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时代的“正能量”

企业自查报告 时间:2023-06-25 16:20:14

介绍每一位代表。总书记和蔼可亲,与代表们一一握手致意。金锋站在前排,总书记就要过来了,此刻,心海沸腾,激情四溢。是啊,中国是潜水大国,改革开放使潜水事业蓬勃发展起来了,如今,潜水员队伍壮大,在海上应急抢险、海洋工程、港口建设诸多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潜水员还走出国门,打捞沉船,参与海洋开发工程,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作为潜水员代表,此刻他向总书记展示时代蛙人的“正能量”!

“这位是一线潜水员代表!”

总书记紧紧地握住金锋的手说:“喔,潜水员,身体很好!”

这天晚上,金锋回到京西宾馆,他给在老家的父亲打了电话,当老人家听到总书记赞美潜水员的话语时,连连道:你是好样的!

金锋是好样的。

立 志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金锋的父亲由海军部队转业,被分配在上海救捞局从事救捞工作,老人家虽然已经告老还乡,可依旧依恋着救捞事业,关心着事业的发展。

金锋当潜水员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1985年夏天,父亲要退休了,已经二十挂零的他跟随母亲第一次来到父亲所在的单位——上海救捞局。恰巧,这年单位招收潜水员,父亲了解儿子的好胜的性格,敢于挑战新生事物,于是提议:“你想不想当潜水员?”

“好啊,让我试试看!”金锋不加思索地回答道。当即,父亲就帮他办了报名手续。

金锋出生在江苏六和,距离江南航运中心的镇江只有三十多公里,那里是长江交汇处,河流纵横交错,水资源极其丰富。他的家乡门前就有一条河流,二十来米宽,七八米水深,来自乡间村落的船只就是经过这里前往长江的。每年夏天,金锋就随着小伙伴一起在水中玩耍,或捕鱼捉蟹,或潜水寻觅,不亦乐乎。金锋的好水性就是在孩提时练就的。

金锋常常听老人这样说,家乡的河流连着长江。电视纪实片《话说长江》开阔了金锋的视野,他也曾想搭乘生产队的船只去看看长江,感受长江的波涛,长江的浩瀚,长江的壮观,然而,这个愿望一直延缓了整整十年。中学时代,学校组织春游,金锋有机会走出家门,终于看到了梦寐以求的长江。站在南京长江大桥上,眺望着一望无际的江面,心胸豁然开朗:哦,世界真的好大啊!长江连着大海,他又联想到常年在海上从事救捞工作的爸爸,梦想着将来能和爸爸一样当一名救捞船员。在金锋心扉,已经镌刻着一个信念:与大海打交道的救捞人蕴藏着男子汉的“正能量”。

心想事成。金锋体检合格,当他收到“录取通知书”时,父亲已经办理退休手续。出行这一天,父子俩人作了一次长谈。

“子承父业,救捞这一行你就好好干吧!”

“会的!”

金锋没有食言,他今年48岁,潜水这一行一干就是28个年头。1986年年初,金锋在潜水培训班学习了一年,这一年受益匪浅。令金锋终身难忘的是,培训班的老师都是潜水经验丰富的师傅,他们毫无保留地传授潜水经验,金锋学的内容最扎实,最实用,即使是潜水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今天,许多做法至今还是很有效果的。金锋感谢师傅的真诚。金锋好学勤问,是班级一致公认的好学生。1987年元月,上海救捞局在福建龚嘴承接了水下工程,刚刚学成的金锋与四名学友被派往工地实习。工程船为实习生安排了良好的工作环境,轮到实习潜水时,每人还配备了两位潜水师傅辅导,一名师傅在水面拉信号绳负责生命支持。一名师傅在水下引路,可谓仔细入微。龚嘴工程,金锋合计潜了四班水,他真切地感受到“手把手”师徒情谊。他至今还记得工程副总指挥张登荣说的一席话:潜水员在水下要镇静,要清楚自己的任务,与水面保持密切联系,一步一个脚印地在水中行走。金锋后来在培养青年潜水员时,常常把自己的感悟告诉大家:学习潜水技术,就是要多听、多看、多问、多想、多动手。

