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关于新形势下科普志愿服务创新发展的实践思考

企业自查报告 时间:2021-07-18 10:25:52

[摘 要]科普志愿服务是社会化科普工作的重要模式,只有认识和掌握科普志愿服务新常态、新形势,才能促进科普志愿服务创新发展。本文通过对科普志愿服务新体系、新机制、新体制、新模式的研究思考,探讨了新形势下科普志愿服务工作的群众性、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提出了科普志愿服务的新趋势新方向,以期为科普志愿服务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科普志愿服务 科普创新 新思路

志愿服务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优秀传承,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科普志愿者作为科技工作的先行者和传播者,更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站在科技前沿,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和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全社会高度重视科学技术与科技创新,科普志愿服务正处于大有可为发展态势,要以识变、应变和求变的创新思维,凝聚社会力量,迸发社会活力,贴近群众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全面推进科普志愿服务创新发展。

一、打造“一体化”科普志愿服务新体系

在社会发展与空间格局“一体化”大趋势下,科普志愿服务各项工作逐渐走向“粘合”发展态势,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并相互协调的全新格局。

(一)构建项目管理“一体化”新体系

科普志愿者服务项目之间不能各自为战,志愿服务项目必须无缝链接,形成统筹发力整体,个体服从整体,整体带动个体。科普志愿服务不能等同于一般性志愿服务,科学性与科普性应成为主脉络,任其发展与遍地开花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更是对服务资源的严重浪费,缺乏社会义务承接和社会责任担当。政府部门要加强组织管理,规划行政区域并明确志愿服务责任归属,加强项目管理和项目审批约束力,减少零散性、临时性,扶助系统性、规范性,努力为社会公众提供质量更高、科学性更强,与百姓生活贴得更紧的科普志愿服务项目。

(二)构建社会参与“一体化”新体系

科普志愿服务源自社会并服务社会,志愿者应该是覆盖社会各领域的优秀精英,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年龄,搭建全社会志愿服务“一体化”运行机制,共同为科普想招,一起为科普努力。科普志愿者要与社会公众融为一体,深入群众并服务群众,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播科技文化知识,实现“老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服务群众并向群众学习,让群众智慧成为科普志愿服务的力量支撑。

(三)构建服务考核 “一体化”新体系

科普志愿服务工作面向人民群众,因此必须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服务成果不能主观臆断,问问群众意见,听听群众呼声。缩短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距离,制定更加有利于群众评判的考核体系,始终把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标准,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科普志愿服务。

(四)构建宏观布局“一体化”新体系

注重科普志愿服务组织框架顶层设计,构建市、县、乡镇(街办)三级运行管理体系,各级管理部门各司其职,市级统筹总体规划,县级注重难点攻关,乡镇(街办)贴近群众科普。规范科普志愿服务工作主体责任,克服多头领导、多部门管理的模式,通过资源配置、资金扶持、评选表彰和项目指导等方法优化组织格局,强化组织管理,形成科普志愿服务“一体化”运行态势。

二、探索“专业化”科普志愿服务新机制

社会需要多样化,科普传播多样化,迫使科普志愿服务由人数规模型向社会精英型转变,探索“专业化”科普志愿服务机制,推进科普志愿服务创新发展,是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也是科普志愿服务的新要求、新目标。

(一)坚持学科分类,推进科学领域“专业化”

科学技术领域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建立科学技术专业齐全并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专家型科普志愿服务队伍是科普志愿服务区别于其他志愿服务的最大本质,也是高于严于其他志愿服务的根本要求。科普志愿服务需要“大爱之心”,更需要“科学精神”,如果传播的科学知识源头上出現错误,科普志愿服务就会南辕北辙,服务公众将会适得其反,好心办坏事,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生命健康。坚持对科学精神的敬畏,坚持对人民群众负责,就需要细化科学技术分类,规范科学知识传播,始终保证“专业人”服务“专业事”。

(二)坚持稳定发展,推进工作岗位“专业化”

探索科普志愿服务“专职化”发展,是新形势下加强科普志愿服务长期性、稳定性建设的根本出路。人人参与科普志愿服务是社会化志愿服务的方法途径,参与人数虽然覆盖社会各阶层,但是常常处于“聚散流沙”的发展态势,容易出现“一窝蜂、一股脑”现象,难于长期、稳定服务,难于专业管理培训,不利于组织系统性、规范性科普志愿服务活动。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在公益服务领域的探索实践,为推进“专职化”科普志愿服务机制提供了政策扶持和经费保障,科普志愿服务与福利待遇挂钩衔接,吸引了更多社会精英积极参与,有效地提升了科普志愿服务队伍整体素质。

