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2012台湾大选

入团申请书 时间:2022-02-08 10:09:14

1月14日,攸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前途的台湾“二合一”选举结果揭晓,马英九以领先蔡英文近80万票的优势成功连任,国民党在“立法院”稳定过半。此次选举是岛内民众对马英九“坚持九二共识、发展两岸关系”与蔡英文“否定九二共识、加剧两岸紧张”两条发展路线的全民投票,也是对清廉诚信与虚伪贪婪两种政治人格的大对决。务实客观分析选举结果及原因,对于正确认识台湾社情民意变化、把握蓝绿版图消长、判断2016年“大选”形势、充实对台政策内涵、把握两岸关系大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解读1

2012年台湾“大选”结果及原因

一、选举结果的五个观察点

第13任台湾领导人选举选民总数1808万多人,投票率为74.38%,为历次直选最低。其中,马英九获689万多票,得票率51.60%,比2008年的58.45%少6.85%;蔡英文获609万多票,得票率45.63%,比2008年“谢苏配”的41.55%多4.08%;宋楚瑜近37万票,得票率仅2.77%。

立法部门选举,区域“立委”投票率为74.72%,创历次“立委”选举新高;不分区“立委”投票率为 74.33%。在113席中,国民党64席,民进党40席,亲民党3席,台联党3席,无党团结联盟及无党籍3席。政党得票率方面,国民党44.55%,比上届51.23%少6.68 %;民进党34.62%,比上届36.91%少2.29%;亲民党5.49%;台联党8.96%;新党1.49%;其余党派4.89%。其中,蓝营政党得票率合计51.53%,比2008年的55.83%少4.3%;绿营政党得票率43.58%,比2008年的40.74%增加2.84%。蓝营占总席次的62%,绿营占38%。

此次选举是回归蓝绿基本盘和岛内政治现实的一次重要选举,有五个观察点值得关注。

第一,“马大胜、蔡大败”影响蓝绿士气消长。从纵向比较看,2000、2004年两次“大选”,胜负差距都比较小,2004年民进党赢国民党仅0.22%,不到3万票。2008年国民党先后在“立委”和“总统”选举中狂胜民进党,是陈水扁“急独”贪腐、民众望治心切这一特殊环境下的产物,并没有真正反映国、民两党的实力。从横向比较看,此次选举回归蓝绿竞争常态,选情高度紧崩。民进党扬言“总统”选举小赢20万票、“立委”要夺45-50席,甚至争取“立院”过半。在马当局政绩和能力屡遭质疑、民进党夺权气势急剧膨胀、亲民党分散泛蓝选票的情况下,马英九打赢“二合一”选举,“总统”得票还超过预期,不仅巩固了泛蓝基本盘,还吸引了部分中间选票。与一些国家和地区领导人选举、多数执政党受全球经济危机冲击遭遇大败的形势相较,马英九“小赢其实是大胜”。而蔡英文得票率仅比民进党最低迷时期的2008年“大选”多4个百分点,“立委”席次也比预期差很多,这一结果虽不是惨败,也可称之为大败。

第二,“蓝略大于绿”选民结构仍有扩大空间。泛蓝两项选举得票率较2008年有所下降,但均比泛绿多约8个百分点。泛蓝“立委”席次较上届减少,但仍比绿营多27席。从近20年“中央级”选举结果看,除2004年“总统”选举因“公投绑大选”、“三一九枪击案”等事件影响,民进党得票率领先国民党0.22%外,其他几次“总统”选举得票率从未超过46%;泛绿“立委”选举得票率从未超过44%,席次率从未超过45%。而且,两项选举投票率均不足75%,远远低于外界预估的78%-80%,说明部分过去支持马英九的选民虽放弃投票,但并没有完全转投蔡英文,国民党未来仍有扩大选民支持的空间。

第三,“北蓝南绿”格局强化了民进党“乡村政党”特色。泛蓝“北部大胜、中部小赢、南部中输”局面,致使民进党“南部大赢、北部小输”算盘落空。绿营在南部6县市和北部宜兰县共领先55万票,蓝营在其他15个县市领先134万票。民进党政治版图局限在南部农业县市,在中北部和都会地区开拓选票的能量持续下降。由于中北部有效选票近890万,是南部408万的2倍多,“北蓝南绿”格局的强化实际上对民进党拓展选票极为不利。

