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服务型区域教育体系与地方高校转型

入团申请书 时间:2022-02-12 10:08:04

摘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是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紧迫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部署,加快教育综合改革、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重大举措。当前,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形成了广泛共识,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已势在必行。本文以黑龙江科技大学的办学定位转型为例,探索新时期下黑龙江省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之路和模式。

Abstract: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universities is the urgent requirement of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and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upgrading, and the requirement to solve the structural problems of the new labor force employment, and also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lement State Council"s policies on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deployment, accelerating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reform and building a modern education system. Currently, local government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have formed a broad consensu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universities, so to accelerate the restructuring of higher education is imperative. Based on the school-running orientation transformation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road and mode of local universities in Heilongjiang in the new era.

关键词: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服务型区域教育体系;措施

Key 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regional education service system;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3-0238-04

0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结构调整、社会转型的时期,面临人力资源、产业结构和产品科技含量等因素形成的“倒逼机制”,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依靠以知识科技为代表的经济结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科技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显著,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在高度发达的教育之上,教育应该为经济社会承担培养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作为知识型组织的地方高校如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地方高校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服务型区域教育体系,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区域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自身具有直接服务经济的功能,但教育与经济相脱离的情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地方大学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的支持,因此本文重点研究服务型区域教育体系与地方高校转型的相关问题。

1 研究目的

以培养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提高学校支撑企业技术进步、区域经济产业升级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健康发展。这里的转型不单单指人才培养类型的转型,还包括学校办学定位的转型。一方面抓内涵建设,即“巩固成果,充实内涵,筑牢基础”;另一方面抓质量提升,即“提升质量,提升水平,提升实力”。实施质量提升、协同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强校、科学管理、基础设施、大学文化及党建创新等内涵发展“八大工程”的战略任务,建设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应用型科技大学,从而带动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在新的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欧洲发达国家都及时从高等教育的层次和科类等方面对高等教育的形式进行了调整,通过教育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的适切调整与匹配,前后经历了多元化扩张——横向整合——纵向整合的三大发展阶段,使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实现了有力的支撑,充分发挥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在多元化扩张阶段,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主要侧重于扩大办学规模;在横向整合阶段,侧重推动高等教育机构的横向合并与重组,优化教育结构;在纵向整合阶段侧重于强化“双元”结构(综合性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之间的联系。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为“双元”结构,高等学校总数为421所,包括108所综合性大学,210所应用技术大学。

2.2 国内:国务院提出要推动一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这个发展的核心是要建立中国高等学校的分类体系。引导一批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学校可以是新建学校,也可是历史悠久的学校;可以是大部分专业,也可以是一部分专业。他表示,对于要转型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的独立学院,国家鼓励它们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对于2000年以后新设高校,也鼓励它们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的高等学校。目前已有130余所高校提出了试点转型的申请。

3 服务型区域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

3.1 和谐联动。一是教育与经济社会联动发展。教育事业发展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教育体制改革要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对接,在服务中不断提高教育对经济的贡献度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二是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要妥善处理好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互融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相互促进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3.2 开放包容。一是各类教育资源面向社会,建立起类型丰富、层次多样、结构合理、服务对象宽泛的开放式学习培训平台,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资源与社会、企业、社区的开放共享。二是致力于创建大教育的格局,使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扩大,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效率得到提升,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化发展得到推进,教育自身的服务能力得到优化。

3.3 主动高效。一是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以服务经济社会为己任,积极参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顺应社会进步的要求和地方产业发展以及企业的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知识服务。二是服务机制灵活高效。教育要服务经济社会,必须能快速把握经济社会的需求,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企业需要、灵活高效的教育服务机制,灵活快速应对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有针对性地提供人才技术支撑和知识培训服务。

4 构建服务型区域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

4.1 形成比较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教育的人才支撑能力。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与应用型科技大学相适应的学生工作体系,提高价值引导和思想引领的实效性,着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修订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建立“学科专业+企业群”机制,搭建校企战略合作和人才协同培养平台,探索专业与企业联盟共建、联合培养学生的相关途径。力争使人才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人才培养规格、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吻合。

