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贵州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研究

入团申请书 时间:2023-06-22 14:00:04

贵州旅游产业进入转型升级发展阶段,旅游产业融合是贵州旅游经济后发赶超的驱动力。目前贵州旅游在与农业、工业、文化产业融合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但融合仍是以资源融合为主,融合层次较为浅表。贵州旅游产业融合应在坚持 “求真”和“求新”两个基本原则基础上,分阶段进行。产业融合路径实现从资源融合逐渐转向市场、技术、功能全方位融合的方向上来,最终实现贵州“大旅游”格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进入快速转型期,“大旅游”发展格局已逐渐形成,目前包括发改、财政、农业、工信、交通、铁道、民航、金融、通信、文化、外宣、广电等相关部门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国家旅游局与9个部门签订了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合作文件。“大旅游”格局的形成表现出旅游业与其它产业融合成为一种趋势,通过产业融合的许多旅游新业态均表现出强劲的市场活力与发展潜力。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正是旨在探索新模式,通过区域发展的特殊性,在政策激励下通过区域内部的一、二、三产业跨界与融合,扩大旅游业的波及面和带动力,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政策扶植鼓励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商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实现地区经济几何级的

增长。

一、旅游产业融合是贵州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驱动力

“中国旅游,九五看云南,十五看四川,十一五看贵州”,贵州旅游业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标。2011年贵州游客接待1.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429.48亿元,位居全国第14位,接待游客总人次同比增长数排名全国前三,仅次于重庆、甘肃两省,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数排名全国第四,仅次于重庆、甘肃、湖北三省。依托资源优势、加强宣传力度,贵州旅游业近年来增速排名靠前,但与其它旅游强省相比,其旅游经济总量仍有差距,如排名第八的四川省旅游总收入是2400亿,排名第一的江苏省旅游总收入更是高达5580亿元。2012年国发2号文件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贵州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战略定位,把“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的一项重点任务和支柱产业来发展,贵州旅游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的主导驱动力的发展经历口岸区位要素驱动—资源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四个演变过程。贵州旅游经济发展正从资源要素驱动转向投资型驱动,根据《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提出以旅游引领城建、交通、文化、生态、农业等多领域多行业发展。规划遴选出30个重大综合项目、113个重点项目、100余个重点备选项目及2000余个一般项目,项目建设涵盖旅游交通、旅游城镇、旅游景区、酒店、康体养生、山地户外休闲、自驾车营地等内容。未来十年贵州省旅游投资额度大约需要2-3万亿元,正式步入投资驱动阶段。但贵州省2011年财政总收入才1330亿元,即便绝大部分投资依靠招商引资项目完成,对贵州这样的贫困省,这样庞大的项目规划仍是值得推敲的。此外,贵州省单纯依靠资源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其旅游经济的可持续性也难以为继,因此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贵州旅游业的创新驱动,而对旅游业创新研究离不开对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即依靠贵州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与创新,通过旅游新业态、特色品牌的形成促使贵州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旅游业的竞争力,依托旅游的关联效应,带动贵州地区经济整体发展,使得贵州旅游业在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地区经济的跨越式

发展。

二、贵州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1.通过“五位一体”抓旅游,旅游产业融合初见成效

自2005年以来,贵州旅游业主打“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取得显著成效,贵州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西部旅游热点地区。“十一五”期间,贵州旅游业总收入由2005年的251.1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61.23亿元,旅游接待人数由3127万人次增加到12913万人次,年均增速分别达34.3和32.8%。旅游业已经成为贵州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贵州通过旅游、宣传、文化、体育、农业“五位一体”抓旅游取得显著成效,贵州旅游产业融合效果初现。

在旅游与宣传结合方面,贵州省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投放旅游广告,开展“多彩贵州,梦幻之旅”形象集群展示活动,极大提升了贵州在全国及台湾、韩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在旅游与文化结合方面,主打“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对我省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食文化、生态文化的深度开发,探寻与旅游的切合点,重点推出了西江苗族文化、肇兴侗族文化、音寨布依族文化、遵义红色文化、仁怀酒文化、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等知名品牌。在旅游与体育结合方面,近年来结合贵州山地特点,已向旅游市场推出露营、登山、攀岩、漂流等旅游项目,成功举办了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多彩贵州”首届贵州民族体育旅游节、镇宁万人奔向黄果树半程马拉松比赛、紫云格凸全国攀岩挑战赛、开阳、六盘水、晴隆等地的全国汽车拉力赛等众多比赛,通过举办大型比赛,开发体育旅游项目,进一步扩大贵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宽客源市场