第四,民进党南部优势因ECFA效应开始弱化。民进党计划在南部票仓大赢70万票,结果只赢53万。除高雄市外,民进党南部其他4个执政县市“大选”投票率比总投票率低2-5个百分点。岛内媒体分析,多数南部农民情感上偏向民进党,但并不是“铁杆台独”。一些人担心民进党上台损害ECFA带来的经济效应和陆客赴台商机,开始转为不投票的隐性选民。

第五,民进党县市长选举优势未能转移到“大选”上来。由于候选人人格特质、两岸议题的重要程度、选民的重视程度不一样,地方层级县市长、“五都”市长选举的胜败结果,一般不能复制到“大选”上来。蔡英文各县市“大选”得票率比2009年县市长、2010年“五都”市长选举民进党候选人得票率明显下滑;屏东县、台南市绿营优势区,选民分裂投票现象严重,蔡英文得票分别比党籍“立委”少约2万、3万票。

二、“马胜蔡败”的五大关键因素

蓝绿基本盘、候选人形象与实力、两岸政策与美日因素、民心走向、选举策略等,是影响岛内选举结果的主要因素。

第一,国民党激发泛蓝危机意识、操作“弃宋保马”的选战策略最大限度凝聚了泛蓝基本盘,而民进党派系斗争与天王整合失利削弱了整体战斗力,这是“马胜蔡败”的根本因素。

长期以来,岛内选民结构呈现“蓝大于绿”的态势,这是决定“大选”胜败的根本因素。此次选举中,同属泛蓝阵营的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坚持参选到底,对马英九连任构成重大威胁,激起泛蓝选民高度焦虑。国民党采取“尊宋”姿态、对宋参选冷处理,同时强调“投宋即是帮蔡”,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等大老希望泛蓝选民吸取2000年“国民党分裂、陈水扁得利”的惨痛教训,“集中选票”支持马英九。危机牌、弃保牌拉高了蓝绿对决态势,冲高了蓝营投票率,吸引泛蓝选民回流。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新竹县市等蓝营票仓,投票率比总投票率高2个百分点左右,比南部民进党执政县市高3-8个百分点。宋得票比连署票少近10万票,比他2006年参选台北市长4.1%的得票率、选前7-10个百分点的民调支持度都低,说明“弃宋保马”效应充分发酵。而蔡英文否定“九二共识”影响到一些浅绿支持者利益,尤其是党内最具实力的苏贞昌着眼于2016年“大选”,并未卖力辅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民进党选情。

第二,两岸共同坚持“九二共识”、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的政策与效果,得到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岛内多数民众认同,为马英九加分效果明显。

2008年5月以来,两岸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两会协商,签署了16项协议,极大促进了两岸共同发展,尤其对台湾提振经济、增加就业、扩大国际参与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蔡英文坚持“一边一国”论,否认“九二共识”,抛出内容空洞的所谓“台湾共识”,引起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担忧。国家主席胡锦涛、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等不断发出强烈信号,强调否认“九二共识”将导致两岸关系停滞倒退。选前一个月,美国行政部门公开释出“不放心蔡英文、支持马连任”的明确信号。郭台铭、张荣发、王文渊、王雪红等知名企业家担心蔡英文上台,“败掉两岸和平红利,输掉台湾经济”,选前一周纷纷公开支持“九二共识”,强调“没有‘九二共识’,台湾经济马上会倒”。大陆、美国以及岛内各界形成支持“九二共识”的强劲风潮,极大提振了马英九选情,重挫蔡英文选情。

第三,马英九清廉诚信形象与蔡英文虚伪贪婪人格形成鲜明对照,马在中间选民争夺战中取得明显优势。

长期以来,马英九“温良俭恭让”形象得到多数民众认可。蔡英文一度被捧为“女版马英九”,民进党对她寄予厚望。但2011年3月民进党“总统”初选以来,蔡英文虚伪贪婪、政策模糊、反复不定的形象逐渐暴露。蔡不仅不敢与巨贪陈水扁划清界限,反而重用大批“扁朝高官”为选举操盘,主导提出的党籍不分区“立委”名单多位涉案在身,副手人选苏嘉全及其家人丑闻不断。更有甚者,蔡深陷家族图利自肥的“宇昌案”,却始终不回答民众质疑。蔡英文政治人格破产,被主流媒体讥为“再版陈水扁”,勾起了民众对陈水扁贪腐执政的沉重记忆,导致更多中间选民投马弃蔡。

