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段萍运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慢性消化道疾病临床经验

入党申请书 时间:2023-07-21 18:10:06

关键词:四君子汤;慢性消化道疾病;名中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5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11-0097-02

慢性消化道疾病包括反流性食道炎、胃下垂、胃溃疡、慢性胃炎、胃肠息肉、十二指肠溃疡、慢性小肠炎、慢性结肠炎等,在传统中医文献中多归属“反胃”、“嘈杂”、“痞满”、“嗳气”、“胃痛”、“腹痛”、“泄泻”、“便秘”的范畴。其临床症状多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泛酸、食欲不振、腹泻、便秘等[1]。病位主要在脾胃,同时通过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与肝、肾密切相关。发病率约占人口的20%左右,在35~45岁人群中,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高达50%,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特别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更多见,男性高于女性,多反复发作[2]。给患者带来痛苦,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笔者有幸跟从中医主任医师段萍学习,收获颇丰,段萍师从于扶阳派传人云南省名老中医吴生元。她在中医消化内科临床的病因病机分析、辨证治疗、处方用药诸方面都有其独到见解,并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其治疗慢性消化道疾病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辨证方法

现代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生活饮食不规律,食物来源结构复杂,社会老龄化加快,心脑血管、自身免疫性疾病、腰腿疼痛患者增加,抗凝剂、非甾体抗炎药、激素等对胃肠道有刺激性、损伤性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特别是云南大理地处西南边陲,属高寒山区,多雨多湿,少数民族聚居,喜食生、酸、冷的特点,以及慢性消化道疾病大多反复发作,久病必虚,久病及肾,因此,在强调脾胃虚弱的同时,临床辨证分型以肝脾不调、脾胃虚寒、脾胃虚弱、脾肾阳虚4型为主。

2治疗方法

段萍认为:久病必虚,脾胃虚弱是慢性消化道疾病的本质。因此,临床治疗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根据不同的临床分型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3个月为1个疗程。强调治病求本、审因论治,分步治疗,结合健康教育及生活饮食干预。

3分步治疗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布化精微而升清;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而主降浊。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腑以通为用,以通为补,以降为和,正如喻嘉言所说:“中脘之气旺,则水谷之清气上升而灌输百脉,水谷之浊气下达于大小肠从便溺而消”。临床治疗强调“调、缓、运、通、引、教”综合运用,详查病因,整体分析,把握病机,分步治疗。

3.1调即调和、调整、调养之意。主要指调和肝脾、调和肝胃、调和脾胃、调和胃肠、温补脾胃、温肾益脾、温中散寒、清热利湿、条畅气机等。如肝郁脾滞多加用柴胡、白芍、佛手、小茴香以疏肝理气、缓急止痛;寒湿阻滞多加用苍术、广藿香、陈皮、苏梗以行气化湿、散寒止痛;湿热互结多加用薏苡仁、灯芯草、茵陈蒿、淡竹叶、白花蛇舌草、麦冬、女贞子、枸杞子以利水渗湿、滋阴清热;脾肾阳虚多加用公丁香、葫芦巴、菟丝子、杜仲、巴戟天、山药以温肾益脾、散寒止痛;同时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肝主疏泄,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气机调畅,升降出入有绪,机体方能康和。

3.2缓指甘缓、缓和。甘缓即用味甘之剂以缓急止痛;缓和即用药宜平和轻灵、量小、味少,同时慢性消化道疾病系反复发作性疾病,缓则治其本,吾师将其喻为“如泛滥之洪水,若采用堵截之法难以见效,且不坚固,必须采用合围之法,方能坚固”,正如《温病条辨·治病法论》曰:“治中焦如衡”,避免大寒、大热,寒则伤胃,热则耗气,以及避免粘腻之品,必须应用时宜加适量行气健脾之剂,以佐制粘腻滞脾之弊。如黄芪、人参等补气药易致气滞,应用时宜加苍术、陈皮健脾行气,以发挥相反相成之效。

3.3运指健运、运化。脾最主要的功能是运化,脾健才能运化有权,而要使脾健则需运脾、健脾、补脾、醒脾,运脾重在恢复脾之运化功能,醒脾是因为水湿困脾,需要补脾、健脾、运脾,脾阳足则水湿自化。同时肾为先天之本,肾之阴精是人体一切精微物质化生的基础,其正常的化生过程又依赖肾之阳气的气化、温煦作用;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必赖后天水谷生化精微的不断补充,只有先天养后天,后天补先天,才能生生不息。因此,运脾、醒脾、温补脾肾乃为脾健之根本方法,临床治疗用药多以四君子汤益气健脾为主,酌加疏肝理气、芳香化湿、温中散寒、清热利湿、利水渗湿、滋阴清热、温肾益脾、消食健脾之品。

3.4通指通降。胃主受纳、降浊,腑以通为用,以通为补,以降为和,若腹胀、便秘系胃肠动力不足,临床用药多加神曲、鸡内金、炒麦芽、麻子仁以消食健脾,润肠通便,若兼血脂高则加用决明子、荷叶以润肠通便,降血脂,若失眠、便塘、便不爽则加用莲子以补脾止泻,清心解热;头昏、头痛加天麻、石菖蒲祛风止痛、化湿开窍等。

3.5引巧用引经药。外感六淫或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之风、寒、痰、湿、水、饮等病理产物等病邪,必须让其有排出路径即透邪。路径有二,一者,皮肤腠理,毛孔汗腺;另一者,前后二阴,大小二便。临床治疗用药多加用苏叶、神曲、灯芯草以促进体内有害物质排泄,达到祛邪之效。

