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关爱农民工子女,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

学校工作报告 时间:2022-03-22 11:09:15

编者按:

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自2010年“五四”全面启动以来,深受农民工及其子女欢迎,正在成为全团又一工作品牌,2012年全团还将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作为服务青年的重要内容。为何“关爱行动”一经推出就取得如此的社会效益?究竟触动了哪一根社会神经?本文作者从社会学视角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农民工子女顺利社会化的社会条件缺失,而“关爱行动”正好及时补位,弥补这一不足。

团中央通过动员社会力量和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关爱行动”,不仅体现了对农民工子女的关爱和支持,更是在构建农民工子女的社会支持体系,从社会学视角来看,“关爱行动”对改善农民工子女的礼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尤甚是促进农民工子女的社会化,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具有重要意义。

“关爱行动”的社会学意义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业转到非农业,从农村转到城镇,流动中的农民及农民工子女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显示,2009年我国流动人口达2.11亿人,其中,14岁及以下儿童占流动人口20.8%。全出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近3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

调查还显示,“亲情失落、心理失衡、行为失控、学习失教、安全失保、监护失助”已成为农民工子女中的普遍现象。农民工子女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严重的社会问题。最近,广州日报一篇《透视用工荒:心疼我的儿,不再出远门》报道提到,由于意识到留守儿童引发的严重问题,很多农民工为了照顾和教育自己的孩子不愿外出,这个原因间接导致了沿海地区的用工荒,此外,由于社会化程度不足,在农民子女群体中,尤其是留守儿童群体中,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网瘾的比例都高于正常抚养的青少年群体。农民工子女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己经对社会的正常运行造成不良影响。

从社会学的视野来看农民工子女的问题,就是要用采取更为宽阔的视角站在时代和历史的角度来探究农民工子女问题的社会缘由,并分析“关爱行动”推出的社会意义。

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加速期,在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中,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的束缚使得整个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充满矛盾与冲突,农民工及其子女也正在经历一场自身生存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生活习惯和社会身份的根本性变革。表面上看来,农民工子女问题集中体现为教育问题。实际上,根源却在于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失序对于个体成长的影响。对于健康、正常的未成年人来说,其社会化过程的顺利完成有赖于他所处环境是否具备社会化所必需的社会条件。如果剥夺了某些必要的社会条件,社会化必然会出现重大缺陷而无法达到正常的水平。

当前,农民工子女问题就集中体现为他们正常的社会化受阻,社会化程度不足。我们可以从影响其社会化最重要的3个社会环境对农民工子女问题进行分析。

首先,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环境,但农民工家庭或多或少存在不利于子女社会化的因素。对于流动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女来说,其父母工作比较忙,无暇顾及子女,同时父母受自身学历和教育水平所限,导致教养方式或专制或放纵,易忽视子女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子女很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父母交流。对于留守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来说,长时间见不到自己的父母,无法感受到家庭亲情温馨,性格大多内向,有些孩子还沉迷于网络。不管在城市,还是留守在农村,农民工子女都因为父母身份的特殊性,遭遇家庭教育的缺失,而这些都将影响到未成年人的人格发展和健全。

其次,家庭以外最主要的未成年人社会化的环境是学校,但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大部分条件欠优。通过学校教育,未成年人学到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学到了一些生活所必需的社会技能,也学会了如何扮演社会角色成为合格的公民等。但学校条件的不同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社会化的效果。当前农村学校不如城市学校,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不如城市公立学校,这些都导致一些农民工子女学业落后,信心不足,综合素质偏低。

此外,同辈群体也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重要环境,但同辈群体的负面效应会直接影响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由一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对未成年人社会化产生显著的影响。对于城市的农民工子女来说,由于其身份、地位、家庭背景、生活方式相差不大,彼此间有很强烈的归属感。然而,这种以农民工子女为主体的同辈群体,在城心中带有很强的边缘色彩,同辈群体的边缘性不利于农民工子女与本地未成年人的正常交往,只会强化自身地位的边缘化,甚至造成了农民工子女之间不良行为习惯的相互传染。

总之,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当前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难以支持农民工子女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和习惯,顺利完成社会化。

所以,有必要通过社会救济以及公益机构的行动,对农民工子女社会化予以进一步支持,而团中央及时抓住了这一社会问题,站在对青年农民工负责,对未成年人负责,对国家负责的高度,推出了“关爱行动”,并且“关爱行动”的具体内容针对性强,重在为创造农民工子女顺利社会化所需的良好条件贡献力量。

“关爱行动”促进孩子社会化

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它的理想状态,为了达到这个状态,必须使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要素,按照某种规则或规范进行调和协调,使之成为统一体。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不断地分化与整合,通过分化,产生许多新的社会因素;通过整合,建立各种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关系。产生于社会需要的志愿服务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动员、社会救济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志愿服务作为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一种补充,有效弥补了社会运行中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有助于促进解决和缓解农民工子女社会化受阻的问题。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自我”意识不是先天的,而是与社会互动的产物,每个人的“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每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别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因此,通过志愿者的关爱行动,有效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外部社会环境,对于农民工子女“自我”意识的形成,以及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顺利完成社会化,都能够产生积极的正面效应。