第四,“求稳怕乱”的民意走势有利执政者连任。

与陈水扁执政8年政局动荡、两岸对抗、经济衰退的形势相比,马第一任内总体上政局稳定、两岸和平。民众虽因“经济无感复苏”对马不满,但仍没有到要“换人做做看”的程度,他们不放心把台湾交给“台独”贪婪、经验不足、政见空洞的蔡英文。岛内多家民调显示,马从政表现、领导能力、处理两岸能力、信任度等指标,均不同程度领先蔡、宋。

第五,国民党主导选战议题的格局与能力比民进党技高一筹。

马团队以政绩、两岸、清廉、稳定为选战主轴,不搞抹黑造谣的负面宣传。马英九坚持提出形象不错的不分区“立委”候选人名单,与民进党派系分赃形成鲜明对比。而蔡英文虽借“台一线”基层造势活动、“三只小猪”议题凝聚泛绿基本盘,但制造族群对立、阶级对抗、造谣抹黑、硬拗蛮干的负面选举,激起多数中间选民恐惧与反感。投票前夜,李登辉为蔡英文站台助选,不仅刺激泛蓝大团结,也吓跑了一些中间选民。

三、马英九得票率下降的三大原因

马英九得票率比2008年减少近7个百分点,除此次选举回归正常状态外,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马英九政绩不彰,与民众高度期待形成较大落差。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马英九“六三三”竞选承诺跳票,民众“马上好”的高度期待落空。马没有解决好南北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中南部及中下阶层未能同步享受经济增长红利等问题,“执政无能”标签在民进党及宋楚瑜强力操作下不断发酵,导致民众“经济无感复苏”,怨气增大。一些过去支持马英九的民众不投票,少数转投宋楚瑜、蔡英文。

第二,马英九执政、改革未处理好与泛蓝大佬、支持者的关系,致使基本盘松动。马坚持要当“全民总统”,对陈水扁弊案处置过慢,没有对李、陈“文教台独”施政拨乱反正,反而在台湾前途论述上向民进党靠拢,引起深蓝选民不满。马在改革过程中没有处理好与泛蓝大老、地方派系、地方党部的关系,削弱了国民党动员能力。尤其是,马英九与亲民党沟通不畅,导致宋楚瑜参选到底,分散了少数选票。

第三,蔡英文温和理性形象与“民进党上台无害论”的选举操作,对部分中间选民具有欺骗性。马英九政治光环褪色后,蔡英文“非传统民进党人”形象迷惑了一些不明真相的民众。尤其是,蔡英文抛出“中华民国就是台湾”的“柔性台独”主张,声称当选后“概括承受前朝政策”、成立“两岸对话工作小组”,对少数中间选民具有欺骗性。

解读2

“大选”结果对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影响深远

国民党在“二合一”选举中维持“完全执政”大局,重挫民进党夺权锐气,一定程度上为2016年继续执政奠定了较好基础。同时,“九二共识”与马当局大陆政策的民意基础进一步扩大,意味着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的动能进一步增强,台湾经济继续提升的内外环境进一步改善。但受诸多因素制约,短期内两岸政治谈判取得重大突破的难度较大。

一、蓝绿对抗将更加激烈,但岛内局势发展仍有利国民党2016年“拼大选”

选后蓝绿政治实力进一步拉近,两大阵营对抗将更加激烈,马当局施政特别是两岸政策面临“台独”势力更大掣肘。欧债风暴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发展迟滞,加大马当局解决“民众经济无感”、南北分化严重和贫富差距拉大等既有问题的难度。加之随着2016年“大选”临近,国民党接班卡位战逐渐浮现,马第二任仍面临不小挑战。

但从目前形势和影响“大选”的基本因素看,有利国民党2016年继续执政的基本条件依然存在。一是马推动施政、加强改革、追求历史定位的整体环境明显好转。国民党继续“完全执政”,执政经验更加丰富,党内大老影响逐渐削弱,马英九权力地位进一步巩固。在没有连任压力的情况下,马英九未来将大刀阔斧推动经济、民生、党务等领域的改革,利用中央执政资源和基层执政优势创造政绩,扭转“执政无能、决断迟缓”的被动局面,实现追求历史定位、扩大支持基础的目标。二是岛内“蓝大于绿”和“国强民弱”的政治生态没有根本改变,泛蓝选民凝聚力逐步增强,有利国民党继续执政。三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两岸和平红利不断扩大,对岛内政局和民意走向的积极影响将进一步增强。四是吴敦义、朱立伦、郝龙斌等中生代接班梯队,在行政经验、人格特质、两岸政策上的优势明显比当前民进党台面人物强。

