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福建省护理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学校工作报告 时间:2021-06-29 10:06:49

*第一执笔人:姜小鹰,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摘要] 该文从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临床护理及护理科研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福建省护理学科的发展现状,论述分析了上述几个方面所取得主要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对我省护理学科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护理学科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自1860年南丁格尔创办世界上第一所护校以来,护理专业伴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经过140多年的实践,已成为现代医学中的独立学科,形成了自己的完整体系。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同步,为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的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福建省护理学科的发展也不例外,截止至2005年,全省注册护士40576人,约占我省卫技人员总数的30%,成为医疗卫生工作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在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管理年活动,在贯彻落实《中国护理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的工作中,福建省护理学科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发展护理教育,加强学科管理,创新工作机制以及在保证护理质量,提高专业水平等方面,开创了护理学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1 福建省护理学科发展的现状与分析

1.1 护理学科的发展现状

1.1.1 护理教育发展迅速,高学历人才的培养比例日渐上升

自1985年福建医科大学创办了高等护理教育以来,护理教育发展迅速,已形成了全日制、在职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中专、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多层次护理教育体系,为提升我省护士队伍的整体素质起到积极作用。全省现有开设护理专业的中专护校9所,专科院校7所,本科院校4所,研究生院校2所,博士生院校1所。每年培养专科学历护士500~600人,本科学历约400~600人,硕士研究生10~15人,博士研究生1~2人。高等护理院校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目前我省护理队伍学历层次逐步提高,大专以上学历占全省护士总数的25.6%,护士整体素质日趋提高,从事临床工作的高学历护理人才已成为学科的带头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1.1.2 临床护理实践领域不断拓展、专业技术水平逐步增强

(1)整体护理、人文关怀等护理模式深入人心

现代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转变进一步丰富了护理实践的内涵,确立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以保障服务对象安全和诊疗效果为目标,满足服务对象健康需求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发展的方向, 健康评估、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康复训练等已纳入护士的工作日程,临床护理质量显著提高,护患关系明显改善,得到了病人好评和社会的认可,顺乎社会进步、人民卫生保健的需要,为护理专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动力,护理工作的专业性和独立性进一步体现。

(2)高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运用促进了护理专业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

护理在高新技术运用如腹腔镜、介入治疗、器官移植、重症监护等方面以及在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和护理发挥着重要作用,护理水平迅速提高。

(3)老年护理、社区护理发展迅速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问题。我国老年人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使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发达的城市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人口的10%[1]。努力促进老年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解决老年人的心理卫生保健、康复护理等问题迫在眉睫。目前我省在老年护理领域已有很深的研究如:做好老年人的护理,积极开展老年病的预防、保健及护理方面的科学研究等。同时,社区护理发展迅速,家庭访视、老年护理、健康宣教等多样化的社区护理项目日渐普及。

1.1.3 深化改革,优化护理管理结构

根据卫生部关于加强护理工作领导、理顺管理机制的意见,我省逐步建立了与医院护理工作相适应的院长领导下,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负责或总护士长、护士长二级负责的护理管理机制,使护理管理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护理管理机制的实施,使医院的护理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分工明确,护理工作的有关信息畅通无阻、反馈及时、质量控制有效。护理管理方式也从经验型管理逐步向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过渡,管理指标体系不断完善,促进了护理管理水平和护理质量的提高。护理管理尤其是护理质量管理在评价标准与检测上有了明显的飞跃。把ISO9000标准引入到护理管理中。充分发挥电子计算机在护理管理中的作用,在重视定性分析基础上加强定量研究,用分值高低来评价护理质量。护理工作量统计管理、护理差错管理、护理质量评价管理、护理人员技术档案管理等都实行计算机化管理,使护理管理更加客观、准确、标准和现代化。

护理人才管理引进竞争机制,带来了管理的活力与生机。医疗单位能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建立相适应的护理服务理念,如“星级病房”、“青年文明号病房”“社区护理站”等,为了保证各种护理服务形式的质量,一些医院将护理管理延伸到社区护理、家庭护理、老年人护理、临终关怀等,使病人得到更全面、更便捷的服务。

