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两岸环境艺术在农村社区建设的行动与介入

入团申请书 时间:2023-07-07 12:10:33

摘要:

当对室内外环境进行规划和设计的环境艺术被融入社会责任后,环境艺术在两岸乡村,不论是政府主导的送文化下乡活动,还是艺术家自觉的文化帮扶活动,对帮助村民提高文化素养,生态保护,行为规范,以及灾后重建中的精神陪伴起着积极的作用。艺术进农村社区并不是针对乡村进行硬件的改造,而是通过环境的美化和艺术素养的提高,把美的种子播入农村,使乡村生活更美好。

关键词:环境艺术;社区居民;画

环境艺术是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对室内外环境进行规划、设计的一门实用艺术,是绿色与创造和谐与持久的艺术与科学,是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高度发展时,科学技术、价值观念和艺术融合的产物。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城雕、壁画、建筑小品等都属于环境艺术范畴。它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工作、休闲等活动融为一体,是审美和实用的统一。

台湾林存用教授认为:“一直以来,由于环境艺术被承载着过多的内容,所以其概念经常处于模糊状态。环境艺术和生态艺术是两个常被混用的词语,也常常和地景艺术混为一谈。在生活中用得更是广泛,或是在戶外环境中做作品或展览,就是环境艺术;或是以蝴蝶、昆虫为主题的生态摄影或油画,就叫做生态艺术。但这样并无助于我們厘清何谓环境艺术。”从网络资料来看,环境艺术指涉相当广,从早期的风景画到1960年代和70年代的现地裝置、地景艺术或贫穷艺术,以及现今因应气候变迁及其挑战而出现的“永续生存”为宗旨的艺术。基于环境艺术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统一的定义,借助于著名的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Richard P·Dober)对环境艺术的定义:“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爱管闲事的艺术,无所不包的艺术,环境艺术实践与影响环境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上秩序的能力,以及提高、装饰人存在领域的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环境艺术在最近在社区文化的建设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大抵依循着新类型公共艺术的脉络,出现在社区与自然之中。其形式不限于视觉艺术、音乐、戏剧,文学、科学研究、文史、调查、文学、科学研究、社区工作,皆有成为环境艺术载体的可能。环境艺术在社区与居民如何互动,如何互为主体,透过艺术的社区塑造,反映什么样的主题、文化?居民的意愿如何通过艺术被大家关注,艺术进入社区意义何在?艺术、社区是否能够有机结合协同发展。面对这些问题,两岸的艺术家以他们亲力亲为的工作范例给我们作出解答。

一、大陆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艺术介入

(一)文化宣传墙,美的宣传窗口

一墙一风景,一墙一故事。福建福鼎市不论四面环山的小山村还是热闹非凡的城镇休闲广场,随处可见民居墙外五颜六色的宣传画,田间村头、路边广场的墙上更是色彩斑斓,一墙一画风景宜人。在政府的主导下这些图画的主题是:科学种地养殖、政府的惠民政策、计划生育的知识、法律法规乡规民约、居民相互守望和谐相处、辨识迷信赌博的危害、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等。乡间村头的文化宣传在制作时,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民族风情、地理位置,使居民在社区环境艺术的引导熏染下得到启发和教育:科学养殖,创新致富;遵守法律,规范言行。

社区发生的大小事只要是居民关心的,都会在墙上及时以书画、诗歌、顺口溜的形式出现:社区考上重点大学的孩子、尊老孝敬的好媳妇、如何办理农保等。文化墙上反映的内容是农民自己的事,涉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得到他们的认可和关注,有些内容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最后政府宣传的导向成为人们辨别是非的道德标准,处事、行事的行为指南。

(二)“新壁画运动”艺术家自觉构建新农村文化价值

广州美术学院李公明教授2004年在广东农村进行主题“呼唤社会正义与公平”宣传画活动,2007年自费在广东西阳县开展“新壁画运动”。

新农村城镇化的建设不仅需要发展小型乡镇企业,解决年轻人的就业问题,还需要借助环境艺术凝聚文化价值,改善农村社区的生存环境,提高乡村的文化认同。在精神层面尊重农民的地位,农村自然环境的保护,尊重农民的生活选择,倡导农民学习进取,更新观念,适应新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