4.2 形成运转顺畅的产学研结合体系,提升教育的知识贡献能力。

以专业教学条件建设为重点,通过进一步修订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加强教学管理等,全面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以学生全面发展、企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按照课程服务专业的思想,处理好课程的基础性与先进性、实用性与前瞻性的关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考试制度;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移动应用技术等,推动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管理手段、评价机制的创新,构建以“学”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加强毕业设计教学,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性和实践内容,实行校企双导师制,联合指导毕业实习与设计。加强与企业对接,将企业的需求嵌入教学内容中,科学设计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着力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

按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创业创新与专业驱动、项目驱动、平台驱动、机制驱动为核心的工作模式。将创业创新教育与教师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相结合,与行业企业相结合,与专业教育、职业规划、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相结合,不断完善创业创新教育体系,增强学生创业就业能力。

4.3 形成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体系,提升教育的学习服务能力。

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加强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建设,以学科基础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重点,确保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加强研究生招生考试工作管理,力争获得硕士研究生招生推免权。构建理论学习、科学研究、现场实训(实战)三位一体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根据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分类设置研究生课程体系,推进博士、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引入高水平网络课程。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导师实行评聘分开、动态管理,实行产学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

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创业工程。加强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建立省、校、院三级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体系。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鼓励个性化培养,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和创业项目资助体系。强化学位论文的质量导向,建立和完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分类评价的指标体系,开展研究生学位论文专项评估工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研究生教育国际学术交流。

按照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标准,制订一级学科授权点和专业学位授权点调整办法,二级学科自主设置与调整的办法,形成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定期开展研究生教育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自主调整学位授权点,不断优化学位授权点结构。

5 地方高校转型对策

5.1 政府定位和角色转型:加强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引导和宏观指导。首先,在教育部指导下,地方政府统筹产业行业发展,建立教育、人力资源、发改、统计等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采用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路径,通过试点出模式、出经验。其次要引导行业人员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发挥在重大政策研究、人才供需监测、职业资格制定、就业准入、校企合作、专业设置和评价、课程与教材开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的作用。最后,在法律层面,明确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出台有利于建立深度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教育立法和鼓励政策。

5.2 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按照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理念,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巩固和深化产学研用一体化的“3+1”培养模式。强化顶岗(盯岗)实践,深化与企业的合作。

5.3 教学管理转型:创新教学管理,修订完善系列教学管理制度。推广本科生导师制,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明确导师的职责,加强导师对学生成人成才的指导。

5.4 监督保障体系的转型:加强内部教学评估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强化质量工程。建立黑龙江省高校教学评估长效机制,对于学校办学水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人才培养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监控和考核,并定期发布考核结果和预警信息。

5.5 科研转型:坚持协同创新和特色发展战略,显著提升科技实力和服务能力。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鼓励引导教学科研骨干、科研院所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推动科研平台的联合共建和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5.6 学校社会关系的转型:为行业企业参与合作育人提供法律、法规和机制保障。一是制定法律法规或相关政策,引导或要求企业进入高校,强化企业与高校合作育人的意识和社会责任,同时促进校企双赢;二是转变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职能,更多服务学校和企业,成为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合作的桥梁纽带。

5.7 师资队伍转型:进一步推进知识技术更新和人才实践锻炼工程。深入落实青年教师实践锻炼计划、中青年骨干人才到名校名企盯课挂职研修计划、国外访问研修计划、完善和落实“双师”型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丰富实践锻炼内容,确保实践锻炼的时间。要加强考核,强化实践质量和效果。进一步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育工程。树立“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工作理念,建立健全有利于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的政策。

5.8 学校管理转型: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焕发学校的办学活力。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学院运行”的“六位一体”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体系,深化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6 案例分析

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黑龙江省地方本科院校向高水平应用型科技大学转型,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学科专业建设与煤炭产业发展相融合,为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全面增强黑龙江省地方本科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建设煤炭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习实验实训基地,为当地企业提供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受到当地企业的高度认可与支持。

