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浅议新杭州人科学素养提升途径探索

学校工作报告 时间:2021-07-18 10:12:19

[摘要]:新杭州人泛指改革开放以来从外地进入杭州市工作的外籍户口务工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能户口入籍不在此列),由于这些新杭州人大多在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服务行业,是人与人交往和交流比较多的场所,而文化素养的缺失导致科学素养方面的降低,造成服务不到位和引起差错,同时窗口行业人员素养的高低也直接影响杭州作为国际旅游城市的对外形象和城市印象。所以研究新杭州人科学素养提升途径对提升杭州精神文明建设有直接意义。

[关键词]:外来人口 文化科普 传授途径

杭州市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城市和联合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与日俱增,2014年一年杭州接待国内外游客数量达1.09亿人次,继杭州西湖景区和京杭大运河流域成功申遗,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杭州在城市建设和风景名胜保护等方面的硬件投入有目共睹并取得不菲成绩,与此同时,作为城市文明的软件建设-精神文明及综合素养也被提到了相当重要的高度,尤其是服务型窗口行业的人员的文明建设直接关系到对城市的第一印象,是城市的对外名片,而外来人口作为服务性行业的主力军,科普素养的高低越来越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和关心,这些外来人口也就是我们统称的新杭州人,它的狭义定义为一般指文化程度较低的外籍务工人员,(因为根据杭州市户籍管理制度,大学及以上学历人员作为人才引进工程配套措施,可直接落户杭州,不在本文讨论范围),由于外来人口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型窗口性行业,是人与人交往最多的场所,是最直接体现人的素养和文明程度的窗口,它直接关系到杭州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城市的现代化和城市建设软实力水平,也关系到外来人口自身的精神健康状况。通过调研,我们深切感受到,在杭州的外来人口为杭州城市的各项事业发展,尤其为杭州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功不可没,但由于外来人口普遍存在来自乡村及偏远地区人员多、年龄结构跨度大、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窗口行业多、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相对淡薄等特点上,因此也对城市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一、新杭州人文化程度和收入、培训等调查数据

2014年作为提升新杭州人科学素养课题小组,我们在三个月时间内调研了一家建筑企业,一家纺织服装厂,餐饮企业三家和美容美发行业两家规模不一的企业,足浴中心一家,小商品市场商贩等外来务工人员密集企业,随机抽取了200位年龄在18至60岁之间的成年外来人口作为调研对象。本次调研发放问卷2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45份,回收率达72.5%,数据真实可靠。

从综合调研结果我们看,新杭州人,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的普遍生存状态并不理想,从工资水平看好像大多数人都在3000-4000元/月,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一般阶层收入水平,但由于外来人员在住房租金,医疗费用,子女教育,家庭赡养,及人情开支等方面费用较高,所以在知识积累及相关文化消费等方面就基本没有消费,或消费很少。

二、新杭州人生活状态的现状分析

(一)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目前,杭州市外来人口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具有高中毕业、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18%,且大多数缺乏专业技能。30到40岁的年龄层大多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多从事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的体力工种,尤其在美容美发,洗浴中心等服务性行业工作的年龄层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文化水平普遍在初中和高中肄业,跟同年龄的城市青年相比有较大的文化差异较大。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0%的现今中国,这个现象还是值得深思。

(二)社交圈子相对狭窄

由于大部分的外来务工人员来自农村及偏远地区,文化的差异与社交的缺失,社会见识、人文礼仪、自卑因素等诸多原因,使他们很难融入城市社会的大环境,他们的社交范围主要局限于同事、亲戚、同乡,与周边城市居民的联系很少,文化娱乐形式主要是打牌、搓麻将(占85%)与老乡间的聊天吃饭。只有8%的人愿意参加带有社交形式的文体活动。而参加城市的文化活动更是奢侈的消费。尽管现在城市的很多博物馆都是免费参观,但大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并不知情。

(三)收入水平较白领低

虽然近年来蓝领工人的工资增长是所有收入增长中最高速的,但蓝领工资普遍低于白领还是事实,由于所从事的企业多为私营企业,虽然听起来收入还行,但大多数企业不缴纳养老保险等费用。由于物价上涨生活成本提高,住房租金,医疗费用,赡养家庭等诸多因素,大部分外来人口除了维持基本的生活支出之外,不太愿意拿出“血汗钱”来接受继续教育,仅有15%的人愿意参加自费的相关教育培训。而愿意参加自费培训的人中,80%只愿意承担每年500元以下的继续教育费用。

