舍楼发生了火灾,共有44人在大火中死亡,在失火楼内居住的12名中国留学生罹难。第二,由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引起的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如2003年2月5日,在北京大学农园餐厅和清华大学荷园餐厅的爆炸案,是因为罪犯为出名而选择了在名校制造爆炸,引起了校园恐慌。第三,由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引起的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如某高校由于不明原因有200多名不同宿舍的学生发烧、腹泻,引起全校数千名学生恐慌,上千名学生被封闭在楼内。又如2003年4月,在北京和广州等地SARS爆发期间,一些高校发生了大面积的教师和学生感染而引起学生的群体事件。第四,由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引起的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社会上一些突发性国际事件,如钓鱼岛事件、印尼排华事件等,可能引发强烈的不满情绪,容易引发大规模的学生运动。

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在较大程度上和范围内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到学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引起校园恐慌,教学设施造成破坏,致使学校的教学、科研或生活秩序不能正常进行的、以校园现有的人力与资源难以立即有效解决。

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既有一般突发事件的偶然性、不确定性等共同特点,又具有学校学生群体特点赋予的独有特性,如公众敏感性、主体活跃性等。若处理不当,突发事件更会蔓延至校园以外,甚至成为社区或社会问题。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为:

一是大学生主体的特殊性,大学生在思想上容易冲动,行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往往在一些热衷的口号下产生一些过激行为。一部分学生为某个社会问题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往往会做出某些有别于平时的,甚至是个人平时没有想到的或不敢想象的集群性行为。二是活动参与的群体性。高校是大学生集中聚集的场所,特别在很多地方建立的大学城内,学生人数达万人甚至几十万人。在突发事件的早期处理不当,由于同龄人的相同感受和网络信息渠道的发达,如果有个别号召力强的学生的发动,大学生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聚集起来,从可能由原来的个别学生的事件演变发展成为群体性事件,甚至可能形成辐射效应,引发更大的校际间的群体事件。三是事件发生的突变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虽然在发生前可能有些征兆,但由于真实发生的时间、地点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而且也超过了正常的高校运行秩序和师生习惯性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具有突变性和危险性。四是事件处理的非程序性。高校决策者对于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理时间、信息和资源都是非常有限的,处理及对应策略往往更多的基于人工判断而不是科学推理,事件须超常规进行处理。

二、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处理原则

(一)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

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生源呈复杂性,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呈综合性、复杂性。因地震、洪水、疾病流行等非人为因素造成的突发事件是无法避免和排除的,然而,如果我们应对及时、处理得当,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却是可以避免和排除的。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除自然因素外的原因还包括:

1.国内外敌对势力对高校学生群体的渗透和破坏

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没有改变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的战略,为此,他们往往会利用我们大学生思想活跃和对民主自由的模糊认识,有意选择高校学生人手。他们寻找我们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而大做文章,煽动学生闹事,制造社会动乱,尤其是涉及祖国利益和民族情结的问题都极有可能成为引发大学生静坐、示威、游行的导火线。他们通过BBS传播各种反华内容,借着新疆问题、台湾问题、西藏问题、“法轮功”问题及人权问题等,对高校展开渗透和煽动活动,也会导致一些群体性突发事件。

2.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激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的发展处于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氛围中,社会“热点”问题层出不穷,这些“热点”问题特别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共鸣,而这些关注和共鸣最容易因引导不力或不得法进而演变为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如社会上的分配不公、官员腐败、人员下岗、收入悬殊、物价上涨、大学生就业难等矛盾不断激化,这些问题若得不到思想疏导及妥善处理,就会导致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

