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大洋深处不安全

入团申请书 时间:2023-06-20 11:40:10

不知今年是不是相撞年,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竟然连续发生重大相撞事件。一起是2月3日深夜英国和法国的两艘核潜艇竟然在大西洋深处发生碰撞,另一起是美国铱卫星公司正在使用的“铱-33”商业通信卫星和已报废多年的俄罗斯“宇宙-2251”军用通信卫星于美国东部时间2月10日11时55分(北京时间11日零时55分)在西伯利亚北部上空相撞。这是太空中首次发生完整的在轨卫星相撞事件。接着,美国海军一艘核潜艇在连接波斯湾和阿拉伯海的霍尔木兹海峡与一艘美国两栖船坞登陆舰于3月20日再次相撞。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连续发生多起非同寻常的大洋舰艇、太空航天器相撞事故,令世人为之震惊。人们不禁要问,游弋在大洋底下的核潜艇怎么竟会那么凑巧地与水面航行的军舰碰撞?大洋深处何处才安全?

两次相撞,“各有千秋”

英、法两艘潜艇相撞事故发生于2月3日深夜。当晚大西洋上风高浪大,法国海军“凯旋”号战略导弹核潜艇上的水兵听到了震耳欲聋的金属外壳的碰撞声,幸运的是,除了艇艏声呐罩被撞毁外,“凯旋”号战略核潜艇上的其他设备和人员均安然无恙。按道理说,“凯旋”号的艇载声呐系统会在第一时间发现驶来的“前卫”号核潜艇,但艇上的全体官兵并没有听见任何告警。可见其艇载声呐系统还可能存在某种缺陷,或已关闭并未使用。法国国防部2月6日也表示:“凯旋”号战略导弹核潜艇在“下潜时撞上了一个上升的物体”。虽然“凯旋”号和“前卫”号都是水下排水量超过万吨的“庞然大物”,但其艇身最大处直径都不超过15米,对于潜艇水下宽阔的航道空间而言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但仍然匪夷所思地发生了不轻的碰撞,这不能不引起世界各国海军的深思和深究。事后两国的解释是,静音系统导致双方没有探测到对方的存在。

此次美军相撞的潜艇和军舰,是两艘同属美军第5舰队的“洛杉矶”级“哈特福德”号核潜艇(SSN-768)以及圣安东尼奥级“新奥尔良号”两栖船坞运输舰(LPD-18)。潜艇和军舰于3月20日凌晨1时在伊朗及阿拉伯半岛之间的霍尔木兹海峡相撞,造成最少15名士兵受伤。潜艇的核推进装置无损,两栖运输舰于相撞后漏出约9.5万公升柴油。据美国第5舰队发言人说,美军“哈特福德”号核潜艇和“新奥尔良号”两栖船坞运输舰在霍尔木兹海峡相撞时,都在返回军港的途中,且是同一个方向,潜艇当时在水下航行。发生相撞之后,两艘舰艇都靠自身的动力继续行驶。美国海军上将奈特·克里斯滕森说,相撞事故发生在深夜,航道非常狭窄,当时潜艇正欲浮出水面航行。有军事专家推测,美国海军的技术和设备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发生这样的事故极其罕见,很有可能是其中一方的船长犯下重大错误。“新奥尔良”号造价13亿美元,耗用5年时间建造,一次可以载运80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它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输舰。该舰具备最新式的作战能力,适合搭载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移动三元组”——先进两栖突击车、气垫登陆艇以及海军陆战队新式的倾转旋翼MV—22“鱼鹰”飞机。这些装备辅助海军陆战队,使他们能够更快以及更有效地执行任务。出事的“哈特福德”号核动力潜艇1994年服役,潜艇上配有145名海军官兵。

海中航行,危机四伏

全人类最早的潜艇相撞事件,发生在1904年3月18日,当时英国的A—1号潜艇因与本国“贝里克堡”号邮船相撞而沉没,14名艇员全部遇难,这是历史上有记载最早的潜艇碰撞事件,也是最早发生的沉没事故。在冷战时期,美苏潜艇经常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北冰洋水下相互跟踪,由此也引发了不少次大大小小的碰撞事件,只是双方多半对此秘而不宣,较少公之于世,对事故的后果更是讳莫如深。

