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太平天国革命时期教育政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入团申请书 时间:2022-04-13 10:29:54

[摘 要]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对封建统治阶级进行了抨击,而且在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且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背离,既继承了传统,又有所创新,由于受阶级和时代局限,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落后性,并没有也不可能创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教育体系。

[关键词]太平天国;教育政策;传统文化;冲击

太平天国革命史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空前的农民革命运动,太平天国是中国旧式农民运动的高峰,这不但体现在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也体现在它具有系统的指导思想,建立了一套有体系的礼乐政教制度,教育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运动不但沉重打击了满清蜂胶王朝,而且在运动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谱写了自己的文化篇章。

一、主张教育平等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由洪秀全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天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关于文化教育方面的政策有:

“凡二十五家中设有国库一,礼拜堂一,两司马居之……其二十五家中童子俱日至礼拜堂,两司马教读《旧遗诏圣书》、《新遗诏圣书》及《真命诏旨书》焉。凡礼拜日,伍长各率男妇至礼拜堂,分别男女行,讲听道理,颂赞祭奠天父皇上皇帝焉。”

“凡内外诸官及民,每礼拜日听讲圣书,虔诚祭奠,礼拜颂赞天父上主皇上帝焉。每七七四十九礼拜日,师帅、旅帅、卒帅更番至其所统属两司马礼拜堂讲圣书教化民,兼察其遵条命与违条命及勤惰。”[1]

明确提出了对辖区内的儿童和成年人不分男女、不分长幼进行普遍的、平等的政治教育、宗教教育和社会教育原则。

(一)重视女子教育

太平天国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了男女平等的教育,使女子走出家庭到学校接受教育,而且给了女子许多的权力和自由。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洪秀全在1845-1846年间,在《原道救世歌》中提出了“普天之下皆兄弟,灵魂同是天上来。上帝视为皆赤子”[2]人人平等主张。在《原道醒世训》中,更明确指出:“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3]强调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女子与男子也是平等的,在事实上不应有差别。肯定了男女之间平等的地位,在政治、教育等方面使妇女获得了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太平天国革命开解放妇女之先河,使她们中的一部分人有机会走出血缘等级人际关系背景,并赋予她们进入人际社会的平行关系、获得接受教育及社会职业角色的资格凭证。《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了女性与男性有同等到礼拜堂“讲听道理”的“女学”权利,这便使她们突破学院家族关系的历史局限,拥有了接受社会教育的资格,同时也为她们进入以业缘或地缘为纽带而结成的非血缘人际关系创造了条件,为妇女在人际社会的平行关系中立足和发展打下一定基础。1853年秋,太平天国开女科考试的历史创举,赋予女子与男子同等的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有史料记载“癸丑岁尝开女科,状元为傅善祥,上元书吏女;榜眼为钟秀英,伪官钟方礼所掠女;探花林丽花,伪官林凤向所掠女。发榜后俱为伪官”[4]此后,状元傅善祥担任了政府部分的要职,负责批阅太平天国的重要文件,这意味着对女子受教育权及职业权、参政权具有开创意义的国家和社会性的认可,体现了超越时代的特性。

太平天国运动把中国旧式农民战争推向高峰,太平天国实行了一些积极的妇女政策,提出了男女平等的原则,并基于战争的需要,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妇女地位的主张,太平天国的妇女政策只是在客观上冲击了传统的妇女观念,保护了妇女的权益,促进了妇女地位的提高,加速了社会变动,在中国历史上,一场农民运动可以做到这些是很难得的。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也遇到各种阻碍,解放妇女的程度有限,对于社会结构的变动影响有限。

(二)实施平等的儿童教育政策

太平天国的儿童教育有着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主要表现在:第一,在京城天京“设育才书院,延师教各官子读书,名育才官”,专门教育未成年的儿童。除天京外,当时在太平天国控制的一些地方,也有类似天京“育才书院”的教育机构;第二,在各地开办“义学”。尽管当时战乱不断,但太平天国的“义学”在对民间子弟的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第三,在太平天国各级官员中推行一种“带徒弟”的教育措施,即让各级官员对随从身边的儿童进行经常性的实践教育,以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培养有作为的新一代。太平天国的儿童教育由于缺乏和平的环境及足够的师资,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不可能实现,但是,由于太平天国采取了比较切合实际的教育政策,特别是“带徒弟”教育措施的推行,因而太平天国的儿童教育政策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在太平天国内,受教育的对象是全民性的,凡天国平民,不论男女,不分年龄,不分民族,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虽然太平天国的平等教育缺乏系统性,粗糙而不完善,但它却富于民主和革命的精神,它充分地反映了广大农民反对封建特权,追求平等平均的愿望。

