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理念更新与改革探讨

入团申请书 时间:2022-03-03 10:06:57

摘 要:艺术多元化大趋势与旧教学体系间的矛盾,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现象较严重。为设计基础课教学寻求新的思路与改革方案,结合教学实践探讨设计基础课的改革,促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设计基础课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3-034-02

近年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迅猛发展,不同性质的高等院校纷纷开设此专业, 培养的专业应用型人才不断涌向社会,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发展。

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般高校的环艺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课程的设置,没有显著的专业实践教育的特点,更不符合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各层次学生的现实情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设计基础课的改革问题。笔者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就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高校艺术设计类中一个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融汇了艺术和技术两个层面的知识体系;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环艺设计专业,大多是近十年来新成立的专业,与国外的相同专业相比起步较晚,特别是设计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的教学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

1、基础课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存在严重的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环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教学体系,大多还沿袭传统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重视对客观对象的准确再现,却忽视了对学生审美的感受和艺术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以及对建筑形体、比例、空间、结构关系的深刻理解;同时,缺少相应的关于环境、建筑、空间设计理论课程的学习,这使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和绘画专业、其他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没有拉开距离,更与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存在严重脱节现象。而且能够开设环境艺术“专业理论”课程的学校也较少,一是专业教学管理者不够重视;二是缺乏师资力量;师资队伍建设比较薄弱,教学经验、学术水平和专业水平不高。

2、传统的设计教学模式的弊端和制约

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式、手段趋于程式化,重结果,轻过程;重技巧,轻思维;重表现,轻创意的倾向。目前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内容、手段、课题设置等教学环节缺乏新意,缺少与专业课程有关的内容,同时也缺少相应的工程实践内容。因此,在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时,不知如何针对命题设计而思考,思维方法和角度局限,设计意识、思维放不开,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现象。

3、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各层次学生的现实情况

目前,在大众化教育模式背景下,高校扩招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但同时因招生条件放宽,导致学生入学基础水平下降;以及,学生在入学前不理解专业方向的情况下,就填保专业志愿的盲目性,也导致学生入学后缺少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还有现阶段的各种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都构成了现在高校中各层次学生的具体现实情况。那么,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怎样提高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也是值得我们深思和要解决的问题。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艺术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标,如今,艺术多元化的大趋势与旧的教学体系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建立多元的教学体系,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开拓创新思维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1、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目的进行重新认识

设计基础课对于专业课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要对设计基础课的教学目的进行重新认识;它不仅包括基本功的训练,同时也包括创造性思维的正确启发和引导,这就需要老师给学生不同思维、不同观察方式、不同形式表达的空间训练,注重学生独立观察、判断和自我意识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形式美和表现力的探索。

探讨形式美的法则是所有设计学科共同的课题,同时,设计艺术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门引领时尚的艺术,设计师如果自身不具备时尚的眼光与品位是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的。所以,培养学生具有形式美的眼光和时尚的审美观已经成为学习设计的基本要求,而基础课阶段正是重点训练和培养上述能力的关键时期。

笔者认为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的关系应该是相互衔接、相辅相承的关系,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要为专业设计打下设计的基础,在基础训练中进行思维锻炼,培养学生具有形式美的眼光和时尚的审美观。只有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学生的作业中强调设计观念的体现,在认识上使学生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才能使学生从简单的再现对象过渡到艺术设计专业设计要求的本质层面上。

2、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特点进行课程的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

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目的是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不同的专业学科,基础课侧重面应有所不同。在环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深刻理解建筑形体、比例、空间和结构关系,进行环境、建筑、空间设计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运用各种方法的训练,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活跃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创造性。

因此,针对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安排、内容设置、基础课之间的融合、与专业课的结合等方面的课程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

(1)基础课程计划与调整

环艺设计专业应加强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形式美的眼光和时尚的审美观。环境设计美学课、艺术欣赏课对学生专业理论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教学中不仅进行绘画作品欣赏与设计作品欣赏,扩大学生的眼界,提高欣赏水平;还介绍一些贴近生活的时尚艺术,包括影视、广告、产品及服饰、化妆、礼仪等内容,让学生将对基础课的理解和流行元素结合起来。

(2)基础课的内容调整

调整基础课程设置,改变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使基础课真正成为艺术设计的基础,在两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

素描、色彩、设计基础是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解决艺术设计中形体的塑造、色彩以及造型的空间表现等问题。但学生普遍反映看不出这些基础课与专业设计有多少联系,因此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做内容调整。

环艺设计专业设置素描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快速表达思维的能力,笔者用对建筑形体、比例、空间、结构关系深刻理解的“设计素描”来代替“明暗素描”,将重点从素描转移到设计,把评判标准从写实转移到创意、设计感上来。

同样,单纯学会再现自然色彩并不是色彩课的学习目的,笔者用与色彩构成、装饰图案紧密相关的“设计色彩”来代替“写生色彩”,将色彩绘画思维和设计相连接。

设计基础课在艺术设计专业中不可或缺。笔者对设计基础课作了相应的调整:①在素描课中加入平面构成的内容,在色彩课中加入色彩构成的内容,构成课的课时相应地缩减。②构成课与专业基础理论课结合形成设计基础课,与专业设计课题相连,避免枯燥无味,也能使学生了解学习后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技巧。

3、优良的教师队伍、全新的教学观念是基础教学更新的根本

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学观念是教学改革的前提,“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首先自己要有“道”,才能有资格传。目前任环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教师许多不是设计专业出身,这些老师应积极主动地与专业设计课老师共同研究设计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形式、方法与手段,集众人的智慧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基础课的教师也要不断关注设计方面的趋势,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选择有效的方法或手段完成教学目标。教师不但自己要有独立的个性,还应当培养并且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的选择。

4、创建统一又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境

由于环艺设计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相对艺术设计其他专业更注重实践过程的教学,而且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因此,可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制定“专业工作室制”,就是指学生在接受专业基础课程的训练后,进入专业导师工作室接受专业课程的学习,可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在设计的实践中,将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并在实践中增长。“专业工作室制”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开辟了新的教育模式,使“教”与“学”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对问题进行分析、理解、归纳和表达等全过程的认知。这就促使环艺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和训练,将按照或遵循专业工作室制下的专业课的学习程序、基础和要求进行,这样就加强了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联系和前后的序列性。

总之,笔者认为基础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阶段,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和设计能力,这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改革的重心;使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课程更好地链接,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动态的、综合性的特点。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探索、创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大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高素质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最终体现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李小林.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时代特征——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研究[J].艺术与设计,2007年第4期.

[2]李摹君.与专业设计理念相结合的设计素描教学新探[J].大众科学,2007(6).

[3]张学明.论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与教师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7(5).

[4]黄启明.关于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美术观察,2001,9.

[5]林家阳.设计素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林家阳,等.设计色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赵云川,安佳.色彩归纳写生教程[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

[8] 薛允洲,王崇杰.人本·质量·特色·创新:山东建筑大学教育教学研究文集[C].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推荐访问:课程教学 探讨 理念 改革 基础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