6.1 项目基本情况

煤炭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习实验实训基地,是在已有实习、实验、实训平台条件的基础上,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建设思路,围绕煤炭产业链与创新链,覆盖煤炭资源勘探、安全开发、转化利用、生态环保等主干专业群,集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培训于一体的实习实验实训基地。该基地由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两部分组成。其中,校内基地由公共基础实验实训中心、实验中心、实训中心、实习中心四部分组成;校外基地由校企共建的产学研基地组成。

6.2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煤炭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习实验实训基地的土木工程建设包括综合实验楼建设、模拟矿井建设、现有工程基础实验实训中心扩建三部分。

6.2.1 综合实验楼与模拟矿井建设

综合实验楼与模拟矿井总面积为3万平方米,采用一体化设计。其中,地上部分为综合实验楼,地下部分为模拟矿井。综合实验楼内含有实习实训中心。

工程总投资为1.3亿元,全部为学校自筹。

6.2.2 现有公共基础实验实训中心扩建

现有公共基础实验实训中心始建于2006年,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面向全校55个专业2万余名学生开展86个实验实训项目的教学工作。为充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训规模扩大的需要,通过改造,扩展工程实训中心用房面积2000平方米。工程总投资900万元。

6.2.3 实验中心建设

实验中心建设包括两部分,一是现有实验室仪器设备、设施扩充,二是新建实验室仪器设备、设施购置。共需资金7986.22万元。

6.2.4 实习实训中心建设

实习实训中心建设主要是对公共基础实验实训中心、实训中心、实习中心所需的仪器设备、设施、软件等进行购置与开发。共需资金7813.78万元。

6.3 校外实习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实验实训基地主体依托校企产学研基地,该部分建设主要是对已有的四个产学研基地进行仪器设备扩充,共需资金200万元。具体建设内容如表1所示。

6.4 项目建设效益分析

6.4.1 项目为学校带来的效益

实施产教融合,企业的参与,使学校能及时了解企业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了解矿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用人的新标准,从而使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更具有针对性,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对学生开展系统的能力训练,使人才培养更贴近矿业企业,贴近社会,使学生的技能更贴近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6.4.2 项目为企业带来的效益

由于学校过去在人才培养上与行业和社会联系不够紧密,导致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过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在于招揽人才,但由于人才培养上不对接,使得企业作为社会用人单位,不得不进行“补救式”的岗前培训,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学校通过建设系列化的实习实验实训基地,模拟生产实际开展实践教学,不仅可以使学校有条件按照矿业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同时基地也可以成为矿业企业员工培训的基地,推动矿业企业寻求新的经营与管理理念,提高矿业企业的竞争力。

6.4.3 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实践条件的改善,可以使学生受益面达到90%,就业质量提高30%,使学校有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动手的机会、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实践能力。据统计,本科生毕业率平均为99%,本科生学位授予率为99.6%,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4.72%,每年有15%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就业。

7 结束语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涉及面广,周期长,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在短期内有明显的成效,本课题旨在树立一种意识,指出一个方向,提出一点想法。在国家大力倡导内涵式发展的今天,各高校的转型势在必行,如何转型,向哪转型,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理念和实践上的创新,将黑龙江省内的各地方高校进行分类研究,结合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转型的思路和模式。

参考文献:

[1]孔永生,王满新,王艳玲.加强区域教育合作,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和效益[J].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版),2004(10).

[2]华长慧.关于构建服务型区域教育体系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2009(02).

[3]车福田.地方高校加强区域教育中心建设的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06).

[4]华京生,华国栋.区域教育研究的意义、特征和路径[J].教育研究,2009(02).

[5]王骏飞,李孝东.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研究[J].价值工程,2016(5).

[6]王骏飞,李孝东,付明.曹景萍高校教学改革项目规范化管理及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6(4).

[7]王骏飞,王亚辉,付明.曹景萍浅谈高校教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策略[J].经济师,2015-09-05.

[8]王骏飞,高校质量工程管理效能提升的策略[J].价值工程,2016(18).

[9]王骏飞,教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价值工程,2016(19).

推荐访问:服务型 转型 教育体系 区域 高校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