1.1.4 统一标准,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省相继出台了《福建省〈护士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关于做好护士注册管理的通知》(闽卫医〔2005〕56号)、等系列文件保证了护士执业准入工作的严格顺利进行。为加强临床护理工作流程和护理人员技术操作程序的管理,建立了标准化管理体系,先后制定出《福建省护理管理与工作质量评分标准》、《福建省专科疾病护理常规》、《福建省病历书写规范(护理部分)》、《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理分册》、《福建省病历书写规范(护理部分)》、《住院病历(护理文书)质量评定标准(试行)》等规范性文件。对护理人员行为守则、各级护理人员岗位职责、科室护理单元的设置和管理要求、护理管理制度等做出了统一的管理规定和标准要求,并根据学科的发展和我省实际,进行修改和完善,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指南和护理质量管理的依据,标志着我省护理管理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针对护理程序和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技能操作中应用的薄弱环节,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联合组织护理专家摄制了《常用护理技术操作》VCD,为规范护理管理,用形象、直观的方式指导临床护理人员运用护理程序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并在省卫生厅的支持下,成为我省各级医院护理技术规范标准。

1.1.5 护士队伍综合素质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是护理工作的出发点,近年来,我省通过培训护理管理人员,牢固树立了“质量第一”及人人参与质量管理的思想。通过整体护理的实施,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严格扎实做好基础护理、重症护理,努力提高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水平。通过加强护理人员继续教育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为病人提供了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严格的操作规程、娴熟的技术,使病人医疗安全得到保证。护理病历书写标准的实施,提高了护理文件书写质量。通过后勤支持系统的建立和加强,实现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各医疗单位通过认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护理规章制度,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依法开展护理工作,使护患纠纷、护理差错发生率有所下降。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不断完善护理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使护理管理水平和护理服务质量上升到新的高度。

1.1.6 服务理念不断转变,整体护理得到巩固和发展

临床护理工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需求,适应医学模式转变,逐步从“以疾病为中心”转移到“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轨道上来,建立了整体护理模式。根据病人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方面状况,提供适合个体健康需要的身心护理。我省整体护理本着“积极稳妥、因地制宜、逐步推广”的原则,在全省二级以上医院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试点、扩大试点,并于2000年全面展开。几年来,我省整体护理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护理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专业技术逐步增强。2003年3月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福建协和医院实施整体护理经验受到广泛赞誉”为题报道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开展整体护理工作的成绩,我省省委书记原省长卢展工在该内参上批示:“认真研究一下这一报道,新时期怎样提高整个医疗服务水平,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患者、群众更多的是从这一部分感受到医疗服务的水平,感受到为民的实效和作用”,卫生厅杨平厅长批示:“要认真学习贯彻卢省长批示精神,着重就如何进一步提高护理工作水平,在全省医院推行人性化服务,提出具体措施。”随即福建省卫生厅发出关于在全省医疗机构开展“情暖医院,优质服务”活动的通知,使各级医院“以人为本”的服务掀起了高潮。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整体提高了约10%。2000年全省共评出36个整体护理优秀病区,在省内起到了示范作用。在2005年5.12国际护士节期间我省表彰了216名优秀护士。同年4名护理人员荣获全国护理专业“巾帼建功标兵”称号,协和医院ICU护理组等6个护理组被评为全国“巾帼文明岗”。

1.1.7 学术氛围浓厚,护理继续教育发展迅速

自继续教育概念引进我国后,在卫生部、教育部的大力倡导下, 在职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逐步开展,1985年起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为在职护士开办了护理专业大专和本科自学考试和成人教育,1991年福建省卫生厅发布了《继续医学教育暂行规定》[2], 为大批护理人员开辟了多条学习的途径。

人才队伍建设是护理事业发展的关键,近来年,省护理学会根据学科发展需要,设有9个设区市分会及125个团体会员单位,设置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等17个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积极举办多层次、多形式、内容新颖、实用意义强的各种省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年举办各种培训班约20期,大型学术交流约10场次,同时聘请国内外护理专家作有关知识的专题讲座,内容涉及护理管理、教学、科研、专科新理论、新技术进展、护理法律、人文护理等,培训全省的护理骨干和师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也举办各种类型的护理专业培训班,把一些重要的管理知识、专业技术以及法律法规普及到工作在第一线的护士,提高了护士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水平。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还开放护理示教室,鼓励护士苦练基本功。每年都有数万名护理人员得到了培训。为了适应器官移植、心脏介入治疗等医疗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各医疗单位十分重视专科护理师的培养,以重症专科技术为代表的临床专科护理技术得到了全面发展,同时造就一批护理技术骨干及学科带头人。