为接近老农民的审美观,“新壁画运动”借鉴黑白木刻图像和文革时期宣传画的风格,以写实的方法展示农民的尊严和力量。在画的边上一定配上建设新农村所涉及的问题:权利结构、民主选举、乡村教育等,以及代表农民利益的口号。诸如:“要重视农村的教育”、“不能克扣民办老师的工资”、“村务要公开”、“账本要公开”、“土地是解决农民生活保障的根本问题”等。

(三)“文化礼堂、文化大院”,乡村艺术文化活动的核心

浙江等省在农村社区以“文化礼堂”、“文化大院”为基地,关心农民的精神生活,关注农民的文化需求,发挥文化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凝聚作用,为农民送文化,丰富充实农民的精神世界,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建设农民的精神家园,提升农民的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

通过“文化礼堂”、“文化大院”的建设,整合来自各个管理部门的资源,有农民科技学校、阅览室、书画创意室、民乐演奏室、农家书屋、文化广场、村史陈列馆、特色产品陈列室、计生室、乡土风情展览室等,形成文明礼仪、思想道德、文体娱乐、科学知识、现代技术普及并高效管理的乡村文化综合体。

(四)推动田园旅游,美化乡村环境

以“美丽乡村,动漫花谷”为形式,把动漫色彩等元素引入乡村,改变乡村视觉形象,推动农村旅游发展。在田园弯弯曲曲的小路边,摆放着形态各异,憨态可掬的卡通人物,游人和动漫一块倘游在乡间的小道上,给游客带来无穷的童趣。大片艳黄的油菜花,构成一望无际金黄的颜色,带来春和色彩的震撼。每当花开时节,游人如织,流连忘返。这么多欣赏风光的游人,村民从好奇中感知艺术、领悟美,在形成美的共识中调整自己的审美和价值。

二、台湾乡村社区建设中环境艺术的介入

(一)送文化下乡,曲高和寡的2005夏至艺术节

台湾文化建设委员会经常举办文化艺术节,为了使艺术节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委员会以招标发包的方式在社会招募艺术家进入社区,开展文化艺术活动。 2005年日照嘉邑北回归线夏至艺术节,组织安排16个国家与地区参与。主要节目有:视觉艺术展《世界运转器》;名家作品展《亚热带对话》;还有《环境艺术工作站》;主题《影像座标计划》戶外摄影艺术活动。这些作品及活动全部都以嘉义县表演艺术中心做为展示场地。只有差事剧团找来了孟加拉亚洲剧场中心进行了社区巡回及表演工作。

对于2005年的艺术节,虽然举办了具有“有全球化”“与在地化”理念的国际性活动,有別其他县市以迎合大众口味所办的艺术节庆。但是,除了环境艺术工作站的种树活动,和居民有互动之外,基本上把展览及大部份活动摆在表艺中心,而嘉义县的村落分佈在山、海、平原等广阔的区域,这样举办的艺术节尚未跳脫一般性思维,不少艺术家认为:“仍旧是“人就我”及“ 上对下”精英主义式的偏颇,似可迎合各方需求,惟独漏掉了社区居民参与的活动基础。”

(二)造北回归线生态绿带,寻求人与自然新地标

台湾艺术家认为,北回归线这条在地理上虚拟的一条线,如果能够成为绿色地景,除了彰显台湾位于海洋西岸,可以拥有森林、沼泽的特殊景观外,这一特殊地理位置的环境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可能因此而改变,将成为一个重新联结人与环境、人文与自然,意涵丰富的新地标。园艺、生态、医学、文史、教育、社会学家等都积极参与,通过驻地创作模式,以田野工作精神,与社区居民对话,建立生态信仰艺术人文目标,发动居民积极参与种树活动,用庙宇伦理传承,集合各方力量,激励一代一代人共同种植绿带。

(三)艺术家变成居民,居民变成艺术家

艺术家的驻村活动。分别以茶文化、蚵貝地景艺术和艺术帮扶为主题,进行艺术家农村社区的进驻活动。初到社区的艺术家会有种种生活上的不适,如农村晚上的蛙鸣声,但融入社区的生活后,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在艺术家驻村的几个月的时间里,社区也是最忙的一年,开展的活动累计可以达到近千件。在艺术家的带领下,农村社区的老人、小孩自己粉刷墙壁、相招弄狮,热热闹闹、喜气洋洋一起办活动。社区里到处洋溢着节庆的氛围,过年般热闹的场景,吸引周边的社区居民赶来凑热闹,文化艺术也同时影响带动着周边的社区。