二、对科举制度的改革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由于参加考试的人有严格的出身限制,所以在表面的平等竞争之下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太平天国把一些限制掩盖取消,“不论门第出身”,不分本地流寓,一律准予考试。对考试内容、对象作了重大改革。在考试内容上,废除从《四书》、《五经》出题,而根据太平天国所颁布的《旧遗诏圣书》、《新遗诏圣书》和《真命诏旨书》,并突出“策论”、以选择能经邦济世的人才。在考试对象上,废除门第、出身、籍贯等方面的限制,“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均准应考。特别是1853年还曾开设女科,专门选拨女子人才,突破了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对女性的限制。

太平天国科举制度考试改革,不仅为自身争取到了一批人才,有利于自身的政权的巩固,而且对于清政府的科举制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太平天国的科举制度是在战争中逐渐形成的,是和它的人才政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太平天国人才的选拔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举行科举考试,太平天国确实网络了一批人才,为其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清政府对太平天国的改革也不能无动于衷。太平天国的学校教育内容有军事教育、各种手工技术教育等,避免了学校重新论文科举的附庸的命运,为以后清廷废除科举、广兴学堂提供了借鉴。同时迫使清政府在收复的曾被太平军攻克的地方,也增加了科举考试的次数,扩大了录取名额的比例和数量。

三、太平天国教育充满宗教色彩

为了反对名分等级制度,洪秀全援引西方基督教的平等精神为武器,仿效基督教会建立“拜上帝教”这一宗教组织,又吸收中国古代大同思想和农民阶级朴素的平均主义观念,创立新的教义,歌颂没有压迫和剥削的新世界,提出了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大同社会。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在“拜上帝教”的名义下,以宗教教育的形式组织起来的,把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融汇到宗教教育与宣传之中,同时也可以达到学会初步读写和获取文化知识教育的目的。在当时主要的宗教性的读物有《天条书》、《旧遗诏圣书》、《新遗诏圣书》、《真命诏旨书》。其中《天条书》是1847年洪秀全、冯云山亲自制定的拜上帝会的宗教仪式和公众的10条行为准则;《旧遗诏圣书》和《新遗诏圣书》是基督教《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的编译本,但对其中不符合太平天国革命的部分进行了修改与删订。《真命诏旨书》是1853年以前所谓“天父、天兄下凡诏旨”和“天王诏旨”的汇集。这些普及性的读物,无论军民、成人或儿童都要认真习读。洪秀全早期写的文章如《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以及在起义中形成的著名文告、檄文等都作为一般宗教和政治思想的教育读物广为流传。它们在阐述拜上帝教教义的同时,着力揭露清朝统治的腐朽,展示未来太平天国的美好前景,激发人们的献身的革命的热情。

四、教育组织形式和方法较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

太平天国没有统一的全国政权,在天京政权存在的15年时间,又忙于战事,管辖区域不定,因此也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教育制度,进行社会教育主要通过推广各种宗教活动和仪式来进行。一是教堂兼学校。在太平天国辖区内,儿童每天须去礼拜堂听讲圣书,成年男女则在礼拜日去礼拜堂听讲。除此之外,还设置“义学”、“育才馆”、“育才学校”等临时性儿童教育机构,另一种“带徒弟”的教育形式,使儿童通过实践,学习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对农民进行普及教育时,打破了通常的学校教育形式而采取了一种简单、有效、为群众所接受的宣传教育形式。具体来说,就是利用歌谣、讲演等教育手段启发农民思想觉悟,还创造了“讲道理”这种新型的宣传加教育的复合式教育方法来开展教育;三是在士兵教育方面,“天晴则操练士兵,下雨则习读天书”,进行宗教信仰、军事技术和纪律教育。另外,太平军官还通过收养儿童作为义子义弟的方式来培养新战士。让儿童在太平军中朝夕相处中,接受政治思想和宗教道德熏陶,培养对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感情,学习战争技能和一定文化知识。四是在群众教育方面,通常以聚众演讲、教唱歌谣等形式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以赢得他们对天平天国运动的配合和支持。

五、太平天国对儒学思想的批判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学长期处于独尊地位。只有在近代西学东渐后,财厄运临头,受到一次次猛烈冲击。这些冲击来自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力量。第一次冲击来自宗教力量的推动,主要表现为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及拜上帝教会众对孔子及儒家典籍的批判。