1.1.8 繁荣护理学术活动,提高学科水平

在我省护理学术团体——福建省护理学会的努力推动下,我省护理界与国内外护理界的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国内外先进的护理理念、教学方法、管理模式逐步引入我省,促进了我省护理学科的发展。广大护理工作者从护理理论到实践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使护理工作从功能制护理向责任制护理并逐步向整体护理推进。ICU、CCU等专科护理普遍开展,护理工作从经验型的单纯技术性工作阶段逐步转向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全面发展阶段。护理工作从打针发药等简单的技术操作发展为对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需要的全面护理。许多护士在整体护理开展中,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探讨如何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如何简化病历书写、如何进行技术改进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学术活动空前活跃,获得了全国中华护理科技进步奖、福建省科技进步奖、福建省护理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项目。学术活动的繁荣,推动了我省护理工作的发展。

1.1.9 护理科研水平逐步提高,科研成果显著

顺应护理专业发展需要,福建省护理学科科研水平逐步提高,主要表现在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问题逐渐深化;研究手段多样化。在研究范围上呈现五大趋势:(1)从研究医院内患者护理扩展至院外护理,如社区护理、老年保健、家庭护理等问题;(2)从研究身体疾患转向研究影响健康的心理和社会因素;(3)从研究直接护理患者的技术转向间接护理方法,如研究如何提高患者自护能力、疾病预防、社会环境、家庭关系、社会卫生保健机构、政策等;(4)从研究疾病治疗转向研究疾病预防,提高生活质量;(5)从研究单一文化护理转向研究多元文化护理。研究方法上除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外,还采用访谈、人种学研究、现象学研究等质性研究方法。 近几年护理科研所取得的成果充分体现了护理科研水平的提高。自1997年以来福建省护理学会每两年评选一次福建省护理科技进步奖以来,已有105项成果获奖,其中被推荐参加全国中华护理科技进步奖获得二、三等奖12项,获得福建省政府表彰的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8项。

1.1.10 护理行风建设得到加强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通过深入开展“温馨工程”、“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巾帼建功标兵”、“文明优质护士”、“星级护士”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树立护理专业形象美、训练护士仪表美、养成护士语言美。开展护士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自觉抵制行业不正之风,塑造“白衣天使”崇高形象。特别是在2004年抗击“非典”及随后的“禽流感”中,广大护理工作者弘扬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南丁格尔精神,以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湛的护理技术、规范的护理服务,忠实地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涌现了许多感人事迹,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颂歌,充分展示了“白衣天使”的时代风采。

1.2 护理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省护理学科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医学发展及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护理需求,护理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2.1 护理人员总量仍然不足,结构不尽合理

据2005年对全省197所二级以上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显示我省各医院护理人员数量仍然无法达到1978年卫生部规定的编制标准。卫生部标准规定病区床护比为1:0.4,而我省医院各病区平均床护比为1:0.376;按照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中规定,ICU的床护比为1:2.5~3,我省平均为1:1.75,达到1:2.5~3要求的医院仅占11.76%,护理人力不足给医疗护理安全带来隐患。我省具有专科以上护理学历的人才大多集中在二级以上医院,全省护理人员以初级技术职务为主要成份,整体专业技术职称层次偏低,高级护理技术职称人员比例过少。

1.2.2 社区护士缺乏临床护理经验

随着我国疾病谱的转变以及人口的高龄化,使护理工作的对象和范围相应扩大,护理服务逐步从医院拓展到社区和家庭。目前进入我省社区护理行列的大多是年轻护士,缺乏临床护理经验,且社区医疗卫生与护理尚未被重视,管理缺乏规范。若医院中的部分高年资护士能转入社区护理工作将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但目前尚缺乏这种灵活的用人制度来改变这种状况。

1.2.3 合同制护士管理不规范

目前聘用制合同护士已占护士总数的25.53%,其待遇偏低形成医院内同工不同酬的特殊队伍。因缺乏全省统一的管理与规范,在人事归属、医院管理、护士资质、工作职责、系统培训、各种保险及工资待遇等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护士的劳动权益没有得到保障。这一群体流动性较大,导致护理队伍不稳定。

1.2.4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落实不够

护理工作尚未完全贴近病人,服务质量尚不尽人意。一是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影响服务质量,二是有限的护理人力资源承担了许多非护理工作,造成护理工作以医嘱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理念未能真正落实到临床。专科护理发展滞后,缺乏专业护士培训与认证体系,护士对急、危、重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技能不足,与诊疗工作的要求以及病人的实际需要存在差距。

