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中医辨证针灸治疗眩晕症的效果观察

入团申请书 时间:2021-07-23 10:17:03

【摘要】目的 分析中医针灸辨证治疗眩晕症的效果及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眩晕症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口服西医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中医针灸辨证治疗。结果 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9.31%,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10%;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眩晕症患者应用中医辨证针灸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医;针灸;辨证论治;眩晕症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6..02

眩晕症是由于机体发生空间定位障碍导致的动性或位置性错觉,绝大多数人都可能会经历此症。眩晕可分为真性眩晕与假性眩晕,眼、本体觉、前庭系统等疾病导致的眩晕称为真性眩晕,心血管、脑血管、贫血、药物中毒、内分泌疾病、神经官能症等全身系统性疾病导致的眩晕为假性眩晕。针对眩晕症采用针灸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本研究以58例眩晕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医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眩晕症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37例,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46.5岁;合并高血压病史者27例,合并脑动脉硬化病史者21例,合并脑梗塞病史者12例,合并颈椎病史者7例,合并贫血者2例,合并神经衰弱疾病史者3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对症治疗,必要时可应用镇静剂、止吐剂、脱水剂、血管扩张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针灸辨证治疗,具体如下:

患者主证表现为头晕旋转、耳似蝉鸣,泛泛欲吐,腰膝酸软,口苦,舌红,苔黄,脉弦则诊断为肝是上亢型,中医治疗以补肾滋阴、平肝潜阳、清火熄风为主,治疗是针灸取肝俞、肾俞、风池、行间、侠溪、内关等穴,耳针取肝、缘中、枕、肾、内耳、外耳、三焦、耳尖放血,针灸时行间、侠溪为泻法,余者行平补平泻,每次3~5穴双耳交替。患者以头晕目眩,双目昏黑,劳累即发,面色苍白、心悸失眠,舌淡,脉细弱等症状为主则诊断为气血亏虚型,治疗以补益气血、健脾益肾为主,治疗取穴百会、风池、肾俞、肝俞、关元、足三里、太溪,耳针取心、脾、缘中、枕、皮质下、内分泌,治疗时灸百会穴,肾俞、关元、足三里采用温针法进行治疗,1次/d,留针30 min。患者主证表现为阵发性眩晕、视物旋转翻覆,头重如裹,耳鸣恶心,胸脘痞闷,苔厚腻,脉濡滑或弦滑则诊断为痰湿中阻型,针对这类患者的治疗以健脾和胃、燥湿化痰为主,治疗时取穴中脘、丰隆、解溪、内关、足三里、风池、太阳,耳针取脾、胃、缘中、枕、额等穴;针灸时中脘、丰隆用泻法,余者行平补平泻,1次/d,留针30 min。

上述治疗每次取穴3~5个,每穴每次按压3 min,按压3次;2~3 d贴压一次,双耳交替使用,10 d为一个疗程。

1.3 效果判定标准

患者眩晕症状全部消失,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及生活,随访2个月无复发评价为显效;患者眩晕症状有显著改善,头疼现象有明显减轻,随访2个月发作频率较之前有明显减少评价为有效;达不到上述标准者评价为无效。临床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29例患者中达到显效标准者15例,有效8例,余者6例无效,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9.31%;观察组29例患者中达到显效标准者16例,有效11例,无效2例,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10%;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眩晕症以本虚标实居多,临床治疗时要标本兼治才能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针对观察组患者应用针灸辨证治疗,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治疗过程中将29例患者分为肝阳上亢型、气血亏虚型、痰湿中阻型三种,其中肝阳上亢型患者眩晕与肝肾有直接关系,肾精滋养肝血,肾精也需肝血所化之精填充,精与血互相滋生,故肝肾病变会互相影响。肾阴虚无法养肝致肝阳上亢导致发病,也与患者素体阳盛、忧郁恼怒有关,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上扰清空致发病。针对肝阳上亢型患者治疗以补肾滋阴、平肝潜阳、清火熄风为主,故取风池穴以泻浮阳,取行间、侠溪泻肝胆上亢之虚阳,肝俞、肾俞等穴则可调补肝肾。气血亏虚型患者主要是由于气血不足导致眩晕症,素体虚弱、思虑过度、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法导致气血亏虚,最终导致眩晕症发病。针对气血亏虚型患者的治疗以补养气血、健脾益腎为主,故取穴百会以升清阳,风池以熄内风,脾俞、肾俞可培补元气,足三里可运化水谷,该治疗方法可使患者元气精血充盛,营养髓海,故可达到改善眩晕症症状的治疗目标。痰湿中阻型患者主要是由于脾胃不调所致,脾为湿因,运化失职,健运失司,以致无法运化水谷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致上蒙清窍而出现眩晕症,故针对痰湿中阻型患者取穴中脘、丰隆以涤痰化浊,内关可清心火,和胃止呕,上述几穴共同作用可化痰浊,以达到健脾和胃、燥湿化痰的治疗目标。

参考文献

[1] 姜益常,邵加龙,眩晕症志国,等.针刀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8,29(1):90-92.

[2] 陈章妹,王 辉.通脱法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80例[J].吉林中医药,2016,35(1):87-88.

[3] 惠 振,王敬卿.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2(10):201-212.

[4] 王 霞,吴福建,王广飞.手法治疗颈性眩晕70例[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8,11(2):110.

[5] 沈北华.中医辨证分型结合西药治疗顽固性眩晕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6,7(7):66-69.

本文编辑:刘欣悦

推荐访问:辨证 针灸 眩晕 中医 观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