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成都市新农村试点示范村体育发展模式研究

年度工作报告 时间:2022-04-13 10:48:20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个案调查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新农村经济、新农村社会发展现状、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特点等为背景对成都市省新农村试点示范村体育运动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通过研究探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成都市 新农村试点示范村 体育发展模式 现状 对策

1.引言

成都市作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试点之一”,在新农村建设上作出了较大的尝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为新时期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通过对成都市辖区四川省省新农村试点示范村体育发展进行研究,系统地分析制约新农村试点示范村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探究其发展动因,提出了试点示范村体育发展对策,促进新农村体育发展模式规范化建设,为中西部省份和全国省会城市进行新农村体育建设作出了有益探索和尝试,无疑具有某种借鉴价值和普适意义。

2.研究方法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成都市辖区四川省省新农村试点222个示范村体育发展现状。

2.2研究方法。

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法、数据分析与理论架构相结合法、宏观政策与具体对策相结合法、逻辑分析法等。

3.成都市省新农村试点示范村体育开展现状

3.1参与者的群体特征。

3.1.1参与者的年龄结构与性别比例

通过调查可知,参与体育者按年龄所占百分比为:20岁以下有188人,占24%,20-30岁有148人,占22%,其次是40-50岁有114人,占17%,30-40岁的有101人,占15%,而50岁以上有121人,占18%。由上述分析,总的年龄阶段分布与体育运动的参与人群结构特点基本吻合,参与体育运动的人群以青少年和中老年为主,其中老年主要以棋牌等体育项目为主,中年相对较少。体育运动参与者上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以男性参与为主,女性参与体育运大都是以牌类为主。

3.1.2参与者的文化程度分布

通过对参与者调查可知:有92%的参与者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其中中学文化程度居首位,占51%;其次是小学文化程度,占21%;而大学与文盲参与者较少,分别占12%与10% 。30岁以下主要以高中、初中文化程度为主;40岁以上主要以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为主;而30-40岁高中、初中、小学处于相对均衡状态。可以看出具有中学文化的青壮年在体育运动中处于中坚力量,是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群体。

3.1.3参与者的职业状况

新农村试点示范村参加体育运动的群体主要是以农民为主,其次是学生,而后依次是其他、村干部、教师。农民群体参与的比较多,在于自身的职业不受太多限制,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和时间选择。在对试点村村干部的访问中,平时参加体育运动时主要组织农民参加,这也表明农民参与的主体性。学生群体参加人数次之,是因为学生在学校参加体育运动的同时,在村上也有参加体育运动的空间,课余时间较多,相对村干部、教师参加体育运动机会较大。

3.1.4参与者的工作状况

通过对成都市省新农村试点示范村体育运动参与者不同工作状况的对比发现参加体育运动者所占比例最多的是“在村庄附近务工”的占36%,其次是“村庄内务工”的占30%,而后依次是“短期外出务工” 的占21%,“无务工能力” 的占9%,“长期外出务工”的占4%。可以分析出“在村庄附近务工”和“村庄内务工”的群体都属于就近工作的群体,他们对参与体育运动起到主要作用,符合就近群体参与概率高的规律。

3.1.5参与者群体间的主要关系

成都市新农村试点示范村参与者之间关系居首位的是本村村民关系,占36%;其次是朋友关系,占21%;而后是同学关系,占19%;这三者关系在参与者关系中所占比例比较大,从社会学、地理学的角度讲,村内部之间很容易产生共同活动的意识,比较容易带动彼此参与活动当中,产生群体效应。从整体上看,成都市省新农村试点示范村参与者之间关系分布相对分散,群体关系差异较大。

3.2体育场地的配置情况。

从调查获知,拥有的户外体育场所主要是以学校操场、篮球场、乒乓球台、村委会大院等为主,室内体育场所主要以乒乓球台、台球室、村文化站、农家乐棋牌室等。在调查中发现拥有标准体育场地(如篮球场地、乒乓球台等)的试点村经济相对比较发达,有一定的经济支柱产业。譬如青白江区十五里村与十八湾村以种植菌菇为龙头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体育场地的建造。