范围。

在旅游与农业结合方面,加强了与农业、扶贫等部门合作,形成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业态。目前贵州省开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村寨超过3000个,2011年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5605.5万人,占全省旅游接待人数的32.9%,实现旅游收入221.4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15.5%,带动解决农业就业105万人,通过旅游业受益群众达300万人以上。在旅游与工业结合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贵州首批白酒工业旅游景点,景点集旅游参观、参与、体验为一体,让游客对酱香型白酒酿造工艺、酒文化、企业文化都能有充分的认识与认同。

自2006年以来,贵州连续7年举办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能工巧匠选拔大赛及旅游商品展销大会活动,促进贵州旅游商品资源的深度开发,提升贵州旅游商品的竞争力,也推动贵州旅游商品产业化体系的形成,贵州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已初见雏形,贵州旅游商品购物收入已由2007年的60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80亿元,带动的就业人数从2007年不足10万人增至2011年的150万人。

在与信息产业结合方面,贵州编制完成《贵州省旅游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创新信息化管理有效手段,开展旅游基础数据库建设,完成“六大要素”旅游信息数据采集,推进景区电子门票预订功能建设。旅游电子商务、旅游投诉、咨询救助等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12301旅游公共服务热线平台建设有效推进。贵州今年与阿里巴巴淘宝网战略合作,重点打造以“多彩贵州·风行天下”为主题的“多彩贵州旅游馆”,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旅游产品在线发布销售,探索创新旅游交易模式,并正在研究建立“贵州旅游交易所”为核心的新型资源产品交易平台。

2.贵州旅游产业融合仍处于资源融合的初级阶段

产业间的融合发展是消费需求改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产物。产业融合可在产业间产生叠加效应,实现互利共赢。旅游产业天然具有融合其他产业的特点(徐虹,范清,2008),但与其它产业融合不同,旅游产业融合不仅仅依靠新技术、新发明来推动,旅游产业融合的根本动力源于日益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和旅游企业自身竞争的需要。

近年来贵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正是其依托贵州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通过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精心策划和实施多彩贵州文化品牌战略,利用一系列主题文化活动宣传贵州、扩大贵州的影响力,树立“多彩贵州”的鲜明形象,强化贵州旅游产品的差异化,突出贵州旅游的竞争优势,最终实现文化、农业、工业与旅游的互融共进。但目前贵州旅游融合与这些产业的融合还比较浅表,主要是针对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或把文化艺术产品(如演艺、民间传统工艺)与旅游市场结合,或把旅游与休闲农业、与白酒等工业的简单结合。

目前贵州省产业融合范围主要停留在以资源为主的产业融合路径上初级阶段,即产业融合主要依靠农业、工业、节庆活动、体育等以旅游资源的形式融入旅游产业中,通过设计开发形成新型的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文化节庆旅游和体育旅游等形式,产业融合路径单一,融合形式简单。

三、贵州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

旅游产业是一个分散在社会经济各个层面而又高度关联的特殊行业,旅游活动是联系各相关行业的纽带,旅游业的强关联性使其天生具有融合其它产业的优势,但这并不能保证各个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顺利。产业融合路径是多样化的,不同地区产业融合过程中也将面临不同的障碍。贵州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不能盲目照搬经济发达地区的模式,旅游产业融合亦是如此。贵州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的选择决定贵州旅游经济发展的方向、也直接影响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定位的实现。

1.贵州旅游产业融合的原则

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与成熟,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选择日益个性化、理性化,消费者的旅游动机也由原先的“到此一游”转向“求真、求鲜、求知”这三方面。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仅2012年我国国内旅游就约29亿人次,增长10%,2013年预计国内旅游人次达32亿人次,平均每年人均旅游2人次以上,并还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当旅游已成为常态,大部分国民均拥有较丰富的旅游经验时,人们开始不满足常规旅游产品和线路,他们要么接受因创新、高科技带来的新鲜项目,要么接收纯自然或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旅游项目,对那些过度包装、日趋雷同的旅游产品将逐渐失去新鲜感,那些过度商业化的旅游目的地和产品线路将逐渐被淘汰。只有原生态的人、景、物或者可以引发旅游者新鲜、新奇的线路和项目产品才可能激发游客的求知欲和求鲜(包含求新、求奇、求异三方面)体验。而在现实生活中,旅游开发中出现的商业化现象与旅游目的地的原生态文化的消亡大多呈现出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随着消费市场的转变,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将不得不创新思维探索新的开发模式以实现两者的平衡,即旅游产品开发中保持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原生态性”,或者利用高新技术、产业融合等方式开发旅游新业态、旅游新产品以吸引游客。