二、民进党夺权气势遭受重挫,“台独”痼疾、派系整合、贪腐形象等结构性问题严重制约该党转型发展

民进党“大选”得票及“立委”席次均比2008年有所增加,基本盘持续回笼,整体实力有所提升,但2008年遭受惨败后元气并未完全恢复,2016年能否夺取执政权仍面临诸多困境。一是民进党选举恩怨和矛盾斗争远较国民党严重、复杂。蔡英文辞去党主席后,苏贞昌、谢长廷等旧天王、中生代围绕败选责任归属、党主席改选、2016年候选人提名明争暗斗,未来党内领导权之争、路线之争、世代交替之争、派系发展之争将更加激烈。二是民进党短期内不可能扭转“蓝大于绿”的选民结构,而南部领先优势不增反降,加剧了民进党基本盘劣势。三是民进党短期内解决两岸政策论述、贪腐形象改善等重大结构性问题的难度较大。尤其是受“台独基本教义派”强力牵制,该党要务实转型着实不易。可以预期,民进党要再争取5%的中间选民、实现得票率从45%到50%的突破,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深化两岸经济社会交流与合作、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将进入新阶段,但短期内能否打破两岸政治僵局仍面临复杂变数

从选举结果与岛内外环境看,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的环境进一步改善,但制约两岸政治对话与谈判的内外因素依然十分复杂。一是美国推行“重返亚太”战略,虽可能支持两岸关系继续有序可控发展,但可能加强“拉马”、“压马”力度,强化美台实质关系,影响两岸关系发展进程。即:一方面提高对台军售质量、提高高官访台层级、签署类似FTA的经济协议等,另一方面严控两岸在政治、军事、安全领域对话。二是马英九成功撕掉“倾中卖台”标签,推进两岸关系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将延续现行大陆政策开放合作大方向,但仍将坚持“和中亲美友日”战略和“先经后政、先易后难、先急后缓”三原则。三是民进党可能考虑接受蔡英文“中华民国是台湾”的“柔性台独”主张,并着重加强两岸经贸论述,但仍将以“维护台湾主权”、“加强民主监督”为由,与台联党合作,牵制马开放两岸政策步伐,强力阻挠两岸政治谈判。四是岛内民众加强两岸交流、扩大两岸和平红利的愿望增强,但国、民两党两岸论述“独台化”助长了“台湾主体意识”的蔓延,民众对两岸和平协议等政治议题疑虑较大。五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但两岸在台湾政治定位等关键问题上的分歧与矛盾短期内恐难解决。

鉴于此,未来四年两岸可能结合大陆“十二五规划”和马英九“黄金十年”政纲,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社会交流与合作朝全面化、深入化、制度化、稳定化方向发展。一是积极落实ECFA早期计划,深化两岸金融与产业合作,逐步松绑陆客自由行、陆资赴台投资、陆生赴台就学,让更多岛内民众享受“和平红利”。二是有序推进ECFA后续协商,逐步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经济架构。三是加强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甚至可能推动签署两岸文教协议取得局部进展。

在两岸政治对话方面,两岸两会可能就经济社会交流中产生的政治问题进行协商,并取得突破,比如两会互设综合性办事机构等,两岸也有可能以二轨、三轨对话形式,研讨两岸政治对话进程的可行性。但受诸多因素牵制,尤其是马英九选举期间抛出“和平协议公投”,未来四年两岸签署和平协议、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存在复杂变数。

值得注意的是,马英九第二任内可能继续要求大陆给予台湾更大国际空间,台参与国际组织、拓展国际经济空间的力度将不断加大,大陆在国际社会维护“一中框架”工作面临新的形势。

四、以蓝绿对抗、国民两党竞争为主轴的两党政治格局进一步深化,亲民党、台联党以及第三势力发展空间相当有限

“蓝、绿对决”、“国、民两党对决”特征强化了两党政治格局。国、民两党占“立院”113席的92%,其他政党席次比率不足8%。国民党“立院”席次稳定过半,足以主导议事大局,“立院”表决时在野党难以实质阻挡国民党提出的预算案或法案。台联党、亲民党虽跨过5%的政党门槛,各自成立“立院党团”,但扮演“关键性少数”角色的难度较大。《联合报》社论认为,“蓝绿形成泾渭分明的楚河汉界,新兴政治力量若不能开拓新的价值,注定只能成为国、民两大党的附庸”,“充其量只能在蓝绿两营扮演侧翼”。

