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纲要》视角下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价值导向和实施策略

企业自查报告 时间:2023-07-03 09:00:10

《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依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依托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契机展开,构建面向全省的课程内容框架体系,以获得适合浙江省乃至全国提高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最有效策略。《纲要》主要以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的形式呈现了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标准,同时提供大量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案例供教师参照实施。对《纲要》中关于“技术、体能、运用”的单元构建、对一堂课的基本要求和组合练习等教学实施的操作性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层面的价值推导和策略构建,有利于推进教师对《纲要》的认知、理解和实践。

一、《纲要》视角下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价值导向

(一)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身体锻炼导向

近年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工作已悄然跃升到国家意志的高度,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文件,加强了政策方法的推广力度,以期提升监测质量和学生水平。这是因为体质健康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个体的学习生活质量,还间接关系着社会保障体系乃至国家安全问题。但第六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显示,虽然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可是学生体质健康的总体水平仍然在持续缓慢下降,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而紧迫。而义务教育阶段是人的行为认知形成和身体快速发育的重要时期,学生的体质健康和认知行为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有效的行为干预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积极锻炼的生活方式,还可以促使他们将良好的锻炼习惯带到成年期,从而对个体健康和社会体系产生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途径,促使《纲要》提出“体能小单元”和“准备兼体能”等指导意见,呈现出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特征的身体锻炼取向。

(二)强化学生体育学习成效的技术习得导向

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特性。尽管第八次课程改革赋予了体育教师更多的内容选择权限,体育教学内容形式也呈现出生活化、趣味化、民族化等多样化趋势,但竞技运动项目的动作技术仍是构成当前体育教学内容的主体。动作技术作为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构件,体育课围绕其展开教学符合学科特性和现实需求。同时,体育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学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体育课学习所获取的技术习得与提升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在当下对课改之初“去技能化”思潮进行批判与反思的背景下,运动技术动作教学的重要性正不断得以正视和重视。为此,《纲要》提出了“技术小单元”、“少讲需多练”和“复习成环形”等指导要素,呈现出以强化学生体育学习成效为特征的技术习得取向。

(三)促进学生运动技能形成的能力运用导向

运动技能是制约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与理念实现的关键。这是因为运动技能的形成不仅是学生习得巩固、体能提升和习惯养成的重要过程,还是学生技能学习的目标主体和学习成效的高级形式。特别在当今课外体育与课堂教学整合不足的现实背景下,课堂教学几乎承载了课程运动技能愿景的全部诉求。所以,关注运动技能形成对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运动技能作为人脑在准确的时间和空间内精确支配肌肉收缩的后天能力,它有赖于人们对人体的深刻认识和机能的自觉运用。这说明运动技能的形成既离不开动作技术的学习和认知,也离不开动作技术的运用和内化。所以,要想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就必须重视课堂教学时学生对动作技术的体验运用。从而,《纲要》提出了“运用小单元”、“教材三个一”等指导内容,呈现出促进学生运动技能形成的能力运用取向。

二《纲要》视角指导下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教学建构由知识传递转向反馈指导

知识传授活动是学生获取优质学习资源的重要平台。然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教师不可能也没必要将学生需要掌握的所有知识都通过学生直接习得的方式进行传授,故此教师常常通过简洁高效的讲授方式传授知识。随着讲授知识点的增多,教师开始不断干扰学生的学习过程来反复进行灌输教学。这不但使课堂教学失去了精讲多练的特征和本质,还偏离了体育学科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学科特性和相应的发展导向。为此教师应将单纯的知识传递控制在合理的区限内(即“少讲”),转而针对学生的学练过程进行更多的合理反馈。这是因为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优质学习资源的渠道和平台很多,单从知识获取的角度来讲教师对于学生体育学习的作用正不断削弱。但目前学生还无法通过课堂教学之外的其他渠道,高效获得针对自身学习过程的及时反馈和优质指导,而这恰恰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优势所在。强化学练反馈既是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的重点动作的分解教学进行,教学形式常脱离技术技能形态。利用既有教学间隙和适量教学时间围绕新授内容组合与复习内容结合进行组合练习,既有利于还原教材本色,还有利于内容掌握。另外,通过合作形式的组合练习让学生在接近动作运用的练习环境中进行尝试性的知识技能运用,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分化和细化,快速推进学生学练水平的提升。

(三)教学量度由练习密度转向学练密次

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一般是指学生个体在体育课上参加身体练习的时间占该课时间的百分比。练习密度不仅关系着学生体育课的运动量,还直接关系着学生体育学习的效能,适宜的练习密度是實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也常出现练习密度看似合理但教学效能低下的情况。很多教师通过增加体育课准备活动、放松活动等基础活动时间,采用集体练习方式大幅度拉升体育课练习密度。但真正与教学目标相关,用在教学内容练习上的时间却很少。另外,还有教师将原本完整紧凑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必要的动作拆分和环节设置,通过对“慢动作”的练习来拉长教学内容的练习时间,从而提升学习内容练习时间在练习总时间中的占比,这同样是不可取的。为此,将体育课堂教学量度由传统的练习密度转向学练密次,增加学生个体在体育课上直接参与教学内容练习的时间和次数,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技能掌握和体能发展。

