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罗莎·卢森堡有机论观点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的比较

入团申请书 时间:2022-02-09 10:10:57

【摘要】:本文通过卢卡奇对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的批评意见内容出发作出分析。卢卡奇认为罗莎·卢森堡的理论有错误的看法也有正确的,集中体现在她的有机论观点即自发性的观点上:暴力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宪议会和苏维埃制度、反对机会主义上。通过毛泽东和卢森堡革命观点的比较,能更理性的思考革命中有关群众、组织等问题,以及给当代社会的启示。

【关键词】: 有机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异同;当代启示

卢卡奇认为被列宁称为“革命之鹰”的革命家、理论家罗莎·卢森堡的理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部分,为了弄清楚她在何种程度上是正确的或错误的,在卢卡奇1923年《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对罗莎·卢森堡的批评集中在她写的小册子《论俄国革命》,最主要的是对她有机论的批判,在批判的过程中使卢卡奇本人对列宁主义的适应和靠拢更加自觉和明显,逐步走向“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理论比较中,能让我们进一步全面的看待罗莎·卢森堡的革命思想,在了解的基础上阐发其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一、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有机论观点

卢森堡《论俄国革命》是在布勒斯劳监狱中匆匆写下,以他人转述为主,没有过多的参与到俄国革命中,所以对实际情况了解有偏差,在对暴力革命、对制宪议会以及组织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上有着“过高估计”。

(一)关于暴力革命与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明确写到“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对于革命应该持有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坚决采取暴力推翻现存统治。在《论俄国革命》中罗莎·卢森堡并没有排斥或者是否认暴力革命的作用,相反她说“社会主义必须采取一系列暴力行动——反对财产等”后来在斯巴达克纲领中也承认,资产阶级反革命的暴力必须用无产阶级的革命暴力来反对。”[2]暴力是需要的,但又可以从罗莎·卢森堡的表述中看出,在她的眼中革命之所以会被需要,是因为经济的发展需要扫除一些“政治”类的阻碍,暴力革命的作用是把那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政治”消除。卢卡奇指出罗莎·卢森堡对待暴力革命是片面的,只看到了消极的地方,暴力革命对于今后社会主义似乎没有任何关系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所以卢卡奇指出她的这一思想的特别不辩证性质。暴力革命有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不能机械的、单一的去看待,应该是结合和统一的。暴力革命不仅仅只是为了扫除政治障碍,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的建设时期,暴力革命都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只要有阶级斗争,那么在很长一段的时间里,暴力革命都将长期存在。

关于社会主义,卢森堡认为“社会建设不能够‘强加或用命令推行’”、“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只应该是而且只能够是一种历史的产物,由它自己经验的学校诞生出来,正像它归根到底是其中一部分的有机自然界一样,它有一种良好的习惯,总是同任何真正的社会需要一起产生出满足这种需要的手段,同任务一起同时产生出解决的办法”[3]对此,卢卡奇认为,“我们可以在其中看到一种倾向,也许可以最明确地概括为在意识形态上长入社会主义。”[4]也就是说卢森堡认为革命成功以后,会自觉的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样一种浪漫主义的色彩是她过高估计了历史中有机因素的表现,这就很自然地在头脑中把暴力从社会主义社会中排除,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罗莎·卢森堡对于革命的作用在一些方面还是认可的和必要的。

(二)关于制宪议会与苏维埃制度。

罗莎·卢森堡在制宪议会和苏维埃制度的意见上,她的看法是坚决反对解散制宪议会、建立苏维埃制度,这一看法站在了与布尔什维克革命政策的对立面。卢卡奇认为这样的一种对于自发革命力量的高估、尤其是对那些被赋予领导使命阶级革命力量的高估。在罗莎·卢森堡看来制宪议会是是属于人民的,人民的作用充斥在议会的四周,是人民指引议会的方向。但是卢卡奇在文中指出,历史的经验,例如:英法革命和巴黎公社他们已经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只有用武力用暴力才能把代议变成革命的机构,这样才能使他和革命保持一致;而这样情况的改变是要在1917年俄国革命胜利以后,当敌我力量发生质的变化时,苏维埃取代制宪议会的时机才算到来,使“它们从无产阶级的(半无产阶级的)监督和促进资产阶级革命的机关,变成了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的进行统治的战斗组织。”[5]卢卡奇认为她低估了代议机构突然的、非暴力、“非有机的性质”,她不认为苏维埃是过渡时期的产物,也不愿意把苏维埃看做是争取和赢得社会主义的武器,她认为苏维埃的出现不应该在过渡时期,她应该是社会主义变革基本完成时才应该出现的“上层建筑”。可是卢卡奇认为社会主义的产生不会自发的有机产生,不会像资本主义萌芽一样产生在封建社会衰败期间,正如马克思所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6](即“两个决不会”)这一重要思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着本质区别,社會主义不会主动有机的产生,按照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而来,必须通过苏维埃制度为其产生奠定经济基础,需要苏维埃制度的助推,才能解决资本主义尽头的危机——文明的毁灭和新的野蛮状态。我们需要承认罗莎·卢森堡对于人民融入议会的愿望是美好的。