3.6教健康教育及生活饮食干预。尊重患者,耐心开导,告知患者慢性消化道疾病是一大类常见病,多发病,其脏腑功能调和,胃肠黏膜修复一般需要3个月,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赖医生的信心,消除不良情志的影响。要求患者忌食油腻、酸辣、刺激性、寒凉、生冷食物,坚持每日早晨起床后服40度左右温开水200 mL,以进行“温水疗法”。

4体会

4.1四君子汤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三卷,组方: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加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用法水煎服。功能甘温益气、健脾养胃,治疗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肠鸣腹泻,呕哕吐逆。方中人参为君,甘温大补元气,健脾养胃,白术为臣,苦温,健脾燥湿,佐以茯苓,甘淡渗湿健脾,苓、术合用,健脾除湿之功更强,促其运化。使以炙甘草,甘温养胃调中,湿去则脾健,脾健则气足,四药合用益气补中,健脾养胃[3]。四君子汤的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双向调整胃肠运动、胃肠激素、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及抗衰老[4]等方面。

4.2脾胃乃“后天之本”,其主要功能是运化、升清、传输、受纳、化物、泌清别浊、通降等,机体的康健,疾病的转归大多与消化道的机能状态有关,如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故在治疗慢性消化道疾病时以健运脾胃为核心,而健脾的方法又有:疏肝健脾(或调和肝脾)、益气健脾、化湿健脾、燥湿健脾、渗湿健脾、行气健脾、消食健脾、温(和)中健脾、温肾健脾等。认为脾脏的最大特点是喜燥而恶湿,湿去则脾健,脾健则气足,气足则运化、升清功能自旺,机体康健,免疫功能、抗肿瘤及抗衰老机能正常,同时胃肠传输、受纳、化物、泌清别浊、通降功能调畅,这正是中医中药对消化道机能具有双向调节之原因所在。

4.3中医对脏腑的认识包括有形和无形,更多是从宏观的角度,其范围远远大于现代医学所指的某一具体脏腑,同时应用五行生克制化将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如《素问·厥论》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说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全依赖脾的传输和散精功能,也说明脾主运化的功能,一是升清,二是降浊,脾胃是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与胃功能相关。《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土得木而达”说明肝胆和脾胃之间存在着克中有用,制则生化的关系。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明肝主疏泄的功能,不仅畅气机,调情志,而且促消化。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说明生理上肝胃相通,病理上相互影响。《素问·五运行大论》云: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又如《难经·六十九难》云:“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壮水制阳,益火消阴,泻表安里,开里通表,清里润表”。因此,吾师在辨证分型时把肝脾不调证作为主要证型,在治疗时把疏肝健脾作为治疗消化道疾病的主要法则,同时把温肾、清心、宣肺贯穿其中,真乃妙手也。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由生也”[5]因此临床诊断疾病把看舌苔,查胃气,辨虚实、辨寒热作为主要方法,把保胃气作为重要治疗原则,临床治疗消化道疾病宜“调、缓、运、通、引、教”综合运用,方能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4.4整体观念是根,辨证论治是魂,是中医的最高准绳。多靶点,个性化治疗是中医的优势特长所在,辨证时以“八纲”为基础,脏腑为核心,气、血、津液六经、三焦等为补充。因此,治疗慢性消化道疾病,在遵循肝脾不调、脾胃虚寒、脾胃虚弱、脾肾阳虚4型为主要分型的前提下,再根据患者病情轻重、主要症状性质、体质、年龄、季节等不同情况审因论治、因人、因时、因地施治。有什么样的证,则用什么样的药,证重药重,证轻药轻,证退则药减,辨证论治,随证加减。

5典型病案

患者王某某,男,48岁,初诊日期2013年04月23日,主诉:反复发作上腹部胀痛、口苦2年余。胃镜检查提示:①慢性浅表性胃炎;②十二指肠球炎;③.少量胆汁反流。B超检查示:肝胆脾未见明显异常,血压:110/70 mmHg。刻下:腹痛、腹胀、口苦、时有泛酸,乏力、饮食睡眠可,大便时干时稀,小便正常。舌质淡,苔腻微黄,脉弦缓。诊断:中医:胃脘痛(肝脾不调);西医:①慢性浅表性胃炎;②十二指肠球炎;③胆汁反流。予四君子汤加味5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具体方药为:柴胡10 g,白芍10 g,明党参8 g,白术15 g,茯苓20 g,陈皮10 g,佛手10 g,神曲10 g,藿香7 g,白蔻仁10 g,小茴香4 g,公丁香4 g,甘草5 g。嘱:忌食酸辣刺激、寒凉生冷食物,坚持每日早晨起床后服40度左右温开水200ml,以进行“饮温水疗法”。2013年04月29日复诊诉,腹痛缓解,无口苦、泛酸,仍有腹胀、大便不爽,余无特殊。效不更方,续前方减明党参,加薏苡仁30 g,10剂,后随症加减。半年后胃镜复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病情缓解。

参考文献:

[1]卞瑶,赵勇,郭兆刚.基层实用中医理论与临床技能[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185.

[2]聂玉强,[N]金羊网—羊城晚报 2013.04.28.

[3]许济群.方剂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93.

[4]甘雨良.四君子汤加减联合化疗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多药耐药基因阳性病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6)253.

[5]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93.

(收稿日期:2014-07-28)

推荐访问:消化道 临床 疾病 治疗慢性 经验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