金锋立志要攀登潜水事业的高峰。

历 练

金锋越战越勇。

龚嘴工程后,金锋被分配在工程船上工作,担任实习潜水员。海上抢险打捞、海洋工程练就了金锋勇往直前的男子汉个性。期间,他先后参加了几十起江浙闽沿海以及长江口打捞工程。“三十而立”,金锋的潜水技术日趋成熟。

1999年末,渤海湾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大的海事——“大舜”轮事件。翌年年初,金锋作为潜水骨干,随自航打捞工程船“沪救捞3号”船来到了工地,参加了工程前期作业,同年4月,他随船再度来到现场。山东半岛的春天来得比较迟,南方春暖花开的季节,这里依旧寒气袭人,为了让倾覆沉没的“大舜”轮重见天日,潜水员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水下作业。那年代,潜水员使用的是国产重装潜水装具,戴的是铜质大头盔,穿的是多层胶布叠加成的“宇宙服”,胸前背后还挂着数十斤重的铅块,脚穿的是笨重的铅质大头鞋,潜水员一身装具自重足足就有一百五十斤重哩!此时,虽然渤海湾已过了结冰季节,但是水温还停留在零上三度上下,潜水员为了御寒,通常要穿上三件绒线衣,鼓鼓囊囊的模样。糟糕的是,潜水员双手却无法保暖。比不得如今的湿式保暖潜水服,潜水服内有恒温热水传输,潜水员在水下潜水作业,几乎是在保温的情况下进行的。现在,金锋的任务是为沉船穿引钢缆。“大舜”轮沉没水深二十多米,在水下作业时间大约是100分钟左右,潜水员每次出水,双手红肿得像发酵似的,老半天才会消退。金锋时值“而立之年”,他心头有一把火:潜水员不是吃素的!就这样,金锋出色地完成了每次潜水任务。“大舜”轮淬炼了金锋的使命感,在以后的“如意2号”、“阿尔蒂斯”、黄河小浪底工程、“世纪之光”:轮抢险打捞工程中,金锋的使命感更加强烈了。

金锋常常这样说:打铁先要自身硬。2000年,上海救捞局工程船队开始对潜水员队伍进行整合,成立了潜水队。潜水队集中了一批年富力强的潜水精英,金锋是第一批队员。潜水队刚成立时,潜水员只有二十多人,潜水队员们发挥自己的潜能,大胆问鼎海洋尖端开发领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金锋善于学习,敢于攻坚,潜水技能日渐长进,他先后多次参加海上油气田平台检验、海底油管检修工程,还参与了宁波常洪隧道市政建设、秦山核电厂取水口管段沉放等海洋工程。十八年的潜水生涯,十八年的潜水历练,金锋在实践中成长。2004年1月担任潜水队队长。

2006年上半年,一艘满载38000吨铁矿砂船与一艘货船在浙江沿海相撞,船艏下沉,船艉后翘,金锋奉命带领一支潜水小分队前往救援。事发现场水流怪异,旋转流给潜水作业带来重重困难。现场作业力量也是异常的单薄,只有一艘拖轮和工作船,潜水力量也明显不足,要在短时间内将一对800吨和一对500吨浮筒带上难船,显得势单力薄。金锋沉着冷静,他驾艇在现场勘查,终于寻找到“突破口”:采用从船艉两端绕过的方式替代潜水。这个设想很快得到了现场指挥部的认可。就这样,小分队仅用十天时间,就完成了浮筒带缆作业。紧接着,是浮筒充气,铁矿砂船终于顺利起浮,脱离险境。

金锋“小兵团作战”取得了全胜。

攀 登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叶剑英元帅的《攻关诗》成了金锋的座右铭。1998年上半年,金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氦氧饱和潜水,堪称是国际潜水界的鼎尖技术,它与航天技术齐名,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掌握这门技术。金锋加盟救捞事业后不久,就听说我国已经开始着手研究饱和潜水技术。进入新世纪,金锋已经成为救捞事业的中坚,他渴望自己有一天能够冲出理论研究、模拟实验的“围城”。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2006年年末,上海打捞局承包了番禹单点立管修复工程。这是一次实战意义上的大深度潜水作业,将首次运用氦氧饱和潜水技术进行水下工程作业。

