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清末皖人留日运动研究综述

企业自查报告 时间:2022-04-16 10:13:20

摘 要:国内外关于清末留日运动的研究成果极为丰富,涉及安徽留学生群体的则比较少。深入考察清末安徽留日学生运动,在理论上有助于理解皖人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实践上有助于正确把握近代安徽近代化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皖人;留学生;日本

留日学生作为中国近代留学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群体,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变迁产生了巨大影响。国内外有关留日学生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成果极为丰富。

一、国内研究概况

国内学术界对清末留日学生的研究由来已久。1914年向恺然撰写的《留东外史》,从侧面反映了留日学生的生活。1928年舒新诚在其所著《近代中国留学史》一书中,以大量篇幅详实介绍了留学日本的缘起与发展,历史性地首次勾勒出留日运动的总体概况,奠定了留日史研究的根基。此后,由于国内战乱和中日关系恶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于留日史的研究都甚少。

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国内留日史研究再次兴起,海峡两岸的论文专著都不少。其中代表性的有林子勋的《中国留学教育史》、谭汝谦的《近代中日文化关系研究》、瞿立鹤的《清末留学教育》、颖之的《中国近代留学简史》、董守义的《清代留学运动史》、李喜所的《近代中国的留学生》等。这些著作都提及了留日学生的情况,但因为这些著作所涉年代较长,范围亦广,难见清末留日学生之全貌。

进入八、九十年代,出现了研究留日史的高潮,出版了多部专著。其中,黄福庆的《清末留日学生》着重论述了留日学生的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沈殿成主编的《中国人留学日本百年史》对100年来的中国留日学生作了全面的考查和分析。此外,李喜所的《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王奇生的《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周棉的《留学生与中国的社会发展》、谢长发《中国留学教育史》以及留学生丛书编委会的《中国留学史萃》等也都有章节论及清末留日学生。1995年出版的孙石月的《中国近代女子留学史》还专门论述了清末留日女学生。

21世纪以后,学界对清末留日学生的研究愈加深入。清末赴日留学生的许多重要方面,如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留日学生与立宪运动、留日学生与拒俄运动、留日学生与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等近代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的关系等都有涉猎。

二、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对清末留日学生的研究的首推日本。日本学者松本龟次郎于1931年出版的《中华留学生教育小史》,是日本学者在这一领域研究的最早著作。实藤惠秀在《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中,详细论述了近代中国留日运动的兴起、发展与衰落的全过程,比较全面客观地阐明了留日学生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和中日文化交流史中的历史作用。

随着20世纪70年代中国大陆重开国门,日本学界涌现出一大批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的学者。阿倍洋着眼于从两国教育文化交流角度对中国留日学生进行研究,相继出版《中国的近代教育与明治日本》等多部著作。永井算巳致力于中國留日学生的政治活动研究,发表了一批有分量的学术论文,并于1983年将系列论文以《中国近代政治史论丛》为名刊集成册。上垣外宪一聚焦于留学生的革命政治运动,著有《日本留学与革命运动》。小岛淑男主要研究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留日学生的活动,《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是为代表作。细野浩二研究的对象为中国留学生的来日时间和清政府的留学政策,有影响力的论文有《清末留日极盛期的形成及其理论构造》。

进入21世纪,日本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的更为深入,其中神奈川大学大浩里秋、孙安石等人主编的《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之现阶段》—书,汇集了多篇中国留学生研究领域的优秀论作,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与梳理。酒井顺一郎以日本明治时期的中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陆续发表了一批优秀的学术论文,如《中国人留日学生预备教育的开展》等。此外,学者渡边裕子以清末时期留日学生组织的基督教青年会为研究对象,代表作有《另一部中国人留学史:中华留日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留学史上的位置》等。

美国学者也有著作专门论述清末留日学生。卡梅伦的《中国的维新运动(1898-1912)》一书是最早综合研究清末新政的一部英文专著,书中对这一时期的留日学生运动给予了关注。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对清末留日学生有专门篇章的论述,并进行了中肯的评价。任达的《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一书,对日本与晚清改革的关系做系统梳理的同时也触及到清末的留日运动。徐中约在其经典力作《中国近代史》第十八章中,重点论述了清末留日学生翻译的有关西方民主著作对清末社会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研究成果也有不少涉及清末各省份的留日学生情况,像广东、湖南、湖北、浙江、直隶、四川、云南等省清末留日学生的研究已有相当大的进展,个别省份甚至已具体到研究各市县的留日学生问题。但是学界对清末皖籍留日学生群体的关注却非常少,仅有的几篇论文仅停留在留日学生的数量、构成等基本问题的考证和分析上。这远不能体现安徽在清末留日运动中的地位,也不足以反映清末安徽留日学生的概貌及其在近代安徽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清末皖籍留日学生群体,在数量上有近千人的规模并一度位居全国第六,在质量上有柏文蔚、陈独秀、刘文典等一批对近代中国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因此详细考察清末皖籍留日学生情况,既有助于完善学界对留日史的研究,也有助于探讨近代安徽地方史与国家大历史之间的联系。而政治变革和社会变迁的研究视阈,又能有助于理解在“后发外源型”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与社会进步的辨证关系。

2、现实意义

研究的清末皖籍留日学生的留学生活,对今天赴日求学的皖省留学生们仍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尽管今天赴日留学的意义已不同往昔,两地间的留学活动也已变为双向、对等的交流,而不再是单向的流动。但清末时期留学生在日期间留学生活经历过的经验和挫折,对今天赴日的留学生而言,仍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此外,透视留日学生在近代安徽新旧体制转轨中的巨大历史作用,也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近代安徽现代化的发展脉络,为今天的体制变革提供某些启示。

参考文献

[1] 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28.

[2](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北京:三联书店,2012.

[3](日)上垣外宪一.日本留学与革命运动[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1982.

[4](日)阿倍洋.日中教育的交流与摩擦[M].东京:第一书房,1983.

[5](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6](美)徐中岳.中国近代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7] 黄福庆.清末留日学生[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

[8] 沈殿成.中国人留学日本百年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9] 周棉.中国留学生大辞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0] 王宝平.清代中日学术交流研究[M].东京:汲古书院,2005.

[11] 冯煦.皖政辑要[M].合肥:黄山书社,2005.

[12] 季羡林.留学生是中国近代化的报春鸟[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5(2).

基金项目: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Q2017D32),安徽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点项目(xskl2017-2018-02)

作者简介:代先祥(1982-),男,汉,安徽合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推荐访问:清末 综述 运动 研究 皖人留日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