1.优化教学组织,增加学生的教学内容学练时间。体育教学组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保证课堂教学顺畅、有序和高效进行。通过优化教学组织增加教学内容的学练时间是创设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为此教师应在教学中进行简单规范和巧妙高效的教学组织和调动。首先,场地器材的使用和布置要合理。尽量避免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非教学目标统领下的器材布置和取还,否则将造成教学时间浪费。其次,学生组织队形要尽量简明。严密控制不必要的队伍调动和反复的集中分散,以免干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影必然需求,也是现代教育技术革新的必然结果。

1.关注正反馈,巩固学生体育学习成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对学生的学练不足进行积极的反馈指导,还要对学生看似正确的学练活动给予适当评价反馈。这是因为学生在练习之初的动作尚未定型,即便正确的动作也具有偶然性和一过性。为此教师必须给予学生适当的反馈以强化学生的条件反射过程,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定型。

2.重视负反馈,改进学生体育学习不足。要想从根本上减少不必要的修正性反馈,就要给予学生最合理的教学。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位置,还要简化要点和突出重点进行简洁明了的讲解和示范,这有利于学生的注意保持和信息提取,以形成高质量的动作认知。而对于学生仍然存在的认知不足和可能的习练不足,教师应该通过知识问答和学练观察及时捕捉问题,并进行积极反馈。否则学生按照错误认知和动作练习越久,后继改进的难度就越大。

3.适时复习反馈,强化学生体育学习保持。学生的知识遗忘和技能消退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教师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复习,有利于巩固学生已获取的知识和技能。为此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预设教学内容“练习、纠错、再练习、小结”的小复习环,还可以在单元教学中围绕教学内容安排“技术、体能、运用”的大复习环,乃至在学期和学年教学中统筹安排重点内容的螺旋复习环。也即大环套小环、螺旋上升式的复习反馈形式。

(二)教学模式由铺垫解析转向体验运用

教师依据教学任务、对象和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单元和课时教学的科学解析是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一定的前提下,教师常常将创设更多的教学解析方法和学习铺垫手段作为教学创新的突破口。这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方法和手段,同时也常因为解析铺垫过度致使课堂教学的环节增加和效率低下,甚至使教学内容脱离固有的形式特征和技术特性而变得面目全非。客观现实表明,教学内容的解析铺垫是有限度的据实行为,教师投入过多精力不但得不偿失还将事与愿违。而体验运用不仅是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必由之路,还是教师解析铺垫的上位目标。基于学生体验运用的教学模式是落实体育课程理念,实现教师教学愿景,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有效平台。为此落实“教材三个一”即“有单一身体练习和以此为核心的组合练习、游戏比赛”,将教学模式由侧重教师对内容的解析铺垫转向学生对内容的体验运用是《纲要》对当下体育教学价值导向的现实之选。

1.优化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的动作学习体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练体验是其建立条件反射形成运动技能的基本元素。因练习环境、密度强度、即时效果等条件制约,学生在学练过程中常会因学习体验不足而难于掌握教学内容,这往往就是课堂教学的难点所在。为此教师应该精确预判目标统领下的教学难点,进行教学方法手段的预设。同时,对于教学中部分学生存在的体验不足问题,教师要做出针对性的及时辅导。

2.倡导游戏比赛,提升学生的技术习练体验。愉悦身心和满足挑战是学生参与体育学习活动的基本愿景和应得收获,而游戏和比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坚持运动參与行为。在以教学内容为核心的游戏活动中,教师通过合理巧妙的游戏活动和小型比赛不仅可以消解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还可以为不同层面学生的技能运用提供宽松的平台。在恰当的游戏和比赛活动中,学生能够更主动和从容地运用所学的技术内容,显著提升技术习练的体验深化和技能内化。

3.运用组合练习,深化学生的技能运用体验。首先,组合练习提升了课堂教学载量。教师可根据现实需要,合理利用原有的教学组织、休整和轮转间隙进行技能复习和体能强化,这有利于体育技能的巩固和专项素养提升。其次,组合练习促进了体育技能形成。当下体育技能学习多以响学习体验。

2.着眼教学效能,增多学生的教学内容学练次数。课堂教学是在课程目标统辖下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的有组织行为。基于体育学科特性和教学发展导向,增多教学内容的学练次数是提升教学效能的有力保障。教师应努力实现“基本部分练习密度大于20%,全课练习密度大于50%”的基本要求。首先,教师应将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控制在必要的时间内,将更多时间用于内容教学。在准备活动时间不可压缩的情况下,还可以尝试将准备活动与教学内容铺垫相结合来优化活动效能。其次,教师对教学内容不应做不必要的动作拆分和环节设置,避免教学过细过繁的不良倾向。可从水平、学年、单元的目标层递视角,基于学生应知应会和现实情况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以谋求更加科学、合理和适切的教学。

推荐访问:纲要 义务教育 视角 导向 课程教学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