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和谐社会的制约因素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

入党申请书 时间:2022-04-06 10:15:34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分析制约社会和谐的各种因素,重点在坚持健康发展、优化阶层结构、调整利益关系、努力扩大就业、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保制度、健全诉求机制、建立风险应急体系、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着了。

[关键词]和谐社会;制约因素;着力点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2426(2006)01-0021-02

以制定“十一五”规划为主旨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将构建和谐社会确立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并对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和政策,作出了明确的部署和要求。从提出“和谐社会”的新执政理念,到制定“和谐社会”的规划和举措,标志着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在不断深化。这个宏大命题,已逐步从初步破题到进入操作、实践的新阶段。

“十一五”规划建议指出,“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台阶跨越,这既是一个发展机遇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可以说,中国的发展面临关键的临界点,能否顺利地度过这一关口,能否抓住和用好这难得的机遇,真正将战略机遇期变为发展的黄金期,决定着中国社会能否进入一个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轨道,也影响着中国的未来。因此,和谐社会建设问题就显得异常重要。

从国际环境上看,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这在总体上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集中精力加快发展。但是,影响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些问题也很突出,面临的挑战也很严峻。

从国内现实来看,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因素很多。在经济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随着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就业问题、人口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收入分配方面,差距在渐渐拉大。在政治方面,随着我国由传统的二元结构向多元社会结构转化,社会阶层分化十分迅速,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不平等的问题日渐突出,政治腐败在一定地区呈现出范围广、层次高、集团化特征,维护好实现好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改进,立法和执法同依法治国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府职能同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文化方面,城乡教育差距较大,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学生辍学率高,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远低于城市,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还不丰富,落后文化还有一定市场,特别是西方腐朽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散布和传播,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危害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我们就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着力做好以下一些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坚持科学发展,为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才能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当然我们说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科学发展”,不仅要寻求高速度,更要追求理性的繁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更是硬道理,科学地发展和谐社会是真正的硬道理。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路径就是要在求和谐中谋发展,在加快发展中促和谐。

二是要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保证人民群众基本的经济公平。社会成员间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差距,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来看,我国已经达到了0.448,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收入差距正在成为引发社会安定问题的根源。努力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当然调整利益关系,并不是要“杀富济贫”,而是要通过合理的手段,使富裕阶层对社会尽更大的责任和义务,保证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以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三是要努力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提高。就业是社会稳定之源、社会和谐之本,我们必须把它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有分析认为,中国的实际失业率可能在8%”17%之间,这一困境只有到2020年前后才能缓解。因此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面临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的巨大压力。我们应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规范劳动力巿场秩序,做好保证就业者权益等方面的工作。

四是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重点是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要加大教育投入,认真解决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城市低收人群众的子女就学困难问题,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真正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二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要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对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服务能力,忙其是要在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上下功夫,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五是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打造和谐社会的安全阀门。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我们应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建立健全社会障体系的重要意义,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重点在完善社会保障的法律体系,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筹措、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力度,使社会保障真正起到维护社会稳定安全阀的作用,推进和谐社会发展进程。

六是要优化社会阶层结构,扩展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在诸多社会结构中,阶层结构是最突出并具有综合性的,阶层结构的模型可以全面而又直观地反映社会结构类型及其存在的问题。从世界发展的普遍趋势来看,阶层结构比例失调往往是引发经济社会危机的深层次因素,在一个稳定的社会结构中,必定有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中间层,因为中间阶层收入比较丰厚,生活比较稳定,心理素质比较全面,行为方式比较理性,对现行社会和主流文化的认同度也比较高,因而是社会稳定的积极因素。我国目前的社会阶层结构虽然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宝塔型”结构,但也还远没有形成比较合理的“橄榄型”结构,中间层规模过小。所以,优化社会结构就是要减少贫穷人口,扩大中间阶层或中等收入阶层。

七是要完善利益诉求机制,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目前由一些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要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减少各种纠纷,尤其要在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上正确反映、多方兼顾和妥善协调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广大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

八是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为社会和谐提供政治保证。胡锦涛最近强调,和谐社会,首先是民主法治的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我们应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同时,坚持和完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制度,大力发展基层民主,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为民众广泛的政治参与提供重要的渠道,促进社会在多样性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一致性的共识。要坚持依法治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依法执政水平,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责任编辑 姚黎君

推荐访问:着力点 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 制约因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