(三)关于反对机会主义

卢卡奇认为“列宁和卢森堡对反对机会主义在政治上和理论上是一致的。他们的对立在于:这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内部的思想斗争呢,还是应该在组织领域解决这一斗争?罗莎·卢森堡反对后一种观点”[7],卢森堡认为,布尔什维克党把组织问题看作是一种精神引领,在工人运动中起到领袖的作用这样一个高度,把组织问题看做是中心问题是过高估计了组织问题的作用。从她对组织作用的态度这一点上就能明确看出卢森堡对于机会主义斗争还是在思想层面而不是在组织层面,希望通过说服的方式在党内赢得多数,但是革命期间,各个派别关系复杂,革命和反革命、敌人和同盟之间的不断重组,思想层面的说服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不能形成统一的一致对外的领导党,并且她还认为组织是成长的东西,而不是“已定型的”,也会随着革命的发展而发展,在这一点上她认为组织也是有机的。

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论与罗莎·卢森堡俄国革命论比较

(一)基本一致的观点

对于群众力量的重视。无论是毛泽东还是卢森堡都持肯定的态度。毛泽东在继承了马克思、列宁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中重要性的理论观点,在革命和社会建设阶段都要依靠人民的力量,不脱离群众,始终密切联系群众的观点。毛泽东在结合理论和实践,在不断的革命中总结出,只有不断团结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的力量才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罗莎·卢森堡在论俄国革命中也同样提到了群众自发性的重要性,她说“唯一的选择是,或者动员自发农民运动的被释放出的能量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或者站在农民的对立面,使无产阶级陷入绝望的孤立,从而帮助反革命获得胜利”。从这点上可以看出卢森堡对农民的重视,但卢森堡更强调农民的自发性。卢森堡始终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决定性要素”,人民是社会的主人,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的建设都需要人民的力量,必须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她把人民群众放在很高的位置,认为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巨大。

(二)相异的观点

1.关于革命道路的问题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部没有民主制度,既内部受到封建的压迫又受到外帝国主义势力的压迫,革命的道路不能通过议会斗争,而只能是武装斗争,并且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事实证明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罗莎·卢森堡在这一点的态度上不同于毛泽东,她支持制宪议会,不愿解散制宪议会而建立苏维埃制度,她认为暴力革命是为了扫除政治障碍,对于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党通过暴力夺取政权的方式,认为不是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统形式,实行专政在俄国是可以的,但是在欧洲、在匈牙利等国是行不通的,罗莎·卢森堡想要通过议会的形式、文化渗透的方式来取得政权。

2.关于组织的作用问题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继承列宁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强调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责任,毛泽东也分析了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各自的表现,认为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这两个伟大的革命的彻底完成,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其他的任何一个政党都没有能力肩负这样的重任。在这里,我们可以这样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先进的组织,它是有着阶级意识,有目标的,有纪律的,是一个先进的政党,由中国共产党先进分子、精英分子所带领的政党——组织。在批评意见中,卢卡奇认为组织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卢森堡确实是反对伯恩施坦“和平长入社会主义”,但是她认为党内的思想斗争不需要组织内部解决,重点应该放在说服上,赢得党内多数。她认为在工人运动方面,革命精神完全靠群众自发形成,不需问题要布尔什维克将工人运动的保障赋予组织以中心作用。在这个基础上,组织问题变成了政治策略。在这里所说的组织与上面不同,它更多的表现在对各种思潮在政治思想和行动的任何其他领域都更大、更准确、更可靠的敏感性,缺少了统一的阶级意识和目标规划。

三、当代启示

(一)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无论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论里还是罗莎·卢森堡在《论俄国革命》都表示出群众力量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说是革命胜利的关键点。由此可以得出:人民群众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现代化建设时期都是党的生命源泉,党是来源于人民,要始终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革命时期、在建设时期都要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之奋斗,坚持走依靠人民,为人民服务这样的群众路线。如果脱离了群众,就等于党脱离了实践的主体,发展、建设路线和方正政策将失去根本方向。

(二)重视组织建设和领导作用

组织建设在革命时期发展程度不一,就如罗莎·卢森堡在组织建设这方面欠缺考察政治领导的问题,对組织的重视不够。我们应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吸取这一经验教训,重视组织建设和领导作用,即重视中国共产党党组织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8]基于党的这一性质。要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尤其是反腐倡廉建设,党组织始终保持先进才能更好的带领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所以既要加强党员干部的自身学习,又要善于发动群众对党组织的监督,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

卢卡奇对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的批判意见,既看到了罗莎·卢森堡在有机论上一些观点的不足,也从侧面看到了卢卡奇对革命认识道路上的成长,向马克思向列宁的靠拢。革命手段问题、组织领导问题不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中国的革命中都是需要正确认识的,通过比较能够更清醒的了解不足和问题,更好的启示当今社会。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4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M],2014.

[2] [匈]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M],378页,2014年.

[3] [匈]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M],378-379页,2014年.

[4][匈]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M],379页,2014年.

[5] [匈]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M],381页,2014年.

[6]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M],1859年.

[7] [匈]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M],386页,2014年.

[8]郑云斌 试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深化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研究》[J],2003年11月28日.

作者简介:何欢(1990—),女,汉族,籍贯:四川西充,单位: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推荐访问:卢森堡 新民主主义革命 有机 观点 罗莎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