3.3组织管理体系。

由统计结果发现:体育运动一般都是由村委会组织开展的居首位,占87.0%;其次是认为体育运动一般都是由乡镇政府组织开展的,占9.7%;最后是认为体育运动一般都是自由组织开展的,占3.3%。可见村委会组织开展的体育运动影响力度比较大,对村民参加体育运动起到主导作用。乡镇政府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少,但是也体现到它自身的领导地位和引导作用。同时也说明村干部对上级体育文化活动安排了解得比较全面,对乡镇政府的执行力得到充分肯定。在组织管理上展形成了由“乡镇政府——村委会——村民”的管理模式,使新农村试点示范村体育运动的组织开展模式呈现雏形。

3.4组织开展体育运动项目状况。

在对所调查的试点村主要体育运动项目中,秧歌舞位居第一位,占调查人数的70.7%,棋牌类活动位居第二位,占总人数的56.9%,篮球运动位居第三位占调查人数的52.7%,其次是腰鼓占40.4%。可以看出秧歌舞这项体育活动在整个试点示范村村中最受欢迎,原因之一是参加这项活动的主要是中年妇女,她们常年在家时间相对比较充足,比较容易组织安排开展;棋牌类参与者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

3.5体育运动经费的来源状况。

通过对不同职业人员的调查发现,认为本村开展体育运动的经费主要来源是村委会,其次是企业赞助,再次是乡镇政府;大家的共识是所调查人员都认为社会团体几乎没有对开展体育运动提供经费。在调查访问中发现通过企业赞助的村主要以村上特色产业做支撑的,譬如蘑菇种植业、养殖业,另外还有土地承包商的赞助,等等。

4.制约成都市省新农村试点示范村体育发展的因素

4.1思想观念陈旧,参与体育运动意识淡薄。

参加体育运动的群体,在年龄层次结构上:青年与中老年参加体育运动的比重偏差大,中老年人口基数大但参与人数较少。在文化程度上,参与者大学文化与中学文化比例相差较大。这些不平衡性一方面说明试点示范村村民整体还受到传统封建思想和文化观念的影响,思想观念陈旧,存在广泛的小农意识,小农意识与新农村建设思想矛盾尖锐,严重束缚了广大村民的思想和行为,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思想障碍,尤其是女性群体受到影响更为严重。另一方面说明受教育程度还不够普及,体育文化宣传教育在新农村体育发展中还不够全面完善。

4.2体育经费欠缺,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场地设施不足。

随着成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广大老百姓从事体育运动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但是远远不能满足体育消费的需求,到目前为止,试点示范村体育运动的资金仍以村委会自筹为主要支柱,其次是企业赞助、乡政府拨款。由于各村的经济水平不一,导致体育活动场所差异较大。除少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试点示范村以外,大部分村体育活动场所不规范甚至明显欠缺,不能满足村民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

4.3缺乏动力机制,社会指导力量薄弱。

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是属于乡镇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体育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是基于个人或组织效用最大化的目的而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之间各自利益相互独立。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结构单位,未具有其完善的体育组织团体和专业的体育组织人才等作为自身的动力发展机制。当前,许多试点示范村体育运动的开展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教练员、裁判员等体育人才的指导,无人指导,不会锻炼的现象成为影响体育运动在农村开展的又一难题。因此,解决农村体育运动的指导力量薄弱问题,培养农村体育指导人才是今后发展农村体育运动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4体育运动发展不平衡。

由于成都市省试点示范村所属不同的县(区)、乡镇,其经济水平、文化建设、社区规划等不同,导致各县(区)、乡镇体育运动场所差异较大。社区规划完成的试点村有体育场地,开展体育运动的次数就相对较多;未完成社区规划,没有体育场地的几乎没有自发组织过体育运动。在地理位置上,地势平坦,群居比较密集,离本村学校和城区比较近的试点村开展体育运动较多,而在山地离学校较远的试点村开展体育运动较少。在组织体育运动时间上主要集中在节假日,全年安排时间跨度不平衡。