解读3

各界审慎解读台湾“大选”结果

“二合一”选举结果出炉后,岛内各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台湾政局调整、尤其是两岸关系走势,普遍认为选举结果有利台湾政局稳定和两岸关系发展,未来两岸经济合作将不断深化,但政治谈判仍面临诸多变数。国民党、民进党分别围绕选举胜败原因、未来发展方向展开检讨,加强内部团结,鼓舞支持者士气,瞄准2016年“大选”。

一、马英九将胜选定调为“追求清廉与和平路线的胜利”,声称未来将大刀阔斧改革,深化两岸合作,追求“台湾脱胎换骨”、国民党长期执政和个人历史定位

马英九在新春团拜、中常会等场合表示,国民党胜选不是他个人的成就,而是政策符合人民需要,未来要“持续推动繁荣、公义、和平与清廉的政策”。马英九从当前台湾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国民党发展的薄弱环节着手,以重组“内阁”和国民党高层人事为起点,推行第二任施政和改革新举措。

人事改组方面,马英九组成“财经内阁”,展现振兴岛内经济、落实社会公义、深化两岸合作和推动清廉执政的决心。其中,“行政院正、副院长”分别由陈冲、江宜桦担任。陈冲曾协助马英九成功应对2008年金融海啸,有“金融王子”美誉。而江宜桦在“内政部长”任内大力推动“居住正义”相关法案,扩大中低收入户照顾等。媒体、工商界、政界肯定马英九“用对了人”,“大力改革已经有了好的起步”。

党务改革方面,马英九强调国民党要认真检讨得票率下降的原因,加强自我改造,“朝永续执政目标努力”。改革大方向是摆脱党产、地方派系、黑金势力羁绊,重视世代交替,加强人才培育,使国民党朝“本土化”、清廉化、“现代化”政党方向发展。在“立委”选战中表现亮丽、年仅35岁的前“新闻局长”苏俊宾接掌组发会主委,成为国民党最年轻的组发会主委。

两岸关系方面,马英九认为“九二共识”是台湾真正主流民意,未来两岸必须加强交流合作。1月30日,台“经济部投审会”一次通过4件陆资赴台投资案,金额达9322万美元,远高于2011年全年4373万美元。同日,台当局决定尽快在3月完成第三波陆资松绑清单,幅度远大于前两波。但马认为,“两岸政治协商时机未到,不必忙着立刻开启政治性协商,目前也没有与大陆商谈文化ECFA的必要”,强调“不可能以‘中华民国总统’以外的身份与大陆领导人碰面,不会在任内访问大陆”。

二、民进党内“蔡英文再战”和世代交替声浪并存,要求务实调整两岸政策的声音持续增强

民进党败选后的首要任务是疗伤止痛、凝聚士气,但党内围绕蔡英文是否再战2016年暗中较劲。蔡英文败选当晚辞去党主席职务,谢长廷、柯建铭等亲蔡人士及地方党部主委以“得票成长、立委席次增加”、“虽败犹荣”定调,对蔡表示慰留。台联党精神领袖李登辉甚至呼吁蔡英文“再战2016年”。而蔡紧锣密鼓网罗政策型幕僚成立新智库,拟通过持续对重大议题展开论述和蔡系人马的支持,延续影响力。但党内也有一些重量级人士认为蔡没有带领民进党转型,与她有关的“宇昌案”还未了结,新北市和“大选”两选皆败, 2016年再战难获选民青睐。

民进党临时中常会确定蔡2月底正式卸任后,党内实力派围绕党主席一职展开激烈攻防。被外界认为最有声望接任党主席的苏贞昌,暂未公开表态。而实力雄厚的谢长廷公开支持中生代接班,并暗中联合中生代与蔡系人马,防堵苏参选党主席之路。前“立委”林浊水、郭正亮等人希望尽快世代交替,由中生代接班。但被点名劝进的高雄市长陈菊、台南市长赖清德担心“枪打出头鸟”,以市政为重为由低调推辞。

是否调整两岸政策是民进党内激烈争论的焦点。一部分人认为两岸政策无法得到多数选民认同是民进党“大选”落败的重要原因,未来必须正视“九二共识”,务实转型。民进党“立院党团干事长”蔡煌琅、前“立委”庄硕汉等人认为,民进党虽不承认“九二共识”,但可朝“九二精神,一中各表”方向检讨。谢长廷公开表示,如果不修改“台独党纲”,民进党未来空间有限,这一观点得到前主席许信良、前新系中常委段宜康等人支持。但“急独”分子和独派媒体反对民进党调整两岸政策。《联合报》分析,选后“台独派”将更坚持“一边一国”,两岸派主张“西进中国”,民进党内两岸路线的论战将更加激烈,但能否实质调整却有待观察。

