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我国的社会保障”议题式教学设计及点评

入团申请书 时间:2022-03-18 10:12:36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地位

“我国的社会保障”是思想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第二框内容。本框是对前一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中再分配的进一步阐述,作为再分配重要形式的社会保障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其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本课内容

本框主要介绍我国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具体设以下两目:

第一目“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主要内容是社会保障的实现形式和意义。通过“探究与分享”中的“人物对话”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社会保障的形式、探究社会保障的意义,接着通过“文字描述”“相关链接”等对社会保障的意义及形式作具体分析。

第二目“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阐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举措。通过四段“文字描述”、三个“探究与分享”、两个“相关链接”介绍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以及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心智特征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在分析经济现象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能力和素养。对新的经济领域,他们有一定的探究兴趣,但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需要通过围绕生活议题的议学活动,保持学习热情。

2.学生已有经验分析

一方面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学素养,前一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更为本框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走访、小调查等方式,获得对社会保障的初步了解,但总体认知比较零散。

(三)教學目标与重难点

1.教学目标

结合家庭收入实例,面对社情民意反映情况,通过对我国社会保障的形式、意义和措施的调查、辩论、走访和评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批判、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理解认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

2.教学重难点

重点:政府完善社会保障的举措。

难点:对社会保障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思路与方式

1.教学思路

本课指向学科核心素养,以中心议题“如何从再分配中品味获得感”统领教学,整体设计考虑以下四个方面:在教学流程上,遵循“议题描述—议题辩论—议题决策—议题追问”的路线,逐步展开议学活动;在学科内容上,主要涉及社会保障的形式、实施社会保障的意义、完善社会保障的举措三部分;在情境创设上,选择家庭收入来源情况统计、某毕业生找工作面对的两难选择、政府运用再分配手段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调查报告等;在议题追问环节,选择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责任适合度问题进行深化探究。以上四个方面逐层递进,形成以下教学过程:

[总议题]如何从再分配中品味获得感

环节一:议题描述·家庭里的获得感

[子议题1]家庭收入可能涉及社会保障的哪些形式?

[议题情境]由学生分享本组成员的家庭收入属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情况汇总。

[议学任务]将家庭收入中涉及再分配的部分进行分类,并描述社会保障的形式。

[议学活动]搜集、商议、展示。

[答案提示]家庭收入主要涉及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社会保障形式。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属于社会保险,领取低保金是社会救助,另外还有企业年金等。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自身家庭收入情况为学习起点,进行商议分类,引导学生明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并进一步厘清社会保障的形式,减少相关政策与学生生活距离甚远的尴尬,激发探知热情。

环节二:议题辩论·工作中的获得感

[子议题2]要高薪还是要保障?

[议题情境]某毕业生找工作,面对两个企业进行选择。试用期后,A企业月薪9000元,社保自理;B企业月薪5000元,单位负责缴纳“五险一金”。(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规定,用人单位和职工应当依法缴纳有关保险)

[议学任务]运用生活经验和相关学科内容,分组对“要高薪还是要保障”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明晰社会保障的意义。

[议学活动]商讨、辩论、展示。

[答案示例]“要高薪”的主要理由: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高薪能够提高当前消费水平;投资理财有更高回报可能,从而更好改善未来生活;对社保未来支付预期和通胀贬值风险的担忧等。

“要保障”的主要理由:社会保障能够增强未来收入预期,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放心消费;通过分摊风险与责任共担,保障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等情况下依法获得物质帮助等。

设计意图:创设找工作过程中的“两难选择”情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观点归类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辩论,帮助学生在辨识、争议中厘清实施社会保障的意义,涵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

环节三:议题决策·民意中的获得感

[子议题3]评析政府运用再分配手段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

[议题情境]分享走访当地(执教者所在地是江苏吴江)财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居民所搜集到的关于社会保障的社情民意,包括采访视频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等。

[议学任务]分析当前社会保障的现状,寻找优势。结合社会生活,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小组建议。