1.2.5 护理教育培养的规模和层次不能满足需求,缺乏科学的护理教育评价体系

护理人力资源与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护士的数量不能满足人们健康保健的需求。虽然我省护理教育的规模近几年有所扩大,层次有所提高,但仍不能满足需求。医学教育评估由国家教育部或卫生部统一负责,护理教育并未单列,不能体现医学教育和护理教育的独特性,不能反映护理教育和实践的发展需要,限制了护理教育的发展。

1.2.6 护士教育培训仍需规范与完善

护理教育的发展与实际的人才需求尚存在差距,一是学校教育与临床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岗前培训的任务加重。二是缺乏系统、规范的护士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尤其是大多数医院将合同制护士仅作为人力使用,不重视对其进行规范化培训;三是缺乏对专科护理岗位和护理管理岗位人员的规范化培训。

1.2.7 护理科研发展水平亟待提高(1)缺乏健全的护理科研管理组织机构。

目前大多数医院还未建立完善的护理科研管理专职机构,未配备护理科研管理人员,以及专职的护理科研管理机构和系列护理科研管理制度条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护理科研工作的发展。

(2)缺乏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的护理科研相关知识再教育。

大多数受中等教育的护士,由于知识基础的限制,不能有效地阅读和利用国内外的专业文献,评价科研成果,更难以将科研成果运用于临床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而医院围绕护理科研的需求开展继续教育是有限的,不仅缺乏系统性、目的性,计划性也不够,难以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及科研能力,使护理科研水平长期滞留在经验总结阶段。

(3)缺乏对护理学科带头人及护理科研骨干的培养。

缺乏对高学历护理人员有计划、有目标的培养。在人才使用上仍沿袭论资排辈挫伤了高学历护理人员科研的积极性,使有限的人才资源浪费,以致长期缺乏优秀的能从事护理科研并做出成就的学科带头人。

(4)未设立专项护理科研基金资助。

目前大部分医院尚未建立护理科研激励机制,在课题申报、论文发表等方面无相应的资金扶持,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临床一线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科研以及撰写论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致使目前临床一线护士多数是为了职称晋升评聘的需要而撰写论文,因而也影响了科研质量。

(5)护理科研方法手段落后,科研设施不完善。

绝大部分医院未建立专门的护理研究室,缺乏护理实验室和相关的设备,这也是导致我国护理科研方法手段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6)护理人员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获取信息的意识及能力,医院信息管理组织不健全,缺乏良好的信息接收环境。

2 福建省护理学科发展的方向及对策

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利益、保障病人生命安全、为病人减轻痛苦和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等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护理事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其必须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同步,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科学的进步以及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护理工作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将面对更高的要求,面临更多的挑战。

2.1 加强护理管理,促进护理管理更加科学化

2.1.1 提高认识,加强对护理工作的领导

护理工作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护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将护理工作纳入医疗机构整体改革之中,进一步强化护理工作职能,防止重医疗轻护理的现象发生。护理部是强化医院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更不能随意撤消或合并,同时要保证护理部的责、权、利相匹配。各级医院的领导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关心护士,爱护护士,积极解决护士在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落实有关政策待遇,充分调动广大护士的积极性。

2.1.2 管理模式个性化

个性化是未来医院护理管理发展的主要趋向之一,医院护理管理模式个性化的含义是一所医院有别于其他医院护理管理模式的特色。具体内容包括:护理目标、护理体制、领导体制、规章制度、医院文化等方面的有机结合,体现出鲜明的个性。未来社会的变革、高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多种文化的融合和变迁,将形成更为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医院护理管理模式个性化是未来医院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未来医院发展的客观趋势,特色医院需要个性化的管理作保证。

2.1.3 坚持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实现人本管理

医院护理管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意味着一切管理工作都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体现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和为了人的指导思想。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医院护理管理发展的主要趋向。具体来讲,要满足护士的多层次的需求,特别是满足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积极培养、合理使用、充分挖掘并发挥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贯穿在整个护理管理过程中。把提高护士整体素质放在工作的首位,重视继续教育在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中的作用;重视护理人员精神生活即高层次的满足。护理管理者应努力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如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并系统地研究护士的心理和行为,以提高对护士行为的预测及引导,更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不断完善和发展现代护理管理科学。

2.1.4 管理手段非理性化

非理性化倾向亦是未来医院护理管理发展的主要趋向。医院护理管理手段非理性化趋向是指在管理活动中,除发挥严密组织机构、计划和严格的规章制度等的管理作用外,特别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突出意志、感情、情绪、心态、形象等在管理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护士潜在的自尊、自信、自控、自强的意识,通过领导者与群体的共感与共识,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领导者要加强自身品德、知识、才能、性情的修养,以非权力影响力为主要影响力来激发护士工作热情和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同时注意发挥护士的群体效应,通过强调群体的协作来提高工作效率。