3.高校扩招及高校内部改革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随着高教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各方利益难以一时平衡。如学生公寓调整、宿舍能源收费、学校合并、新兴校区建设、后勤社会化等,都很有可能触及学生的个人利益,这些都有可能成为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诱因。高校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由于价格、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激起许多学生意见,如果学校未能及时给予较满意的答复和解决,便会引发群体性的罢餐、罢课、静坐等事件的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许多高校部分专业供求严重失衡,同一学校不同专业就业情况差距巨大,引起许多同学心理不平衡,情绪易激化,如有煽动或其他诱因,很容易酿成不理智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4.高校周边治安环境复杂诱发的不安定因素

目前,高校周围大学商业圈店铺林立,餐馆、舞厅、卡拉OK厅、录像厅、游戏机房等应有尽有。一些业主为了争夺顾客而经营含有赌博、淫秽内容的电脑游戏,甚至通宵营业,招揽学生。这些都容易引发学生和社会闲杂人员之间、学生和业主之间的治安纠纷。在一些地方,社会上的人员明目张胆

到校园内寻衅滋事,如果对这些治安问题处理不当或不及时,极易酿成集体性上访、静坐请愿、上街游行、堵塞交通等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

5.大学生自身弱点所致

少数大学生基本素质较差,法制观念淡薄是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内部因素。目前高校在校生人数众多、层次较为多样、个体需求差异大、素质参差不齐,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形成和确立的过程,心理素质较弱,由于年龄较轻涉世不深,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观点容易片面,情绪容易偏激,行为容易冲动,在从众心理支配下,这些学生就会卷人事端。加上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从小受家庭宠爱,养成了自私、自负、狭隘等特性,一切以我为中心,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失衡,在特定环境下极易感情冲动,激化矛盾,甚至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满足自己的意愿,而不惜破坏一切,从而引起纠纷。如大学生的群殴事件,无一不是这种情况造成的。

(二)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

1.积极预防的原则

见微知著,末雨绸缪,力争把易引发突发事件的原因解决在萌芽状态,妥善协调、处理相关问题,切实维护学校稳定。及时关注学生的“热点”及突发事件发生的“导火线”,注意社会不良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努力消除突发事件的各种诱发因素。

2.科学及快速原则

一旦高校进入突发事件的危机状态,学校就必须迅速有效地控制突发事件发生的区域,谨防事态的扩大,将突发事件消除在始发阶段,制止危机的蔓延。处理突发事件要科学化,在特定的情境中,不需要面面俱到,应有轻重缓急之分,迅速形成极强的控制网络,掌握突发事件现场的主动权。

3.公众参与原则

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不但要强调高校决策层的核心地位,还要广泛动员学生、教职工、家长、社会多方参与,共同应对,组建一个得力指挥机构。不同部门不同力量整合在一起,在坚持统一指挥的基础上,做到分工负责,责任到人。

4.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它要求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要尊重人权,最大限度地保护教职工和学生的生命安全与财产权益,将教职工和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是突发事件处理的最高原则。

三、构建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理机制

国际上常把突发事件管理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PPRR),即事件前的预防(Precention)、事件前的准备(Prep-aration)、事件爆发前的准备(Response)、事件结束期的恢复(Recovery)。根据这个要求,把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分为预警机制、处理机制及善后处理机制。

(一)预警机制

1.制定科学的工作预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定科学的工作预案,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做到预案在先、机制灵活、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令行禁止、指挥到位、发挥合力。同时,要准备基本的物质保障,如专项经费、必备设备、常用设施等等。

首先,要根据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把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发现新情况后立即由学校职能部门分不同等级发出警报。其次,快速判断突发事件的类型,联系相应部门进行处理。如果是公共卫生事件还应启动医疗队伍。除因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无法避免以外,应当尽可能避免如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之类的突发事件的发生。再次,要判断突发事件发生的时期与状态。所谓“突发”并不全然是无端飞来,绝不是没有任何原因与征兆而突然发生的,往往事先存在于我们的疏漏之中。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要经过五个阶段:潜伏期、显现爆发期、持续演进期、缓解消除期和终止消失期。高校争取在事件潜伏期时注重“小事”的征兆,争取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最后,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启动快速反应机制。高校部门可根据不同级别突发事件和突发事件不同时期,在平时可制订不同的应急方案和处理办法,实现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规范化、制度化,建立高效的预警机制,做到有的放矢。