[议学活动]搜集、商议、展示。

[答案示例]目前吴江区正实施推进吴江社保体系融入苏州计划,包括吴江社会保障卡在苏州市区的同城看病、养老待遇标准稳步提高、社会保险部分政策接轨苏州等,该行动是政府积极推进社保覆盖全民、城乡统筹的举措。然而目前部分小微企业员工、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等是否真实参保问题,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编制人员之间享受的社会保障差距问题的存在,说明政府需进一步探索新时代社会保障发展之路。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走访、问卷调查、汇总展示等方式,分析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现状,一方面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当前社会保障给人们带来的获得感,体会优越性,增强认同感。另一方面在探寻社会保障完善方向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

环节四:议题追问·理性中的获得感

[子议题4]评析“不工作,政府也要管我们生活”的观点。

[议题情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有人认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就应该好,不工作政府也要管我们的生活。

[议学任务]小组合作商讨评析观点,明确社会保障的“权责清晰”“适度可持续”。

[议学活动]商议、展示。

[答案提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应维护好弱势群体利益,建立起覆盖全民的、没有漏洞的社会保障体系“安全网”。对于“不工作,政府也要管我们生活”的观点要具体分析,一方面政府要尽力而为,不断满足人民的社会保障需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又要量力而行,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实现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公民应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观念,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实现美好生活。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也须企业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共同承担相应责任。

設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观点商讨评析中,明确政府、企业、个人和其他单位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权利与责任,帮助学生提高价值辨识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增强法治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2.教学方式

本课采用议学贯穿型的议题式教学方式,议题、情境、活动和任务四个要素形成如下四条路线:

议题线:由议题统领的“议题描述—议题辩论—议题决策—议题追问”四个环节组成,每个环节由一个子议题引领,使议学贯穿教学始终。

情境线:由“家庭收入来源情况—工作岗位两难选择—社会保障现状的社情民意调查报告—某公民的观点”组成,为议学活动提供载体。

活动线:由“调查商议—辩论争议—调查评议—评析商议”组成,每一环节都以“展示”呈现议学成果。

任务线:由“描述社会保障形式—辩论、理解社会保障意义—评析、迁移社会保障举措—全面分析政府责任”组成,指向教学目标。

二、专家点评(江苏省苏州市吴江中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沈雪春)

这是一个既有议味又有意味的课堂教学设计,值得品味。

品味一:议题的思辨化。一方面围绕中心议题的四个子议题分别着眼于社会保障的形式、意义、措施和适合度,构成“一题四议”的议题体系;另一方面朱老师从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的交汇处寻找议题设置的切口,使议题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走近学生生活。另外,从议题形式看,包含描述性议题、辩论性议题和决策性议题,丰富多彩;从议题内容看,设计突出两难选择而兼顾一般阐释,特别是“要高薪还是要保障”的辨题给人以议味十足之感。

品味二:目标的素养化。围绕核心概念“我国的社会保障”,目标着眼于培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引导学生在理解、应用、迁移我国社会保障的形式、意义、举措等学科内容中,提升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增强对社会保障相关政策的理解认同。这一目标设定思路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核心素养的融合,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品味三:情境的亲和化。富有亲和力的情境,一方面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接轨,利于实现知识与认知的“同化”和“顺化”;另一方面可避免学生突然进入陌生地带的“迷路”现象,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标。选取家庭收入的来源、工作岗位的两难选择、社会保障的民意调查等情境作为教学载体,既与学科内容密切相关,又“亲近”了学生生活。

品味四:活动的探究化。课堂“议”的过程,必然是学生自主建构的探究过程。首先,对社会保障形式的商议具有接受式探究的意味,其内容是既定的,过程是探究的;其次,对“要高薪还是要保障”的争议,对“政府再分配的举措”“不工作,政府也要管我们生活”的评析具有建构式探究的意味,其内容和过程都具有探究性;再次,对“家庭收入情况”和“当地社会保障情况”的调查具有发现式探究的意味,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性。

品味五:建构的社会化。建构社会化是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在议题式教学中的应用,它强调社会环境和社会活动对知识建构的意义,符合培养学生“对话协商、沟通合作、表达诉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要求。该设计中知识建构过程社会化特征明显,调查、商议、辩论和展示等行为都是一种集体行为,都注重通过社会活动进行意义建构。

推荐访问:议题 社会保障 点评 式教学 我国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