(三)坚持提升素质,推进科普志愿服务“专业化”

我国科普志愿服务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缺乏专业化服务理念,临时招募、简单培训、投身服务成为常规模式,志愿服务放大了“奉献爱心”的社会效益,忽视了“科学传播”的实际效果,有些低端服务甚至低劣服务简单重复,造成社会公众对科普志愿服务不期待、不信赖,因此兼职科普志愿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力,走出人数规模误区,注重社会精英凝聚,创新学习培训与志愿服务“一体化”机制,推进素质考核与志愿服务联动互动。科普志愿服务应颁发学习培训结业证书,不结业不使用,不合格不服务。

(四)坚持创新发展,推进组织机构“专业化”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公众急需高质量、高水平的科普志愿服务,为此专业化组织机构破茧而出,引领科普志愿服务迈入新阶段。全力推进科普志愿服务“行政化”向“专业化”转变,减少行政命令,加强帮扶指导,规范科学评估,搞好群众需求的调查研究,建立行之有效并能激发社会活力的体制机制,切实摆脱科普志愿服务单一化、表面化的发展困境。探索科普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专业化”机制,建设能组织、会组织的“专业化”队伍,具有基础性、指导性、规范性作用,也是顺利实现科普志愿服务创新发展的首要工作。

三、建立“规范化”科普志愿服务新体制

随着科普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原有的发展规律迫切需要重新调整和优化,新机制、新体系、新规范逐渐形成了全新的发展规律。科普志愿服务面临诸多新的实际问题,如志愿服务组织法律缺失,志愿服务领域界限模糊,志愿服务保障严重滞后等,因此迫切需要从顶层规范化、系统化和制度化。

(一)招募选拔规范化,岗位需求匹配岗位素质

科普志愿者是科普志愿服务的基础保障,人员的素质能力决定志愿服务质量,更影响社会公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创新规范化的能力导向型招募选拔新机制,建立志愿服务岗位标准和志愿服务岗位模型,放大岗位需求与能力素质的导向力和影响力,使招募的天平成为岗位与素质的统一对称,从源头上确保人员与岗位的胜任度、匹配度,防止招募选拔与志愿服务脱节脱离。科普志愿服务招募要强化规格性、规范性,统一规范,统一入口,统一着装,统一编号,严格标准,严肃程序,主管部门不能随意放权甚至放任不管,承接机构要强化岗位素养与岗位荣誉,科普志愿者的荣光应该与科技的光辉同样灼灼其华。

(二)学习培训规范化,精准培训促进精准科普

推进学习培训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建设,是实现科普志愿者品德力量向服务力量转化的有效途径,学习培训圆满结业才能称呼为“科普志愿者”,思想光芒与科技服务共同闪耀。依据科普志愿服务领域广泛性和岗位特殊性,加强科技专业和服务职能的专业化学习培训,防止“一锅炒和大杂烩”的粗放式学习培训,力求学习培训与科技专业对口,与科普志愿服务对接,以精准的学习培训,实现精准服务、精准科普。政府职能部门应注重顶层设计与政策调控,创新与行政规划相对应的“四级”科普志愿者证书颁发机制,严格培训内容,严格考试考核,严格服务时长,严格晋级标准,强化科普志愿者的含金量和荣誉感,杜绝学习培训“半成品和垃圾品”问世,不培训不上岗,无证书不服务。

(三)组织管理规范化,“聚散流沙”急需“法安天下”

科普志愿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社會系统工程,组织管理能否科学规范,与社会公众的科普“获得感”密切相关。多口管理、多重标准和多方参与的现实情况,导致科普志愿服务虽然人数众多并规模宏大,实则无组织、无规范、无标准的“聚散流沙”。张冠李戴甚至巧借名目者堂而皇之,徒有其表,甚至谋取私利者高喊科学,科普志愿服务的公益性、服务性减弱,名利性质、商业性质活动增多,社会公众信任、信赖、信服的科普志愿服务品牌凤毛麟角。乱象丛生的科普志愿服务现实,更需顶层设计“法安天下”,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组织管理机制,刚性约束参与机构和参与人员讲规矩、讲规范、讲公益、讲服务,全力为社会公众提供高品质、高质量、高水平的科普志愿服务。

