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李继伟:挑战传统解读方式的《云》

年度工作报告 时间:2023-06-18 18:00:28

zoޛ)jiiM<ivOwO_个人乐趣,表达个人主义情感,但自有了西方的现代主义以来,它一直都在影响整个世界。如今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发展的更广泛,放开的意识空间,不仅超越了个人主义,而且也超越国家,民族文化的局限。人们更注重宏观人类的文化……

为此艺术家在受各种传统模式,观念的影响的同时,还要受全球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发展及世界文化演变的影响。艺术要超越商业形式的制约,超越市场的环境,艺术家如何能真诚的表现艺术观点呢?这对艺术家来说是一个真正的挑战。你想要做好当代艺术作品,你就不能再用单一的思考问题方式,而需要的是更宏观,更包容,更透明的去看世界,你有多大的思想,你就能做多远,你有多大心境,你就能做多大的事情,而真正的艺术不应该是流水线的生产能完成的艺术商品,是一步一步的真实的走过来的。

鲁虹:今天的艺术除了有全球性的一面以外,也就是世界大同的一面外,还应强调差异性的一面,我不相信世界艺术大同的说法。中国当代艺术确实有很大的问题,它的视觉资源和观念资源大部分都是西方的东西。赵力采访过萨奇尔夫人,她就说,你们中国当代艺术大多是对西方当代艺术的模仿,所以我看不出中国当代艺术有什么精辟的,她还说你们中国有那么好的传统,为什么不从自己的传统里寻找一些东西呢?萨奇夫人的说法比较偏激,但是她把中国当代艺术的死穴点到了。我与孙振华在2007年就做了一个展览,叫“重新洗牌”,虽然请了少量的画水墨的人,但完全不是纯粹从水墨画的角度来做,更多的请的是做影像、装置,包括做当代油画与雕塑的,我们对他们

有个要求,即希望在他们的艺术里能够把传统的水墨的元素带进去,以进行中国化的表达,结果艺术家比我们想象的做还得要好。往后我们就沿着这个思路做了“开放的水墨”展与“墨非墨”展。艺术应该走向世界,具有成为全世界人民理解的一面,进而能够和世界进行交流,但在全球化的时代,各民族的艺术还要有差异性的一面。我记得努济说过,话语方式其实是与身份是有关系的,按我的理解,这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形式问题,也绝对不是文化民族主义。其实,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艺术不仅有跨界的一面,也有不跨界的一面。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我很赞赏李继伟做的“法兰克福书展”,虽然他是做的书展,我们做的是艺术展,但我感觉跟他的心比较相通,他把老宋体的字与墨做了当代性的转换,里面用了很多中国元素,做得也蛮当代,它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是一个面向未来的东西,这说明反对民族主义的东西,就一定要全世界用一种语言来说话。

邹跃进:它不是一种语言,而是一种视觉方式的,那就是全球的,而非民族的。

鲁虹:他在书展里面强调未来与对外交流的时候,还智慧地把传统元素放进去了,这就是多元化的差异性。实际上,我看他对书展的设计比我看他做的汽车装置更感动,因为汽车的局限性很大。新媒体艺术绝对不是传统媒体的一个简单的延续,比如说做影像,并不是把水墨画简单的放到影像里就是传统水墨的延续,它应该有它自己的语言方式。

高燕:这个书展会挪到展览中心再展一次,国家新闻署说要拿过来再做一次。

鲁虹:现在有些人很好笑,一听说要跟西方主义对抗,就把中国传统文化古代的价值观拿出来,我觉得这很不对,用英语语法来讲的话,时态都不对,人家是现在进行时,我们还是过去进行时,而你拿古代文明的东西怎么对抗今天的文明呢?我觉得李继伟的作品有一种东西给我们以启示,因为他是面向现代的、中国的,也是面向未来的。从这样的角度看,我绝不认为他做的法兰克福书展是民族主义的,我觉得我们一定要防止走极端,即一方面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另一方面是幻想有全球一体化的艺术。正确的态度是,应该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多元文化里,保持某种相对的差异性。

高燕:他的书展风格我给全武看了,空间感很强。

“云”更包容的看待和体会人类的文化

李继伟——我在中央美院学的是中国水墨绘画,中国人是注重自然的传统,是有土地文化,是有高山流水,小桥流水人家 西方人注重逻辑,科学,人体的结构,建筑空间,我认为在这方面西方人是从具像走到抽象,中国人是从抽象走到具像,你看山水画很抽象,到里边看小人都很具像而到西方的现代绘画讲的抽象的形式结构,讲的是色彩构成。所以这两个文化你说它永远是对立的也可以,你说他是融合在一起的也可以,就这么大的一个世界,就这么大一个天空,你认识它有多少它就有多大,你认识不到它,那它就这么小。

作品《云》虽然也是对空间表现,也是用西方现代的材料,但它不拘于一个特定的文化背景,而是更包容了看待和体会人类的文化大观念,我所理解的这个大的观念,并不是没有艺术的没个性?而是当你的自我意识能在一个在比较宽泛的,包容的心态中自由的活动时,能在一个无限的空间中自由的幻想,在这繁杂的现实中找到秩序,那你做出来的作品也就会比较开放,也就更能自然的表现自我的本质和个性。

我只是想的比较多,在做自己认为有意思的事的时候, “云”作品,我是想通过这种非视觉的……逻辑与非逻辑关系,也注重自我的下意识中的感观意识作用,而最终的我是想通过空间,表现人类不断发现自身意识和观念。塑造一个幻想的跨越的意识,创造未知的未来空间……!