因此,贵州旅游产业融合应秉持“求真”和“求新”两个原则,即贵州旅游产业融合应根据消费者的“求真、求新、求知”的需求着手,一方面,从“真”出发,围绕“真山、真水、真贵州”做文章,即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产业融合时,应通过对贵州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的深入挖掘,利用新技术、新发明、新制度等创新旅游开发模式,在取得旅游经济带动地方发展的同时,实现旅游开发与原生态保护两者之间的平衡。另一方面,从“新”出发,即随着贵州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方方面面的进步,厚积薄发的贵州未来将会出现许多优势产业、特色城市建设、新的社会风貌,因此围绕“新颜、新貌、新贵州”做文章,选择代表贵州特色、具有优势的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改变人们对传统贵州“落后”的印象,这种新旧对比、穿梭于古老与时尚、传统与现代、时空穿越的体验,将产生强大吸引力。

旅游市场的开发不应仅仅是迎合市场需求,更应注意引导市场需求,否则盲目迎合市场必然导致旅游产品过渡商业化现象。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大部分旅游产品开发普遍存在盲目性,旅游产品雷同现象严重,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而对拥有资源垄断型产品的旅游目的地,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垄断地位,盲目扩张和超容量接待,对目的地生态、资源破坏严重;对历史、人文类旅游资源,产品开发时并不注重对其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而是浮于表面文章,追求形式,导致这类旅游目的地产品大多出现“空心”化现象,即空有外壳,内里早已失去原有历史文化本象,许多地方甚至被严重商业化。

这些都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求真”和“求新”这两个原则,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旅游业规划、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对不可再生性资源,一定要保持资源的“原生态性”,突出展现“真山、真水、真贵州”的旅游形象;对可再生性资源,则应注重其“创新性”,重点展示“新颜、新貌、新贵州”的旅游形象。

2.贵州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的选择

贵州旅游产业融合应该分路径、分阶段进行,如图1所示:

(1)从优势产业入手,从资源融合转向技术、市场和功能全方面融合,逐步实现“大旅游”格局

由于贵州自身的经济、社会现状,在现有的资金、人力、物力的条件下,贵州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只能是分阶段实现。即在坚持上述“两个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贵州现有的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重点选择几个产业做为旅游产业融合的突破口,以资源融合模式为主,随着旅游产业融合的深入与探索,贵州经济快速发展,新兴产业的增加,贵州将逐步探索与更多新兴产业的融合,融合的模式也将从以资源融合为主的模式转向以资源、技术、市场、功能模式同步的全方位融合

模式。

在资源融合阶段,贵州已经运用“五位一体”发展旅游的模式,成功的实现了贵州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产业等的融合。但随着融合的深入,贵州还可尝试在动漫产业、房地产、信息技术产业方面的深入融合。贵州动漫产业自2000萌生自今,已经13年,从2007年开始举办首届亚洲青年动漫赛至今六年,“亚青赛”已经成为全国动漫领域的三大赛事之一,贵州动漫业年产值也已经越过两亿元。贵州动漫产业的成功源于贵州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题材,贵州是古夜郎国,贵州动漫如若能深入挖掘古夜郎国的历史题材,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夜郎古国主题旅游项目,其市场前景广阔。与此同时,中国早已步入老年社会,未来养老市场前景无限,贵州气候宜人,生态环境舒适,贵州房价又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因此旅游地产和养老结合也必将顺应未来市场需求。旅游与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结合,打造智慧景区、智慧城市、智慧旅游

项目。

总之,随着贵州经济进步,贵州的优势产业增多,未来能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范围将越来越宽广,融合的模式也越来越多样,贵州“大旅游”格局的实现将成必然。

(2)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分两条路径打造贵州现代旅游业

贵州旅游产业融合分两条路径,一条是“原生态”路径,另一条是“现代化”路径。无论是“原生态”还是“现代化”路径,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

走“原生态”路径并不意味着要保存贵州旧有的落后面貌,而是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与研究成果,可以再现贵州早已失传的历史、文化;对濒临消亡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习惯、民族技艺等,探索如何沿袭下去;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如何科学维护它们再保存越长久;对那些大自然赐于我们的自然景观,如何降低人类的活动对其环境的负面影响。这一切都必须依赖不断创新的科学技术来实现。即“原生态”路径也是依托现代科学技术来实现的。

而“现代化”路径不仅仅是展示贵州的新变化,更需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智慧景区、智慧交通、智慧居所、智慧城市等为一体的综合智慧旅游模式,即贵州现代旅游业的形成,将展示智慧贵州的新形象,一个全新的现代化贵州

形象。

(作者单位:贵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推荐访问:贵州 路径 融合 旅游产业 研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