2.1.5 更加广泛地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护理管理

计算机机网络技术是医院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在将来计算机功能开发中,护理管理者要注重计算机辅助决策功能的开发,利用大量长期积累的数据,预测出护理工作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使护理管理者可以根据计算机分析结果做出正确的决策,科学地制订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管理策略。

2.2 强化岗位职责,合理配备护理人员

各医疗机构要按需设岗,合理配备和使用护士人力资源。护士配备必须与本单位、本科室的工作任务相一致,床位与护士之比不得少于1:0.4。根据福建省护理工作发展规划逐渐达到1:0.6。凡因工作需要调离护理岗位,在医技科室、后勤以及党、政、工、团、审计等行政部门工作的,不应占用护士编制。护理部在院长的领导下,负责院内护士的调配,并根据各病区的实际护理工作需要,决定临时配备护士,以确保临床一线护士人力需要,保证临床护理工作质量。

各级医疗机构要明确界定护士的工作职责范围,理顺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管理,改革医疗机构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后勤支持保障系统。临床所需的各种物品、药品以及各类检查报告单,要做到下送下收,服务到病房,严格限制护士从事结帐等非护理工作,以保证护士人力最大限度地投入到对病人的直接护理工作中。要积极探索护士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护士长、护理部主任的选拔根据任职标准、采取竞争上岗、择优聘任,使一批学历高、年纪轻、管理意识强,有实践经验的护士走上护理管理岗位。

加强对合同制护士管理,在依法执业、充分培训、保证质量、保障权益的前提下规范合同制护士队伍,按照聘用岗位要求,建立同工同酬的合同制护士队伍。合同制护士同样享有医疗、失业、养老保险,有参加工会组织的权利,享有各种法定节假日的权利,享有继续教育和职称评定的权利,稳定护理队伍,保证患者安全。

2.3 加快步伐,促进护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推动护士队伍结构的调整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2.3.1 构建适应现代化需要的护理教育体系

进一步扩大教育的培养规模和调整教育的层次结构,走大专、本科、研究生相结合的培养道路;优化课程体系,突出护理专业特色,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在课程设置上根据教学目标设定医学基础知识内容,压缩医学基础课学时,突出以护理为中心, 增加护理专业课的比重,增加实用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组建学科群,通过医学、护理、人文学科的结合与渗透,体现整体护理,为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护理人才,促进学科的发展。

2.3.2 提倡素质教育,培养综合能力

以减少课内学时为前提,通过引导学习、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同时要重视护理实践,使护生尽早接触临床,注重理论和实践的连接,加强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危机应对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护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以确保和提高本科、研究生教育质量。

2.4 继续开展整体护理,进一步丰富整体护理内涵

整体护理是当前我国护理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护理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和诊疗效果的有效途径。整体护理在我省已得到普遍开展,在此基础上应认真总结经验,规范标准,进一步丰富整体护理的内涵,积极稳妥地推进整体护理工作的健康发展。实施整体护理旨在为病人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因此一定要注重实效,切忌形式主义,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改善服务态度,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建立科学的整体护理质量评价体系,提高广大护士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探索健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实施整体护理要因人施治,重点加强专科护理,切实落实基础护理,根据各科疾病的特点和病人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开展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积极开发与提供多方位的护理服务,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2.5 重视护理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

医疗服务质量和医德医风建设,是医院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按照一切为了病人,一切方便病人,一切服务于病人的要求,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并做到因人施护,结合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实施科学护理,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发与提供多方位的护理服务,大力发展家庭病房、社区护理、老年人护理、临终关怀、温馨病房等服务领域,并逐步予以规范。各级医院领导和护理管理人员要转变观念,调整管理思路,逐步建立和完善与整体护理相适应的护理工作规章制度,除了坚持临床中的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外,还要不断探索各级护理人员岗位责任制、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等,以科学的管理方法促进护理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要继续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制观念,组织护理人员学法、用法,联系护理工作实际,探讨护理工作中的执法难点,用法律武器保护病人和护士双方的利益,使护理管理规范化上升到法律要求的高度。