艺术家明天会是什么?后天又会是什么?未来会是什么?是以一种感性的方式表现未来。艺术评论家也有这种遇见的愿望,很有远见,做一个指路人的概念,很有预测性的哲学观点,学术性的创新。但是在当今的时代,很可能出现预料之外的,不习惯的作品,这有点像挖煤挖出一个这个颜色的东西,你在你原本的预测中出了个奇异的意外,太陌生,太突然,找不到一个规范的依据,无法确认归类(属)的什么艺术品价值。早的(在)拉丁美洲玛雅文化中,土著人就用金碗喝可可,喝完就把金碗扔了,他们认为重要的不是金碗,而是可可。

而后漂洋过海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发现了财富的新大陆一至今这些朴实的土著的文化几乎都没有了,这是个遗憾!是个历史:现在当地的语言不是西班牙语,就是葡萄牙语,你说这是财富掠夺也行,你说是文化侵略也行……这就产生如何看待人本质的问题,人类的欲望,这大自然能承受这么多的欲望吗?为此我认为世界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讲的应该是人类的文化,宏观的,包容的看待世界,人类要在不断反省自身,既要肯定自身,但也敢于否定自己。不是所有的发展模式,都能成功的,在历史经验的百宝囊中能找到的。创新是需要有一种勇敢的精神,去在黑暗里摸索一条你不熟悉的路,为此你也应该知道,创新是要承担风险的。我另外要做的一个资源的作品,就是想把这种人的心态,物质资源,人类的文化,人类的创造交织,浇筑在一起,是一个很难用一个语言表达出来的,透明的,视觉集成体:就是对人类生存与资源的关系的思考。

而关于人类文化,在今天的一个角度上,很多人说,美国的文化就是世界文化,和说中国的文化就是人类的文化是一样的,欧洲也当然如此,那么文化包容性里边的个性是什么?是没有个性了吗?不是!包容不代表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包容,包容是你一个人有多大能量去包容?可以从更多的方面去理解,有人包容是从妥协去理解,有的人是侮辱你,你反而给对方道歉一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形式上的包容,但我指的不是这种包容。还有一种包容思想的,是你对一种不同观念的、不同文化的对立的理解,对新事物不习惯的理解,对于对立个性的理解,敢于接受,敢于去尝试、也敢于否定自己,但并不是没有你的观念,这种包容是另外的,这就是人通常时候说的是道理,做的是心理:这有一点像水,自然的流动,退而为了进,千变万化,它永远能在混乱中找到了一个秩序,水流有它的秩序,永远充满了生命、自然的胸怀。

我之所以喜欢现代透明材料,就是有空间,有动感,有包容又有个性,即有透明又有力量。

我一直都比较喜欢苏格拉底说的一句话: “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

而作品“云”并不单只是古人诗句里的行云流水的诗意,而是对未来空间的开放,是一个未知的往前……

鲁虹:李继伟的设计与创作有一个逻辑关系,比如在法兰克福书展上面就用了传统的元素,包括汉字、水墨和云的符号,而在做汽车时,由于有一定的局限,他仅仅用了转换的红色的云。做得也非常好。既有形式感,也很有文化内含。看了他的书展,接下来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这件作品,当然,如果我没看到这个书展介绍,也会觉得这件作品非常好的。

乐正维:李继伟曾参加了我馆主办的“第六届深圳当代雕塑展”。做美术馆、做展览,做创作是相通的,它需要的不是单纯的在原来传统意义上的延续,不是这样的思维方式,而更多的是要跳出来,跨界、跨领域的来做,这样才有意思。而高燕给我感觉外表挺柔弱的。可是从她能够与李继伟合作,把一辆F4跑车拆了,打破了往常在车上进行绘画的常规思维,引入了装置的概念,够大胆!同样作为女性,我佩服她的勇气和承受力。

刚才邹老师讲的全球化等等,它其实更多的是一种交流,而不是一种对抗。我们做美术馆也好,艺术家做创作也好,策展人做展览也好,肯定是要表现最有特点的东西,而这个特点的东西就是自己本身的东西。即使全球化,你血液里流淌的肯定是属于你个人基因的液态,比方说在你的身上,中国文化的元素在你身上是必然体现的,但是这个体现又不完全是天生的东西。对于作品《云》的理解,对我做美术馆,包括我们怎么推艺术家、推展览,都是有启发的。

推荐访问:解读 挑战 传统 方式 李继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