5.成都市省新农村试点示范村体育运动发展的对策

5.1创新体育运动发展理念,提高领导的重视程度。

进一步树立科学的体育创新理念,引导村民用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心态,参与体育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文化站或者文化活动室引导新的体育活动观念,提高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试点示范村的特点,开展娱乐性、观赏性、参与性较强的带有地域特色的体育活动。鼓励以村委会下属小村庄或者家庭为单位开展体育运动,将体育运动形式多样化、趣味化。大力推广符合女性和老年人兴趣的群众体育运动。乡镇要把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工作同安排、同检查;成立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农民体育协会及老年人体协等,加强文体服务中心建设,配足配强专职干部,关心、支持、督促他们的工作,保证一定的体育事业经费和基本建设经费。

5.2健全领导组织管理体系,建立激励性机制。

强化乡(镇)、村领导班子领导力,在体育文化建设上,逐层引导,逐层实施。村民体育运动应由政府管理向社会化管理过渡,利用社会力量组织管理体育运动,分担政府部门负担,将微观组织管理落到实处。可以乡镇为单位,以乡镇文化站为引导,将民间体育协会改革重组成具有法人性质的社团、事业和行政三项功能合一的组织,逐步放权结合村文化室,实行村委会或社区居委会体育管理。同时还要积极引进专业性人才,利用乡镇文化站或村文化室加强对业余人员的辅导培训实践,扩充村民体育文化知识,提高村民体育文化素质。 建立激励机制,加大监督力度。建立试点示范村目标考核体系,落实各项工作制度,严格规范责任制,初步借鉴“以奖代补”的办法,初选试点尝试建立奖优罚劣机制。

5.3依据群体特征分层推进,逐步达到均衡持续发展。

试点示范村开展体育运动在性别上,以男性群体带动女性群体参与。扩大村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群体,均衡村民参与体育运动的性别比例与年龄结构。在年龄上,开展体育运动应将人口基数比较大而参与人数比较少的中老年群体作为重点解决对象。根据年龄层次以中青年群体为主力军,再以中年群体为过渡对象,潜力挖掘中老年群体。在体育运动组织形式上,以开展乡镇主办的体育运动为引导,带动试点示范村自发组织开展的体育运动,从而促使乡镇干部群体带动试点村干部群体的参与;以拥有体育场地的试点示范村体育运动爱好群体带动周边没有体育场地的试点村体育运动爱好群体。

5.4完善体育运动资源配置,实施多样性利用。

要尽快实施试点示范村向社区规划的全面转变,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体育设施的配套建设,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将体育运动场地高利用率规划到社区建设中,尤其是对未完成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试点示范村。体育场地的建设尽量按照新农村体育规划建设的标准建造。在规划建造中若遇到场地材料资源缺乏的情况,可以借鉴花园村的场地建造经验,利用社区规划建设剩余的混凝土砖块替代混凝土砂浆场地,实践证明在体育运动时几乎达到与混凝土砂浆场地同等的效果。

5.5利用区域地理位置特色,提倡特色体育项目开展。

根据试点村区域地理位置特征开发当地以有利于体育运动开展的各项特色。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体育活动。在地理位置上,根据试点村分布的地理位置地形发展适合当地的特色性体育活动,依次带动体育运动的开展。由于是农村客观上存在场地设施少、时间难以协调统一等实际困难,因此,应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利用节日(如元旦、春节、十一、中秋等)开展体育比赛和表演活动;活动和比赛项目也应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为主,如武术、舞龙舞狮、登山、扭秧歌舞蹈、拔河、棋类,等等,在那些软硬条件较好的镇村,可以逐步推广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

5.6凝聚社会力量,拓宽经费来源。

树立群众体育群众办的体育社会化意识,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形成“政府、企业、群众(个人)”三位一体的投入机制,拓宽体育资金来源渠道,使体育真正进入市场拉动的发展轨道。在目前农村,社会办体育的力度还很小,但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办体育的潜力将增大,为此,应充分挖掘潜在的能量,广泛寻求乡镇企业、个体户和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等的帮助,扩大经费来源。对于投资办体育的社会团体和个人,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利益回报,以吸引更多的组织和个人来投资。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G].国家体育局网,2001.

[2] 李丹. 四川省农村体育现状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22-23.

[3]陈国强.关于和谐社会与我国农村体育教育的新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2.67.

四川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项目编号:TY0915

推荐访问:成都市 新农村 试点 示范村 模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