三、美、日等国官方声称“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强化与台实质关系”,但多数媒体和学者对两岸关系密切发展感到焦虑不安,鼓吹加大“以台制华”力度的意涵极其浓厚

美、日等国在第一时间祝贺马英九连任,强调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未来要进一步强化美台关系。美国务院声明称,“台海两岸关系继续维持和平稳定是美台共同的重大利益,美方期望与马英九及台湾两党领导人合作,以确保美台坚强的经济及人民交流维持不变”。日本外务大臣玄叶光一郎声明称,“期待台湾相关问题能借由当事者间的直接对话来和平解决,期待两岸间的对话今后能持续进行”,“日本政府将本着与台湾继续维持非官方实质关系的立场,期待日台之间的实质合作关系能持续发展”。

美、日等国媒体、学者普遍认为未来4年两岸开展政治谈判的难度较大。

与官方制式表态不同,美、日等国前政府官员、智库、舆论界对两岸关系密切发展表示担忧与焦虑,对两岸关系进一步深化的可能作为妄加评论。前“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卜睿哲认为,两岸政治协商以及和平协议还未到顺利进行的时刻,大陆推动两岸政治谈判的脚步不应太急。前“日本交流协会驻台代表”池田维称,“马虽然连任成功,但不表示台湾人民可以让他在处理两岸议题上随心所欲”,“大陆如果想要台湾人民在维持现状上做更大的让步,那是不可能的”。日本《每日新闻》等媒体称,如果马加速向中国靠拢,整个东亚安全保障的平衡可能会出现些许失衡。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认为,“大陆可能会寻求两岸推动政治对话,并逼马在比较棘手的政治和安全问题上表态”,美国需考虑如何“帮助台湾”,应对中国不断崛起。

四、岛内主流舆论认为马英九连任有利政局稳定、两岸缓和,希望民进党务实调整两岸政策

多数舆论对“大选”结果满意,对马继续执政有信心。《联合报》、《中国时报》1月16日公布的民调显示,分别有高达77%、66%的民众对马连任满意,56%、63%的民众对马未来执政有信心。《经济日报》社论认为,马团队有多数民意支持,有完整的执政经验,马英九没有连任压力,马有能力有责任启动全面改革,让台湾脱胎换骨。但也有舆论认为,马未来执政仍面临诸多难题与挑战。

主流媒体普遍认为“马胜蔡败”的原因很多,但关键是“九二共识”,认为民进党一味“反中”只会离执政之路更远。《中国时报》、《联合报》指出,“九二共识打败了台湾共识”,台湾选民选择了两岸稳定。《联合报》1月16日公布的民调显示,马英九胜选原因(可以复选)前四项分别是:两岸政策(21%)、清廉形象(18%)、民心求安定(15%)、执政成绩亮眼(15%)。多数媒体认为,民进党基本盘约40%,突破50%的关键在两岸关系,如果认识不到两岸利益的不断结合已成为一种客观发展趋势,即使有再好的领导人、再优秀的“总统”候选人,民进党都会被“台独”罩门拖累,而被台湾社会边缘化。

主流媒体普遍认为两岸经济合作将不断深化,但两岸政治谈判难有大突破。《中国时报》、《联合报》等认为,两岸政策经过民意检验后,马将在两岸关系上迈开大步。但马选举期间提出“和平协议公投”,选后继续强调“不统、不独、不武”政策,马第二任期内两岸政治谈判的前景不容乐观,“和平协议”难以达成。

但马英九大陆政策核心智库、台湾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董事长赵春山发表《扩大九二共识,和解制度化》专文,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进程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文章认为,两岸应思考如何就“可操之在我”的部分,“先稳后进”地为选后的两岸关系努力开创新局面;应研究如何扩大“九二共识”的适用范围,使其发挥“解决争议、化异存同”的功能;以ECFA“研究先行、协商在后”的模式,研讨两岸对话进程的可行性问题,研究的课题包括两岸在国际社会的相处之道、对于处理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合作、推动两岸商签和平协议和互设办事机构等政见的可行性问题。

推荐访问:台湾 大选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