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动力取向治疗用于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的效果

企业自查报告 时间:2023-06-21 08:30:33

zoޛ)j馝]]mOyN}]NONONu:Nv^z]vo个人不良情绪,多参与社会活动,扩大交际圈。治疗6周为一疗程,

1.3 疗效评定

采用抑郁量表评分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痊愈:抑郁量表评分的减分率≥75%;显效:抑郁量表评分的减分率50%~75%;有效:抑郁量表评分的减分率25%~50%;无效:抑郁量表评分的减分率<25%。减分率=(治疗前分数-治疗后分数)/治疗前分数。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抑郁症减分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临床疗效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40例患者中,总有效例数为38例,占95.00%,对照组32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例数为25例,占78.13%,经统计分析,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210,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抑郁量表评分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抑郁量表评分均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抑郁量表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精神病性症状具体体现为各种妄想、幻觉及紧张综合征,伴随有这种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属于严重亚型。很多医学研究者通过研究:伴随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其在治疗、自杀、神经生化及遗传方面和未伴随这种症状的患者存在明显差别。并且伴随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注意力减退十分明显,其认知功能十分低下[2]。

治疗过程中,因为治疗医生的中立、节制态度,促使72例患者潜意识中的矛盾冲突,早年客体关系特点一一展现在诊室,同时患者向医生倾诉了大量恐怖梦境,医生深切感受到了患者心灵深处的孤独无助,针对这种情形,医生逐步理解、开导患者,并要求患者学习一些心理咨询师课程,逐渐改变不良内心世界。本研究的72例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同时伴随有疲劳、睡眠障碍、多次自杀行为及食欲下降等症状。通过患者自己讲述其成长经历,医生了解到患者发病原因有以下几种:父母亲暴虐;给别人当情妇;存在被强暴历史;有猜忌心重的男朋友,两性关系不稳等[3]。而动力取向治疗主要从自我心理学、自体心理学、经典精神分析案例及客体关系四方面对患者心灵世界实施全面而立体的分析,然后科学评估患者的情绪、认知模式、心灵防御机制、欲望、人际关系内化极易等各个方面。

通过实施动力取向治疗,从动力学角度分析、理解患者的精神病症状抑郁症。通常多数患者的内心冲突来源于恋母期,在其早年成长经历中母婴关系异常。由于患者疾病源于婴儿时期主要以混乱的客体关系为主要特点,且存在分裂投射性认同的原始防御机制,如果其再遭受过重大创伤事件,则极有可能激活早期混乱的客体关系,同时破坏自身的自我整合功能,进一步导致患者投射出大量破坏性、恐惧的客体,相应地会引起治疗医生出现无所适从的局面[4-5]。当充分了解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的内在客体防御机制以后,进一步零障碍理解患者不良症状与异常行为。比如:情妇患者,其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怀疑自己男朋友,错误地认为只有有妇之夫才对自己最好,这反映出其一直将坏客体投射到外界,并不断重复幼时被虐待、被抛弃的悲惨经历。其通常采用的是投射分裂型防御形式,导致自身不必体验内在的焦虑恐惧,或者模糊化处理个人焦虑、恐惧的原因,进而选择外界妄想、抑郁甚至自杀方式逃避客体的惩罚。

对此医生需要保持良好状态,具备足够的耐心包容患者的不良情绪,并为其提供安全、稳定的治疗空间。医生要不能被患者的情绪所调控,自始至终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从而深切体验其成长过程中留下的深度创伤。部分医学者通过比较单用抗抑郁药、联合使用抗精神病药与抗抑郁药,或者治疗初步阶段单用抗抑郁药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而适量加用抗精神病药这三种治疗方法,比较其治疗效果可知最后一种疗法效果最佳。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单用5-HT再摄取抑制剂类型的药物疗效也非常显著[6-7]。本研究结果表明:动力取向治疗后患者上述症状明显改善,且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78.13%(38/32),HAMD评分减分率明显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这与相关文献资料相吻合。

综上所述,采用动力取向治疗有精神病症状的抑郁患者,患者初步治疗时的不良症状逐渐消失,且情绪越来越稳定,自我能力也得到发展,可以很好地理解他人。但是这种治疗方法如需进一步推广,则需大量循证医学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杨静娟.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临床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178-181.

[2]胡艳琼.有精神病性症状老年期抑郁症临床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5(6):106-108.

[3]段艳平,陈林,刘艳红,等.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5):357-361.

[4]Gabbard G O.GABBARD精神障碍治疗学[M]//赵靖平,王立伟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79-282.

[5]王芳,姚树坤,马军宇,等.脾胃湿热型功能性便秘患者症状、精神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3,27(5):281-283.

[6]任志斌,马永春,金卫东,等.首发、复发和双相抑郁患者精神症状的比较[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3,23(4):238-240.

[7]邓梅,冉江峰.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动力取向治疗[J].重庆医学,2014,43(2):34-35.

(收稿日期:2014-10-20) (编辑:金燕)

推荐访问:抑郁症 取向 精神病 症状 用于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