(四)闲暇节假日非常少

服务性行业节假日是工作最忙的时节,工作时间长、强度大,没有时间和精力接受继续教育。87%的人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含家务劳动等),80%的人每周休息时间在1天或左右,因此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接受继续教育。由于工作强度普遍较大,闲暇时间较少,难得的休闲时间除了个人生活整理和积累假期回乡看望父母孩子,基本没有很多的空余时间。

(五)科普培训量少质次

虽然现在很多行业也组织一些技能培训和技术辅导,但一般都只是本行业的一些基本技能培训,对提高文化素养,培养科学常识等方面的培训基本没有,有些社区组织的科普讲座或文化普及活动,旨在提升新杭州人文化素养和科学水平的活动,也由于时间冲突很少有外来人员参加,而是城市的退休职工為主。就连杭州市政府资助的高中学历教育培训,采取免费学习取得高中文凭后政府给予奖励方法都很难保证生源的充沛,其中主要就是学习时间比较长,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的冲突,私营企业没法提供带薪学习待遇而放弃了。

综合来说,对新杭州人,外来务工人员的科学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除了上述几点主要原因外还包括是单位和社区培育功能发挥不够到位,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宣传力度不够,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培育项目开展缺乏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等问题,包括领导重视程度,社区考核指标,物质精神奖励等措施的不到位等诸多原因。

三、提升新杭州人科学素养的途径探索

现阶段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加快优化新杭州人科学素养培育的环境,以文化教育为抓手,以科普辅导和信息覆盖为两翼,与城市硬件建设相配套的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循序渐进,以适应杭州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需要。

(一)发挥工会组织作用丰富活动形式和内容

工会是劳动者交流、聚会、学习、培訓的场所,是“职工之家”。但现在很多小型的服务性私企由于规模和费用等原因,没有建立有效的工会组织,所以可以成立以街道为中心的行业工会,由行业工会承担企业工会的作用,建立适合同行业职工参与活动机制,在活动时间,活动内容上迎合大家普遍的作息时间,在趣味性,奖励性上增加投入,通过举办一些参与性强、易学易懂、实际应用性强的活动,诸如阅读、影视欣赏、音乐品鉴、主题沙龙、文体竞赛、经验交流、技术比武、趣味竞猜等活动,既可以提高对社会生活,科普知识的认知水平,也可以增进社区间同行的技术交流和朋友圈的社交范围,提升生活质量。

(二)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工作的指导提升社区的管理能力

据统计,杭州市外来人口中4/5以上集中在城乡结合部,那里的社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人员配置和培训、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都需要专门的研究与规划,要重视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尤其要高度重视对外来人口科普素养的培育,通过编辑适合城市外来人口文化服务手册,并在外来人口的一些管理部门或场所(如外来人口登记处等)免费发放,使他们一进入杭城就能获取相关信息。如果能在这些手册中赋予一些实用功能,手册就容易被阅读和保存,例如科普性的日历、公交指南、就业和就读学校引导等。

(三)完善文化演出菜单式点播服务工作

丰富新杭州人文化生活,提升幸福感指数,我们要把反映现实生活、贴近现实生活、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送到他们身边,帮助他们了解城市生活知识,从而逐步融入城市生活。现在杭州市所推出的文化演出菜单式点播服务因受城乡结合部社区的条件限制而未能实现真正的覆盖,要创造条件改善,要创作大家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如杭州歌剧舞剧院专门为打工者量身定做的《温暖回家路》,如杭州剧院创作的反映外来人口生活的音乐剧《至少有十年不曾流泪》等都是深受大家欢迎的文艺精品。要根据外来人口文化水平低且主要文化休闲方式为看电视的习惯,多创作出通俗性、趣味性较强的电视节目。文化团体现已开展的“文化惠民”性质的活动,譬如剧院向低收入者推出低票价,剧团到开发区和其他外来人口聚集区演出,电影、图书进社区和郊区等,这些都是积极的信号,是提升杭州外来人口科普素养良好的开端。

