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与国有企业改革

入团申请书 时间:2021-06-28 10:23:0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召开的。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个重大历史性文献。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将出现一个全面深化的新局面,国有企业改革也不例外。

作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部分的主要内容,《决定》以相当大的篇幅论述国有企业改革。改革总的基调没有变:“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我们既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又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这就是改革的方向。

《决定》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是在以往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决定》指出“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形势,以规范经营决策,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总体上已经融合”,就是前一段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果。

国有企业改革的简要回顾

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最关键、最艰难的环节。它涉及到微观主体的改造,涉及到许许多多的企业和职工。在改革初期,国有企业布局是全方位的、是面状的。我们面对着超过200万家的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1.1亿人(其中,国有企业职工将近8000万人,集体企业3000多万人)。这些企业绝大部分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成的,是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建立的,所以它的体制机制、布局结构、社会定位和职工观念,与市场经济完全没有关系。把这样庞大的经济体系、包括1亿多人,从计划体制转到市场体制,从计划运行转到市场运行,这就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其难度是非常大的。

改革大致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起步和探索的阶段(1984年-1998年)。国有企业改革是从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到1998年这14年是改革的起步和探索阶段。这个阶段在体制上最终定位于承包经营责任制。承包经营责任制做为启动阶段的改革方式,其积极意义是解决了企业从计划导向转向市场导向的问题,因为企业承包的是利润,而产品只有在市场上销售出去才能得到利润。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体制没有改变、结构没有改变,唯一改变的是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这是改革启步阶段的浅层次改革。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期间也做了一些重要的探索和试点,如小企业的改制、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企业破产退出、职工安置办法等,都做了一些小范围的试点。这些试点虽然范围有限,但非常有价值,为后面大规模的改革做了实践上的准备。

第二个阶段:改革的攻坚阶段(三年改革脱困,实际上是1998年-2003年五年时间)。1997年朱镕基总理提出三年改革脱困的任务。背景是这样的:当时国有企业的摊子仍然很大、职工仍然很多,因为之前并没有做实质性的退出,但企业的经营状况很差。1998年全国国有企业盈亏相抵,利润只有213.7亿元,集体企业盈亏相抵是净亏损。国有和集体亏损企业非常多,很多企业发不出工资,没钱发退休金和报销医药费,企业职工闹事的情况很普遍。当时感觉国有企业已经维持不下去了,不得不进行改革攻坚。三年改革脱困的任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三年改革脱困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项工作是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抓大放小,是这项改革方针的标准说法。实际操作过程是国有经济从中小企业层面全面退出。这种退出曾引发很大争议,被指搞私有化。

为什么国有经济要从中小企业层面退出?是因为国有经济在这个层面没有比较优势,不具备竞争力。从企业治理的角度,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中小企业都是私人经营的企业,个体企业、家庭企业或合伙企业。这些企业规模不大,股东可以直接经营管理,由于是自己的资产因而对企业的关切程度非常高。国有经济是层层的委托代理关系,多一层委托代理就多一层成本,效率也会降低,关切度不可能达到私营企业的程度,因此无法与之竞争。所以说,国有经济在中小企业层面不具备比较优势,不具有竞争力。

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过程,实际就是国有经济从中小企业层面主动退出的过程。前些年这项改革的力度很大,主要由地方政府推动,因为许多国有企业很困难,地方政府急于甩包袱。改革的具体方式是产权制度改革加上身份置换。产权制度改革的一个最主要方式是企业出售,另一个是面向内部的改制, 把企业改成经营者持股、职工持股的企业。所谓身份转换实际是一种补偿,以减少改革的阻力,操作方式也是规范的。国有企业改制前先和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关系,依照劳动法要给予经济补偿,解除劳动关系后就与国有企业没有关系了。这项改革涉及到十多万家国有企业、上百万家的集体企业,以及四、五千万职工,涉及面非常大。

通过这项改革,国有经济基本上从中小企业层面实现了退出,国有经济的战线大大收缩。国有经济的布局从面状布局变成块状布局,国有企业主要布局在大企业层面上了。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

第二项工作是国有困难企业的政策性关闭破产。这是一项空前规模的结构调整。前些年为什么有这么多国有企业破产,为什么有那么多国有企业职工由于企业破产而下岗,各个方面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说是机制问题,也有人说是管理问题。机制问题、管理问题都存在,但是这几年我们感受最深切的是结构性问题,准确的讲是转轨国家所面对的一种非常特殊的结构性问题。

所谓的转轨国家,是指经济建设分成两个阶段,我们国家就是一个典型的转轨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我们进行了一轮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建成了一个完整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这个工业体系是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建立起来的。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开始转向市场经济,此后的经济建设越来越多地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所以此后的发展模式就完全不同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这个转轨的过程中,既要求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变,同时也要求经济主体要从计划轨道转向市场轨道。但在转轨的过程中发现,由于种种先天因素,有一些企业转不过来,或者是转过去以后也没法生存,形成了一批由于转轨造成的困难企业。

推荐访问:全会 三中 国有企业改革 十八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