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对中国现代史(下)几个重大问题的认识

入团申请书 时间:2022-03-27 10:16:00

一、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和发展

1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

(1)鸦片战争以前,我国经济结构的基本形式是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虽早已出现,但发展非常缓慢。

(2)自鸦片战争到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近代民族机器工业出现。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固有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中国经济开始出现半殖民地特征。

(3)自19世纪60年代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并呈现出愈来愈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是以封建经济为主体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4)自1927年土地革命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这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表现为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居支配地位的五种经济成分(封建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并存的状况。

(5)自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底。从旧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到新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其典型特征是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分工合作、各得其所。

(6)从1953年三大改造开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由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逐步发展到社会主义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

(7)从1956底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结构的典型特征就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含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

(8)从1978年到现在,再度形成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经济结构。多种所有制经济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等。

上述经济结构变化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典型特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这是由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所决定的。而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典型特征是以独立自主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导或主体,其他多种经济成分为辅助,这同样也是由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所决定的。

2 近现代各种经济形态的性质、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1)封建自然经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是封建剥削性质的经济。封建自然经济,在近代初期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强的抵制作用,后来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不断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它同时也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其一直在近代社会占主要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地主经济被消灭,封建性的小农经济被改造成为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个体农业经济。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是与西方列强侵略步调一致,强加给中国的经济形态,是富有侵略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封建自然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既相互勾结、相互依赖,又相互矛盾;它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瓦解着自然经济。最终它被改造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由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和高人投资近代企业而出现的一种经济形式,即所谓的商办企业,是进步性质的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自然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求生存,具有革命性的一面,同时又具有妥协性的一面。它的发展冲击瓦解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抵制作用。最后它被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

(4)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逐步形成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凭借国家政权、采取强制掠夺、依附帝国主义而形成的一种封建的、买办的经济形态,具有反动性。它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死敌,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寄生于封建自然经济,又与后两者存在着矛盾。最终它被改造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5)新民主主义经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表现形式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或解放区经济。严格说来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单一的经济形式,而是一种混合型经济,是代表参加民主革命的各阶级、各阶层利益的革命性经济。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经济也是新民主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封建自然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重重阻挠、破坏,同时其发展又在不断地冲击着这三种落后或反动的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紧密相连,同时,新民主主义经济中本身就包含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新民主主义经济最终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

3 党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做的几次重大调整

(1)新中国成立后,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和恢复国民经济,人民政府没收了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接受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企业。这样,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2)国民经济恢复后,为迅速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到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3)“左”倾错误、自然灾害与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1960年冬,党中央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4)“文革”中经济处于无政府状态,国民经济受到严重挫折。周恩来和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主义现代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这推动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城乡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以上几次调整说明:①中国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③要采取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方针政策。

二、近现代国共两党的关系

1 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出“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发展历程。

(1)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在二七罢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寻求革命的同盟军。中国共产党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孙中山也从多次斗争失败的教训中体会到,必须改组国民党,革命才有取得成功的希望。因此他决定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国民党“一大”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抛弃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制造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和国共合作的破裂。

(2)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国共两党处于全面对立状态。中国共产党接受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发动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工农武装割据”。国民党政府镇压起义、“围剿”革命根据地,迫使红军长征。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都在调整政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

(3)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基本处于合作状态。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虽然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反动派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但由于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没有改变,中共采取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使国共合作的关系一直维持到抗战的最后胜利。

(4)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政治分裂、军事对抗。抗日战争结束后,美蒋相勾结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国共两党关系再次破裂。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的支持下,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宣告结束。

2 制约国共两党关系的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的合作就会出现裂痕以致破裂。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3 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