艺术家在与居民的生活中缩短距离,建立感情,了解居民的真实需要,以居民的身份去为居民所想所思,为居民留下许许多多实实在在的艺术作品,为地方帶来新的思想,注入艺术的活力,增添生活气息。同时,农村社区也给艺术家带来新的灵感,透过艺术来反思环境、生活,如何用艺术来呈现生活、环境。

艺术家给驻村居民带来的是:“从陌生到熟悉,认识社区与社区认识艺术同样是件莫大的挑战!有人冷眼旁观,有人以为艺术家要造村,其实错了!艺术家像镜子,映出社区的风貌,因为互动,彼此交流。”这话一语中的,总结了艺术家驻村及为什么一定要艺术家住进村子里的意义,艺术家与社区在艺术行动中不仅要互为主体,也可以互为客体。

(四)艺术介入与灾区陪伴

台湾东方艺术学院教授林存用认为:“环境艺术是一种‘新类型的公共艺术’以近似政治性、社会运动的方式创作,不同的在于他们的美学敏感度。当艺术家处理一些我们时代中最重要的课题:有毒废弃物、族群关系、高龄代社会、游民、文化认同,甚至是全球暖化、气候灾民等等,艺术家把公共策略视为美学语言的一部份。”

国内外心理学者认为绘画对治疗人的心理问题如:情绪冲突、创伤等有显著的作用。绘画是通过非语言意象的方式表达患者潜意识隐藏思想,和传统的心理治疗不同,患者不会觉得自己受到干扰、攻击,抵抗心理较小,容易被接受。艺术家通过环境艺术绘画,让经历失去亲人和家庭的幸存者与画产生共鸣与寄托,借画表达他们的情感和创伤,转移痛苦悲哀所带来的创伤,逐渐改善低迷的情绪。

台湾2010年8月8日,受到强台风袭击,造成高雄嘉义县小林村数百村民罹难的灭村惨剧,家属伤痛难平。艺术家在风灾后的几天里来到了受灾最严重的高雄小林村。

面对强灾深陷痛苦的村民,艺术家首先和灾民建立同理心,在破损的马路上画出抒发村民内心情感的地画;在失去亲人孤独的村民门上,帮助画上希望重新生活的花朵;在村口路边画上祈求生活平安祝福的内容。灾后村民刚开始看到艺术家,不明白艺术与自己的关系,总是和艺术家远远的躲着走,后来,看到艺术家和他们心灵相通的画,那些给他们带来生活勇气的画,他们走进艺术家,接受艺术家,愿意和艺术家一起用绘画来解脱排解自己内心的苦痛悲伤。

三、结语

多年来台湾艺术与社区的结合渗透,以俨然成为台湾最新类多元的艺术展演空间,为民众带来新颖多元的艺术生活。艺术家在驻地期间,除为地方带来新的想法、注入新的活力、增添艺术气息外,社区也给了艺术家不同的创作灵感,得以透过艺术来反省所处的环境,一起学习成长,共同找寻出属于台湾这块土地的美感经验,为此地注入更丰沛的艺术能量。

大陆以政府为主导的送文化送艺术下乡,使富起来的农民生活富裕,精神富有,从追求生活必需品到多形式生活用品,从追求生活物质的富足到追求人生的多样性、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从关注经济层面,到关注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社会层面。

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环境艺术对农村的介入,不仅改善乡村的外部环境,装饰美化其表面,而且通过艺术凝聚村民意识中的公共性、大众性,以及对家乡社区的认同感,同时也提高社区居民的审美情趣,提升居民公共环境、人文、艺术意识,规范其道德行为,强化当地居民的自治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娴,李公明.艺术介入新农村——李公明教授访谈[J].公共艺术,2013(04)

[2]赵冬梅.心理创伤的治疗模型与理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3]黄少鹤,雷顺号.文化墙“激活”农村文化“精神末梢”[J].农家顾问,2013(09)

[4]葛慧君.建设农村文化礼堂 打造农民精神家园[J].今日浙江,2013(08)

[5]李爽.关于公共艺术介入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几点思考[J].美与时代(上旬刊),2013(05)

【作者单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推荐访问:环境艺术 介入 两岸 社区建设 在农村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