2.6 注重人才培养,提高护理队伍综合素质

2.6.1 完善护理学继续教育制度,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进一步完善护理学继续教育制度,细化培训内容及层次。从岗前教育、规范化培训、在职培训、学分制管理等方面,建立终身制学习体系,建立学习型团队。积极鼓励护理人员在职参加自学考试、函大、夜大、研究生班等形式的在职教育,提高培训层次,使护理人才培养符合护理事业发展的需要,合同制护士也应同时纳入培训计划。

2.6.2 加强护理人员的在岗培训

按照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要求,本着学以致用、按需施教,讲究实效的原则,做到有计划、分层次的进行培训,从根本上转变护士与护理改革不相适应的传统思维方式、工作方法。

2.6.3 注重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结构调整

根据各个科室的特色,有重点、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培养,优化现有护理人才梯队。培养适应临床诊疗要求,拥有精深的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具有独立地评估、诊断和治疗患者或者社区人口各种复杂健康问题的资格与能力的的护理骨干。探讨专科护士队伍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包括重症监护、器官移植、急诊急救、手术室、肿瘤等专科护理领域和压疮、造口、糖尿病护理、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等专业技术开展培训工作。提高护士队伍专业技术水平,充分发挥护理专业人才的学科带头作用,使其在预防疾病伤残、维护人们健康和提供舒适方面能体现较高的专业水平,对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供高质量和符合成本效益的护理服务方面能发挥显著作用。

2.6.4 加强护士队伍的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补充

提倡关爱生命、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自觉抵制医疗行为中的腐败现象,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6.5 加强护士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加强社会学、心理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提倡形象美、行为美、语言美,不断改进服务态度,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使护理人才得到全方位的塑造。

2.6.6 进一步规范护理科研管理,以科研带动护理学科的快速发展

加强护理科研管理,将护理科研管理纳入护理管理日程,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在经费上予以支持。进一步建立健全护理科研管理组织及管理制度,如科研指导小组,使科研成为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一项重要的护理活动。同时加强护理科研人才的培养、开发和使用,对护理人员开展有计划、系统的科研相关知识培训,培养科研骨干,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加护理学术研究和学会等社团组织的学术活动,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调动护理人员科研热情,促进护理科研人才的开发。设立护理科研专项基金,建立护理研究室,创造良好的护理科研环境,注意强化护士信息意识,提高护士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创建浓厚的学术氛围,以科研带动护理专业的发展。

2.6.7 加强护理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护理服务理念,提供一定的资金与机会,鼓励护理人员走出去与将专家请进来。围绕护理管理、临床护理、护理教育、医院感染管理等方面的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我省护理事业的发展。

2.7 发展社区护理,拓展护理服务领域

护理人员应成为社区卫生保健的主要力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要大力发挥护理服务的作用与功能,为社区人群提供多样化的护理服务。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护士规范化岗位培训制度,依托高等医学院校,开展社区护理继续教育。

2.7.1 逐步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护理服务模式。拓展护理服务内涵,尤其关注老龄、慢性病、残障、妇幼等特殊群体的卫生服务需求;同时,积极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2.7.2 加强岗位培训,提高社区护士业务素质。针对社区护理服务的特点,开展以家庭护理、康复、健康指导等全科医学知识为重点内容的岗位培训,确保在2010年基本实现所有社区护士达到相应的岗位执业要求;可利用医院的护理技术、人才资源和高等院校的教育优势开展培训及社区护理继续教育,建立社区和医院之间的长期协作关系,并对社区护士进行经常性的业务指导,提高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

2.7.3 完善社区护士的任职资格制度。医院应有计划地向社区分流中、老年护士,注重发挥高年资护理人员的作用,使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护理人力资源使用最优化,工作效率最大化。

2.7.4 加强社区卫生工作,重视社区护理发展。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积极推动发展社区护理工作,将护理服务从医院向社区延伸,为社区居民提供及时、便捷、人性化的医疗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 付东波.老年综合健康功能评价及其用途[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8,2:49-52

[2] 袁爱华.入世后高等护理教育定位的思考[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1):88-89

课题组成员

1. 姜小鹰,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2. 许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 3. 方东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 4. 李红,福建省立医院副院长,副主任护师 5. 郑翠红,福建省级机关医院护理部主任,副主任护师 6. 骆惠玉,福建省肿瘤医院护理部主任,副主任护师 7. 刘月芬,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主任护师 8. 钱小芳,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

9. 赵若华,福建省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副主任护师 10. 孙海燕,福州市中医院书记,主任护师 11. 朱秀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主任护师

推荐访问:福建省 研究报告 学科 护理 发展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