近年来,海上相撞事故频发。2000年7月美国海军“丹佛号”运输舰和“育康号”加油船,就曾在夏威夷以西的太平洋上相撞,两船严重受损,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2002年11月,美海军“俄克拉荷马城”号核潜艇在地中海西部浮出海面时与一艘挪威商船相撞,导致“俄克拉荷马城”号严重受损。2007年1月,美军核潜艇与日本油轮在霍尔木兹海峡相撞,虽然无人受伤,但核潜艇艇长因“缺乏指挥能力”遭解职。此次核潜艇与军舰发生相撞事故,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大洋深处航行安全的高度担忧。如果在海洋发生类似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那样的灾难,那无疑是全人类的悲剧。

作为水下战舰,潜艇的隐蔽性是其战斗力和生命力的基本要素。水下活动的潜艇与水面船舶相遇时,根本不能指望水面船舶采取避让行动。即使特殊情况如潜艇进出港时在水面状态航行,也要充分考虑到由于潜艇的干舷低、号灯、号型不明显等原因,造成水面船舶观察了望困难的因素,应根据避碰规则所确定的原则,采取及早、主动的规避措施。潜艇水下航行主要靠声纳、“奥米伽”定位,用拖曳式天线在水下一定深度接收无线电导航信号定位和用惯性导航仪或罗经、多普勒声纳等准确推算艇位;用声纳避让来船和避开岛礁、浅滩等航行危险物。因此,如果这些装备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潜艇航行的安全性。

从自然环境看,水深是影响潜艇航行的最重要因素。常规潜艇一般要求水深在50米以下,若是在海水清澈的海区,可能要在60米以下才能不被经过其上空的侦察机发现。而核潜艇一般要求作战水深大于80米,适于在200米深左右的区域活动。通常不在300米深以下的海区航行,500米以下的水域通常是潜艇的禁区。此外,潜艇并非紧贴海底航行,一般距海底距离要为自身高度的3倍以上。水深50米内的浅海区和暗礁林立的岛礁区,都是潜艇力求避开的危险区。另外,海水密度对潜艇升降有决定性影响。潜艇如遇上由海水密度引起的波动(内波),航行深度就会发生急剧变化。潜艇可能被抛出水面,也可能被死死地压到潜艇的极限深度以下。1963年4月10日,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在进行潜航深度试验时,不幸沉入2700米深的海底,被压得粉碎,129名官兵无一生还。据推测,事故罪魁祸首就是内波。

为了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提高水下探测技术,创新水下探测方式是当务之急。这次相撞,再次充分说明水下目标的发现和探测声呐是当今世界潜艇发展的难题。现在潜艇越来越安静,对声纳探测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潜艇水下探测目标,极少使用很容易暴露自己的主动声纳探测方式,而更多地采用被动声纳的手段。核潜艇相撞事件,显示被动声纳技术仍然存在问题,这就迫使军事大国要开发水下探测的新技术。此次发生潜艇碰撞事件后,一些防务公司将会开发一些新兴的水下探测技术,来追赶已经走在前面的“潜艇降噪”技术。

最不安金的霍尔木兹海峡

此次美军舰艇相撞发生在霍尔木兹海峡。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霍尔木兹海峡都是当今世界最不安全的海域。

霍尔木兹海峡位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南部之间,是波斯湾通往印度洋的唯一出口,扼守海湾和阿曼湾的咽喉地带,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出口水路通道,被西方国家视为“生命线”。所有海湾国家90%、全世界40%的石油出口都要经过这条窄窄的海峡运送出去。霍尔木兹海峡是一条短狭的n形水道。其北部即n形的外侧边缘就是伊朗南部海岸线。南部边缘是一个突出的半岛状陆地,属于阿曼。该地水浅礁多,航线长约150千米,平均宽度约50千米。最窄处仅38.9千米。平均水深虽有70米,但海峡中部有数个水深仅10米的浅滩。对于载重30万吨、满载吃水20米以上的超级油轮来说,它是一条并不宽敞的航线,必须在海岸灯塔和导航设备的指引下严格沿着航线缓行才不致触礁或搁浅。

尽管霍尔木兹海峡就在伊朗的家门口,海峡的大部分水域都在伊朗12海里领海线之内,但按国际海洋法的附录规定,海峡航道仍属于国际水域,而不是伊朗的内水。任何一国的商船与军舰都可从该航道通过,无须请示伊朗,伊朗在非宣战时期亦无权对通过海峡的船只进行拦截或临检。在伊朗因核问题与西方国家关系恶化后,伊朗军方曾多次在霍尔木兹海峡附近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并威胁要封锁这条石油运输要道。

责任编辑 林京

推荐访问:大洋 不安全 深处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