“关爱行动”通过在家庭、学校、同辈群体以及社区、大众传媒等社会化重要环境中提供亲情陪伴、学业辅导、感受城市、自护教育和爱心捐赠等服务,加强了对农民工子女的关心、爱护和帮扶,增进了农民工子女关于生活技能、谋生手段、社会规范和生活目标的培养,促进了农民工子女社会化进程,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促进农民工子女学习和掌握社会技能,协助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最终结果要体现在个人对社会角色的扮演上,社会化过程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当前,根据农民工子女学校教育和课外教育中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业辅导,可以使农民工子女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较快地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其社会技能的提升,特别是依托街道社区、农民工子弟学校、农民工聚居地等场地在课余时间开展学业和兴趣辅导,增加了农民工子女与同辈群体、社区成员等的接触,不仅有利于农民工子女的社会交往,还有利于其掌握社会规范和学会参照他人的评价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其次,有助于传递爱心,重建信任,培养健全人格。家庭亲情对未成年人社会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是个人社会化的开端,还在于对未成年人感情和爱的培养。一方面,通过开展亲情陪伴农民工子女,组织青年志愿者陪同留守儿童做游戏、聊天交流等,提供相应的精神慰藉、疏导和鼓励等,帮助他们与父母进行电话、视频等沟通,促进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往情感上增加对留守儿童的支持,增强其安全感和归属感,促进了农民工子女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爱心捐赠通过开展图书、玩具、文体用品、生活用品、亲情电话卡、教学设备等物资和资金捐助,为困难家庭的农民工子女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传递了爱心。此外,通过亲情陪伴和爱心捐赠促进了城市青少年志愿者与农民工子女之间的互动,建立农民工子女与外界的联系,增进了相互的信任,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农民工子女在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化环境中拉近与他人的距离、消除隔阂,重建信任、增进和谐,培养农民工子女的健全人格。

再次,促进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融入和对城市的精神归属感,感受城市的过程不仅是参观,更促进城市儿童与农民工子女融合和互动。志愿者们带领流动在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女,利用课余时间就近就便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科技馆、高校、企业等,加强了城市规则、文化等方面的学习,帮助他们深入地了解城市。自护教育通过组织青年志愿者为农民工子女讲授安全、自护和健康、卫生等知识,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既是对城市生活规范的学习,又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社会行为规范,明确生活目标。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农民工子女对城市的认同感,促进他们尽快的融入城市。此外,由于参与活动群体的多样性,在此过程中也促进农民工子女与其他同龄群体的交往,不同群体在交往中会加深相互的了解和理解,在共同的活动中,交流促进理解,沟通促进认同,达到不同群体转化与感染,最终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融人。

“关爱行动”效益更大化建议

从社会学角度看,由于社会结构是社会体系各组成部分或诸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所以,由于社会变迁带来的农民工子女问题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必然存庄的社会问题。

虽然农民工子女问题的根本解决,必将依靠中国国力的进一步发展和全社会进一步转型成功,但是以“关爱行动”为主要代表的志愿服务对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社会融人和消除社会化困境产生了积极作用。所以,当前深人推进“关爱行动”等志愿服务是缓解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一件值得团组织下功夫的事情,同时,为了更好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笔者提几点建议。

整合社会资源,引导多方参与。创造农民工子女社会化的良好社会环境,需要各级政府、学校、农民工家长、农村社会和城市社会整体动员起来,进行长期的、持续的综合服务。

在“关爱行动”中,团组织应发挥组织动员和社会动员优势,充分利用舆论工具,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进行支持,通过社会化的结对形式,给予这一农民工子女更多更持久的关爱和支持。只有这样,“关爱行动”才有源头活水,才能扩大影响,做强品牌。

拓宽服务领域,建立专业队伍。由于在农民工子女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城市中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农民工子女的社会化的环境因素不同,所以应根据不同区域,在其成长的不同阶段,设计和开展不同的志愿服务内容,拓宽志愿服务的领域,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另外,针对农民工子女的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团组织应通过引人专业社工力量加入 “关爱行动”,加强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尤其是心理咨询、学业辅导等方面,持续对农民工子女的社会化予以心理、学业、就业等全方位的支持。

建立跟踪机制,确保服务实效,通过建立跟踪服务机制,量化评估标准,开展“关爱行动”的跟踪和评估,检验志愿服务的效果,增强“关爱行动”实效。跟踪方式以评估为主,将团组织或志愿者组织、志愿者和农民工子女三者结合起来,建立服务名单,定期回访,跟踪服务效果。建立服务对象、志愿者、志愿者组织三方反馈表,根据农民工子女接受服务前后对比作为项目评估的根本标准,此外,还应根据跟踪服务梳理各地不同农民工子女的实际需求,考核“关爱行动”中不同领域服务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确保跟踪服务机制的有效。(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推荐访问:农民工 子女 关爱 合格 培养

热门文章