2.加强事件发生前的宣传与教育

强大的宣传教育攻势是高校政治稳定的重要保障,无论对于学生突发群体事件的前期预警、中期控制、后期整顿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对大学生加强突发事件防控专业知识教育及法制教育等。一方面,学校应该建立健全一套完备的宣传教育体系,其中应该包括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网络BBS、板报等平台和手段,还应加强学生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时势政策课的教育,也可以组织相应的课外活动。要保证这些知识深入人心,并进行自救技能培训和解决事件的模拟演习。如组织学进行在发生火灾、地震、车祸时逃生训练,食物中毒时的自救、救援技术等。广东省各高校从2005年新生军训开始增加了自救、灭火等内容,取得了明显效果。另一方面,要加大高校改革宣传力度。高校争取在每项重大改革举措正式出台之前向学生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学生工作部门也要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特困生工作,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和帮助。后勤管理部门要切实解决与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强化服务育人意识,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学生各种实际困难,努力消除因生活费用、服务质量等方面问题而诱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二)处理机制

1.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决策

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一旦爆发,迅速启动各自职责内的工作程序,以最快的速度控制事态的发展。首先,要对事件进行简单的评估,对需要处理的各项事宜进行评估,以区分轻重缓急,确定先抢救什么,后抢救什么,做到从实际出发,保证重点,统筹兼顾,做到“可顺不可激”及“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就是要先顺着当事人的“思路”和“脉络”去找出矛盾和问题,使气氛缓解,然后抓住有利时机去引导、疏通,积极消除那些容易激化矛盾的因素,“可解不可结”就是要善于正视矛盾,迅速化解突发事件中群体间的矛盾,化解大学生心理上的矛盾。特别是面对大规模的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局面一时较难控制,宣讲教育难以展开进行,应迅速设法把大群体切割成小群体,然后进行教育疏导,达到各个击破,惩治违法者,在法律上给闹事的学生顽固分子以震慑力。

2.启动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爆发处理系统

设立学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指挥机构。总指挥由学校第一把手担任,成员由校内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担任;指挥部按事件处理的职责来设立若干工作小组,可分为预警小组、行动小组、监测小组及善后处理小组。指挥部还可将校园划分为几个区域,相应部门负责包干一个区域,实行区域负责制。一旦事件发生,所有学生工作干部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到达责任地点,行使职责。同时,从常设机构中抽调骨干成员组成突发事件应急小分队。要明确小分队的工作目标,制定具体应对预案,进行实战演练。使小分队成为一支有过

硬本领、有实战经验的队伍,平时可与有关部门合署办公,事件发生时成为专门机构。

(1)突发事件处理的指挥系统。这个系统是突发事件处理的指挥中心。全权负责指挥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例如,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指挥中心应立即指挥下属的各系统小组,调动车队、医护人员实施紧急救治,停止食堂餐饮业务、立即查找毒源等等,并指挥各院、系组织对受害学生的护理,必要时与家长的联系等事宜。

(2)突发事件处理的行动系统。行动系统是在指挥中心的指挥下,具体负责突发事件的解决。行动系统人员由抢险队、医疗救护队、学生处、保卫处等构成,并采用“拦头拽尾分身”的学生突发群体事件分解技术。因为,任何突发事件总是会有牵头人,这就是事件的“头”;参与突发事件的大部分学生是因共鸣“凑热闹”,这就是事件的“身”;还有些学生是犹豫不决随大流,尾随在后,这就是事件的“尾”。首先是拦头,“头”被拦住了,“身”和“尾”就失去了方向,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把“凑热闹”的学生“化整为零”,力量分散后就形成不了“气候”,还要把举棋不定的“尾巴”拽回来。