(四)绩效评估规范化,科学考核更需完善机制

科普志愿服务注重活动组织和任务完成,更要注重社会发展与群众满意的实际成效,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估体系是科普志愿服务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当前,有些地方科普志愿服务数据造假、绩效浮夸现象严重,服务社会公众人数随意填写,服务成效想说多大说多大,没有底线,没有约束,没有规范。创新科学化、规范化绩效评估机制,建立服务成果签字负责制度,使每一个数据都有人负责,形成不敢造假的机制;建立服务成果考核负责制度,推进数据考核和签字负责“一体化”建设,形成不能造假的机制。探索创新服务成果导向型的绩效评估机制,让群众说话,问群众意见,切实让人民群众评估科普志愿服务工作成效。

四、创新“智能化”科普志愿服务新模式

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并实地考察“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科协与腾讯公司签署“互联网+科普”合作框架协议,上层建筑的创新思考和政策扶持必将引领科普工作迈入“互联网+”的创新发展时代。全新的发展趋势、发展形态、发展业态,迫使科普志愿服务必须与互联网联动互动,充分发挥大网络、大计算、大数据和大知识的科技优势,促进科普志愿服务提质、增效、升级。

(一)建立大数据分析,推进信息管理“智能化”

全国现有科普志愿者近千万人,服务对象众多且空间距离大,百姓需求和志愿服务的矛盾强烈呼唤实时性、有效性科普,传统的常规模式已无法实现大科普、大服务,因此大数据管理是科普志愿服务创新发展的未来趋势。建立科普志愿者和科普志愿服务对象数据库,形成规模宏大并精细分类的大数据海量资料库,大量信息与实时信息融合发展,多样信息与价值信息整合利用。抓住高速且多变的志愿服务对象的科普需求信息,联通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对象的空间距离和信息阻塞,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为精准、更为便捷、更为专业的科普志愿服务。加强对区域性及行业性数据的分析管理,靠数据说话、用数据引导,准确判断各领域、各行业的科技发展趋势与科普服务需求,提升科普志愿服务洞察力、分析力和决策力。

(二)发挥云平台计算优势,推进资源配置“智能化”

科普志愿服务要充分发挥网络管理的新力量,加强科普资源的管理、调度和分配,构建科普志愿服务按需服务、精准服务的新形态、新业态。建立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并行并管的资料库,资源资料库与信息数据库联动互动,依托云平台,将所有科普志愿服务资源集中储存,缩短资源配置时长,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去除繁琐分配细节,实现软件管理与自行分配的“智能化”目标。科普志愿服务资源规模庞大,丰富的资源分布在不同领域和空间,同时面临数以万计的科普志愿服务个性化需求,因此全新的“智能化”资源配置模式,可以使科普资源与科普需求相统一、相衔接,圆满实现针对性服务与个性化服务,打造全新的科普志愿服务增长点和闪光点。

(三)依托互联网连接,推进科普内容“智能化”

当今,世界正处于互联网连接革命时代,互联网连接更是创造和繁荣未来的必经之路。科普志愿服务面临的很多问题都需要人与人和物与物的连接来解决,网络使空间距离缩短,综合效益放大,互联网连接革命必然促进科普志愿服务革命性创新。推进科普志愿服务网络网站建设,形成科普志愿服务互联网新阵地,推进视频会议和网络学习的新模式,更好地宣传科普知识和科普经验。创新数字化科普志愿服务模式,推进科普动漫和科普游戏的研发与创新,探索三维建模和虚拟技术在科普志愿服务领域的实践应用,广泛征集公益性质的数字化科普内容,促进科普志愿服务由人力支持,向智力创新转变。

(四)创新自媒体平台,推进媒体传播“智能化”

科普志愿服务具有广泛性、群众性的特质,要加强微信平台、直播平台、百度百科、QQ空间和博客论坛建设,充分发挥自媒体平台的正能量与好声音,依托新媒体,大力开展公益性质科普服务,增强与社会公众的联动性、互动性,拉近科普志愿服务参与者和接收者的距离,拆除科普志愿服务传播者与监督者的隔离,形成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新媒体传播的良好局面。增强自媒体的组织公信力和发言权威性,防止负面效应泛滥成灾,坚决批判歪风邪气和错误言论,营造与科普志愿服务相融相合的新风正气,打造科普志愿服务新媒体、新阵地、新平台。

参考文献

[1]陈建华.学会工作职业化的探索及思考[J].科协论坛, 2016(4):28-30.

[2]中共深圳市委中心组.创新是深圳发展的不竭动力[J].求是,2016(15):37-39.

[3]习近平.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N].人民日报,2016-04-26.

推荐访问:科普 新形势下 志愿服务 实践 思考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