1847年,洪秀全、冯云山建立“拜上帝会”组织。为了发动、组织统帅农民群众,太平天国的实现意识方面极力树立皇上帝的绝对威望,他们把农民反清反封建的思想、中国古代儒家大同思想、基督教义中某些平等的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社会政治理论,即“拜上帝教”的教义,具有鲜明的反封建传统的思想倾向。他们用改造了的上帝来反对原有的一切权威偶像,宣布什么皇帝、孔子都属于“邪神”,全在推翻之列。

早在太平天国起义前,洪秀全和他的好友冯云山,族弟洪仁玕,就在他们任教的私塾里,捣毁过孔丘的牌位。以后,洪秀全在他写的《太平天日》中,还编了一些鞭挞孔丘的神话故事表现了洪秀全对孔丘的憎恨。否定了封建教育的始祖孔夫子及其所奠定的封建教育内容。

太平天国起义后,采取了坚决反儒政策,宣布孔、孟的书都是“妖书”要“一概毁化”。在这种方针下,凡太平军所到之处,便毁掉孔庙、圣物,推倒孔子像及“从祀木主”,一些寺院、学官,甚至书院也全都拆毁,将四书、五经、朱子全集等皆付之一炬,出现了一个“敢将孔孟横称妖,经史文章尽日烧”的局面。[5]1853年,太平天国奠都南京后,由坚决反儒的政策,变为改造的政策,他们曾改定四书五经,删鬼神祭祀吉礼之类,将一切鬼话、怪话、妖话、邪话一概删除。对孔孟的书,也认为不必废,其中亦有很多内容合于天性道理。

太平天国由反儒向容儒转变是必然的。首先,太平天国的革命目标是铲除“清妖”,而并未明确提出废除封建制度,因此不能才能够儒学和封建制度的关系上来教育人士和否定,它反孔的目的在于剥夺孔子作为文化权威和精神偶像,以确立“拜上帝教”中的“上帝”的唯一至尊地位,这决定了它反孔是形式上的而非实质上的。其次,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和教育的核心内容,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已深入人们的内心和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不是简单的禁止和焚书所能摧毁的。

从太平天国对待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态度看,他们批判封建主义传统教育是一贯的,但他们也提不出一个新的上层建筑来代替封建意识形态,因此,便无力推翻“四书”、“五经”中的核心思想——三纲五常,并且由于他们本身具有浓厚的等级观念和个人权威思想,更不可能从根本上否定封建等级观念。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反恐群众运动,从近代教育的发展来看,它开启了百余年来绵延不断的以各种形式的否定、批判、冲击孔孟学说至尊地位的历史潮流。

总之,太平天国的教育政策是有很大成绩的,它紧密地配合了武装斗争获得很大的成绩。太平天国的士兵们“好问、好学、勇武正直”,[6]太平天国的儿童和妇女能很广泛地受到教育并能勇敢地参加作战,一般群众对太平军的爱护、对清军的仇恨:“太平军至则争迎之,官兵旨皆罢市”。[7]所有这些都与太平天国革命的、民主的和爱国主义的教育政策分不可的。但是,也要看到太平天国的文化教育改革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太平天国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反映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和愿望,其文化与教育改革既继承了传统,又有所创新,更体现了平等的思想,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另一方面,由于受阶级和时代局限,太平天国始终无法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缺乏从根本上摧毁封建文化教育的原动力,因而其文化与教育改革宗教色彩浓厚,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落后性。尽管太平天国较之以往的农民起义相当重视教育,但是太平天国毕竟不是先进的阶级,加之一直处于严酷的战争状态之中,因此,它没有也不可能创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教育体系。

注释:

(1)《太平天国》(一).上海出版社,1957:322。

(2)《太平诏书》《太平天国印书》(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

(3)《洪秀全选集》.中华书局,1976:23。

(4)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诗歌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106。

(5)《山曲寄人题壁》,《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六,第386页。

(6)孟宪成.《太平天国外纪》.上卷,第34页

(7)凌善情.《太平天国野史》.上海文明书局太,1923,第9卷:3。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简史[M].华东大学出版社2000.

[2]林志杰.试论太平天国文化与教育改革的特点[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7).

[3]于淑娟.太平天国的科举制度的初探[J].教育与考试,2007(5).

[4]陈玉玲,李涛.太平谈过女子教育[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9(2).

[5]王庆成.儒学在太平天国[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3).

[6]陈学恂.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于湘琳(196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推荐访问:太平天国 传统文化 冲击 时期 革命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