(3)突发事件处理的监测系统。该系统主要功能是对突发事件的发展变化情况做出分析判断,特别是监测重大的突发事件所引发的学生心理行为情况,分析预测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个体、群体的各种社会心理行为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发现并上报学校最高指挥中心,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妥善解决问题。

(4)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系统。各系统间要求统一合作,听从指挥,通过各系统间通力合作达到解决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最佳效果。

3.发挥学生骨干在突发事件处理中的作用

建立健全学生参与机制,他们应该位于信息始发端,并协调处理突发事件。因为他们在学生中有很大的威信,熟悉学生情况,他们的行为对普通同学会产生巨大影响与作用,使突发事件能紧急而正确地处理。

(1)信息桥梁作用。构建由学生社团及学生骨干组成的全方位、多回路的事件信息渠道,为学校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支持。突发事件爆发初始,学校内部往往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此时,应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在第一线的优势,建立科学有效的处理信息系统,全面、准确、及时地收集相关信息,杜绝信息的漏报、迟报甚至瞒报、伪报等现象,从而掌握突发事件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骨干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发布,增加透明度,把握舆论导向,进而稳定师生情绪。

(2)宣传教育作用。学生骨干在突发事件过程中,可对普通学生进行广泛性宣传教育,以保证计划的各个环节的实施。通过一系列的党团组织生活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对于突发事件发生的警惕性和敏锐性。

(3)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员的党性教育和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发挥学生社团、学生干部在突发事件处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中流砥柱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学生干部身先士卒,及时出现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线,确保校园局势的稳定和教学生活秩序不遭受严重破坏,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自觉维护学校局势的稳定和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

(三)善后处理机制

善后处理机制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结束之后对有关事项处理的一系列措施、政策和程序,以及原因分析、处理结论和责任追究的运作机制。如果出现失职的人员,要对其进行处理,对受害者进行安抚。学校有关部门对突发事件中的学生群体要求进行耐心的政治思想工作和法制教育工作,使肇事者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和学校造成的严重危害,要防止思想波动。积极消除事件带来的不良后果,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同时总结经验教训,包括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对中的不足以及成功的经验,改进事件处理中的失误,寻找管理中的漏洞,从而杜绝类似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再次发生。

善后处理机制中实行事后心理治疗是核心内容。当出现突发事件时,绝大部分学生惊慌失措。当各种突发事件刺激人体时,将会使人的大脑意识水平低下,从而使被感知的信息出现失误,使学生出现恐慌心理倾向。因此,必须使用干预技术来建立突发事件处理的心理支持系统。突发事件干预技术主要有两类:一是支持技术,二是解决问题技术。其中支持技术是指旨在尽可能地解决心理问题,使学生的情绪状态恢复到事件前水平的一类技术。它包括暗示法、疏泄法、环境改变法、镇静药物法等。而解决问题的技术,是指采用“明确问题、确立方案、执行方案、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处理突发事件的技术,进行必要的专家咨询。突发事件善后处理不可缺少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团队,即心理治疗小组。心理治疗小组由一些有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老师组成,专门负责对亲历灾难受到惊吓,以及师生因心理恐惧而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给予他们及时的心理关怀和支持,帮助他们尽快消除事件所造成的心理障碍,从而恢复良好、健康的心态。例如,在“非典”、“禽流感”突发事件中,由封校等事件造成很多学生的心理恐慌、精神紧张、情绪波动、郁闷、逃学等等问题,应根据治疗的进程以及受害者的情况的变化,不断修订事件后的治疗方案。

以上处理的结构与过程可用图1表示:

四、结语

本文对建立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理机制进行探讨,旨在为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与指引,使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处置走上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从而保障高校的正常运作与学生的安全与发展,从而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

(文字编辑、责任校对:王香丽)

作者简介:欧永美(1976-),女,汉族,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推荐访问:突发事件 高校学生 群体性 机制 研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