(四)把提升特种人群的某项素养和能力纳入城市化研究的范畴

提升新杭州人科学素养的课题是伴随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的,所以需要从长计议,需要形成理论体系。建议政府组织专家和相关的管理者进行理论研究,并在理论研究成果的指导下开展实践,少走弯路,提高效率。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迁移性人口流动,在今后的若干年内,中国的人口迁移是一个长期的运动,一方面年老的城市人口和返乡人群准备在乡村建立适合自己养老的生活环境,一方面新的务工人员及他们的子女要在城市建立他们的新家,这两方面的人流交换必定造成城乡文化交流的困惑和环境转变的适应等问题,所以这将是一个在今后二三十年中国特色的一个大迁移,这个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将会给城市和乡村都带来不安定因素。

(五)提供便捷、免费的公共文化服务

据调查,如果往返路费超过5元,就很少有外来人口愿意去公共文化场所了。因此,需要增建免费的公共文化场馆数量;可以开设外来人口便民流动书吧,使图书借阅进入大型工地或外来人员密集地;城市外来人口管理部门、外来人口居住社区、工作单位、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各类媒体、教育单位、共青团等单位可以组织或推出一系列推广公共科普的服务活动,搭建更多的服务平台;由政府主导、高职院校承办一系列外来人口科普素养的培训,使部分院校成为外来人口科普素养培育的重要实训基地。

(六)利用多媒体信息获取渠道

电视、报纸和图书杂志等传统的科普方式仍是杭州市外来人口获取科学技术信息的主要途径,但对互联网这一新兴科普渠道的利用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通过手机、网吧等方式上网了解科普知识的比例正在增加,占43%。调查显示,“80、90后”比“50、60、70后”更注重文化娱乐方式的时尚化,获取信息途径的多样化。“50、60、70后”通过听广播、看报纸、看电视等方式获取信息的占84%,而“80、90后”通过手机、网吧上网等方式获取信息的占85%。建立专用网站和手机APP软件,发布具有实用性、针对性、知识性的信息。根据外来人口缺乏整段时间用于学习,但却基本拥有手机的特点,专门编制一些类似于免费手机报刊的信息,加强科普知识的传播。

(七)加强对外来人口科普素养培育的指导,完善相关考核激励机制

外来人口不能置身于杭州“学习型城市”建设之外,新杭州人科学素养的培育列入“十二五”城市文化发展规划的一部分;拟定相关文件,举办免费的甚至奖励性的培训班提升文化程度,为外来人口科普素养培育设立专项资金,吸引公益性文化机构申报并实施有关项目,类似于现在政府设立的文化创意基金项目;对在外来人口科普素养培育工作具有创新、表现突出的公共文化机构及各级政府经考核后给予一定的奖励,可由杭州市宣传部、文明办、共青团、教育局等相关部门牵头落实此事。

提升新杭州人科学素养,提高新老杭州人之间的融洽性和相互的认知性,人类的科学知识在不断地更新,我们都面临着知识信息爆炸时代带来的冲击和困惑,加强新老杭州人之间的沟通,排除对外地人的歧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调研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所谓的杭州原住民与外来人口的交往很少,虽然原因有多方面,但是杭州城市居民普遍存在的优越感或“排外”心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举例说明,杭州的房东和其租户很少对饮食、育儿等进行交流,杭州人健康清淡的饮食和相对科学的育儿经验没能影响或传授给租户,致使浓油煎炸、用口咀嚼食物后喂食婴儿等现象普遍存在,各级政府、社区、单位都要教育当地居民有“海纳百川”的雅量和爱心,一个和谐的城市建设是物质的配合和文化的融合。大都市的物质文明建设需要各方资金和才能的支撑,精神文明建设同样需要各方文化和信息的交流,相信杭州的城市建设在新老杭州人的共同努力下会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科技与企业,2014(1)~2015(3).

[2]青年科学向导,2014(1)~2015(3.

[3]浙江文化年鉴.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4]浙江科协,2014(1)~2015(3).

[5]钱江晚报,2015(1)~2015(4).

推荐访问:杭州 途径 探索 提升 科学素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