(1)不同点

①两次合作是在两种不同的国际条件下实现的。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是两个“稳定”,即一是社会主义苏联的稳定,这有利于国共合作,当时国共两党合作就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实现的;二是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这不利于国共合作——各帝国主义国家一致反对中国革命,破坏国共两党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时,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是进行着两种战争,即一是德、日、意法西斯先后在亚欧地区发动的侵略战争;二是全世界人民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当时国际上出现了三种势力,对国共第二次合作采取三种不同立场:苏联和共产国际,支持中国抗战和国共合作;英美曾有一段时间执行中立主义政策,后来参加了反法西斯战争,成为中国的同盟国,赞成国共合作;日、德、意结成法西斯同盟,既是中国人民的死敌,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死敌,反对国共合作。这种国际环境对国共合作和中国抗战是有利的,中国抗战不是孤立的。

②两次国共合作反对的主要敌人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以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为目的,主要敌人是列强和军阀,着重解决国内的阶级矛盾。第二次国共合作,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直接解决的是中日问的民族矛盾,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贡献。

③参与两次国共合作的阶级、阶层也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因此,这次国共合作主要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同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之间的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之外,还有海外华侨,并且包括地主阶级和亲美的买办资产阶级,具有极显著的广泛性。这一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是,以共产党为一方,代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海外华侨等;以国民党为另一方,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亲英美的买办阶级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合作。由于阶级利益和抗日纲领、路线不同,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提出了又联合、又斗争的原则。

④两次国共合作的形式也不相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即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组织上和行动上的独立性。第二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外合作”的形式,即两种政策、两种军队、两条路线、两个战场,两党在不同的区域内执政、合作。因此,统一战线内部充满矛盾斗争,甚至发展为武装冲突。

(2)相同点

①背景相同: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

②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相同:两次国共合作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实现的。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更是一个首倡者,中共从民族大义出发,放弃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政策,主动与国民党合作抗日。

③共产国际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第一次国共合作,共产国际不仅提出了具体策略,还派代表直接帮助;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起到了指导作用,但在具体行动方案上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性。

④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第一次国共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为政治基础,它是国民党的政治纲领,与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存在原则性区别。随着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深入,国共两党的分歧日益显露。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但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来约束双方。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中国必然面临两个前途和两种命运的选择。

⑤都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的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不少条件,不过因国民党右派的叛变和共产党的失误而最终失败。第二次国共合作不仅完成了抗日大业,而且革命力量的壮大和党的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为夺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基础。

4 国共两次合作分裂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1)分裂的直接原因:

①第一次国共合作分裂缘于贯彻执行新三民主义还是背叛新三民主义的斗争。具体说,就是坚持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还是投靠帝国主义;是实行反对地主、资产阶级专政的民权主义还是搞地主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是实行反对地主、资本家操纵国计民生的民生主义,还是支持地主、资本家操纵国计民生。上述问题关系到革命前途和国共两党的阶级利益(国民党已蜕化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党),故无法调和。

②第二次国共合作分裂缘于抗战后两党建国方针的不同,即要建立一个什么样国家的问题。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建国道路,试图维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为此,国民党先后采取“假和平、真内战”和以武力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的反革命策略。共产党主张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新中国。为此,共产党提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统治的主张。

(2)分裂的根本原因:是国共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国民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初期,代表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利益,是革命的政党。后期,国民党逐渐向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党转化,背叛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抢夺革命统一战线领导权,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导致国共合作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国共两党集合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但有各自的抗日目的和抗战路线。共产党的抗日目的,是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新中国,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的抗战目的,是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维护英美帝国主义的侵华利益,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实行又联共、又反共的两面政策。

5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台方针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始终坚持统一祖国的方针,是以和平方式统一,还是以武力方式统一,取决于当时的国内国际条件。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方针,已从“武力解放台湾”,发展到了“和平解放台湾”,再到现在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6 从国共两次合作中得到的认识

(1)1924~1949年,国共两党的关系经历了“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2)两党关系决定了中国政局,两党合作与分裂都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合则两利,分则两害,这是我们从中得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3)中国共产党调整与国民党的关系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方针,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推荐访问:几个 现代史 中国 重大问题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