上海打捞局局长沈灏与老局长叶似虬密切关注着工程进展。沈局长亲自顾问潜水员人选。工程船队潜水队队长金锋担任领队,随行的还有储永林、徐震涛、胡建和张伟平等。沈局长鼓励大家为救捞事业争光。队长金锋胸有成竹:“请沈局长放心,我们一定完成任务!”

金锋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理所当然地承担了第一潜:“我是共产党员,我是潜水队长,我应该先下!”他知道,这次氦氧饱和潜水,第一次使用200米饱和潜水设备,这是意志的大考,技术的审视,能力的检阅!

根据船公司要求,这次饱和潜水作业的任务是:拆换与海底石油平台连接的两根已经损坏的海底输油管。这天上午,金锋与五名队友着装依次进入潜水钟,吊车牵着潜水钟缓缓放入水中,在场的国内外潜水专家、油公司代表目送着中国潜水勇士,祝愿他们成功。

水下,生活舱与潜水钟形成了水下组合体。金锋与五名队友休息在12.5公斤压力的生活舱内。这时,过渡舱开启了,金锋再次进入潜水钟。水面控制室立即启动机械装置,将潜水钟送入100米的深海中停留,前后时间不过是十分钟。此刻,潜水钟钟门打开,金锋出门闯入200米深海,根据水面指令,金锋很快来到了海底输油管。他对损坏部位进行了录像,图像同时在水面控制室“实况转播“。油公司代表、潜水专家不断地与金锋沟通,提出种种苛刻要求,金锋不停地转换角度,熟练地对损坏点“特写”、“聚焦”,专家们对如此娴熟的水下技艺感到满意。

金锋第一个下潜,第一个出钟,他实现了人生庄严的承诺:实现我国氦氧饱和潜水“零的突破”。

“零的突破”,展示了时代潜水员的“正能量”。

“春晓”油气田,地处东海水域,气候变幻莫测,风高浪猛,水流无规则流向。潜水小分队任务是为油气田漏浆点修复,是一次大深度潜水作业,作业水深达到106米,采用的潜水方式是:表面氦氧混合气潜水。如此大深度氦氧混合气潜水,在潜水界尚属首次。金锋没有屈服,他笑傲以对。金锋第一个下潜,他凭借着深厚的潜水功底,与队友们一起圆满完成任务。

金锋,攀登深潜水高峰的勇敢者。

心 血

上海打捞局工程船队潜水队,是救捞系统的一支水下骁勇。长期以来,他们敢于问鼎艰险,在海上重大抢险打捞、海洋工程、港口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遇到重大抢险打捞,队员们闻警出动,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准军事化”队伍。培育队伍,金锋付出了一腔心血。

一支特殊的潜水群体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大学生潜水员!管猛,江苏籍,28岁。江苏海洋大学英语系毕业生。2009年12月加盟工程船队,他告诉笔者,与他一样“半路出家”,同时踏进潜水门槛的还有五位,他们是:王永恒,北京籍,25岁,大连海事大学财政系毕业;苑健楠,山东籍,27岁,太原中北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荆长宁,山东籍,28岁,济南大学体育系毕业;贾琪,山西籍,28岁,大连海事大学轮机系毕业;陈新映,河南籍,27岁,大连海事大学轮机系毕业。他们中间,不少人毕业后已应聘工作,是共同的理想,是抢险救捞的职业追求,使他们走到一起来了。

近年来,上海打捞局工程船队队长张洪林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循着事业发展的轨迹,如何让我国的潜水事业与国际接轨?他大胆地提出了“大学生潜水员”的构想。这个大胆想法,很快就得到局长沈灏、局党组书记陈正伟的支持。

