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把世界流逝的每一分钟变成你自己

学校工作报告 时间:2021-07-26 10:13:50

今天我最想讲的一个话题,就是“把世界流逝的每一分钟变成你自己”。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应该把世界流逝的每一分钟变成你自己。这是一个最关键的点。我跟大家一样,也是一个普通的写作者,今天来这里我就想,无论在任何地方,在我所在的杂志社也好,在其他杂志社或其他地方也好,我一定不能被麦克风、被这讲台、被周围的人群,把我蒸发掉,那就完蛋了。因为被麦克风、讲台等蒸发掉,我就不是我本人了。所以我要说一个人活在这世上,就是要活得像他自己,也就是我刚才说的话题:把世界流逝的每一分钟变成你自己。今天我就从这个话题说起,其实这个话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思考了很久的一个话题,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最初出现在我写的一个长篇艺术随笔《一个逐渐逼近天造的我的永梦》中。讲到这个笔记,多说两句,因为写这个笔记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因为当编辑很忙,事多,时间都是碎的。所以我只能断断续续、一点一滴地写,而且写了又改,改了又写。我常常是在半夜的时候爬起来写作。我老婆就怕我写东西,因为我一写东西就睡不着,满脑子都是它,走路、吃饭、上地铁、散步、上厕所、都是要写的东西。我喜欢把要写的东西带到林子间,带到睡眠里,然后又带到笔记里。我写东西晚上是不能开大灯的,也不开大灯。我习惯了一种刚好够写作光源的灯光,你说桔光也可。不开大灯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我怕影响老婆休息,我只准备了一个护眼灯,有时是手机灯,把被子盖在头上,勒紧被角,悄悄地把夜里想到的东西记在本子上。我是喜欢记笔记的,信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的笔记本是随身带的,我今天带的是我的第七十七个笔记本。我觉得一个作家不能单靠聪明写作,因为任何人的聪明才智是有限的,时常带着笔记本,时常观察思考,时常把你的每时每刻观察到的东西,思考到的心得,闪烁出来的火花,写在笔记本上,然后在寂静的时光里,回到你的桌上,翻一翻,把它归类整理一下,然后融进你的散文也可,融进你的小说也可,提炼成你的诗也可,重新在这些最原始的笔记上,在这些“速描”上面,再淬火,再创作。很多大师都是记笔记的,有素描本的。像著名的画家克利就是记笔记的,他用来画素描和记笔记的本子(他的日记本包罗万象)长期带在身上,并且一直探索。对艺术理论和各种各样的绘画媒材的选择、试用、探索从未停止。他非常勤奋。他的画可以说是汗水滴成的,是勤奋的结果(当然他很聪慧很有天赋)。在克利艺术生涯中,曾发生过三次重大事件,第一次是 1901年10月,他访问了热那亚、比萨、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以及其他意大利城市,他观赏了皮罗·弗兰西斯加、乔托、西蒙·马提尼、保罗·乌切罗的作品;第二次,1914年春,北非之行,突尼斯文化让他大为倾倒;第三次,1928年,埃及之行,都有重要素描和笔记。作为一个写作者,跟大家交流,我就希望我交流的东西对大家有益。因为这是散文创作的一个笔会,我真想从我这里、从我的创作中,对大家有所启发;希望用我的这盏破“油灯”,把大家的那盏“灯”点燃。世界是混沌的也是黑暗的,大家都在黑暗中提著自己的那盏马灯,孤独地寻找另一盏马灯,寻找光源。然后点“灯”,互相点“灯”,大家都点“灯”,世界用来驱散黑暗的光亮就多了。但所有的“灯”都是有传承的,并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从“前辈”那里,从我们的“父亲”那里,传承下来的。任何历史,任何文学史、艺术史,都是有传承的。这精神的东西就像火种,从我们的上辈那里借火把“灯”点燃,然后点燃下一盏,点燃无数盏,一盏一盏地传承下去,在传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造,在传承中趋向完美。谁也不敢说这东西是我独创的,从无到有的。讲到这里,还是回到人的本体上来,我的最大感触就是:我们必须把世界流逝的每一分钟都变成我们自己,变成一个真实的个体,我们才能写出东西,才能把世界留住。

毫不隐讳地说,我是一个基督徒,一个吃素的基督信徒,我的父亲吃素,我也吃素。我这样说这样讲,把我的信仰把我的真实现状交给大家,把我的所有东西都交给大家,就是想把大家当作朋友,做一个真实的人,真实地在这里坐着,我不愿被世界的其他身份分割掉,不愿被诗人作家的名分分割掉,也不愿被《北京文学》的编辑身份分割掉。我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昨晚赶到鸿翔酒店,蒋主编问我吃点什么,我说一碗面就行,他搞其他东西,我说不吃,一碗面条就可以了,吃完面条回来,就想今天要讲的东西,其实从前天接到通知就一直在想,因为我不能把大家糊弄过去呀,这么远跑到这里来。把世界流逝的每一分钟变成你自己,就讲这个,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刚才讲,我不能被麦克风和讲台蒸发掉,还有,我们经常提到的所谓的人民、本土、民族、种族、国家、爱国等,还有机器啊商业化的东西啊,还有知识信息化时代到来的那种泡沫的东西,也不能把我们淹没掉、物化或异化掉,我们一定要回到我们生命的原体上来,感受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人首先要回到原点,就像回到我们母亲的子宫里的那一刻,就像我们初次来到世界的那一刻,用一种涉世之初的陌生的目光来看待这个世界,我们时时刻刻的要用一种初生的目光、婴儿般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我们才可能有真正的新鲜的东西可写。当然,这些话,在其他地方其他作家也说过,我们的前辈我们的父亲们也曾经说过,我就想通过我的嘴,通过我的生命体验,再把它说一遍。其实很多道理很多东西,包括我今天说的,都是“先父”说过的,没有新鲜的。但是我重新把它说出来,然后再通过你的耳朵,通过你的听小骨,传达到你的大脑中枢里面去,变成你的记忆,你去体会,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任何时候任何知识只有体会和体认之后才能变成你自己的东西。所以我要说,大师的东西,像鲁迅先生所经历的时代,或者其他历史人物,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托尔斯泰,还有果戈理所经历的时代,所经历的痛苦,不等于是你的痛苦,他们所经历的东西,必须要通过我们的身体再经历一次,才能变成你的东西,没有捷径可走的。慢才是快,去认真地观察,认真地感受,实实在在地经历,看似很慢,但其实这是快的。

所以,人要是把世界流逝的每一分钟变成你自己,你就不会被蒸发掉。不会被那些大词,如民族的、种族的、国家的东西蒸发掉。人首先还是爱自己,爱自己的生命。真的,因为一个世界上的人首先是一个人,世界首先是人的,然后才是社会的、民族的;首先是人的,然后才是国家的;不是先是国家的,不是这样的。所以,人首先要变成你自己,变成有血有肉有生命体征的人后,才是人民的东西,才是民族的东西。不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而是越是人的越是个体的就越是世界的。因为民族的东西它会在人的生命中沉淀下来的,民族的东西(比如文化)是通过个体生命来体现的。

推荐访问:你自己 流逝 世界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