2009年12月,工程船队与六名大学生正式签约,保送他们到广州潜水学校参加专业培训。临行前,张队长嘱托大学生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大学生不负众望,他们系统地学习了水下绘图、水下摄影、打捞工艺、潜水医学等十多门功课,还掌握了自携式潜水、管供式潜水和重装潜水技术,通过严格考核,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空气潜水员》证书。六名大学生从潜水外行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潜水员,实现了人生职业的“脱胎换骨”。直至结业,他们的潜水记录是:43米。二年多来,六名大学生潜水员先后参加了近十项重大海上抢险打捞工程,潜水业务有了质的飞跃。

大学生潜水员的大学知识也得到了巩固。管猛在大学三年级时就获得了英语“八级证书”,金锋对管猛情有独钟,他要让眼前的“知识之树”根深叶茂。近年来,有十多名青年潜水员加盟潜水队,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英语会话能力都比较差。金锋心里明白,潜水队要走向国际,必须补上这一课。在工程船队队长张洪林的全力支持下,金锋在潜水队办起了英语培训班,请管猛担任英语老师。管猛的英语特长从此有了“用武之地”。

2013年1月12日深夜,长江口鸡骨礁东北约8.5海里处水域,在这里锚泊的满载散货船“曙星1”轮被一艘船撞沉。工程船队潜水队奉命紧急集合,队长金锋率领一支小分队赶到现场。队伍中,有近半数是实习潜水员,其中包括六名大学生潜水员。抢险打捞工程磨练了大学生潜水员意志,他们对肩负的责任有了新的认识:救捞事业需要我们大学生潜水员。

工程船队潜水队队伍不断壮大,“后起之秀”层出不穷,先后涌现了胡建、张伟平等三十出头的潜水骨干。金锋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以英语培训班为契机,广泛开展了队伍技能培训。金锋不放弃任何到手的学习机会,去年,在潜水队人员紧张的情况下,金锋合理安排工作,抽调了八名队员参加了航海专业培训。

尾 声

金锋常说,救捞人责任重于泰山。他是这样生活的,也是这样做到。

2006年12月2日,在黄浦江瑞科船务公司码头准备修理的万吨船“银锄”号意外“失足”自沉。沉船位于南浦大桥下黄浦江董家渡水域内,归属上海世博会园区水域。水域航道较窄,水流湍急,流速每秒达到1.8米,来往船只频繁,潜水作业困难重重。

金锋首当其冲。他下水探摸,首先确定了穿引钢缆的位置。穿引钢缆,是沉船起浮的关键。沉船计划穿引30道钢缆,黄浦江淤泥堵塞,需要采用“穿针引线”传统方法,小钢丝换中钢丝,再换大钢丝,最后换成107毫米的钢缆,整个过程,金锋耗费了极大的体力。为了追赶时间,消除黄浦江航道隐患,他与队友们一起一天潜两班水,每班水一二个小时,正是以救捞人的责任感,创造了“上海打捞速度”。

2011年11月份的最后一个傍晚,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疯狂地袭击长江口水域。18时28分,北鼎星岛水域传来了骇人听闻的警报:安提瓜和巴布达籍集装箱船“JADE”(翡翠)轮不慎触礁搁浅。情况万分紧急!东海救助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指令“东海救116”轮紧急出动,将12名外籍遇险船员成功救起。与此同时,另一支救援队伍也出动了,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一架救助直升机,将上海打捞局工程船队一行五人送抵了事发现场,金锋登上“翡翠”轮,带回了第一手资料。

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

潜水界有这样的一种说法:二十岁是潜水员的栽培期,三十岁是潜水员的成长期,四十岁是潜水员的丰收期。救捞体制改革迎来了第十个年头,金锋度过了潜水的“黄金时期”。令金锋难以忘怀的是,党和国家授予自己诸多的荣誉。荣誉属于中国潜水员。近年来,金锋先后获得了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以及救捞系统“救捞勇士、”救捞功臣“、“潜水英雄”等称号。去年12月,又获得了“中华技能大奖”殊荣,受到了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的亲切接见。

责任编辑/周俊群

推荐访问:能量 时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